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七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917a20]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
[0917a21] 明州延慶寺傳天台教觀故法智大師塔銘
[0917a22] 四明法智尊者實錄
[0917a23] 十不二門指要鈔序 天竺 (遵式)
[0917a24] 祭四明法智大師文 同前
[0917a25] 悼四明法師大師詩 同前
[0917a26] 四明法智尊者贊 門人 (僧江)
[0917a27] 宋明州延慶法智大師真贊 御史 (駱偃)
[0917a28]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畫像贊 太師 (史浩)
[0917a29] 四明法智大師贊 雪溪 (希顏)
[0917b01] 延慶法智祖師齋忌疏 陳 (天俞)
[0917b02] 四明法智大師諱日疏 雪溪 (希顏)
[0917b03] 延慶始祖法智大師忌疏 此山 (可壽)
[0917b04] 重修法智尊者像志銘 柏庭 (善月)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
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大學士守太子 少保 致仕上柱國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五 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趙 (抃) 撰
[0917b10] 法智大師名 (知禮) 。字約言金姓。世為明人。梵 相奇偉。性恬而器閎。初其父母禱佛求息。夜
夢神僧携一童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既生 以名焉。毀齒出家。十五落髮受具戒。二十從 本郡寶雲 (義通) 法師。傳天台教觀。始三日首座
僧謂曰。法界自有次第。若當奉持。師曰何謂 法界。僧曰大總法相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 既圓融無礙矣。何得有次第耶。是僧無語。幾
一月自講心經。人皆屬聽。而驚傳之。謂教法 有賴矣。居三年。常代通師講。入文銷義。益闡 其所學。後住承天。遂徙延慶。德望寖隆。道法
大熾。所至為學徒淵藪。日本國師。甞遣徒持 二十問。詢求法要。師答之咸臻其妙。天台之 教莫盛此時。真宗皇帝。知名遺中貴人。至其
居。命修懺法。厚有賜予。偶歲大旱。師與遵式 異聞二法師。同修金光明懺。用以禱雨三日。 雨未降。於是徹席伏地。自誓於天。曰茲會佛
事。儻未降雨。當各然一手以供佛。佛事未竟。 雨已大浹。甞與錢唐奉先 (清源) 梵天 (慶昭) 孤山 (智 圓)
數人。為書設問。往復辨析。雖數而不屈。又 遣門人神照大師 (本如) 。與之講論其說。卒能取 勝。甞製指要妙宗二鈔大悲懺儀別行疏記
暨光明二記之類。後悉流傳。甞偕十僧修妙 懺三年。且約以懺罷。共焚其軀。庶以激怠惰。 而起精進。翰林學士楊公億駙馬都尉李遵
勗。嘗薦師服號者。其心尤所愛重。知有自焚 意。致書勸止弗從。又致書天竺慈雲式師。俾 自杭至明面沮其義。亦不聽。群守直史舘李 公 (夷庾)
。密戒隣社。常察之。 毋 容遁以焚。師願 既莫遂。復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又以光明 懺中七日。為順寂期。方五日。結跏趺坐而逝。
實天聖六年正月五也。 享 年六十有九。為僧 五十有四期。其亡經月發龕以視。顏膚如生。 爪髮俱長。既就荼毘。舌根不壞。舍利至不可
