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Jing Tu Qun Yi Lun 釋淨土群疑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淨土群疑論序屯田員外郎平昌孟銑撰
[0030b07] 虛空無際。天地生其中。墟宇既形。品庶滋其內。於是群生競起。眾識齊奔。沈浮愛欲之河。驅馳生死之躅。因報紛糺。非累墨之能分緣對循環。豈積塵之可計。前佛後佛。報身化身。各返行迷。咸祛溺喪。敞三明以濟俗。臨八苦已宣慈。皇矣彌陀聿采淨國。發弘誓願。現大光明。既疏方便之門。又闡感通之路。十念云就。俄引伏於金地。九輩往生。遽偕遊於銀國。理浮敻劫。事驗無邊。道安幽贊於秦中。慧遠始通於晉末。爰茲已降。同贊前聲。其有克任紹隆。遙膺付囑。思成就於往法。將究竟於來今。疏奧旨於貫華。讚微言於貝葉者。其唯懷感法師乎。法師以本無今有。既生則逝。信力堅正。戒品清嚴。妬路之文。既弘宣而走譽。毘尼之旨。乃演暢以馳聲。雖善說而不窮。恐有言之為累。思練神以息際。佇依定而保光。捨義學共遺蹤。遂誠求而取證。霜懷特發。氷踐孤超。功由理諧。機與神會。斂容赴寂。乃覲安養。法師則意歸真。即是阿鞞聖侶。雖念存有相。而情體無著。眾所知識。俗共歸仰。勝幢雖建。魔壘尚高。未悟聖力所牽。多以常途致惑。青眼以之鶚視。赤髭由其蝟張。始則干非。後遂淩讟。請戰之曹踵武。設伏之黨肩隨。法師先據不竭之貲。次命無前之語。洪鐘纔振。短兵已北。燒須之渠折角。鍱腹之侶流腸。領屈者。拔旗以祈生。吞負之者。與櫬而歸西。安養之師告捷。般舟之旅載寧。式詮詶問之機。遂有釋疑之論。當其詰朝相見任氣爭前。問既直錐以起心。詶亦推鋒而陷腦。故有疑必問。客無問而不深。有問必詶。主無詶不當。因權告實。語為四部所宗。即生宣常。理為五眾攸報。信往生之逸路。乃淨域之亭衢。撰次未修。門成乃化。遺編累復。有懷惲法師惲與感師。并為導公神足。四禪俱寂。十勝齊高。契悟之深。詎止同遊七淨。緣習之重。寧唯共趣一乘。[門@外]歲易掩。長年先逝。三門徒然。七眾同悲。惲以。昌言之書。既成之於舊友。釋疑之論。敢行之故人。以平昌孟銑早修淨業。憑為序引。資以播揚。輒課蕪旨。式旌寶昌。言之為七卷。宣之為一部。云爾。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
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0030c23] 問曰。佛有幾身。淨土有幾種。
[0030c24] 釋曰。佛有三身。土有三土。三身者。一法性 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土有三種者。一法性 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法性身居法性土。受
用身居受用土。變化身居變化土。法性身土。 俱以真如清淨法界。以為體性。如般若說。彼 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如法界體性經文殊
師利禮云。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 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 相。觀佛亦然。法性土者。如般若云。莊嚴佛土
者。即非莊嚴。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 眾生空。又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云。十方 佛國皆如虛空。雖知身土並一真如。夫如者
不一不異。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覺 照性義名身。法真理體名土。是施設安立諦 門說。二受用身土者。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
土。二他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以菩薩行八 萬四千波羅蜜行。修習圓滿恒沙果德。自利 利他四智周圓淨五蘊等。為自受用身體。即
以智上所現微細周遍廣大清淨四塵。唯佛 與佛乃能知見。自受用身所依止處。為自受 用土體。他受用身土者。為初地已上諸大菩
薩。平等性智。擊發鏡智利他功德。隨其所 應現一分細相。為他受用身土體性。變化身 土者。為於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以成所作
