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Jing Tu Qun Yi Lun 釋淨土群疑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七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0070a05] 問曰。念阿彌陀佛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上來 具引經文。及校量顯勝成。如妙釋信受奉 行。然未知。念餘佛名功德亦無量不。
[0070a08] 釋曰。此有二義。一釋云。念一切佛悉得無量 功德。無有差別。以諸如來悉具無邊功德。悉 斷一切人法障。盡功德圓滿。為此無有念有
勝劣功德不同。若爾何故如來於諸經中。偏 讚念阿彌陀佛功德無量耶。答。其實功德悉 皆一種。但以淺識凡夫不能遍念。是以如來
偏讚一佛之功德。令其至心攝念。其至心功 德即多。此是如來密意方便也。猶如受大戒 於僧眾中。悉是清淨堪為戒師。無有勝劣。隨
其受者標心一師以為和上。發其戒緣即勝 餘者。此亦如是。專心一佛功德即多。由心專 至也。又有釋云。諸佛如來雖復功德悉皆平
等無有勝劣。然以眾生於其佛所久昔已來 結緣差別。如攝論唯識等咸云。眾生由法爾 力。屬師不同。或多屬一。或一屬多。若屬此
佛此佛能度。不屬餘佛餘佛不度。屬此佛者。 至心稱念功德即多。即來救拔。其不屬者。念 功不多。亦不來救。
[0070a26] 問曰。如無量壽經言。小行菩薩及修習少福 德者。皆當得生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言。不可 以 少 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經相違如
何會釋。
[0070b01] 釋曰。各有一意。所據不同。不相違也。無量壽 經言少者。言數少也。阿彌陀經言多用也。 彼人唯念阿彌陀佛。更不修餘六波羅蜜諸
道品法。長時長劫難行苦行。唯有念佛功德。 無餘修道之福。故名少也。此念阿彌陀佛。一 聲已上即是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故名多也。
故無量壽經下卷云。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 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 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
生。住不退轉。又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 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即是具 足無上功德。稱讚淨土經言。得聞如是無量
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以此等 經文證知。即是多功德也。故約數約用。名少 名多。不相違也。如一摩尼珠亦名為少亦名
為多。言少者。此珠唯一。其量不大。愚人不別 將為少。故輕而不取。亦名為大。此一寶珠價 越三千大千世界。識者所重。故言多也。念佛
亦如是。名多名少。據義不同也。
[0070b20] 問曰。如上所釋。念阿彌陀佛。以種種義挍量。 顯勝功德甚多。深生信敬。不敢誹謗。然此所 得功德甚多。為由無所得心作無相。念阿彌
陀佛真實法身。功德多耶。為但以有所得心 作有相。念報化等身。功德亦多耶。
[0070b25] 釋曰。俱悉多也。法身離相萬德真體。能以無 所得心。體真念佛理。然功德不可思議。如淺 學之人。未能作其無相之念。但以有所得心。
觀如來清淨色身殊勝相好恒沙萬德。至誠 稱念亦獲無邊殊勝功德。如下輩三人。生來 造惡垂終稱念彼佛名號。豈能作彼無相念
耶。信知有相心念亦獲無邊勝福也。又欲斷 二障。必修無相之念。今植彼因亦修有相念 佛。又真佛權佛理事不同。無相有相修因亦 別。理無違也。
[0070c06] 問曰。若作諸法實相觀。能滅微細罪障。勝於 念佛滅麁業者。何不命終之際教觀實相。而 乃勸令稱佛名號耶。
[0070c09] 釋曰。誠如所責。然以四義不可教其作實相 也。一人惡。二法深。三苦逼。四時促。人惡者。 此人生來未曾修善。但令念佛猶恐未閑。況
