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二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555c10] 夫一代時教。了義諸經。雖題目不同。能詮有 別。皆目一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凡挂一言。 盡歸宗鏡。橫周法界。皆同此釋。如稱妙法蓮
華經者。妙法即是絕待真心。稱之曰妙。蓮華 以出水無著為義。即喻心性。隨流墮凡而不 染垢。返流出塵而不著淨。乃至下之七喻。比
況皆同。火宅。即是第八識體。起四倒八苦之 火。燒三界五陰之身。鬼神。配利使諸見之邊 邪。禽蟲。喻鈍使根隨之煩惱。乃至一切經教。
無量法門。或譬喻說。或因緣說。或廣略說。或 橫竪說。所有名相句義。皆是心王心所之法。 若迷一念心。執著外境。隨處生著。即入火宅
義。若悟一念心。通達一切。無非實相。即出火 宅義。但是生煩惱時有業留處。即是繫縛。即 是生死。若了煩惱性空無有業處。即是解脫。
即是得道。如思益經云。佛言。我坐道場時。唯 得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 以無所知故知。如云不得一法。即與授記。是
斯旨也。若信解品內。法喻之文。長者。即是心 王。窮子。即是妄念。一念纔起。五陰俱生。背覺 合塵。名為捨父。伶俜五趣。號五十年。歸家。是
返本還原。付財。是悟心得記。三草二木。同會 一心。化壘草庵。即示真實。繫珠。指懷中之佛 性。鑿井出心地之智泉。乃至觀音品中云。若
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者。即眾生十使利 鈍煩惱。遍一切處惱亂行人。稱為怨賊。若遇 順境而起軟賊。即是華箭射體。若遇逆緣而
起強賊。即是毒箭入心。利使見賊煩惱遍一 切處者。如經云。處處皆有。魑魅魍魎。以依言 執法。隨處起見解故。若鈍使怨怨煩惱遍一
切處者。如經云。諸惡蟲輩。交橫馳走。以觸目 覩境。逆順交馳。念念憎愛。隨處動結故。有一 商主者。即是心王。將諸商人者。即是眼等六
識。商人。貨易珍寶義。若眼商人。被色塵所易。 貨眼自性之珍寶。若耳商人。被聲塵所易。貨 耳自性之珍寶等。齎持重寶者。即是俱懷佛
性。經過險路者。即是三界之險有。六趣之迷 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隨 念計度之分別。常引導五根入於善惡。諸善
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 薩 名 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 稱名者。於此怨賊。即得解脫者。若了一心。則
無外境。眼不為色所劫。乃至意不為法所劫。 即當處解脫。所以華嚴經頌云。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即是
於一心中。能了萬法。互生互滅。無有自性。萬 境皆空。不為所怖。即是以無畏施於眾生。於 此根塵怨賊。即時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者。六 根都會一心。即是俱發聲言。纔了唯心。諸境 自滅。即是稱其名故即得解脫。以無法對治。
不生欣慼故。所以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如法華名相云。經云。色涅槃。受想 行識涅槃。此中亦爾。色法華。受想行識法華。
經云。色非染非淨。色生般若生。色性虛微名 妙色。體。自離假名為法。色無塵垢。借喻蓮華。 文字性空。目之為經。經者。以身心為義。如來
在乎陰界。陰界即如。何異之有。略統始終以 為心要。啟發心路。名之為序。悟心將發。達本 來空。即是悟佛知見。一色寂滅。一切色亦然。
一切聲亦然。即是十方佛同說法華。諸法從 本來。常自寂滅相。此是何物法。並是眼法。乃 至意法。身心皆寂滅。佛子。行此寂滅道。即是
佛也。所以古師云。妙法者。是如來靈智體也。 或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方廣者。是一心 所證之法。佛華嚴者。即一心能證之人。攝所
歸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大者。即是凡聖一 心真如體大。以真如性遍一切處故。方者。即 是真如相大。能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廣者。即
是真如用大。能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故。佛者。 是一心無作之果海。華者。是一心萬行之因 門。嚴者。是一心妙用之莊嚴。經者。是一心真
如無盡之妙理。如破塵所出之卷。仰空所寫 之文。乃至八十卷中。所有長行短頌。一文一 字。如善財所見五十三位善知識。若人若神。
或男或女等。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證法門。 如三乘說解而非行。如說人名字而不識其 人。若此宗鏡一乘之理。說者。即行即解。如看
其面。不說其名而自識也。或託事說。或立況 說。若大乘中所明。託事以顯法。即以異事而 顯異法。多是一事表一法。如室表慈悲。衣表
忍辱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無 盡德。隨一事即攝無盡。以稱性為事。事何有 盡。從真起相。相復何窮。又三乘所說教門。但
以別教而詮別義。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 圓宗者。而教即是義。以一法纔興。即一切無 邊萬法。皆悉同時具足相應故。此一法外。更
無餘法。所以經云。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 各各分別演說。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 一義故。以一心能生一切萬法。演出無邊義
趣。展即遍滿法界。還攝種種法義。歸於一心。 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 卷常舒。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即舒常卷。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 中。如草木四微。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 鼓動。依水而起。還復水源。故經頌云。佛智通
