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Chanfa Buzhu Yi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若見於正修前。無緣起等五意者。並非正本)
[0957b07] 問曰。事儀已載百錄。觀慧復指餘文。於是二 途。更何所補。答今觀事儀既出舊經。讖師語 約百錄一準亦無別立。行用之際遲迴之事
不免數四。且散灑一法。經云。別以種種美 味。供施於我散灑諸方。爾時當誦如是章句。 尋此一文難曉者四。一闕別明奉飲食供施
天女。二闕分灑散別施諸神。三闕明散食處 所。四誦呪時節似未次第。準淨師新譯。唯闕 今第三明散食處。餘甚分曉。新云。亦以香華
及諸飲食供養我像。復持飲食散擲餘方施 諸神等。誦呪之語亦復別出。先令禮佛後即 誦呪。而云召請不云於散灑時誦。觀此新文
有補舊式。若爾百錄令別飣一盤擬散諸方。 此與新經宛如符契。何謂亦無別立。答初雖 似分。後至散灑。復依經文便令誦呪。又成
難了。何者呪本召喚天女。秖可兼於徒黨。若 令散食處誦。則成但召徒屬。縱云同時誦者 復闕明處。若道場內布散飲食大有不便。若
異處散同時誦呪又成不可。況復誦呪時節 亦應不爾。必先持呪。通召主伴令至道場。後 奉飲食必須異處。又今時行事多將此法準
同法華方等。初日已後廢請三寶。直爾誦呪。 甚闕次第。又百錄不出五悔。後人濫用。今並 補助非徒然也。
按文開章以定銓次第二
[0957c03] 百錄事儀文雖甚約。細尋其意開為十科。但 闕五悔一爾。云何為十。一者嚴治淨室。二者 清淨三業。三者香華供養。四者召請持呪。五
者讚歎述意。六者稱名奉供。七者禮敬三寶。 八者修行五悔。九者旋繞自歸。十者唱誦經 典。與百錄開合銓次略異對尋可了。但五悔
今依滅業障品安之。但云述建懺意略無讚 歎。今準餘行法。用新經四王讚安之。方等法 華皆有坐禪。此文但令唱誦。信有深意弗敢
移易。若爾不安五悔亦有意耶。答此應不例 但是文略。或云。專誦至懺悔品便為悔者。亦 應不爾。合部滅障品。一一悔前皆具敬儀。然 後陳露。知須別安也。
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
[0957c17] 應知此法同請觀音以請為行。七日六時須 番番禮請。百錄方等儀。及法華三昧。皆結云 於後六時略去請佛。餘九法悉行無異。唯請
觀音及金光明文 (無此結明可准知也) 又尋新經大辯堅 牢散脂等呪法之儀。皆專以請召為門。況天 女品云。為我每日三時稱三寶名。實言邀請
大吉祥天。乃至誦持神呪請召我時。我聞神 呪請召。我已即至其所。日三既爾夜三準知。 況後文云。及於晡後誦持前呪。希望我至請
義明矣。往往觀音行儀無識之者。亦欲廢請。 此大不知所以也。今此但束略百錄請文。都 為五位。秖是開合。故非刪削所以合者。為朝
營飲食易。及過中餘時廣請。亦應無在。請觀 音無此不應輒略。二明灑散者。理須道場外 別置淨地。或作小壇香汁遍灑。務令嚴潔以
物承足。身立於中旋轉。四散食盡為度。問此 出何文。答百錄兩經皆不云耳。此以意裁務 在生善。諒亦無咎。俟見他文即依改貫非晚 也。
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
[0958a08] 準請觀音三義。一為自故請。二為他故請。三 護正法故請。今品準意正在護法。即天王護 經。第三以福資請說。及以聽者。通論亦應具
三。經云。當為己身及諸眾生。即自他也。廣 令流布是妙經典。即護法也。皆本品文耳。又 新本云。汝能流布是經自他俱益。此明文也。
自請復三。一延請。二祈請。三願請。此配三業 成機。品云。洗浴其身禮拜供養。身業延請也。 誦呪召我。即口業祈請也。至誠發願。即意業
願請也。為他護法三業亦爾。延請復三。標心 約行證請。標心謂域意祈求專誠則感。新本 云。實言邀請發所求願。約行者謂雖不標心
其人三業淳淨。大聖自然應之。品云。我當 終身不遠是人。證請者鬼神品云。若入是經 即入法性。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
迦牟尼。延請既爾祈願亦然。此三業之機。十 界眾生二嚴未滿。為他護法咸須致請。二明 所求離過者。問曰。百錄云。金光明懺法。但應