勝數。凡三主法會。唯事講懺。四十餘年。脇未 始至席。當時之人。從而化者。以千計。授其教 而唱道於時者。三十餘席。如則全覺琮本如
崇矩尚賢仁岳慧才梵臻之徒。皆為時之聞 人。今江浙之間。講席盛者。靡不傳師之教。其 於開人之功。亦已博矣。元豐三年冬十月。 (余)
謝事經歲。自衢抵溫。有法明院 [虫/心] 講師。其行 解俱高者。頓甞游衢。乃 (余) 未第時。與之接者 也。一日斂裓而前曰。 (繼忠)
於法智師。徒為法 孫。惜其示寂六十有三年。其所造峻特。而所 學為來者。師固釋門之木鐸哉。自昔達官文 士。其言可信於後世者。乃無述焉。其徒竊羞
之。既而狀其行。請 (余) 作碑。以為無窮之傳。 (余) 乃歎曰。人生之初。虛一而靜。本無凡聖之別。 逮交戰於事物之境。而莫之能返。此諸佛不
得已。而來震旦。煩其名相以化之。豈苟而已 哉。設之以法而可行。示之以戒而不可犯。如 目之有花。他人莫得見。如耳之有磬。他人莫
得聞。欲其自降迺心而求復初地。其後導師 繼繼而興。騁智慧辯才。談真實妙義。使人不 離當念超圓頓一乘。不離文字。示解脫諸相。
要其究竟。則無一法之可說。無一字以與人。 法智師既達乎此。則何假於言而後傳哉。雖 然重違勤懇。姑閱其所紀。皆眾所共聞者。因
為摭梗概。而實錄之。仍讚之以文曰。
大雄覺世垂微言 磅礴日月周乾坤
智者才辯窮化元 時為演說開迷昏
八萬總結河沙塵 俱入天台止觀門
法智遠出揚清芬 游戲三昧真軼群
志堅氣直貌且溫 少而敏悟老益勤
遺旨從衡深討論 消文釋義雖繽紛
辭淳理妙簡不煩 或懺或講忘晡昕
邇遐學徒日駿奔 成等正覺消波旬
俾諸佛祖道彌尊 如流已清濬其源
如葉已茂培其根 行高名重上國間
天子遣使來中閽 賢豪勳戚固所忻
命服錫號迴天恩 知身變滅如浮雲
誓勇棄舍甘趨焚 素願莫適仍修熏
眾生嗜好隨貪瞋 三塗轉徙如膏輪
有能頓悟報施因 罪福苦樂岐以分
說本無說誰其人 師心了了所夙敦
言能破妄寧非真 身雖云亡今常存
江淅蕃蕃其子孫 詔億萬世觀斯文
明州延慶寺傳天台教觀故法智大師 塔銘 (并序)
溫州軍事判官將仕郎試祕書省 校書郎前監昌國東監胡 (昉) 撰
[0918b04] 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若帝德去。微姬公 孔子。則無以垂百世常行之典。佛道衰非思 師智者。則無以洞五時所說之文。孔子後為
儒席宗匠者。曷甞無人。智者沒作法門師表 者。故必生德。大師諱 (知禮) 字約言。俗姓金氏。 代四明人也。初其父以枝嗣未生。誠志頗切。
母李氏。乃相與祈佛。因而有妊。及師之生也。 乃以佛子羅睺羅而名之。而神情湛寂。骨狀 英粹。及在童齓。絕非眾倫。七歲屬母喪。謂劬
勞匪易報。且號泣而不絕。由茲厭俗急於出 家。其父撫而異之。遂不奪其志。始事太平興 國寺 (洪選) 為師。十五受具戒。而專探律部。二十
學天台教法于寶雲 (義通) 法師之席。而護珠之 心。堅如鍛金。瀉瓶之解。了若觀晝。由是勤大 精進。具大智慧。安然露地。煥若彌天。接一徒
人。必謂之登龍析一義眾。必謂之伏鹿。故道 不求揚。而四方盡聞。眾不待召而千里自至。 至道丙申秋七月。由承天道場。歸延慶法席。
而一心講懺。幾四十餘載。故未嘗有時離香火 之供。亦未甞居一夕知茵蓐之溫。其勤也。百 川競。注而不息。其利也。大日居中。而遍照。
上則真宗皇帝。遣使就加禮異。遠則日本國 師。命徒來。詢法要則其餘嚮慕。故可知矣。天 禧紀元之初年。及耳順謂其徒曰。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聖人之心。為法如是。矧其去佛滋 久。慢道者眾。吾不能損捨壽命以警發懈怠。 則勇猛精進。胡足言矣。於是結十僧。而入懺。
期三載以共焚。是時翰林學士楊公 (億) 駙馬都 尉李公 (遵勗) 。皆絕世文雄。當朝勳盛。每嚮師 通悟。必望風推挹。其年詔賜紫袈裟。尋勅賜
