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八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55b13] 夫無性理同。是何宗攝。
[0455b13] 答。法性宗攝。如古 師云。法性有體。是法相宗義。事上無體。是法 性宗義。
[0455b15] 問。若一切法實無性者。不得教意 之人。恐成斷見。
[0455b16]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 無性故。諸緣並立。於無性中。有無俱不可得。 豈成斷常之見耶。如大般若經云。諸菩薩摩
訶薩。甚為希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 空。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 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
空。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別。皆無雜亂。 又云。善現白佛言。世尊。佛說一切法。皆以無 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及於縛解。不 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當墮地獄。 傍生。鬼趣。受諸劇苦。乃至佛言。善現。善哉善
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一切法。皆以無性 為自性。於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 於此執有無性。故知既不可執有。亦不可執
無。以自性中。無有無故。所說有無之法。皆是 破執入法之方便。故先德云。用無所得為方 便者。有二。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
迷於空。為入有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 無得。即無得亦是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是 以無得相空。無作人空。無際性空。此三相盡。
法界理現。故菩薩不壞空而常有。染淨之法 宛然。不礙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恒現。如是雙 照。方入甚深。如般若燈論云。我說遮入有者。
遮有自體。不說無體。如楞伽經中偈曰。有無 俱是邊。乃至心所行。彼心行滅已。名為正心 滅。釋曰。如是不著有體。不著無體。若法無
體。則無一可作故。又如偈曰。遮有言非有。不 取非有故。如遮青非青。不欲說為白。釋曰。此 二種見。名為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戲論
得無餘樂者。應須遮此二種惡見。此復云何。 若三界所攝。若出世間。若善不善。及無記 等。如世諦種。諸所營作。彼於第一義中。若
有自體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諸作業。應 空無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 等。如是樂者常樂。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畫。形
量威儀。相貌不變。一切眾生。亦應如是。復次 若無自體者。彼三界所攝。若出世間。善不善 法。起勤方便。則空無果。以無有故。如是世 間。則墮斷滅。譬如磨瑩
兔 角。令其銛利。終不 可得。是故偈曰。少慧見諸法。若有若無等。彼 人則不見。滅見第一義。復次如寶聚經中。佛
告迦葉。有者是一邊。無者是一邊。如是等彼 內地界。及外地界。皆無二義。諸佛如來。實慧 證知。得成正覺。無二一相。所謂無相。是以先
德云。謂諸宗計。多說但空自性。不空於法。如 法相宗。但無遍計。非無依他。誤學中論等不 得意者。亦云法無自性。故說為空。則今相
不空矣。今既無性。緣生故有。有體即空。緣生 無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徹。方是真空妙 有。故其言大同。而旨有異。又約緣起法。有二。
一無相如空。則蕩盡無有。是相空。二無自性 如幻。則業果恒不失。即性空。以相空。故萬法 體虛。了無所得。以性空。故不壞業道。因果歷
然。以此性相二空。方立真空之理。是則非初 中後際。終始宛然。無能造作人。報應非失。故 知無性理成。法眼圓照。更無一法。有實根由。
今更引證廣明。成就宗鏡。夫真俗二諦。一切 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從緣生。緣生之 法。本無自體。依心所現。悉皆無性。以緣生。故
無性。以無性。故緣生。以此緣性二門。萬法一 際平等。是以華嚴記廣釋云。謂緣生故有。是 有義。無性故空。是空義。二義是空有所以。謂
無性故有。是有所以。緣生故空。是空所以。所 以即是因緣。謂何以無性。得成空義。由從緣 生。所以無性。是故緣生。是無性空之所以也。
何以緣生。得為有義。特由無定性故。方始從 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所以。故中論偈 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緣。不知於空義。是
故自生惱。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若將四 句總望空有。則皆名所以。故云緣生故名有。 緣生故名空。無性故名有。無性故名空。良以
諸法。起必從緣。從緣有故。必無自性。由無性 故。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而約幻有 萬類差殊。故名俗諦。無性一味。故名真諦。又
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證成者。無性故有。理 難顯故。若具證者。一緣生故有者。法華經云。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淨名經云。以因
緣故諸法生。中論偈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 緣生等。皆因緣故有義也。二緣生故空者。 經云。因緣所生無有生。論偈云。若法從緣
生。是則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又 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由前論中。 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為菩薩立過云。若一
切法。無生無滅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菩薩反答云。若一切不空。無生無滅者。如是 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謂小乘以空。故無四諦。
菩薩以不空故。則失四諦。若有空義。四諦方 成。故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 義者。一切則不成。又般若經云。若諸法不空。
則無道無果。即無性故有也。淨名經云。文殊 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 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
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 何住。答曰。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 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
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 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 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 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 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
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 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 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
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叡公釋云。無住。即實 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故從無性。有一切 法。又淨名經云。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
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 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 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
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 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 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 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 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
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 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 槃。是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 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