智。擊發鏡智利他功德。隨其所應現一分麁 相。為變化身土體性。此受用變化二土體性 者有三。一攝事歸真體。二攝相歸心體。三本
末別明體。攝事歸真體者。一切眾法。皆以真 如為體。此報化二土。即以真如為體。二攝相 歸心體者。此報化二土。皆如來等淨心所現。
故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即唯識論 及攝大乘論等明。一切萬法皆不離自心。三 本末別明體者。此二淨土。俱以眾寶莊嚴為 體。
[0031a29] 問曰。今此西方極樂世界。三種土中。是何土 攝。
[0031b02] 釋曰。此有三釋。一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 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 補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等故。唯是於他受
用土。二言。唯是變化土。有何聖教。言佛高六 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證是於他 受用身土。何妨淨土變化之身。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觀經等皆說為凡夫 眾生往生淨土。故知是變化土。三通二土。地 前見變化土。地上見他受用土。同其一處。各
隨自心所見各異。故通二土。由此經言。是阿 彌陀佛非凡夫境。當作丈六觀也。
[0031b13] 問曰。前第一釋。若是他受用土者。云何地前 凡夫生。若變化土者。云何地上聖人生。
[0031b15] 釋曰。計彼地前菩薩聲聞凡夫。未證遍滿真 如。未斷人法二執。識心麁劣。所變淨土。不可 同於地上諸大菩薩微細智心所變微妙受用
淨土。然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增上緣力。令 彼地前諸小行菩薩等。識心雖劣。依託如來 本願勝力。還能同彼地上菩薩所變淨土。微
妙廣大清淨莊嚴亦得見。故名生他受用土。 佛地論等說。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地前菩 薩生變化土。此據自力。分判地前地上居二
土別。不據他力別願勝緣而說。只如肉眼論 言唯見障內色。唯見欲界不見色界。唯是離 中知不是合中知。然法華經說。父母所生清
淨肉眼。見於內外彌樓山等。乃至阿迦尼吒 天色。豈不是肉眼能見障外等色。及見色界 諸天色耶。又解深密經及攝大乘論等說。如
人照鏡自見本面。以彼鏡中無有面像。當見 自面黑白之精。此扶根塵與眼根合。何見彼 扶根色塵。此豈不是合中知。若言見障外色
界及自扶根色塵者。便與論文相違。若不見 者。復與經文相違。故知。佛地論師。據大分自 因而說。不據他殊勝力別緣而說。而定自在
所生色。非是色塵。不合為眼所見。若得大威 德定。所變定自在所生色。即能令凡夫人眼 所見。今此亦爾。以本願力。令彼地前菩薩等
生受用土。不可一向判令不生也。又如觀經 第九觀云。阿彌陀佛真金色身。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八萬四千相好。唯是他
受用身佛。非是地前所能觀見。下文言。然彼 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故知乘 宿願力。觀見受用之身。亦乘宿願之力。生受
用土。佛地論中亦作是問。前說淨土最極自 在淨識為相。云何會中有聲聞等。而不相違。 有何相違。諸聲聞等同菩薩見。同菩薩見故
聞說妙法。一論師言。或復如來神力加被。令 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 難以根地度等。此師意明。說佛地經時。在他
受用土。諸聲聞等見彼淨土。聞佛地經。此由 如來不思議力。彼是一時化緣。令暫得見。今 此是不可思議本願力。令亦得生。斯有何過 也。
[0031c26] 問。若然者此亦有過。地前不合生他受用土。 以乘本願。得生亦可。地上不合生自受用土。 應乘本願得生。
[0031c29] 答。自受用土名為自。不可乘願令他用。他受 用土既為他。乘彼勝緣亦得往生。又自受用 土極微妙。不可乘願而得生。他受用土為他
現。縱有微妙令下見。又他受用土有本願。乘 其本願凡夫得生。自受用土無本願。為此不 令菩薩見。
[0032a06] 問。若自受用土名為自。他亦若得生自義不 成。自受用土佛同見。他佛得見無自義。
