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五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897b05] 真宗皇帝諭旨留四明住世
[0897b06] 楊文公賀法智受命服啟
[0897b07] 法智大師謝楊文公啟
[0897b08] 楊文公請法智住世書
[0897b09] 法智復楊文公書
[0897b10] 楊文公謝法智答義書啟
[0897b11] 楊文公三問并法智答
[0897b12] 楊文公謝法智答問啟
[0897b13] 法智再書上楊文公
[0897b14] 楊文公再書請法智住世
[0897b15] 楊文公書上太守李夷庚同請住世
[0897b16] 楊文公上天竺懺主啟
[0897b17] 又致請法智住世內簡
[0897b18] 楊文公又書留法智住世
[0897b19] 法智再復文公啟
[0897b20] 法智謝李駙馬請住世書
[0897b21] 法智賀楊文公加翰林書
[0897b22] 楊文公謝法智賀書
[0897b23] 李駙馬薦法智師號賀啟
[0897b24] 法智謝李駙馬啟
[0897b25] 慧照法師跋前往復書
[0897b26] 草菴法師紀往復書中事
[0897b27] 昭講主上四明法師書
[0897b28] 謝聖果法師書 (聖果即天竺懺主先所召院名也)
[0897b29] 四明與矩法師十書敘
[0897c01] 付矩法師書 (凡十書)
[0897c02] 付彬闍梨遺書
[0897c03] 上大雷菴長書 (凡二書)
[0897c04] 天竺懺主上四明法師書 (凡二書并草菴跋)
[0897c05] 付神照法師書 (并月堂跋)
[0897c06] 付妙果法師書 (并月堂跋)
[0897c07] 付永安山主書 (凡三書并四家跋文)
[0897c08] 四明付門人琮法師帖
真宗皇帝諭旨留四明住世
[0897c10] 四明教主禮公。釋門之高者也。聚徒實繁。而 專以淨土之法。普勸修治。天禧初結十僧。行 懺法。三年期滿焚身。內翰楊大年。慕其為人。
以書請留住世曰。 (億) 欽聞修千日之懺。焚四 大之軀。結淨行之十僧。生樂邦之九品。竊甞 具請。冀徇群情。乞住世以為期。希傳持而興
利。願垂許可。庶獲瞻風。禮終不允。大年又貽 書天竺式師。託躬詣以留之。書曰。昨為明州 禮座主。宏發願心。精修懺法。期以三年。並趨
火化。況此僧傳持大教為世導師。得其久住。 利益甚多。誠懷景重。竊欲勸留。罄敘克誠。遂 形懇請。得其報音。確乎不拔。竊知懺主。與之
同稟。並化東南。可涉淅江之巨浸。造鄞水之 淨居。善說諫言。宜久住世。是年誕節。 (億) 干丞 相寇公。薦以紫服而寵之。至天禧末。有樞密 使馬
(知節) 。請大年撰父神道碑。酬以潤筆。一 切不受。止求奏薦。四明師一師號。知節因 奏。
[0897c28] 真宗曰。臣請楊億。為先父撰神道碑。不受潤 筆。況詞臣受所贈世之常規。乞降旨以受。上 召大年問之。 (億)
即奏以四明遺身事。上聞深 嘉歎之。重諭大年曰。但傳朕意。請留住世。若 師號朕當賜之。潤筆卿宜無讓。於是特賜法 智大師。師由此住世。數年方入滅。余一日至
南城。瞻禮師塔。疇昔所聞見。恐世絕聞。因假 筆以識之。景祐丙子仲冬錢 (希白) 謹題。
楊文公賀法智受命服啟
起復翰林學士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 侍郎知制誥禮儀院判祕閣二柱國楊 億上
[0898a11] 億啟。夙陪清侶。因熟高名。聞傳教於赤城。久 領徒於鄞水。達契經之旨。叶彼重宣。精修懺 之規。臻乎本淨。機緣胥應。真俗焉依。頃更值
於嚴凝。常奉陪於樞弼。輒求論薦。式冀褒揚。 俄遇疾以歸田。殆解麾而趨闕。涉乎累歲。絕 望報音。暖席未遑。飛郵遽至。前言克踐。私願
允諧。事雖自於乞隣。道彌光於出世。所有大 師賜衣。勅命已於本州遞角內附去。必垂領 受。謹奉狀。咨問兼伸陳賀。伏惟照察謹狀。
法智大師謝楊文公啟
[0898a21] (知禮) 伏念。身老林泉。任拘香火。仰明月而遐照 我牖。望白雲而高遷帝鄉。徒効葵傾。因慚匏
繫。伏惟祕監果行。育德自誠而明。為諸夏之 梓材。作九州之木鐸。潤色鴻業。揮彩筆於玉 堂。康濟明時。成皇覺於仙室。斯焉駕道。式副
具瞻。素仰膺門。長懸丘擣。而知禮也。灰心寄 世。砥行先經。切栢代香。忝嗣天台之迺祖。刻 蓮為漏。濫承廬阜之遺風。豈期誤泛虛名。遐