能解了諸法實相。法深者。二空真如法性平 等。理致幽遠。卒作難成。不可教也。苦逼者。 平生學人常修此觀。苦惱所逼猶作不成。況
乎此人生來未曾修習。眾苦纏繞始教令修。 理不可也。時促者。平生之日為其廣說諸法 實相。多歲尋思。猶不能曉。況茲少選。方始
習。求必定不成。徒唐設教。善知時事名大法 師。大聖宜知學必不得。故不教彼令觀實相。 深顯佛智善逗物機。以此四緣不教實相也。
[0070c21] 問曰。若人一生已來修行三福及十六觀。或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一聲十聲稱佛名號。罪 根消滅。令得往生。此人或時命猶不斷。更經
多日方始壽終。為復更須念佛方生淨土。為 不得念佛亦往生耶。
[0070c26] 釋曰。得往生也。但以其人行業已成罪垢消 滅。縱延多日亦得往生。然有二種。一者修福 之後多日未死。其人更不造重罪。時起諸無
記心。此心不能招善惡報。故乘前念佛即得 往生。二者其人念佛之後。或多時不死。更興 惡念起不善業。此人多恐不生淨土。經言。一
念瞋心障百千法門。又言。瞋恚之害破諸善 法。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其人雖有已前觀行 念佛等善。皆為瞋恚所損。不得往生。況餘罪
業障諸善行。如經說言。終時造業最先受報。 死若心重者先受。輕重若等先者前受。此人 為後有罪多。恐不得生也。
[0071a09] 問曰。如觀佛三昧海經說。佛告阿難。若有眾 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 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
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 往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 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攉之間
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又 言。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虛食信施。誹謗邪見 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婬
妷無道。逼略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 慚愧。毀辱所親。造眾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 時。風刀解身。偃坐不定。如被杖楚撻。其心
荒越發癡狂想。見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 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流于外。爾時罪人 即作是語。云何此處無好城廓及好山林使
吾遊戲。乃處如此不淨物間。作是語已。獄卒 羅剎以大鐵叉。擎阿毘地獄及諸刀山。化作 寶樹及清涼池。火焰化作金葉蓮花。諸鐵嘴
蟲化為鳧雁。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 如此好處吾當遊中。念已尋時坐火蓮華。寧 知今日蓮華來迎非是此火花也。
[0071b01] 釋曰。以四義故知非火車。一以行。二以相。三 以語。四以佛。此四義異火花。一以行者。觀 佛三昧經說。罪人造罪。犯四重禁。乃至毀辱
所親。不生悔過。不遇善友教令念佛。故所見 花是地獄相。今此下品等三人。雖復生來造 罪。終時遇善知識至心念佛。以念佛故滅多
劫罪。成勝功德。感得寶池中花來迎。豈同前 花也。二相者。彼經說。風刀解身。偃臥不定。 如被楚撻。其心荒越發狂癡想。見己室宅男
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流 于外。今此念佛身心安穩。惡想都滅。唯見 聖眾。聞有異香。故不類也。三語者。彼經中
說。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如此好處 吾當遊中。觀經中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彼是詠歌之音。此陳滅