[0032a08] 答。佛是究竟解脫身。圓證一如應他自。菩薩 惑障未除盡。不可生佛自土中。如是等眾多 問答。不可一一具說。諸有智者。隨義應思也。
又縱令地前菩薩等。自識相分見麁相淨土。 不見微妙清淨國土。同諸菩薩所見微妙清 淨寶土。然以諸大菩薩受用法樂。無有一切
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無有恐怖。或 喜樂。或生厭離。或斷疑。故亦得名為生他受 用土。又起信論云。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
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此之論文已通地前。 得見他受用身。若得見他受用身。何妨得生 他受用土。此以一義。通佛地論一師所解。或
起信文。據初地已上證發心說見佛。言變化 土地上菩薩生者。此有現一身理通報化。隨 宜見者。凡聖各別何妨。下不得生上受用土。
以下不能見勝妙之土。又業劣弱不得往生。 上能見下。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變化土。有 何妨廢。又地上菩薩生變化土者。皆是化身。 亦無有過。
[0032a27] 問 曰。極樂世界既許凡夫得生。未知。為是有 漏土。為是無漏土。
[0032a29] 釋曰。如來所變土。佛心無漏。土還無漏。凡夫 之心未得無漏。依彼如來無漏土上。自心變 現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若約如來本土而說。
則亦得名生無漏土。若約自心所變之土而 受用者。亦得說言生有漏土。雖有漏以託如 來無漏之土。而變現故。極似佛無漏亦無眾 惡過患。
[0032b07] 問曰。若是有漏土。三界之中何界所攝。
[0032b08] 釋曰。此有二釋。一有漏淨土是欲色界攝。以 有漏心不離五界故。三界即有漏。有漏即三 界。既言有漏。即三界攝。若未離欲界欲。以欲
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 三福行又十六觀等。以此善根生於淨土。此 心所變即欲界攝。若已離欲。得色界心。修十
六觀生於淨土。即色界攝。故彼淨土通欲色 二界。無色界眾生無實色身可生淨土。以淨 土是眾寶莊嚴故。實非無色界攝。定心示現
其理可然。彼淨土寶地上者。是於欲界。虛空 中者。是欲色天。故無量壽經。阿難白佛言。彼 佛國土若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
何而住。佛語阿難言。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 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言。行業果報不可思 議。佛語阿難言。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
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 之地。故能爾耳。下卷言。爾時佛告阿難。汝見 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有微妙嚴淨
自然之物。為悉見不。以此准知。彼之淨土有 漏心所變。即欲色二界攝。二釋雖是有漏所 變淨土。不得名為是三界攝。
[0032b29] 問。既是有漏識心所變。有漏之心即三界攝。 無有漏心而出三界攝。心既三界攝。所現淨 土寧非三界耶。
[0032c03] 釋。雖知有漏體性不出三界。然以別義。但 得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三界名局。有漏名 寬。只如凡夫得生西方非五趣攝。故無量壽
經言。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又阿彌陀經 言。彼佛國土無三惡趣等。又無量壽經言。彼 國眾生非天非人。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號。
故知彼土無五趣。既許生是凡夫。而非五趣 所攝。何妨土名有漏。而非三界所收。
[0032c11] 問。彼土凡夫是人是天。於義何廢。經文但言 無三惡趣。何妨得有人天趣耶。而經言非天 非人者。此說大菩薩等非天非人。因順餘方
故有人天之名。非據凡夫得往生者。凡夫生 彼。或是人趣。或是天趣。於理無妨。
[0032c16] 答。若是凡夫得生淨土。是人天趣者。若是人 趣。人趣有四。為是南閻浮提人。為是東西二 洲及北欝單越人趣耶。若是天趣。為是四天