臻祕府。致諸命服。贈以善言。捧接宸章。感動 肌骨。雖懷在笥。猶恐災身。追思梁氏之知然。 方茲何逮。退省裴公之優密類此猶輕。繼都
講於山陰。作主人於蓮社。顧微軀受賜。無足 稱焉。諒大教益光。有自來矣。造蘭臺而投刺。 莫遂衷腸。棲石室以觀心。永期外護。謹奉狀 申謝伏惟台悉。
楊文公請法智住世書
[0898b08] 億啟。近者竊審。大師期結社於十僧。約入懺 之三載。然赴火光之正受。決取淨土於往生。 身見頓空。願力彌壯。登蓮華之絕品。聞法樹
之至音。茲事匪虛。先佛所證。然於俗念。切貯 願心。誠以大師。洞三觀之指歸。為四眾之欽 仰。續台巖之慧命。啟越絕之度門。十善誘人。
競敦於白業。一音扶教。廣演於金言。慈蔭普 均。道風允穆。惟極樂之界。蓋覺皇之示權。而 大患之軀。非智人之所樂。儻存忻厭。即起愛
憎。既萌取捨之心。乃至能所之見。諒惟通悟。 夙究真常。蓋俯就於初機冀策發於淨行。伏 望因承恩詔彌廣福田。增延住壽之期。恢闡
化緣之盛。仍冀懺期之告畢。略迃法步。以相 從。庶効純陀。恭羞末後之供。願同慶喜。頓釋 離塵之心。幸軫瞀蒙。未趨寂滅。切希垂聽。顒 俟報音。謹奉咨問。
法智復楊文公書
[0898b25] (知禮) 謹於講懺之隙。依本宗教觀。寫書奉答祕 監大檀越。 (知禮) 伏奉載垂真翰曲賜重言。俾 (知禮)
畢此懺期。更留講訓。仰承尊旨。合改先 心。但以專誠久趣此門。鄙志莫能易轍。況良 時難遇。勝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 嚴命。所言 (知禮)
洞三觀之指歸者。稱之太過也。 又云極樂本由示權。修道須忘忻厭者。誠哉 是言也。而 (知禮) 今忻淨土。特厭患身。亦有其
由。輒伸於後。若其一心三觀。雖非洞達。敢不 依凭 (知禮) 四十餘年。尋其筌罤。學其去就。神 根既鈍。證入無由而於戶牖關防。行用時節。
多所游歷。亦略諳知。今者蒙索報音。故難杜 口。粗陳梗概。希賜否臧。三觀者。一念即空即 假即中也。恢揚肇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
者。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 用。所謂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觀悉彰破相之 用也。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觀悉明立法之功
也中者一切皆中。即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 是則終日破相。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 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二諦熾然。故般若談空。
八十法門得顯。維摩立法。三界見愛皆忘。法 華一乘。世間之相常住。皆由三觀相即。致令 諸法無遺。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
入。非並別而觀。不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 取。故云不並不別非縱非橫。蓋三一圓融。修 性冥泯。豈識心之所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
示云。不可思議之妙觀也。說即非說。無說而 說。能知此已。對一切境。以此觀照了之。立一 切行。以此觀導達之。辦一切事。以此觀成
就之。設一切教。以此觀敷暢之。修此觀者。能 所必忘。取捨斯泯。故真如無念。向則心絕。 終日說示。不異無言。捨此則必同眾魔。離此
則未超諸外。故龍樹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 事。迦葉云。未聞大涅槃。前皆是邪見。大矣 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故 (知禮) 所求。安養而
生。所欲燃燼而死。憑此三觀。遣彼百非也。言 極樂之界蓋覺皇示權者。經論既以淨土之 教。為勝方便。驗知。是如來善巧權用也。但權
