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四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885b12]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
[0885b13] 草庵錄紀日本國師問事
[0885b14] 再答日本國十問
[0885b15] 答泰禪師佛法十問
[0885b16] 再答泰禪師三問
[0885b17] 天童凝禪師上四明法師第一書
[0885b18] 四明法師復天童凝禪師第一書
[0885b19] 天童又上四明第二書
[0885b20] 四明又復天童第二書
[0885b21] 天童又上四明第三書
[0885b22] 忠法師天童四明往復書後敘
[0885b23] 草庵錄紀天童四明往復書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 (并序準行業碑。則云二十問。若據傳寫諸 本。並載二十七問。恐續後問答參入前文。今依二十七問 行)
日本國師問 四明法師答
[0885b27] 皇宋咸平六年癸卯歲。日本國僧 (寂照) 等。齎到 彼國天台山源信禪師於天台教門致相違問 目二十七條。四明傳教沙門 (知禮)
憑教略答。 隨問書之。
[0885c02] 諸方匠碩或一披覽。無吝斤削云。
[0885c03] 天台宗疑問二十七條。恭投函丈。伏冀垂 慈。一一伸釋。不勝至幸。
[0885c05] 日本國天台山楞嚴院法橋上士位 內供奉十大禪師 源信 上。
[0885c07] 一問。法華三周授記作佛 (云云) 。近代疑者。云。 為是初住佛。為是妙覺佛。若是妙覺者。大師
常云。初住八相佛也。若是初住者。圓頓速疾 經一二生尚可究竟。況經無數劫耶。
[0885c11] 答。三周所授乃八相應身記也。此之八相始 從初住分顯法身。終至妙覺究竟法身。皆能 現此益物之相。三周得入者不局初住。如疏
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而多云初 住者。蓋指其首耳。又皆云經無數劫者。與物 結緣。作淨佛國土因也。若無眾多受化之機。
如何現身說法耶。若論法身之本。乃即座而 得。豈待經無數劫乎。
[0885c19] 二問。譬喻品記云。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 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六 心尚退。近代疑者云。別教初住界內見惑皆
已斷盡。豈第六住見猶未盡退作凡夫逆罪 人耶。
[0885c24] 答。若常程別教皆云初住斷見更不起諸重 過也。況見惑名數雖多。乃一位頓斷。思惑乃 經諸位方盡。此常所談別教分齊也。今記主
見云身子六住尚退復起重罪。遂以義求。恐 有教門見思俱斷。至六心時。思猶未盡。見 亦餘殘。所以能牽惡道也。此是記主約義斟
酌之詞。不可將現行別教難也。若據起信。唯 云不退。乃克就圓人辨之。若論示迹。亦須示 其階位。約惑分齊。方有退義。
[0886a04] 三問。化城喻品疏云。問如上塵數。多許時節。 今始得羅漢。當知無生法忍何易可階。答。一 云。大聖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對治厭道
長者說短。於道生輕易想者說長。當知言如 許劫方今得羅漢者 此是如來權行四悉檀。 引諸實行。令入道耳。近代疑者云。泛爾說佛
道長短。或可是善巧四悉然大通塵數劫猶 是指實事。若不爾者。則何勞展轉摩重重土。 莫不徒費言詞耶。是事若非實。諸所言說權
實難辨。加之。疏第一許久遠為種過去為熟 近世為脫者。記判之為本眷屬也。此何言始 得羅漢者是權行四悉檀耶。
[0886a16] 答。誠如所問。然有其由。何者。若遠討父子 之因。深窮種熟之際。諸經未談其始。此品亦 未及說。須依壽量品文方盡神通之力。但為
若推遠種。定指長時。則眾生不起壯心。不強 自力故。今疏記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 功。乃弘經之要也。故雖一生十地三世六根。