罪之語。二音既別。故不同也。四佛者。彼經一 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 往中。坐金車已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
身。觀經言。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 大勢至。至行者前。以此四義准知。蓮花來迎 不同觀佛三昧海經說也。
[0071b22] 問曰。九品生人行有優劣。聖迎多少花開早 晚。珍臺寶華悉有差降。何因上品下生與下 品下生。一種金花遂無優劣也。
[0071b25] 釋曰。此有三義。一釋云。此非往人花也。此或 是佛來迎佛所乘花也。其人障重不感見 佛。但見佛座猶不分明。猶如日輪曚曨似觀
也。二釋。此人障重不感佛迎。但得金蓮引生 淨土。故觀經說住其人前。若是坐花。經何不 說坐寶花也。三釋。此是坐花。雖同是金華。大
小勝劣。莊嚴麁妙自分二品蓮異。何妨亦有 差殊也。
[0071c04] 問曰。下品中生六劫花開。下品下生十二劫 華開。為取此方日月歲數積以成劫。為取淨 土日月歲數以成劫耶。
[0071c07] 釋曰。淨土諸師亦有釋言。取此方日月歲數。 積成於劫。何以得知。釋迦如來此方成道。說 經為此娑婆有情。於彼華開之時。令此眾生
得解。故知只用此劫。明彼華開也。今釋。不 然。用彼方日月歲數。以成於劫。顯彼華開時 節分齊。何以得知。此有三義。一例。二教。三
理而得知也。例者。如四天王天等六欲諸天 壽命長短。皆約彼天日月而說。只如四天王 天壽命五百歲。彼天日夜。取此人中五十年。
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三十日為 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如是彼天壽命五百歲。 若取閻浮提日月計。當一萬八千年為一月。
二億一萬六千年為一年。如是彼天壽命五 百歲。算閻浮提年。其數極多也。已上五天命 漸漸增。日漸漸長年皆增下天一倍。故知彼
天取其年命。還用彼天日夜。以日計月。以月 計年。以年計命。故知淨土以日計月。以月計 年。以年計劫。不用此方日月劫也。二教者。如
上品中生言。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 故知花開經宿者。用彼方晝夜。夜即華合。晝 即華開。斯即半劫為晝。為華開之時。半劫為
夜。為花合之分。顯彼上品中生之人華開時 分。取彼經宿大寶花開之時也。上品中生一 宿華開既然。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故知還用彼方日夜也。不然者。寧容淨土大 寶華開取此之晝日而華開也。若彼大寶華 開自取彼方日夜。上品中生華開同彼時節。
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華開。翻乃同於此方日 月。上品中生華開。乃晚上品下生之者。分華 遲速義乃乖違。理必不然。故知取彼日月也。
日月既爾。劫亦可知。三由理者。若日月華開 乃用彼方日月。若經劫華開乃用此方劫數 者。即中品中生七日華開。若望此方計當七
劫。下品中生六劫方開。若望彼方計當六日。 寧容中品華開之日遲於下品六劫華開耶。 又下品上生經七七日。蓮華方開亦遲下品
中生四十二劫也。以此道理進退推徵。故 知彼劫不用此方劫也。
[0072a16] 問曰。彼既經劫蓮花方開。為由有罪障。故華 開遲晚。為由勝功德。故多劫在彼花中耶。
[0072a18] 釋曰。准依下品下生。經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 實相除滅罪法。以此准知。彼亦有罪障。由斯
罪障故經劫華開。不然者。何因九品行業不 同。華開早晚各有差降也。
[0072a23] 問曰。若彼有罪障華開遲晚者。何由此業障 不感苦報耶。
[0072a25] 釋曰。雖有罪種。以其前生發菩提心。至心稱 念阿彌陀佛諸罪消滅。縱有微細業種。不能 為異熟因牽生苦果。唯以其業種極羸劣。故
知念佛功德損其勢用。又以念佛功德之力。 感得淨土殊勝之身。於彼身上。苦果無由而 得現起。又以佛本願力不得現行。但有餘障
障其蓮華。不得速啟。故無量壽經云。由疑彼 佛不思議智。生彼胎宮。無有眾苦。但五百歲 中胎宮掩閉。此亦如是。障花開也。雖障花開