達淨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 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故清涼疏云。華嚴經者。 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或
名維摩經者。此云淨名。即是一切眾生自性 清淨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瑩。處凡 而不垢。在聖而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所言名
者。以心無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說。以四海之 渺瀰。攝歸毛孔。用須彌之高廣。內入芥中。飛 佛土於十方。未移本處。擲大千於界外。含識
莫知。日月懸於毫端。供具現於體內。腹納劫 燒之焰。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風。身無損減。 斯皆自心轉變。不動而遠近俄分。一念包
容。無礙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須彌之高 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
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 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 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
鬼神阿脩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 生。亦無所嬈。此是明不思議之大用也。正以 實慧與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測之用。此如大
智論偈云。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 法身。處處應現往。若須彌高廣。內於芥子而 無增減。亦不迫迮。不覺不知者。具不思議解
脫者。迹居依報之境。得自在也。此義難解。有 師言。神力能爾。今謂不思議性。非天人脩羅 佛之所作。神力何能爾。有師言。小無小相。大
無大相。故得入也。今謂小是小。大是大。是自 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 小大。何得入也。今解。華嚴經。明一微塵有大
千經卷。觀眾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若 見此心。則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下諸 不思議事。窮劫說不能盡。皆是此意耳。所以
然者。此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 若觀眾生心行。得諸佛解脫。住此解脫。則能 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也。所以然者。諸方便
教。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脫。是思議解脫。如 得玻璃珠。不能雨寶。大乘圓教。明菩薩中道 圓真真性解脫。即是不思議解脫。如得如意
珠。能雨大千寶也。見眾生心行真性。得芥子 須彌真性。一如無二如。若得芥子真性之小。 能容須彌之大。得須彌真性。則須彌之大。不
礙芥子之小。舉此一意。可以例下諸事也。而 言其中眾生不覺。唯應度者乃能見之者。眾 生既不見小大真性之理。豈覺知也。其有得
度之機。即見此事也。又若能觀此真性。入觀 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來滅度。故言乃能 見之。故法華經明六根清淨云。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也。經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 孔者。正報得自在也。若會海水不思議真性。 即是一毛不思議真性者。能以海水入一毛
孔。於正報之身。無所妨損也。輔行記釋云。且 約一念剎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 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須彌之大。大小
常遍。理事無礙。事理本來相即故。所以不斷 煩惱而入涅槃。只指凡夫一念剎那心。具足 難思法身之體。本來相在故。是故方便教中
之人。迷於相在不思議理。縱聞常住。解惑分 岐。故別教道中。仍存異解。唯於圓教。始末一 如。故五分法身。不逾凡質。所以云。欲見如來
心。但觀眾生心。則諸佛眾生。是名。心常契旨。 有識無情。是號。法本同原。認名號而世諦成 差。觀體性而真門一等。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云。菩薩於淨身。悉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 人所不見。古釋云。何意不見。有我相故耳。無 我即見性。了人法二空。真心自現。即是淨身。
於真心中。世間所有一切境界悉於中現。故 首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性空無伴 名獨。若取陰界入。即名餘人。為陰所覆。不見
自性。龐居士偈云。居士元無病。方丈現有疾。 唯憂二乘者。緣事不得出。所以訶穢食。純說 波羅蜜。上方一盂飯。氣滿於七日。不假日月
光。心王照斯室。文殊問不二。忘言功自畢。過 去既如然。現在還同一。若能達此理。無求總 成佛。牛頭淨名私記云。經明於一毛孔中見
摩耶身。摩耶胎中行無量步。如不可說微塵 世界闊。一日行無量步。是何物法門。亦作室 中容三萬二千師子座說。又作須彌入芥子
說。涅槃經中。作藕絲懸須彌山說。大品中作 針鋒上無邊身菩薩名說。只是一意。一解千 從。當於觀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終不得。
經云。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明一切法。當 體自解脫。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虛空。萬法例 爾。故知諸佛凡有所說。雖約事言。皆是即相
