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uthern School Sudden Teaching Mahāyāna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25,000 Lines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Platform Sutra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 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 授 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0337a09] 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昇高座,說摩訶 般若波羅蜜法, 授 無相戒。其時座下僧尼、道 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 僚
三十 餘人,儒士 三十 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 蜜法。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 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 依 約,以
為稟承,說此《壇經》。
[0337a15] 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師不語,自淨心神,良 久乃言:「善知識 靜 聽:惠能慈父,本官范陽,左
降遷流 嶺 南, 作 新州百姓。惠能幼小,父 亦 早亡。老 母孤遺,移來 南 海。艱辛貧乏,於市 賣 柴。忽有一
客買柴,遂領惠能至於官店,客將柴去。惠能 得錢,却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 聞,心明便悟。乃問客 曰 :『從何處來,持此經
典?』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 縣 東 馮茂 山,禮拜 五祖弘忍和尚, 現今 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
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 得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 辭親,往黃梅 馮茂 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0337a27] 弘 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 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 嶺
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 物,唯求 作 佛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 嶺 南 人,又是 獵
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 南北,佛 性 即無南北; 獵 獠身與和尚不同,佛 性 有何差別?」大師欲更共 語 ,見左右在 旁
邊, 大師 便 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 一行者,遂差惠能於碓坊踏碓八个餘月。
[0337b07] 五 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 訖 。五祖曰: 「吾向 汝 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
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 性迷,福門何可救汝?汝 等 且歸房自看,有知 惠者,自取本性般若知之,各作一偈呈吾。 吾看汝偈,若 悟
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火急 作 !」
[0337b14] 門人得處分,却來各至自房,遞相謂 言:「我等不須 澄 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 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 依
止, 偈 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時大師堂前 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 並 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 盧 珍
看壁了,明日下手。
[0337b20]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 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 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 祖呈意, 求法
即善, 覓祖不善,却同凡心奪其 聖位。若不呈心 偈,終 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 難! 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
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 衣 法。「若五祖 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 見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是我迷 ,宿業障重,不合
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於南 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 知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 拂 拭, 莫使有塵埃。」
[0337c03]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 卻 歸房臥,並無人見。五祖 平旦,遂 喚 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五祖 忽見此偈, 讀訖
,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 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 留 此偈,令迷人誦。
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 眾人 入見 已 ,皆 生敬心。 弘忍曰: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 依 此 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 善哉!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是汝作偈
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罪過!實是 神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 智惠識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見 解
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 依 此偈修行,即 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 不 可得。 要 入得門,見自本性。汝 且 去,一兩日 思
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 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0337c20] 有一童 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知未見 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 偈?」童子答能曰:「 你
不知大師言生死 事 大,欲 傳 衣 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 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
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 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 出離。」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 個 餘月,未至堂
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 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 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 能聞
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 書人,於西間壁上提着,呈自本心,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 悟 大意。惠能偈 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佛 性 常 清 淨, 何處有塵埃?」
[0338a09]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0338a12] 院內 徒 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却入碓坊。 五祖忽 來廊下 ,見惠能 偈 ,即 知識大意。恐眾人知,
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0338a14] 五祖夜 至 三 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 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 教 法及衣, 以
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 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 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0338a19] 能得衣 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 至 九江驛,登時便 別,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
法,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 與吾 悟 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0338a23] 兩月中間,至大 庾 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 捉 惠能,奪 衣 法,來至半路,盡總却迴。唯有一僧,姓陳名
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麁惡,直至嶺上,來 趁 把 着。惠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 惠順曰 :「我故遠來
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 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却向北化人 。
[0338b01] 惠能來於此地,與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 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 先聖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 如 先
代悟 (下是法) 。惠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 之 智 ,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 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
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 ,悟 即 成智。
[0338b06] 「善 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惠為本。第一勿迷,言惠 定別,定惠體一不二。即定是惠體,即惠是定
用。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 識!此義即是 定 惠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 發惠,先惠發定,定惠各別。作此見者,法有
二相,口說善,心不善,惠定不等;心口俱善,內 外一 種,定惠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 諍先後,即是 迷 人。不斷勝負,却生法我,不離四
相。」
[0338b15]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 坐 、臥,常 行 直 心是。《淨名經》云:『 直 心是道場, 直 心是淨
土。』莫心行諂 曲 ,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 行 直 心,非佛弟子。但行 直 心,於一切法上,無
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 昧, 直言坐 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無 情 ,却是障道因緣。道 須 通
流,何以却滯?心不住 法 , 道 即通流,住即 被 縛。若 坐 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 坐 林中。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 坐
,看心看淨,不動不 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 百 般 如此教道者,故 知 大錯。
[0338b26] 「善知識!定惠猶 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 是光 之 體,光是燈之用。 名 即有二,體無兩般。此
定惠法,亦復如是。