花中無苦。而此罪種但有障華開力。無招苦 報之功。猶如殺生之業等流果中。能障人天 長命之報也。
[0072b08] 問曰。觀經言。下品下生十聲念佛。於念念中 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罪既滅除。何故華開 已後觀世音菩薩為說實相除滅罪法耶。若
有罪可除者。何因不障生淨土。而得往生耶。
[0072b12] 釋曰。此有微細障未盡。故經說除也。然罪障 微劣念佛善強。乘佛威神不妨得生淨土。以 彼罪人造眾重罪。業勢力能感惡道。受苦無
窮。然由念佛功德善根。消彼重殃感果勢力。 不能牽引惡趣受生。然念佛行麁細障猶在。 故華開已後遇彼二尊為說甚深諸法實相。
其人方能觀法身佛。境智微細始能除彼微 細業障罪種功能。故言為說諸法實相除滅 罪也。
[0072b21] 問曰。何故無量壽經上卷四十八弘誓願。云 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唯除五逆。壽經下卷即 言乃至一念皆得往生。何因同是一教。前後
兩文言一言十。遂有差別。
[0072b25] 釋曰。此無別也。文雖有異而義本同。願中乃 至十念。此即以少至多。下言乃至一念。斯即 以多至少。參差互舉。本無妨難。法藏比丘以
少至多。而發願言。臨終之者。忽遇勝緣方勸 稱佛往生淨土。或得稱佛一聲。已從後世。或 得稱佛兩口即就命終。或更得稱三四五六
乃至七八及與九十。隨少隨多皆生淨土。然 此人生來不造五逆誹謗正法。隨念多少悉 得往生。如造五逆。誹謗正法。忽遇勝緣教令
念佛。要滿十口始得往生。一聲九聲遂便不 往。故言乃至十念。除逆謗人。此乃約數言 除。非是畢竟除也。久學讀已解此願言。初學
乍披多迷斯旨。乃為異釋。莫會宗途。大聖釋 迦預知後代惑斯聖典浪起推求。故言乃至 一念。而願斯教若能多念有重罪者皆生。乃
至一念亦生。即除於逆謗。上下互說顯教分 明。欲令未來於教開悟也。
[0072c13] 問曰。未知念佛滅八十億劫重罪。得生西方。 為滅種子。為滅上心。若滅種子。種子滅除要 須聖道。見人法空方能滅種。念佛功德雖復
無邊。此是聞思等善心。如何同於聖道。能滅 種子罪業。若滅上心。罪福兩業不得俱起。起 罪業時不得念佛。正念佛時不得造罪。善惡
不並。無二上心。如何念佛能滅上心罪也。
[0072c20] 釋曰。非滅種子。非滅上心。上心之罪剎那自 滅。不須念佛方始滅除。又善惡不俱。念佛之 時罪已先滅。或時未起。正造罪時念佛已
滅。念佛不可滅其上心罪也。唯滅種子念念 相續能感三途惡報功能。若不念佛。此罪種 子有勢力。能感當果惡趣之報。由念佛力。
令其種子感果功能勢力衰微不能招報。故 名罪滅。雖有種子在本識中相續而起。無感 報勢力。猶如羸瘦病人。雖身復有在於床上。
無有起動執作功能。罪亦如是。無有勢力能 感當來惡趣之報。故名滅也。此滅種子勢力。 非滅種子之體。故六種轉依中。名損力益能 轉。
[0073a04] 問曰。此念佛力能滅種子感果功能。未知此 種子力能已滅。後遇惡緣能令此種子。更有 勢力能感惡趣報不。
[0073a07] 釋曰。有亦不廢。如諸菩薩修諸善法。厭伏對 治煩惱種子。勢力衰微不能現起。後還有力 能起現行。現行煩惱熏習力故。令煩惱種子
轉有勢力。亦如二無心定厭於六識令不現 行。出其定已心還能起。惡業亦爾。由念佛等 力。令無感報種子功能。後退不修善。更造惡
業。亦令舊業更生感果功能相續。若復從此 長遇勝緣。惡法漸微。善法漸盛。能入聖道遂 體永滅。
[0073a16] 問曰。惡業種子既由念佛。滅除種上感惡趣 功能。令不能招三惡趣果。未知念佛等善。能 招善趣淨土功能。由造重罪。亦令念佛善業
種子感淨土果。其功能滅不。
[0073a20] 釋曰。以善翻惡義亦應有。如一念瞋心能障 百千法門。如遺教經言。瞋恚之害即破諸善 法。又言。劫功德賊無過瞋恚。故知惡亦能滅
善。非滅善滅善種感果功能。故知又善惡 相違更互相滅。如一生修善能感善趣。垂終 失念起諸惡業。遂滅生來一切善品。垂此後
惡即落三塗。如有生來具諸不善五逆十惡。 無罪不造。臨終念佛具足十聲。滅眾重罪得 生淨土。以此准知。觀諸行者至命終日。當須
用心勿起惡念喪諸善品。專心念佛往生淨 土。經有誠教。可不信哉。
[0073b02] 問曰。今學淨土業者。既行念佛三昧。未知此 法定有何教。今諸方道俗多生疑惑。將無聖 教偽行佛法。誘引凡愚大增誹謗。請陳至教
以除疑網。
[0073b06] 釋曰。諸大乘經說此三昧其文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