病。空病亦空。無性緣生故空者。雙牒前四句 中。兩種空也。此二種空。並離斷見。謂定有則 著常。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空。非是定無。
無性故空。亦非定無。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 毛兔角。今但從緣生無性。故非定無。無性緣 生故有者。亦雙牒前四句中二有。並非常見。
常見之有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性有。 況由無性有。豈定有耶。從緣無性。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云幻有。亦名妙
有。以非有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 有。大品經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 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真空是不空空者。
謂不空與空。無障礙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 為中道。是真空義。經云。空不空不可說。名為 真空。中論偈云。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菴
提遮女經偈云。嗚呼真大德。不知實空義。色 無有自性。豈非如空也。空若自有空。則不容 眾色。空不自空故。眾色從是生。又一。空有相
害義。今初一真空必盡幻有。即真理奪事門。 以事攬理成。遂令事相無不皆盡。唯一真理。 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有少事可得故。如
水奪波。波無不盡。般若經云。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等。二。空有相作義。真空必成幻 有者。即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
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性。由無性理。事 方成故。如波攬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來藏。 得有諸法。法句經云。菩薩於畢竟空中。熾然
建立。三。空有相違義。幻有必覆真空。即事能 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 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也。以離事外。無有
理故。如波奪水。水無不隱。是則色中無空相 也。四空有不相礙義。幻有必不礙真空。即事 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
事虛故。全事之理。挺然露現。如由波相虛。令 水露現。中論偈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 然此四義。即是前緣生故空等四義也。一。真
空必盡幻有。是無性故空義。二。真空必成幻 有。是無性故有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緣生 故有義。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緣生故空義。
前四總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說空有之相。然 此空有。二而不二。須知四義。兩處名異。一。真 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二。真空必成幻
有。是真空上不空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 有上有義。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 有義。又須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義。一。有
上二義者。一是不壞有相義。二是遮斷滅義。則 詺有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義者。一離有相 義。二即是空義。三。空上二義者。不一壞性義。
二遮定有義。故詺空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 義者。一離空相義。二即有義。已知名義。今融 合乃有五重。為五種中道。一。謂有非有無。二。
為一幻有者。此是有上二義自合。然取有上 不壞相義。非有上離有相義。故合為一幻有。 是俗諦中道。二。空非空無二。為一真空者。即
空上二義自合。然取空上不壞性義。非空上 離空相義。故合為一真空。為真諦中道。前一。 為即相無相之中道。此一。為即性無性之中
道。亦是存泯無二義。三。非空與有無二。為一 幻有者。上一對。空有自合。此下一對。空有四 義交絡而合。今此第三。而取真空上非空義。
幻有上有義。二義相順。明不二。然是非空上。 取即是有義。有上。取遮斷滅義。故得共成幻 有。為非空非不有。存泯無礙之中道。四。空與
非有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 義。幻有上非有義。二義相順。明其不二。然是 空上遮定有義。非有上即是空義。故二義相
順。得成真空。為非有非不空。存泯無礙之中 道。第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 空徹於有。今是有徹於空。皆二諦交徹。五。幻
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總合 前四。令其不二。然上各合交徹。並不出於真 空幻有。故今合之為一味法界。為二諦俱融
之中道。然三四雖融二諦。而空有別融。今此 空有無礙。即是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收。若 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
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 雙遮之中道。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云離相 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以幻有為相。真
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 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並皆離也。無分 別法。但約智說。唯無分別智。方究其原。其無
障礙。通於境智。謂上之五重。多約境說。心智 契合。即為五觀。五境既融。五觀亦融。以俱融 之智。契無礙之境。則心境無礙。心中有無盡
之境。境上有無礙之心。故要忘言。方合斯理。 總為緣起甚深之相。故知若了空有無礙。真 俗融通。無性之宗。緣生之理。如同神變。莫定
方隅。雖處狹而常寬。縱居深而逾淺。或在下 而恒上。任遊中而即邊。眾生常處佛身。涅槃 唯依生死。可謂難思妙旨。非情所知。故云性
海無涯。眾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多門由是 圓通。莫不迴轉萬差。卷舒之形隨智。鎔融一 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失機。縱差別而恒順。
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又云。謂塵不壞小 量。而遍十方。普攝一切。於中顯現。斯由量則 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見聞之地。即見聞之不
及。處思議之際。即思議之不測。皆由不思議 體。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經云。所思不 可思。是名為難思。法界觀真空門云。一。色
即是空者。以色。舉體全是真空。不即斷空。以 色等。本是真如一心。與生滅和合。名阿賴耶 識。能變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明色等諸
法。故今推之。都無其體。故舉體歸於真心之 空。不合歸於斷滅之空。以本非斷空之所變 故。斷空。則是虛豁斷滅。無知無用。不能現於
萬法。如鏡外之空。非同鏡內之空。色相宛然。 求不可得。謂之空。又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 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故色即是空。既非滅
色取空。離色求空。又不即形顯色相之空。又 不離形顯無體之空。即是真空。若不即色相。 即無遍計所執。不離無體。即是依他緣起。緣
起無性之真理。即是圓成。二。明空即色者。 真空必不異色。故云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 真空。必不異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滅故。是
故空即是色。若離事求空理。即成斷滅。今即 事。明無我無性真空之理。離事何有理乎。以 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諸事法。則舉空全色。
舉理全事。又真如正隨緣時。不失自性。則舉 色全空。舉事全理。三。空色無礙者。謂色。舉體 全是盡色之空。故色盡而空現。空。舉體不異
全盡空之色。即空即色而空不隱。是故看色 無不見空。觀空莫非見色。無障無礙。為一味 法也。如舉眾波全是一水。舉一水全是眾波。
波水不礙同時。而水體挺然全露。如即空即 色而空不隱。寶藏論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 色。非真色。真色無形。真空無名。無名名之
父。無色色之母。為萬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 祖。肇論云。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