明宗。終無別意。故法華經云。十方諦求更無 餘乘。唯宗一法矣。
[0557c17] 靈辯和尚華嚴論問云。大 小淨穢。相各差別。云何而得大小相即。
[0557c18] 答。性 非性故。如像入鏡中。像如本而鏡中現。鏡如 本而容眾像。俱無增減。以無性故。一念入一
切世界不思議住故。是故心藏功德無邊。或 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即是本心不動。喻。 若金剛。般若真智。乃靈臺妙性。達此而即到
涅槃彼岸。昧此而住生死迷津。文中所說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起念即是住著。心若不 起。萬法無生。即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如
是了達。頓入自宗。故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以心遍即法遍。以法即佛故。以智 通即境通。以境即心故。如華嚴經云。如來成
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 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 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時。無處不至故。是以
若不悟自心遍一切處。則心外見法。顛倒輪 迴。豈得稱正遍知成善逝之者。如經云。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以
瞥有一毫起處。悉落見聞。從分別生。俱非真 實。若不達無相即相。則是取相凡夫。若了相 即無相。則成唯心大覺。既不可取相求悟。亦
不可離相思真。不即不離。覺性自現。又云。一 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 從此經出。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悟心成佛。
乃至三寶四諦。並從心出。覺此名佛。軌此名 法。和此名僧。金剛辯宗云。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者。一切如來悟心之門也。了無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真心。故曰悟心。經云。過去心不可 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悟三世之 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曰悟心。般若不壞
假名論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如人有目者。得 無生忍也。日光明照者。決定了知諸法無性。
見種種色者。悟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無所得等。菩薩如是行 不住施。速成正覺。得大涅槃。釋曰。云何行不
住施速證菩提。以了一切法即心自性。不住 於法。寂照無涯。成觸目之菩提。得現前之三 昧。若住一法。為境所留。失心智之光。入愚癡
之闇。金剛經義云。常見自性。念念不離。故云 佛在。正見性時。恒沙數劫只如今時。故名爾 時。知心是佛。即是佛付囑。了。於法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只是一 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 住。若離心別有法可得。即生執心。住於法相。
即是無目之人。故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修 此法者。現世成佛。十方合為一相。見一切佛 及諸眾生。本無差別。見三世之事。狀如彈指。
此豈不是希有之法。又如諸了義經中云。聽 法之眾。從十方世界外來者。即是悟心為來。 若迷此宗。乃遠在他方之外。如華嚴論云。十
佛剎微塵數世界外來者。明從迷入信。故號 為來。言彼世界。中有佛。號不動智者。為明不 動智佛。是十方凡聖共有根本之智。明於此。
智能起信心。故號之為來。此不動智佛。一切 眾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隨迷。即塵障無盡。若 一念覺迷達相。即淨若虛空。但為隨迷稱外。
悟處言來。而實佛剎本無遠近內外等障。亦 無去來。無邊佛剎。不出毛孔微塵之表。今致 遠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廣大故。言其從彼世
界中來。又明從迷悟入。故言為來。是以入宗 鏡中。理當絕學。百氏之說。一教能明。萬化之 端。一言可蔽。或云。香積云此有四十二恒
河世界者。即是經歷四十二位心地法門。成 云。散華瓔珞。空中成四柱之寶臺者。即是常 樂我淨一心四德之涅槃。所以華嚴經云。此
華蓋等。皆是無生法忍之所生起。或佛言彼 時鹿王者。即我身是。即結會古今。明自心一 際之法。或教中凡有空中發聲告示。言下息
疑者。並是頓悟自心。非他境界。或法華移天 人於他土。即是三變心田。或維摩取妙喜來 此方。斯乃即穢明淨。或丈室容於高座。寶蓋
現於大千。未離兜率已般涅槃。不起樹王。而 昇忉利。執手經無量之劫。登閣見三世之因。 釋迦眉間出菩薩身雲之眾。普賢毛孔。示諸
佛境界之門。小器出無限之嘉羞。仰空雨難 窮之珍寶。不動此處。遍坐道場。十剎寶坊。合 為一土。聞經於五十小劫。猶若剎那之時。現
通七日之中。舒之為一大劫。乃至恒沙法聚。 無量義門。舉一例諸。俱不出自心之法。故知 菩薩隨世所作。皆表一心。故淨名經云。不捨
道法。現凡夫事。如華嚴經云。一念於一切處。 為一切眾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 遍盡虛空一切世界故。又云。一切菩薩行。遊
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 解脫三昧智慧故。是以正報依報。皆成佛法。 所以淨名私記云。取妙喜來此土者。辯於淨
穢無二也。彼界雖來入此土。亦不增減。本性 如故。雖來畢竟不動。何意如此。好自思之。故 知萬法施為。隱顯往復。若事若理。皆不出一 真心矣。
[0558c22] 如是解者。稱可佛心。發智明而若千日照空。 攝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