若無宿種冥熏。豈有利根自發。又若此品唯 論權示遠壽。亦是虛談。將何永異諸經。將何 以明本妙。雖曰初心憑教。還須以義自裁。加
復疏標一云。知非定判。記斥端拱。信是策詞。 若據斯文。全非違教也。
[0886a27] 四問。寶塔品。依多寶本願分身咸集。疑者云。 大論明釋迦分身土云。白銀世界。純有支佛。 黃金世界。純有羅漢。彼土諸佛皆悉來否。若
來者。佛光所照分身國土。皆以玻瓈為地。不 云白銀黃金。又分身土有諸菩薩。分身來時。 各將一大菩薩。而彼二世界不云有菩薩也。
若言不來者。即違盡還集一處之願。又違悉 已來集之文。有遮難者云。約多分云盡集悉 來。或云玻瓈為地。有諸菩薩。如置綠豆烏豆
聚中。以少從多。名烏豆聚。重難云。若約多 分。還招巨妨。彼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聲 聞菩薩皆成佛道之言。亦應從多。若爾。即同 五性宗意耶。
[0886b11] 答。經論相違。其例不少。不須和會也。今若強 會者。此經雖則云皆以玻瓈為地。何妨樹木 宮殿。或純黃金白銀。亦得云黃金白銀世界
也。又本居之土雖無菩薩。欲來集時。為同諸 佛故。將化菩薩來為侍者。應無大妨。又諸土 唯云菩薩充滿者。蓋約今經開顯而說。但化
菩薩。不為二乘。乃直以二乘而為菩薩。有何 不可。
[0886b19] 五問。提婆品記釋龍女所從來處有三義。其 第二義云。海眾縱移。而龍宮不動。龍謂不動。 而所居已變。從變而不變處來。有何不可
(云云) 。疑者云。此中指何處名為所居。若龍宮 者。上云不動。下那忽云已變。若大海者。上云 龍宮不動。不云大海不動。今那忽約大海。云
龍謂不動耶。又變而不變者。其意云何。近日 學者各執不同。試垂一決。
[0886b27] 答。經云。移諸天人。記云。海眾縱移。經云。娑 婆世界即變瑠璃為地。至無大海江河。驗是 移於有情。變於無情也。於有情中。娑竭龍眾
以有緣故獨不被移。龍既不移。所居宮殿豈 可依於寶地。即須在大海也。故知。此會之眾 以佛神力變故皆見寶剎。龍眾自見海中宮
殿。今文殊隨彼類見。故經家云。從於大海婆 竭羅龍王宮自然涌出也。變而不變。思之可 知。
[0886c07] 六問。壽量品疏云。華嚴寂滅道場大經超前 九劫皆成方便。疑者云。大經唯有雪山童子 超十二劫。此中何云超九劫耶。
[0886c10] 答。或錄者筆誤。或後人寫訛。況無大害。何足 苦疑。
[0886c12] 七問。分別功德品疏云。或可一人有八番增。 或可一世或八世或無量世或一念或八念或 無量念 (云云)
。疑者云。疏第四云。三周聲聞未 斷無明。有三根利鈍。若真修體顯。則無差降。 初住已上更起緣修。無復勝負。真修體融。寧 得有異耶 (云云)
。今何有一念八念乃至無量世 差降耶。若爾。云何論父母所生身證妙覺耶 若許證者。經以龍女為速疾證。而大師判為 初住八相。既有速疾證理。何故龍女不是證
妙覺耶。況復起信和會諸經長短兩說。唯以 三祇為證理。天台不可違馬鳴也。若不許者。 既有一念八番增損。何不許一生四十二番
耶。圓頓速疾之道。豈必經爾許劫耶。
[0886c25] 答。第四疏云。三根入初住。猶有利鈍不。記云。 即此三根入住已後。猶名三不。今據記主出 問意者。入住之後。身子等為上根。飲光滿慈
等仍是中下耶。疏答云。真修體顯則無差降。 此答意者。三根證理之後。縱起緣修。終不準 前上根仍上中根還中等也。故知。為被根性
求定故。云真修無差。若自判法身增道損生。 寧無遲速耶。故有一念八念三世八世等異 也。又問一生妙覺者。疏既有一念八番。金光
明中復有生身十地。以此驗。即身證妙覺。非 一向無。但為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之文正是初住八相。世人多謂妙覺法身。則
全失四十一位修證。是故今家凡判八相。多 在無生位中。且龍女修證之文。及以南方成 佛之相。難可的判高下。蓋發心畢竟二不別
也。餘處所明。初登地住。三因開發。既得無 生。則任運證於後位。且龍女畜生之報便證 此位。即能八相。益物足顯速疾證也。若據起
信。既是通伸衍門三教。定說劫數之文。恐 是別教教道之義。若云馬鳴天台不可相違 者。如天台判本門記別則一向不用天親本 論。本論尚自去取。況通伸論耶。
