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Tu Sheng Wusheng Lun 淨土生無生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生無生論幽溪沙門傳燈撰
[0381a24] 稽首能仁圓滿智,無量壽覺大導師,所說安 養大乘經,了義了義至圓頓。妙德普賢觀自 在,勢至清淨大海眾,馬鳴、龍樹及天親,此土
廬山蓮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來弘 法師,我今歸命禮三寶。求乞冥加發神識,敬 採經論祕密旨,闡明淨土生無生,普使將來 悟此門,斷疑生信階不退。
[0381b01] 將造此論,立為十 門:一、一真法界門;二、身土緣起門;三、心土相 即門;四、生佛不二門;五、法界為念門;六、境觀
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彼 此恒一門;十、現未互在門。
初、一真法界門
[0381b07]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 非殊致。
[0381b08] 論曰:
[0381b08] 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 之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
[0381b09] 云何具無量德? 舉要言之,謂性體、性量、性具。云何性體?謂此 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
生不滅,常住無壞。云何性量?此心性竪窮三 世,橫遍十方,世界有邊,虛空無邊。虛空有 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過未有
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云何性具? 謂此心性具十法界,謂佛法界、菩薩法界、緣 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
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假 名。復有正報,謂佛五陰、菩薩五陰,乃至地獄 五陰,此是實法。復有依報,謂佛國土、菩薩國
土乃至地獄國土。令易解故,作三種分別,得 意為言,即性具是性體、性量。性體離過絕非, 即性具十界離過絕非。性體堅凝,清淨無染,
不生不滅,常住不壞;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竪 窮橫遍,無盡無盡、無量無量;性具十界亦然。 正報五陰同性體、性量,清淨周遍;依報國土
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諦:性體即真諦,性 量即中諦,性具即俗諦。故《楞嚴經》云:「而如 來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風,非眼、
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至 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 至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
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羅訶,非三 藐三菩,非常樂我淨。」此即性量無相,是為真 諦。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
火、風,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 此即性具十界,是為俗諦。而如來藏妙明心 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體,是為中
諦。又云:「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 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地、 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性體
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風、空清 淨本然,周遍法界」,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 「見、識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即正報五陰性體、
性量也。
[0381c16] 云何受無量名?舉要言之,此心性或 名空如來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羅識, 或名大圓鏡智,或名菩提涅槃。性體、性量名
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 藏。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 性。性體、性量名菴摩羅識,即性具等名菴摩
羅識。性體、性量名大圓鏡智,即性具等名大 圓鏡智。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 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
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0381c25] 問曰:「此一真法界,為 初心是?為後心是?若初心是,應無七名;若後 心是,應無九界。初後俱墮,立義不成。」
[0381c27] 答曰: 「此正顯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後心是。以 後心是故,方顯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
後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 界,方便度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故曰:『諸佛 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故得稱性施設,無
謀而應。若不然者,何異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法智大師云:『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 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
辯其初後,所謂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論 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 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
竟。云何後心是方顯初心是?正由後心果地 全證眾生理本故,果地七種名目悉是眾生 性德美稱,但眾生在迷,性稱不顯,故無此稱。
剋論性德,豈可言無!故初後俱善,立義成矣!」
二、身土緣起門
[0382a15] 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 心變造。
[0382a16] 論曰:
[0382a16] 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體、 性量、性具也。教中說:「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 變」者,正由性體、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
善惡皆能。故晉譯《華嚴經》云:「能隨染淨緣,具 造十法界。」謂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隨染 緣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
隨淨緣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 性若不具,何所稱能?天台家言:「竝由理具,方 有事用。」此之謂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
土悉由真如隨緣變造。既曰「真如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則事中染淨身土,當體即真,無絲 毫可加損于其間者。《楞嚴經》云:「見與見緣,并
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 菩提妙淨明體是也。若然,則娑婆極樂,此世 眾生當生九品,彌陀已成吾心當果,悉由心
性之所變造。心具而造,豈分能所!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 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
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 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門
[0382b08] 西方安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 彼此異。
[0382b09] 論曰:
[0382b09] 《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 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百億日月,百 億須彌,百億大海,百億鐵圍山,名一佛土。十
千為萬,十萬為億。一佛國土已自廣大,況億 佛國土乎?況十萬億乎?是則極樂去此甚遠。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彈指即到者,正由生吾
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爾心者,即凡夫念佛 之心也。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稱介爾。謂十 萬億遠之佛土,居於凡夫介爾之心,即心是
土,即土是心,故曰「初無彼此異」。
[0382b18] 問曰:「介爾 之心居於方寸,云何能包許遠佛土?」
[0382b19] 答曰:「介 爾之心,昧者謂小,達人大觀,真妄無二。蓋此 妄心全性而起,性無邊,心亦無際,性如大海,
心似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匝海。蓋真如不變 隨緣,隨緣不變。既曰『隨緣不變』,豈可以真妄 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門
[0382b26] 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 無有二。
[0382b27] 論曰:
[0382b27] 阿彌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 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 人也,具足無量恒沙煩惱,造作無量恒沙業
繫,當受無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雲泥。 言「究竟無二」者,謂:據相而言,則不二而二;約 性而論,則二而不二。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
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生。所以悟者, 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 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豈受