法智號。皆二公論薦之所授也。及聞師誓真 法之供懷安養之國。而楊公專勤置郵。確請 住世。復以忻厭之意。而興疑難之辭。故師答
曰終日破相。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塵 必盡。楊公知不可以義屈亦不可以言留。乃 專委州將洎諸曹吏。俾其遍家安護。長慕
保存。于時太守主客員外郎史舘李公夷庚。 與郡邑僚屬。皆信重彌篤。懇請共勤。又錢唐 有 (遵式) 法師者。名重當世。道絕眾流。素與師
交游。最以法相契。楊公亦寓書於式。俾共請 於師 (書見蓬山集) 式乃親涉大江。躬趨丈室。由是 大師之行願。始不得已而止焉。及大師之歿。
式甞作詩以悼之。其句曰。天上無雙月。人間 秖一僧。議者不以式之言過。而謂師之道然 矣。則大師之道德。大師之誠信。其為時賢同
道。愛慕推重也如此。天聖五年冬忽示身有 疾。而行道愈勤。門人請少息。而師體輒復康。 六年正月五日。跏趺之次泰定而絕。涉日既
久。而開龕若生。報年六十九。經夏五十四。其 月二十有四日。闍維于本郡南門之外。對栴 檀之 [卄/積] 。將致於焚。然而瞻蔔之香。先聞其馥
郁。得舍利五色者。故不知其數。而緇俗求取 者。又不知其幾干。明道二年七月二十有九 日。奉靈骨葬于崇法院之左。本教法也。大師
天稟圓照。神賦精力故。其遍發大經。增進三 昧。古師所未諭。今學所未詳者。師必炳然。而 記釋之。往哲所難履。來裔所難繼者。師必確
然。而進趣之。猶萬仞獨起。人可仰其峻。而不 可躋其高也。百谷皆下。眾可目其廣。而不可 量其深也。故傳大師之筆者。凡四十餘軸。升
大師之堂者。踰一千餘人。其間覩奧特深。領 徒繼盛者。若當州開元寺則全越州圓智寺 覺琮台州東掖山本如衢州浮石院崇矩見。
嗣住大師之院尚賢等。又二十二人皆卓爾 具體。超然悟心。堅摧眾峯。利及群彙。所謂 上中下性普潤。由乎一雲。數百千輝散。照元
於一矩。則大師之道。盛乎世。利于眾。昭昭 然不可窮而絕也。又可得而知焉。事備全師 所著實錄。此得而略。賢公教主。將以大師
之道勒銘于塔。而損書紫言見紀。嗚呼大師 之出世也。豈無謂乎。得不以祇園之法屬于 澆季而師扶樹之乎。台山之教。當于流布。而
師光大之乎。門外有車。諸子不復乘。而師使 乘之乎。衣中有珠。醉人不復悟。而師使悟 之乎。化化城於險道乎浮浮囊於大海乎報
諸佛之恩乎為如來之使乎。不然何精心向 道。亡身為眾也。若是之甚哉。昔梁補闕謂。天 台等覺歟妙覺歟。不可得而知。裴相國謂。圭
峰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則今之談 大師者。又焉得不以梁裴之言而作於稱歎 乎。 (昉) 故不敏。敢拒來誨。焚香稽首。謹作銘 曰。
道行于世 久之其天 教敷于聖
翊知其賢 皇矣真覺 始垂化緣
開顯一性 周流大千 異人間出
宗風迭宣 洪惟智者 妙達金僊
真乘顯暢 法炬光筵 鄞江嗣矣
四海昭然 紫宸加異 外域申虔
三觀獨照 萬行彌堅 玉性本潔
珠形自圓 安步覺地 亡軀講筵
法不我悟 善期眾遷 汝曹尚怠
吾軀可捐 冀人警悟 奉誨周旋
朝賢眷眷 道友拳拳 咸懷戀慕
不許焚然 其利日廣 其心益專
化無不至 教無不詮 報靈藉世
慧日沈淵 師之道機 靡得而言
師之化迹 可得而鐫 銘之于塔
芳香永傳
四明法智尊者實錄
開元三學院門人 (則全) 編
[0919b17] 大師諱 (知禮) 。字約言。俗金氏。前漢金日磾之 裔也。後子孫代為明人。父經母李氏。七歲喪
所怙。為報鞠育。急於出家。即從故里太平興 國寺僧洪選手。下為弟子。十五祝髮受具。二 十從寶雲通法師。學天台教觀。始及二載。厥
父偶夢。師跪於通之前通持瓶水。注其口。自 後圓頓之旨。一受即了。因即代講。僅乎數載。 殆通之滅。禮復自夢。貫師之首。擐于左臂而
行。即自解曰。將非初表受習流通。次表操持 種智之首化行於世也。至淳化辛卯歲。受請 于乾符寺 (乾符中間改曰承天今為能仁) 。綿歷四祀。諸子悅隨。