[0338b29] 「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 鈍。 迷 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 心 ,是見本性, 悟即 原 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0338c02] 「善知識!我 此 法門,從上 以 來,頓漸皆立無念 為 宗,無相 為 體,無住 為本。何 名無
相?無相者,於相而離 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 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 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
離色身。念念時中, 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 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是 以無住
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 性體清淨 。是以無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 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 境 ,不於法上 生 念
。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斷即無,別處 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 識 法意。自錯尚可,更 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
為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 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 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 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
念 何物?無者,離二相 諸塵勞; 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自 性 起念,雖即見聞覺 知
,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 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 不動。』
[0338c23] 「善 知 識!此法門中, 坐 禪 原 不著心,亦不 著淨,亦不言 不 動。若言看心,心 原 是妄,妄如幻
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為妄念 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 淨, 起心 看淨,却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
看却是妄也。淨無形相,却立淨相,言是功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却被淨縛。若 修 不動者, 不 見一切人過患, 即 是 自
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 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淨,却是 障道因緣。
[0339a03] 「今 既如 是,此法門中,何名 坐 禪?此 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 起 為 坐
,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 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 離 相,內性不亂。 本 性 自淨 曰 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
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 故名禪定。《維摩經》云:『即 時 豁然,還得本心。』《 梵網 菩 薩戒 經 》云:『本 源
自性清淨。』善知識!見自性自 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 成佛道。
[0339a12] 「善知識!總須自體與受無相戒。一時, 逐惠能口道,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於自色 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
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 (已上三唱)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在自法 性,世人盡有,為 迷 不見,外覓三 身
如來,不見自 色身中三 身 佛。善知識!聽 與 善知識說,令善 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 身 佛,此三身 佛從 自 性上生。何名清淨
法 身佛?善知識!世人性 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 惡 事,即行於 惡 行 ;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
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 為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 忽遇惠風吹散 捲 盡雲霧,萬 象森 羅,一時皆
現。世人性淨,猶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 惠常明。於外 著境 ,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 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 正 法,吹却迷妄,內外 明
澈 ,於自性中,萬法皆 現 。一切法 在自 性。 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 心與不善 行,是名
歸依。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 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 善法,化為天堂; 思量 毒害,化為畜生; 思量
慈悲,化為菩 薩。 思量 智惠,化為上界; 思量 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 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知惠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
何名為圓滿報身佛 ?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 前,常思於後,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 却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却千年惡滅。無常 以
來,後念善,名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 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 肉是色身, 色身 是舍宅,不在歸依也。但悟三身,即
識大意。
[0339b13]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 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眾生無邊 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三唱)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 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 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 見煩惱,愚癡
迷 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 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 自度,邪 來 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
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 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願 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 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
智 生般若,除却迷妄, 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0339b26] 「今既發四弘誓願 訖,與善知識 授 無相懺悔, 滅 三世罪障。大師言:善 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
前惡行一時 除 ,自性若除即是懺 ;前念後念 及今念,念念不被愚 痴 染,除却從前矯誑心, 永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
疽疾染,除却從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 懺 (已上三唱) 。善知識!何名懺悔? 懺 者終身不作,悔者 知於前非。惡業 恆
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 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0339c06] 「今既懺悔 已,與善知識 授 無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 知 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 眾中尊。從今
以 後,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餘 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 證明 。善知識!惠能 勸 善知識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
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 迷 不生,少欲 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 依 正,念念無 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
依 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 名眾中尊。凡夫 不 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 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
所歸,言却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 經中只 言自歸依佛,不言歸 依 他佛。自性不 歸,無所 依 處。
[0339c20] 「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 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 念不解,惠能與說,各各聽。摩訶般若波羅蜜
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惠彼岸到。此法須行, 不在口 念 。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與佛 等也。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 虛空。
若空 心 坐禪 ,即落無 記 空。 虛空 能含日月星辰 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 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0339c28] 「性含 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 惡 之 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 猶
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迷人口念,智 者心 行 。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 不是。心量 廣 大,不行是 小
。莫口空說,不修此行, 非我弟子。
[0340a05]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惠。一 切 時中,念 念不愚,常行智惠,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 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
心中常愚, 自言 我修般若。 般若 無形相,智惠性即是。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 梵音, 唐 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 境 生滅 起 。如
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 永 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迷人口念, 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
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 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識!即 煩惱是菩提。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善
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 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