名不局。實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體外 之權須破。體內方便須修。離事之理則麁。即 權之實方妙。故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
海之談。蓋心性遍周法界無外。理極故令事 廣。華大故省池深。剎如帝珠。出現重重無 盡。方顯寂光之理。身類天饌。感報彼彼不同。
乃表遮那之性。豈應極樂不預唯心。故如來 藏中。涅槃具足。隨緣發現。應量而知。既能彰 地獄天宮。豈不造穢邦淨國。本性雖具。由心
發明。彌陀以無緣之慈。取極樂之土。釋迦以 樂說之辯。示往生之門。斯皆善巧之權方。攝 彼沈淪之品彙。令懼退轉者不退。使不善觀
者能觀淨土。權相蓋多。今且略論此二。故起 信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 懼謂信心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
護信心。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 法身。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專念真如法身者。 豈異大乘正信。以依彼佛為境。故能牽生淨
方。斯是如來權巧也。又觀無量壽佛經云。凡 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 有異方便。令其得見。此蓋釋迦神力。彌陀願
心。若有諦觀。必能睹見。斯亦覺皇。異妙方便 也。此之權巧方便。既約圓論。即與法華微妙 方便。無二無別故。諸天及人。聲聞緣覺。事度
菩薩。漸修大士。充滿世間。數等河沙。盡思度 量。不能知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圓信圓 解。方能造修。 (知禮) 雖是鈍根。濫沾圓教。不離
當念。願達彼方。庶即下凡。便階不退。復聞。 大通佛世。結緣之徒。已經塵點劫來。尚住聲 聞之地。皆由退大。故涉長時。身子六心。退落
五道。況悠悠學佛者乎。蓋由此土多值退緣。 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 多及其結果少。若求生安養。即於博地。能藉
勝緣。纔獲往生。永無退轉。聞茲利益。得不忻 求。乃用一心三觀。為舟航。復以六時五悔。 為櫓棹。求往唯心之淨土。願見本性之彌陀。
然後運同體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識。順佛權 巧。求生樂邦。其意略爾。所言儻存忻厭。即 起愛憎。既萠取捨之心。乃生能所之見者。起
過之相。誠如所言。立德之緣。今當略說。蓋以 忻厭取捨善。能起過成功。故馬鳴立。為始覺 之基。智者稱為淨土之漸。維摩以見愛為
侍者。文殊以貪恚為功能。斯皆用之在人。乘 之有法。且眾生曠劫。住此娑婆。貪於麁弊色 聲。著於下劣依正。既無厭離之念。但增繫縛
之緣。縱有熏修。鮮有克遂。以此土法多障。致 道行難成。故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諸佛。慜此眾生。以
願行功。取清淨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以苦 切言。說垢穢相。令其厭惡。成出離心。若非此 心。不成始行。故非厭離。捨此無由。不起忻
求。生彼無分。蓋受生之法。以愛為緣。始自初 心。終至等覺。變易未盡。忻厭叵忘。況始行 耶。今求淨土。不求身受諸樂心染妙塵。蓋
欲託彼淨緣速增勝道。以彼壽命無盡依報 自然。無有女人及以根闕。雖聖凡共處。而無 惡道之名。雖聲聞無邊。且離執真之見。彌陀
為良導。觀音為勝友。一生補處甚多。十地聖 人無數。風吟寶葉。波動金渠。皆出妙音。盡 詮至理。既無違順。永息貪嗔。凡有見聞。悉
資寂照。皆住正定。功在於斯。今之眾園。尚須 求預。彼之寶剎。寧不願生。但知淨土唯心穢 邦即性。即厭無厭即忻無忻。是則正助合修。
解行兼運順佛正教。非己曲情。況觀經說上 品生。因須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勸眾生。故 (知禮) 今以三觀攻心。五悔助道。又恐淨因未