[0887a18] 八問。隨喜品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一念 隨喜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疏判為初隨喜品。 合有五十功德。又勸發品云。成就四法能得
是經。疏云。舊說能行四法。手得是經。今謂不 爾。上文謂。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又云。為 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蓋法華之正體
能行四法必得此解。疑者云。大般若經說。善 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聞名字。況得手執。若 手得者。速坐菩提座。又云。一經其耳。善根力
故。定得無上菩提。即知雖不具五十功德不 解實相。但聞名字手執經卷者。皆是功德無 量。誠不可偏取於此也。
[0887b01] 答。釋經淺深各有其致。今經隨喜具有二種。 謂內解外事。外事容可淺釋。內解須作深明。 若勸發品。既是普賢遠來重請說經。如來因
茲略演四法。若非開示悟入總括一經。何能 酬其所請。能請之位既高。所得之經豈淺。故 不可但作手得經卷解也。彼般若經手得耳
聞既成菩提之種。豈無善根者有斯遭遇耶。 若成不壞之種。即有出離之期。故有速坐定 得之謂也。況彼手執耳聞寧可一向作淺事
解之。且夫弘經。本為生善。若不以理行策之。 其可得乎。
[0887b12] 九問。法師功德品疏云。梵王報得天眼。在己 界遍見大千。大千外有風輪。與眼作障。不能 見外。若在他界。則不遍見大千。非所統故。大
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 為礙。亦無己他界隔。疑者云。大論第五云。大 羅漢少用心見二千界。大用心見大千界。辟
支佛亦爾。又論一十四云。聲聞人極多傍見 小千。上下亦遍見。問。大梵王亦能見千世界。 有何等異。答。大梵自於千世界中立則遍見。
若在邊立則不見餘處。聲聞不爾。在所住處 常見千世界。辟支佛見百千世界。據論意云。 依任運用心。大小等別。二乘所見各有不同
也。然梵王所見千世界應是一小千。支佛所 見百千世界應是百小千。又十住毘婆沙云。 二乘神通不過大千。今何云梵王見大千辟 支佛見百佛世界耶
(百佛世界論文意當百千世界。故四念處四教義並云。支佛發 天眼。乃過三千見他方界) 如是等事相不同。要須有定論 也。
[0887c01] 答。總持菩薩之言必稱法相。蓋曾躬講智論。 應不徒然。乃是妙解論文。得其遠意。何者。 如論伸兩教之義。文中凡舉二乘。即兼藏通。
只如所引。豈是一途。初云大用心者見大千。 次云極多者見小千。聲聞既有多種。支佛不 可一準。既習氣分侵。合所見更廣。文中既云
見百千世界。豈可定為小千耶。只為小辟支 與聲聞不別故。云支佛亦爾。梵王諸教功用 亦多。但為讓彼二乘故。令劣於一等。然是大
千之主。寧見己界不周。願將法義定文。無使 專文失義也。
[0887c12] 十問。不輕品說。因行不輕行。疾得成佛 (云云) 。 疑者云。此不輕事望久遠實成。為前為後。若
前。即違壽量疏云常不輕更近之言。若後。誰 信由不輕行成佛速疾耶。
[0887c16] 答。若在前者。即是實因。若在後者。即為淨佛 國土之因也。故知。依此經意。偏示正因。行不 輕行。即速疾取土。而得成佛。故云。受持此
經。為人說故。疾得佛道是也。
[0887c20] 十一問。囑累品疏云。佛以一權智善巧之手。 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國土測塞虛空諸菩薩實 智之頂。疑者云。指何等國土名三千三百那
由他耶。有云。指三變淨土。八方各更變二百 萬億那由他國。若依此義。可云三千三百。此 說是不。
[0887c26] 答。據理。須指三變淨土也。此中應非大千為 一國土。恐指一四天下為一國矣。娑婆既是 大千之名。則可足成三千三百。然則大千亦
似未及一百萬億那由他四天下。恐約大數。 增至大千。何者。小數則十十成百。百百為千。 千千為萬等故。