王天乃至色界阿迦尼吒天耶。若是四天下 人趣者。彼北欝單越。應是八難之中欝單越 難。若是色界等。應是長壽天難。此是難處。云
何名淨土。勸眾生生耶。若言是人趣而不得 名四天下人等。亦得名天趣。而非四天王天 等。若然者。四天下外。別有人趣耶。四天王天
等外。別有天趣等耶。若言有者。何即淨土眾 生是人天。非四天下等人天耶。亦有淨土有 漏非三界有漏。其義何妨。若言四天下人趣
等外。無別人趣。四天王天等外無別天趣。淨 土凡夫亦得名凡夫。不得名人趣天趣者。何 妨淨土亦得名有漏。不得名三界也。以彼五
趣例此三界。其義顯然。不可迷執也。又諸法 相中。有寬有狹。只如世間名寬有漏名局。有 漏名寬三界名局。三界名寬四生名局。四生
名寬五趣名局。何者只如如來所變穢惡國 土。雖似三界非如三界。雖是無漏而名世間。 此則世間名寬有漏名局。有漏名寬三界名
局者。即是凡夫等有漏識心所現淨土。亦得 名有漏。不得名三界。故大智度論言。淨土非 三界。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無色界。此論義意。非是淨土無漏識心所 現淨土名出三界。但有漏識心所變淨土器 世間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樂等事。不同
於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也。三界名寬四生 名局者。四生唯取異熟五蘊有情世間。三界 通三性及器世間。故三界名寬。四生名局也。
四生名寬五趣名局者。中有是化生而非是 五趣。及淨土眾生等是化生非趣。如是等名 字寬狹。體性差別。此經論等有此不同。豈得
有漏識心所變淨土之言則令是三界攝也。 又如第八識有三名。一名阿賴耶。二名阿陀 那。三名異熟。若得阿羅漢辟支佛果。及入八
地諸菩薩等所有第八識。但名阿陀那。及名 異熟。不得名阿賴耶。豈依無阿賴耶名。即遣 阿羅漢無第八識。執持諸法種子耶。豈以無
三界名。而令凡夫眾生生於淨土。有漏識心 不變化淨佛國土。受用種種大乘法樂也。又 託如來無漏淨土。雖以有漏心現其淨土。而
此淨土從本性相土。土亦非緣縛相應縛縛。 不增煩惱。如有漏心緣滅道諦煩惱不增。猶 如觀日輪損減眼根也。故非三界。非三界繫 煩惱增也。
[0033b04] 問。若不許是欲色界攝者。何因無量壽經言 乃至淨居天等。
[0033b06] 答。此是施設為天。不可即為實天分欲色界 也。若實天者。如來淨心所變。豈是欲色界攝。 又言若是色界者。已下欲天為勝為劣。若劣
者。如何色界反劣欲界。若勝者。如此娑婆世 界欲色兩界勝劣不同。欲色有情優劣差別。 彼土亦爾。生色界者勝生欲界。何因四十八
弘誓願。說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 取正覺。彼色界形既勝欲形。如何說同。故 知假安立說為淨居天等。非實即是欲色界
也。於前二解初釋為正。異熟識體是實有情。 生彼眾生諸菩薩等未滅異熟。何得說彼非 實天人。
[0033b18] 問曰。若凡夫所變淨土是有漏。非三界所。感 之生彼者。不同餘人天造惡受苦果。說非人 天。如勝鬘經。說變易生死非三界攝。非彼生
死實報。是化生非人天趣者。未知淨土化生 凡夫非三界。瓔珞經說。三界之外有眾生者。 是洴沙王國安多偈師義。非佛說。故是三界
身。實非三界身耶。依此後解復為斯問。
[0033b25] 釋曰。此何所惑更為斯問。淨土器世間雖有 漏識心所變。而不得名三界。即有漏義寬。三 界義局。淨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不得言人
天二趣。此即四生義寬。五趣義局。今此亦爾。 雖是凡夫有漏之身。不得名為三界身也。
[0033c01] 問曰。此義更難。若爾者即應身非三界之身。 業非三界之業。若業非三界者。當在娑婆孝 養父母。修行三福。作十六觀念佛等業。此等
業當起之時。未得色界心。即是欲界生得善 聞慧思慧心。若得色界定。即是色界修慧之 心。生色界已。願生西方。即是色界生得善聞
慧修慧心。無漏之心不能感報。業既是其界 所攝。以業招報。還須三界所收。因果決然。豈 得乖斯道理。而言生淨土非是三界之身耶。
[0033c10] 釋曰。前言是其有漏非是三界。已廣成立。 此但失名。而不失體。斯有何過更復重徵。雖 知造業之時此業是於欲色二界有漏善心。
有漏善心所感之報。即是淨土之形。不名欲 色界攝。而此業報以果攝因。不得名為欲色 界業。但得名為淨土之業。若言是欲色界身
起欲色界心而造於業者。寧容不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