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眾生本有性 量,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體即報身,性具即 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會合可知。故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 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 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纔舉心念,
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 不唐捐。
五、法界為念門
[0382c16]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 是法界。
[0382c17] 論曰:
[0382c17] 行者稱佛名時,作佛觀時,作主 伴依正觀時,修三種淨業時,一心不亂時,散 心稱名時,以至見思浩浩恒沙煩惱,凡此有
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法界。故 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 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
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時, 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 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觀相吞門
[0382c28]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 陀羅網。
[0382c29] 論曰:
[0382c29] 境觀相吞者,正由事事無礙也。 事事所以無礙者,所謂有本者如是也。蓋由 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
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 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 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
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如 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 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境觀
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 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理能包事,是為 以境吞觀。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
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若然者, 當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內,我 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養,可
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 留影之心。
七、三觀法爾門
[0383a18]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 為法爾。
[0383a19] 論曰:
[0383a19] 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 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 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虛靈不昧,此吾心自
空者也。物來斯應,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 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 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故體達此心,
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 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虛靈 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
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 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 南也,此橫論也如此。若竪論者,或以吾心虛
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以心境不二 者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 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
中而不空、假。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心一 觀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 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
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 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尚 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八、感應任運門
[0383b12]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 石吸針。
[0383b13] 論曰:
[0383b13] 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 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 是諸佛心內眾生。」迹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
精,無時而不通 [泳-永+曶] ,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眾 生念念與之迷背。故勢至菩薩云:「一人專憶, 一人專忘,若逢不逢,若見非見。子若憶母,如
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 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 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況無
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 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故凡百眾生弗 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發願願生西方,
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不能吸 銅,針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不 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不易感諸佛,豈非
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是以求生淨土者,信、願、 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門
[0383c02]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 寶池生。
[0383c03] 論曰:
[0383c03] 《往生傳》曰:「張抗仕石晉,為翰林 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 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秖在堂屋
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 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 之孫也。所以爾者,蓋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
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約土 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 近。但眾生自受生已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
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 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 來彼此之相。故《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
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 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法智大師云:『須
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亦此 意也。」
十、現未互在門
[0383c21]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 華開敷。
[0383c22] 論曰:
[0383c22] 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修而修, 修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修顯發。而此心 性竪貫三際,橫裹十虛,佛法、生法、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一念圓成。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 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雖名為因,全修 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
居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故如蓮花開敷, 花中有果,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 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受生時。故說初發心
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 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煒燁;其或懈退 悔雜,日漸憔顇,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
不然,芽焦種敗。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 在,斯言有歸也。
淨土生無生論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75 淨土生無生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