折意悔罪。那忽有求。答其理實然。但由行法 事出此品。以吉祥為主。故品意復是福資說 聽。品內之文。多明財寶少說懺悔。唯新本云。
供養諸佛自陳其罪。迴向發願等。然復品明 增長財物。因是之故多招諂附。欲免斯過故 示所求也。今作二意。一者若直懺淨心不餘
圖。專依事理一心精進。若取相若觀空。意期 滅罪此非所論也。二者若為護法及請說因 緣標心所求。行者須精識其過。復有二意。一
者約三請示起過處。謂行證二請必無諂詐。 諂則非行自不成感。唯標心作法者。事有真 偽過則生焉。二者正約標心揀過。復二。初略
約三義顯正。次反此出過言正。三者一約能 請之機。謂真欲通經。若請者若說者若聽者。 隨有所乏法流斯壅。標心指事七日虔祈。欲
假天資固宜遠過。請必須實。說必須了。聽 必須勤。餘非能感也。二約能應之聖。即吉祥 大天。天心不欺果有實語。雖不謀而應而毫
釐不濫。真機一扣妙應遂通爾。三約與財之 意。意在潤其處而致請。充其乏而益說。給其 資而久聽。經云。是說法者。我當供給令心安
住。晝夜歡樂正念思惟分別深義。請者及聽 準此可知。故非庸昏之徒。飽食終日無所用 心。天與其財也。次出過者。反前可知。更復略
說。且出家之子。尚不應求事戒世禪。及二 乘智慧。豈容全不資道。專為養軀。諂附行儀 竊規財利。設遂多畜自犯嚴科。不淨八財招 苦三惡。供養既無福應
(五百問云。尚不免地獄。何況得福) 施設 竟自空。為擬欲感天恐應無日。二則天佐有 德。不祐無道。畜財毀戒天捨人譏。徒欲虔祈
逾近逾遠。尚今大鬼掃迹。寧得尊天衛身。天 乎無親唯德是輔。豈苟徇庸鄙。而言終身不 遠是人耶。三則既反天意。與財何為。意為通
經不專濟命。尚令散積豈使益貪。且沙門染 法猶訶。畜財誰賞。世有不達徒欲要求。天網 恢恢疎而不漏。問曰。觀上所說恐不全爾。何
者人情自隔天理本通。菩薩慈稱無緣。大士 施元博濟。賊稱佛號尚獲金頭。僧奉天靈寧 慳玉帛。答汝此問深不達也。譬如國之法。臣
非法虞罪。去官奪祿而反責君曰。天子仁慈 不應偏黨。尚恩覃草木惠及孤貧。何故於臣 而慳爵祿。觀此所責是智臣乎。經稱能持一
句及以首題。以財以護者。此攝俗子及顯持 功。工商仕農求財是分。王臣長者濟國盈家。 尚令必聽是經要求同行。地神品云。好行惠
施心常堅固。深信三寶積而能散。素聞廉士 之風。知足節量。夙仰道人之範。未見迹參。穢 俗志混凡夫。而人歸天護者也。
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
[0958c17] 今文正依百錄及新舊兩經。傍採法華三昧 中文。以成十科事儀。但正修之前略無方便。 廣在止觀及諸懺法所明。欲修行著。當尋懺
悔品疏。應先諦了識懺悔處 (及懺悔法法有正助) 一一細 知。若尊容道具歷事觀慧。當尋止觀方等懺 文。若十科始終事儀之後一一觀想。應尋法
華補助儀。并須熟誦。令運念無滯。若經呪佛 名五悔等文。並須預誦悉令通利。不應道場 之內猶自讀文。復須尋疏。明識作法取相無
生三種懺法。若通若別事理節級對障。次第 淺深之相。不得不了。慎勿容易。又囑後學。凡 欲傳寫。並須首尾全寫。對勘分明勿令脫誤。
多見法華觀音等懺文。多削前後。及觀慧之 文。但抄佛位及懺悔文。單題禮文深可悲痛。 若不能者寧可莫寫。免得毀散行法全文。一 事不周便虧行相。深誡深誡。
補助正修十科事儀第六 (理觀如上所指)
第一嚴淨道場方法
[0959a06] 若自住處。若阿蘭若處。嚴治一室以為道場。 別安唱經座。令與道場有陋。道場內須安釋 迦像。於像前安金光明經。於佛左邊安功德
天座。準新經。應畫吉祥天像。道場若寬。更 於右邊。安大辯四天王座。準毘沙門呪法中。 於佛左畫吉祥天。於佛右作我多聞天像。今
道場更窄。亦須安多聞天座為善。以天女居 彼勝園。及表權實便故懸繒旛蓋。安施供具 嚴好諸座。淨掃其地。香汁灌灑香泥塗治。然
種種諸香油燈。於諸座散種種妙華。及諸末 香燒眾名香供養三寶。備於己力所辦。傾心 盡意極於嚴淨。所以者何。行者內心敬重三
寶。超過三界。今欲奉請供養。豈可輕心。若不 能拔己資財供養大乘。終不招賢感聖。重罪 不滅。善根何由得生也。
第二清淨三業方法
[0959a22] 行人從初日終竟一期。日日以香湯沐浴。若 至穢處事訖即浴。縱一日都不至穢。亦須一 浴。著淨潔衣若大衣。諸新染等服。若無新當