備。故以畢命。自要庶。憑最後之強緣。以作往 生之定業。而又若不燒身臂指。非出家菩薩。 梵網之誡明。然捨身命財。是真法供養法華
之文煥矣。楞嚴然香一炷。宿債俱酬。輪王剜 身千燈。妙果斯克。故知。初心後位。上聖下 凡。皆可進修並彰至教。但行正解。自免邪修。
以知性火真空。豈有能燒之相。所燒自亡也。 又知佛體圓妙。豈存所供之人。則能供亦寂 矣。兩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
行法門。所謂火光正受。四土淨境頓現。此 心諸佛道場。咸彰此處。但隨所願。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
是往生淨土時。如此捨穢身。則盡垢穢之際。 何理不彰。如此取淨土。則極清淨之源。何惑 不遣。是以韋提忻清淨業報之處。即證無生。
薩埵捨癰疽瘭疾之身。云求常樂。此之取 捨。與不取捨。體無二種。用亦同時。得名三 種法門。謂取法門。捨法門。不取不捨法門。亦
是三毒法門。具一切法。故無行經云。貪欲即 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我是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
愚癡尸利。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觀。導一切行。 辦一切事也。以一切法空故。捨穢必盡。一 切法假故。取淨無遺。一切法中故。無取無捨。
此之三法。一切如來同證。一切菩薩共修。故 (知禮) 今捨穢身。欣求淨土。輒敢仰効也。然則 修心萬行。入道多門。隨樂隨宜。隨修隨悟。敢
將測管。局彼太虛。但以 (知禮) 爰自少年。便敦 此志。今已衰朽。多歷事緣。此心常自現前。對 境彌加增進。信由宿願敢不恭酬。年來建立
道場。眾信共營供具。三載資緣粗備。數僧行 願。偶同此者。遭逢祕監。知乎姓名。察其始 末。敢請俯為檀越。運以力輪。使片善之有成。
俾淨願之克遂。然後芘我宗教。廣見流行。令 未聞者聞。使未悟者悟。更冀佐治功成之後。 期頤報滿之時。隨願求生極樂世界。冀得同
會一處。同敘宿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覺 (知禮) 素無文學。元是野僧。發語麁浮。顯理疎脫。蓋 奉讀前書云。精修懺之規。臻乎本淨。次書云。
淨土匪虛。先佛所證。仰惟。祕監深洞苦行。可 以窮源。復知淨邦由來即理。蓋欲 (知禮) 廣援 乘教。傍示未聞。是敢輒附本宗。少述愚見。有
黷台聽。不任悚惶。不宣。
楊文公謝法智答義書啟
[0900a28] (億) 啟。近於公郵。獲披芳翰。承法裕以增勝。享 淨樂以無涯。景仰尤深。感敘奚罄。屬拘公局。
敻阻句筵馳系于茲。敷宣寧既謹修狀謝。
楊文公三問并法智答
[0900b03] (億) 啟。遠寄示長書為答。重復窺翫。但欽淵奧。 俗學膚淺。何以奉酬。輒緣來意。虔致三問。具
于別帋。請賜見答。儻契卑心。別具咨報。然希 取證於泥曰。亦冀專修於末供也。 (億) 白。
[0900b07] 承師有言。西方淨土。風吟寶葉。波動金渠。此 是何人境界。
[0900b09] 答曰。即此見聞。更無道理。既彰教義。寧免指 陳。夫淨土依正。俱宣妙法。聞者合了。根塵絕 跡。物我一如。豈執有人對他境界。此間圓頓
行者。以根對塵。起識之時即了。以法界對法 界。起法界。實非心外之境境外之心。則心自 知心。境自見境。境豈見境。心豈知心。知見既
忘。言詮亦絕。故強名云不思議境觀也。凡位 修之尚爾。聖位證之奚言。又若強論所離之 境差別相者。麁中之麁。凡夫境界。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斯蓋教道分別也。若今圓論。不離 而離。初心能離佛之所離。以一心三觀即佛 智。故前書云。對一切境。以此觀照了之。斯之 謂矣。
[0900b22] 承師有言。燒身臂指。乃是出家菩薩。捨身命 財。方名真法供養。此語出梵網法華二經。然 並是魔王所說。且非正教。
[0900b25] 答曰。佛之與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