堂舍側陋。遂遷于保恩院 (今延慶也) 師自咸平二年 已後。專務講懺。常坐不臥。足無外涉。修謁 盡遣。前後講法華玄義七遍。法華文句八
遍。摩訶止觀八遍。大般涅槃經疏一遍。淨 名經疏二遍。金光明經玄疏十遍。觀音別 行玄疏七遍。觀無量壽佛經疏七遍。金剛
錍。止觀義例。止觀大意。十不二門。始終 心要等。講說不計其數。著述光明玄續遺 記三卷。金光明文句記六卷。觀經妙宗鈔
三卷。觀音玄疏記共四卷。十不二門指要鈔 二卷。觀經融心解一卷。輔行傳弘決題下注 文一卷。義例境觀互照一卷。天台教與起信
論融會章一卷。別理隨緣二十問一卷。釋請 觀音疏消伏三用一卷。對闡義鈔辨三用一 十九問一卷。光明玄當體章問答偈一卷。釋
難扶宗記二卷。觀心二百問一卷。十義書三 卷。解謗書三卷。答日本國源信禪師二十七 問一卷。答楊文公三問并書一卷絳幃三十
問答一卷。開幃試問四十二章金光明三昧 儀一卷。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一卷。授菩薩 戒儀一卷。放生文一卷為俞殿頭作修懺要
旨一卷。為司法祝坦作發願文一卷。修法華 懺法三十晝夜五遍。金光明懺法一十晝夜 二十遍。彌陀懺法一七晝夜五十遍。請觀音
懺法四十九晝夜八遍。大悲懺法三七晝夜 一十遍。年至五十七。位同志一十人。誓願 要期。修法華懺。三年期滿日共焚身。供養妙
經。求生淨土。行法將圓無何。名達朝彥。翰林 學士楊公億。連書請住世。又郡守直史舘李 夷庚。同倅眾官僚。曲加敦請。咸乞住世說法
利生。以是志願。不得而施。復偕十僧。修大悲 佛事三年。以堅志行。師自三十二。出世住持。 一心講懺。共三十八年。嘗然三指。以供佛起
造院宇。一所大小三百間。造彌陀觀音勢至 聖像。總一十二軀。普賢菩薩一軀。大悲菩薩 一軀。天台祖師六軀。即寫天台教乘。僅一萬 卷。天禧元年。翰林楊
(億) 申奏詔賜紫衣。天禧 四年。駙馬李 (遵勗) 委曲奏請師號真宗特賜法 智大師。至天聖五年冬。臥疾雖粗用醫治。 而不替說法。於六年正月五日
戌 時。跏趺而 坐。召大眾說法。最後言曰。吾竭力盡心。建此 道場。誓願流通天台教觀。汝等善自荷檐。莫 作最後斷佛種人。吾祖至訓。汝其思之。夫生
必有死猶旦暮。然汝等當勤精進修道無間。 則世世生生。相逢有在矣。語畢驟稱阿彌陀 尊號。奄然而逝。露龕示身。經二七日。爪髮俱
長。顏貌如在。復過七日。遷于南門郊外。將致 闍維。先聞異香馥郁。火滅烟消。得舌根不壞。 舍利五色。不可勝數。而多為宮裳士庶得之。
越五載至明道二年癸酉歲七月二十九日。 門弟子奉靈骨。瘞于崇法院之左。立塔以識 之。春秋六十九。僧臘五十四。稟法領徒者。三 十餘人。所謂
(則全覺琮本如崇矩尚賢梵臻仁岳慧才) 等也。登門入室 者。納計四百七十八人。餘之務學方來不可 勝紀。手度弟子 (立誠又玄) 等七十人。每歲仲春。建
菩薩戒會。其被化者。常滿五千大眾。其餘密 行潛德。殆難概見。上之所錄。悉眾所知聞。 庶幾後賢咸仰上德云爾。時明道季秋十八 日門人 (則全) 謹錄。
指要鈔序
[0920b01]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往玄化幾息。
[0920b02] 云大教者。此非教門體析偏圓等義對分大 小。茲約內外二宗。以論之。如釋籤解章安大 法東漸。云通指佛教為大法是也。文選曰。道
有隆夷。注云。隆盛也。夷平也。盛平亦高下之 義耳。周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諸祖者。荊溪 已下諸師也。太玄經曰。遠而有黑色者。謂之
玄。今以台宗幽遠微密之旨。為玄化矣。幾音 機文。選作其音並近也。
[0920b10] 時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