取己衣勝者。重淨洗染以為入道場衣。出入 脫著此可意知。行人終竟七日。專莫雜語及 一切接對問訊。如索所須但直語其事。不得
因事牽發餘說。行人終竟七日。專秉一心念 所修法。不得剎那念世雜事。宜在密防勿令 萌動。如上三業。若飲食若便利。一心護失。不 得托事延緩。當直如事作爾。
第三香華供養方法 (行者初入道場。至法座前。敷尼師壇。正身合掌倚立。
應先慈念一切眾生。誓興救拔。次起殷重心。慚愧懇惻。存想三寶。畟塞虛空。應現道場。如是想已。五 體投地。禮一切三寶。亦使影現一切佛前。作是禮已音聲者首唱)
[0959b06] 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心隨身口。一
心頂禮無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實。能禮所禮心無所得。一切眾生亦皆同入禮三寶海中。總禮三寶。一 拜已互跪。手執香爐。口復唱云) 。
[0959b09]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至比停唱。以手擎華默念供養。運想之辭出法華補助儀。須檢彼文熟誦用之。運念已唱云) 。
[0959b11] 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 諸菩薩。聲聞緣覺眾。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 事 (供養已一切恭敬) 。
第四召請誦呪方法 (次當胡跪手執香爐燒眾名香。一心召請三寶及功德天等。 起殷重心涕淚悲泣。一一想至道場。其辭出補助儀。應檢閱。口作是言)
[0959b16]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佛。東方阿閦四 佛世尊。寶華瑠璃寶勝佛等。盡金光明經 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三請已一禮。下去準知)
。
[0959b19] 一心奉請。南無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0959b20] 一心奉請。南無信相菩薩。金光明菩薩。金藏 菩薩。常悲法上盡金光明經內。及十方三 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賢聖僧。
[0959b23] 一心奉請。南無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 王。金剛密迹。散脂大將。大辯天神。訶梨帝 喃鬼子母等。五百眷屬。一切皆是大菩薩
等。及此國內名山大川一切靈廟。某州地 分屬內鬼神。此所住處護伽藍神守正法 者一切聖眾 (從大梵下但三請。不應禮拜。白衣無妨) 。
[0959c01] 一心奉請。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 天 (行者應念此菩薩。即是道場法門之主。當殷勤三請。希望來至。請已各放香爐。即便合掌胡
跪。誦持本呪。若七遍若多遍。此呪正是召命天女及其徒屬。切在精專一心致請。必望下降。果剋所 求。令不虛爾) 。
[0959c05]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南無室利摩訶 提鼻耶怛儞也他波利富樓那遮利 三曼陀 達舍尼
[0959c08] 摩訶毘訶羅伽帝 三曼陀毘尼伽帝 摩訶 迦利野 波禰波羅波禰 薩利嚩栗他 三 曼陀修鉢梨帝 富隸那阿夜那達摩帝 摩 訶毘鼓畢帝
摩訶彌勒帝 婁簸僧祇帝 醯帝簁 僧祇醯帝 三曼陀 阿咃 阿 㝹 婆羅尼 (遍數訖起一禮)
第五讚歎述意方法 (行者既咨請竟。決定想一切三寶及諸天仙。悉集道場如 對目前。即自了知身口意業充滿法界。面對法座稱讚三寶微妙功德。口自宣偈。而讚歎曰)
佛面猶如淨滿月 亦如千日放光明
目淨修廣若青蓮 齒白齊密猶珂雪
佛德無邊如大海 無限妙寶積其中
智慧德水鎮常盈 百千勝定咸充滿
足下輪相皆嚴飾 轂網千輻悉齊平
手足縵網遍莊嚴 猶如鵝王相具足
