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74c16] 夫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 廣闢賢愚之路。張八教網。遍摝人天之魚。何 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0474c18] 答。方便有多門。則 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心之 宗。是以病行。憩聲聞於化城。兒行。誘凡夫於
天界。兼但對帶。俯為差別之機。開示悟入。唯 證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俱顯一 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
理。得正覺之原。如法華玄義云。一心五行。即 是三諦三昧。聖行。即真諦三昧。梵行。嬰兒行。 病行。即俗諦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圓
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 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 二十五無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
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又 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真際。和光 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啞。
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 悲應之。婆婆啝啝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 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
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 子床。寶机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 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
駃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 不並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圓應眾機。如阿脩羅琴。若漸引入圓。如
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 無差別。為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 頓人。見如此。說此一心法門。橫通竪徹。攝盡
恒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為萬法之宗。遂稱無 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經疏云。 如王子飼虎。尸毘貸鴿。皆捨父母遺體。非捨
己身。己身者。法性實相是也。釋論云。持戒為 皮。禪定為血。智慧為骨。微妙善心為髓。為他 說戒。能遮罪修福。無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
羅蜜者。是施己皮也。說諸禪定。神通變化。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者。是施己血也。說法皆悉 到於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應是
肉也。說甚深法相。諸佛行處。不一不二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將 此充足飢餓眾生。況餘飲食。餘飲食者。即是
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諦之髓耳。法華 經云。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義也。是 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真心施於己髓矣。
又此一心宗。若全揀門。則心非一切。神性獨 立。若全收門。一切即心。妙體周遍。若非收非 揀則遮照兩亡。境智俱空。名義雙絕。可謂難
思妙術。點瓦礫以成金。無作神通。攪江河而 為酪。轉變自在。隱顯隨時。或卷或舒。能同能 別。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
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本 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 祕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經云。文殊言。諸法
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華嚴經頌云。若於佛 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 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一切境界。無
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蜜。二乘 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至入涅 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
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 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若波羅蜜。思
益經云。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 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 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
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 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 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
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 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 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
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 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 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
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眾生。邪見外道。徒 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暫出。 故密嚴經偈云。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知。諸
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鑽酪者。嘗之 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楞伽經偈 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於妄想鏡中。愚
夫見有二。法集經云。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欲願見涅槃。應觀虛妄分別寂滅 之心。如是之處得於涅槃。是名勝妙法集。大
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云。爾時文殊師利 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告妙德 等五百長者。我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
我今為是啟問如來。云何為心。云何為地。乃 至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 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
勝祕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 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 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
微妙寶宮。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 藏。此法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 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此
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眾生願。此法 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 消一切眾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眾生。
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此 法能息一切眾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 眾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眾生。老病死
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 生死長夜。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眾。而 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旍旗。此法
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即是最勝法 幢。此法即是擊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此法即是大師子王。此法即是大師子吼。此
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 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三界之中。以 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
沈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 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 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
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 觀察。如說修行。自利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 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 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元。 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
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 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
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 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 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