[0888a03] 十二問。囑累品記出正法華誤云。寶掌菩薩 離開為二。更加寶印首。掌已是手。復加頭首。 離為二人。疑者云。彼經有寶掌菩薩印首菩
薩。無寶印首菩薩。今云更加寶印首。意復云 何。況餘經中亦有此三菩薩。何苦破之耶。
[0888a08] 答。蓋傳寫多誤。存沒難見。記主當時所覽之 本必有三菩薩名。終非妄斥。餘經雖有此三 聖號。既無重譯之文。即非此例為難也。
[0888a11] 十三問。普門品疏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 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疑者云。第 三句可云多人受多苦。若不爾者。自與第一
句同。何句法空設也。
[0888a15] 答。據其句法推其義意。第三句當如所改也。 茲乃往時寫者見第四句一人受少苦。欲對 此句。乃妄改第三句。為之一人受多苦。而不
思與上第一句義相同也。
[0888a19] 十四問。勸發品記云。十地但斷十二品盡。非 斷伏極。知非普賢義。疑者云。十地但斷十品。 何云十二耶。若斷十二品。還過普賢。何云非
斷伏極也。亦不可言是別教意。由來普賢但 約圓位故。
[0888a24] 答。彼國記文寫訛也。據宋地本云。十地但斷 四十品盡。非斷伏極。
[0888a26] 十五問。妙記第一決釋最初無教佛云。終有 一佛。在初無教 (云云) 。疑者云。義猶未了。若許
無教有佛。墮無因過。若言稟教。墮無窮過。願 聞一揆矣。
[0888b01] 答。最初一佛雖無稟教之因。而有內熏自悟 之因。記中示之甚明。何言墮無因耶。
[0888b03] 十六問。南嶽法華懺法云。過去二萬億日月 燈明佛。未來具足千萬光相莊嚴佛。疑者云。 經中無億字無莊嚴字。南嶽何輒加之耶。
[0888b06] 答。經中雖無。而南嶽是相似位人。以三達 五眼照之。合有三字故加之。後世難輒削去 也。
[0888b09] 十七問。妙玄第六示國土苦樂有二釋。一云。 由眾生非佛所為。一云。由佛不關眾生 (云云) 。
疑者云。釋尊本願云。我未來出穢惡國土。利 益十方淨土擯出惡業眾生。故知。所有苦事 但是眾生惡業所感。何言由佛不關眾生。若
佛所為者。莫也眾生惡業空無果報耶。豈如 來背於大悲方便。令諸眾生受三塗苦耶。然 則不輕所行之行。文殊所化之眾。皆是巧施
方便。易長令短。轉重令輕。固非設苦惱因緣 也。
[0888b19] 答。若論作善惡因招苦樂報。乃由眾生非關 於佛。若約用苦樂事折攝眾生。乃由佛現不 關眾生。良由宜用苦治方受化者。諸佛即為
作之。如先王制刑。豈欲以苦加於百姓。蓋至 仁也。諸佛亦爾。為折攝故。而強現之。又苦樂 之國眾生雖居。不得自在。諸佛於茲而能轉
變。故云由佛。又佛是生家之佛。生是佛家之 生。故云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諸佛心內 眾生新新作業。故知。論生則一時屬生。舉佛
則一時屬佛。以是義故。故經云今此三界皆 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也。
[0888c01] 十八問。妙玄第九解本門得益云。令法身菩 薩得大利益。抹十萬那由他土為塵數。增道 菩薩不能令盡。近代疑者云。分別功德品但
舉大千界中千界四天下等塵數。尚不及百 千。何言十萬那由他耶。
[0888c06] 答。於諸方面各那由他諸小國土方名大千。 經云。大千等微塵數。豈不該於十萬。如一微 塵。尚有十方分。況大千耶。若言盡十方界皆
抹為塵。則方與經文相違也。
[0888c10] 十九問。釋籤第五解不動三昧云。果報及三 惑成三不動者。動則兼業。諦但有三。業及見 思同入俗諦所破故也。近代疑者云。餘三昧
及以諸處皆以見思為真諦所破。此中何為 俗諦所破耶。
[0888c15] 答。此中乃以業及見思同入生死俗諦。正為 真諦所破。成於真諦三昧矣。餘文以業同塵 沙破則成俗諦三昧者。各有所以。何者。如
前無垢等諸文中乃以散善破於惡業。散善 則成假觀也。此中以定善破於散善則成空 觀也。故云。背捨伏見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