佛身光耀等金山 清淨殊特無倫匹
亦如妙高功德滿 故我稽首佛山王
相好如空不可測 逾於千日放光明
皆如焰幻不思議 故我稽首心無著
[0959c26] (讚已當述建懺之意。任自智力所陳云云) 。
第六稱三寶及散灑方法 (此散灑應通名奉供。則攝三寶諸天。若直云散 灑。則局施諸神。於理不便。略如前說。行者欲稱三寶。當合掌低頭鞠躬平聲三稱云)
[0960a01] 南無寶華瑠璃佛。南無金光明經。南無第一 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 (如是三稱已。次 虔 奉供養專想面對。後陳
辭句。餘時須除去飲食并淨潔如法。復持散擲等語。但云香華至同圓種智而止。便即禮佛) 。
[0960a04] 今我道場敷設供養。然種種燈。燒種種香。奉 種種飲食。淨潔如法。恭持奉供諸佛世尊大 乘經典菩薩賢聖一切三寶。又復別具香華
飲食。奉獻功德大天大辯四王梵釋天龍八 部聖眾。復持飲食散擲餘方。施諸神等。唯願 三寶天仙。憐愍於我及諸眾生受此供養。以
金光明力及諸佛威神。於一念間顯現十方 一切佛剎。如雲遍滿。如雨溥洽。廣作佛事 等熏眾生。發菩提心同圓種智 (此亦應隨意所陳。未必專誦
此語。作是語已。當持飲食至道場外淨處布散四方。先作是言) 我今依教供養 大乘三寶及吉祥大天。持此種種飲食。散灑 諸方遍施諸神。願諸神明威權自在。一念普
集各受法食。充足無乏身力勇銳。守護堅強 知我所求。願當相與迴此福利普潤含生。果 報自然常受勝樂 (作是呪願竟。即便以食散擲四方。想無量鬼神悉來受食。爾
時或誦前呪。或但云南無室利摩訶提鼻耶。以食盡為度) 。
第七禮敬三寶方法 (灑散既竟。還至道場。應當一心正身威儀禮敬諸佛。禮
佛之法隨所禮佛志心憶念。此佛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對目前受我禮拜。餘一一佛亦然。應專一心不
得散亂。爾時自知身心空寂無能禮所禮。雖無有實非不影現。一一佛前頭面頂禮。法僧亦然。當熟誦補助 儀中。禮三寶各有辭句)
[0960a24]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0960a25] 一心頂禮東方阿閦佛。
[0960a26] 一心頂禮南方寶相佛。
[0960a27]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佛。
[0960a28] 一心頂禮北方微妙聲佛。
[0960b01] 一心頂禮寶華瑠璃佛。
[0960b02] 一心頂禮寶勝佛。
[0960b03] 一心頂禮無垢熾寶光明王相佛。
[0960b04] 一心頂禮金焰光明佛。
[0960b05] 一心頂禮金百光明照藏佛。
[0960b06] 一心頂禮金山寶蓋佛。
[0960b07] 一心頂禮金華焰光相佛。
[0960b08] 一心頂禮大炬佛。
[0960b09] 一心頂禮寶相佛。
[0960b10] 一心頂禮盡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
[0960b12] 一心頂禮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三禮) 。
[0960b13] 一心頂禮信相菩薩摩訶薩。
[0960b14] 一心頂禮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0960b15] 一心頂禮金藏菩薩摩訶薩。
[0960b16] 一心頂禮常悲菩薩摩訶薩。
[0960b17] 一心頂禮法上菩薩摩訶薩。
[0960b18] 一心頂禮盡金光明經內。及十方三世一切 菩薩摩訶薩。
[0960b20] 一心頂禮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第八修行五悔方法 (行者當自想。身對三寶法座。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修行懺
悔。自憶先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