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 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
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水流。念念生 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 遍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和合而得生故。心
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 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 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
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 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 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
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 世。非有非無。心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 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
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 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 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
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 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 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一切聖
賢。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 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 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
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 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 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
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 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 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 心地觀法。
[0476b27] 大智度論。問云。般若波羅蜜。是菩 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說是種種 道。
[0476b29]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 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 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虛空。故知越此弘修。絕
進步之地。離斯方便。無成佛之期。乃至從初 得道。畢至涅槃。於中能化所化。師弟始終。本 末同時。機應一際。俱不出自心矣。如台教云。
心王即如來。心數即弟子。但眾生剎那相續。 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心王十數邪。一切 法邪。魔眷屬也。心王十數正。則一切法正。今
時學道行人。須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當內 起慧數思惟分別。因此發半滿智慧。自行化 他。即同舍利弗。莊嚴雙樹也。如是一一約心
數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顯由心也。若能 諦觀心性。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來。 具足莊嚴娑羅雙樹也。若觀行心明者。見心
王。即是法王。心數即大弟子。莊嚴雙樹之義。 猶如眼見。問。台宗觀心語密。疏豈盡心。還原 集云。法華經云。受持行誰經。稱揚何佛道。華
嚴經云。色經論。受想行識經論。若隨自意語。 亦得云。眼經論。耳鼻舌身意。貪嗔癡經論。所 以然者。經云。知眼無生無自性。說空寂滅無
所有。六根同此經。經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 經論。耳。空法。即是耳。經論。諸界亦爾。道理必 須實照。不可虛談為自欺也。行住坐臥。受持
陰界入。為行誰經。於色上發智。即是受行色 經。乃至隨一切處。悟即是受持一切處經。是 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動故。即
是其義。若堅信深思。則如法住。經云。如法住 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稱揚何佛 道者。瓔珞經云。實智性為法身。若見實性。即
是稱揚法身佛。聞身有實性。即於陰界入。得 空三昧。六度七覺。三賢十地妙覺等。以報前 功。即是稱揚報身佛。得前諸法。應眾生身。即
是稱揚應身佛。此則於身內。一念見三佛。眾 生不觀察。雖近而不見。大集經云。無出之出。 是名佛出。無禪之禪。是名正禪。無脫之脫。是
名正脫。魔逆經云。魔請文殊解縛。文殊云。無 人縛汝。汝自想為縛也。魔即語云。我畢竟永 不解脫。經云。本自無縛。其誰求解。若使法界
有繫縛者。我即解脫。此真實不生不滅也。當 於心行中求。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恐生邪見。 藥反成病。知離名為法。覺法名為佛。知離者。
色性離。受想行識亦自離。從一性空法。而假 出三寶之名。黃蘗和尚云。爾若擬著一法。印 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來。印著空即空界
無想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 與虛空不一不異。虛空不空。本印不有。見十 方虛空世界諸佛出世。如電一種。觀一切蠢
動。如響一種。千經萬論。只說汝之一心。一切 法不生不滅。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滿菩 提。圓華開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滿。結自心華。
世界緣興。始於識浪。如昔有東國元曉法師。 義相法師。二人同來唐國尋師。遇夜宿荒。止 於塚內。其元曉法師。因渴思漿。遂於坐側。見
一泓水。掬飲甚美。及至來日觀見。元是死屍 之汁。當時心惡。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聞佛 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美惡在我。實非
水乎。遂却返故園廣弘至教。故知無有不達 此者。頓息遊心。任負笈携囊。廣歷三乘之學 肆。縱尋師訪友。遍參法界之禪扃。若欲絕學
栖神。究竟應須歸於宗鏡。如大涅槃經云。佛 言。云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眾生。 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釋曰。大乘
者。所言大者。即眾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無 內。無一塵而能入。至大無外。無一法而不含。 所言乘者。以運載為義。能運行人。直至薩婆
若海。是知此海不遙。心寶常現。則趙璧非貴。 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滄波。卞和虛傳荊岫。若 入宗鏡。不動神情。剎那之間。其寶自現。何須
遍參法界。廣歷叢林。當親悟時。實非他得。如 寒山子詩云。昔年曾入大海中。為探摩尼誓 懇求。直到龍宮深密藏。金關鎖斷鬼神愁。龍
王守護安身裏。寶劍星寒勿處搜。賈客却歸 門內去。明珠元在我心頭。杜順和尚偈云。遊 子謾波波。巡山禮土坡。文殊只者是。何處覓
彌陀。石鞏和尚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圓鏡。亦 有中人喚作性。分身百億我珠分。無始本淨 如今淨。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勞逐物浪波波。
隱顯即今無二相。對面看珠識得麼。
[0477b20] 問。一 切萬法皆唯識性者。云何有虛有實。立色立 空。真俗二諦之門。性相雙通之道。
[0477b22] 答。森羅 影現。皆唯心之本宗。差別跡分。盡唯識之妙 性。唯識之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即遍計所
執。二者真實。即圓成實。於前唯識性。所遣清 淨。於後唯識性。所證清淨。又有二種。一者世 俗。即依他起。二者勝義。即圓成實。於前所斷
清淨。於後所得清淨。又相即依他起。該有為 之門。性即圓成實。通無漏之道。又色。即依他 起之相。空。即圓成實之性。斯則虛實真俗。性
相有空。徹本窮原。皆唯識性矣。慈恩云。識性 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 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
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是以佛心如海。無一流 而不入。佛心如鏡。無一像而不生。佛心如珠。 無一寶而不雨。佛心如地。無一種而不成。萬
像現於法身。諸義生於般若。則一文一字。一 念一塵。皆入不二之法門。盡住不思議解脫 矣。如金剛三昧經云。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
於一味。則攝諸味。無行經偈云。菩提非菩提。 佛陀非佛陀。若知是一相。是為世間導。故知 能了此一際無相之宗。可為明為導。為師為
匠。普救群迷。不憩化城。直至寶所。故經云。 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現無 量神力。又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譬如有大
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 界中事。一切皆盡。乃至此大經卷。雖復量等 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
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 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眾 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
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作是念 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眾生。 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佛
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 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 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
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 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 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
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 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 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
切眾生。釋曰。大千經卷者。即如來智慧。在一 微塵中。即是全在一眾生心中。一切微塵。皆 亦如是。即一切法界眾生皆含佛智。以情塵
自隔。不能內照。空埋金藏抂蔽靈臺。如鬪沒 額珠。醉迷衣寶。不因指示。何以發明。故先德 云。破塵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曉。是知水
未入海則不醎。薪未入火則不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