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二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561a05] 夫如上所說。妙旨難聞。云何頓斷疑心。生於 圓信。
[0561a07] 答。所以云難信者。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 人無信者。實相之理。止在心中。無勞遠覓。近 而不識。說之不信。故云難信。是以須具大信。
方斷纖疑。此是難解難入之門。難省難知之 法。如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將藕孔中絲。懸 須彌之山。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
妙。所以法華會上。身子三請。四眾驚疑。只如 五千退席之人。皆有得聖果之者。聞說十方 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開權顯實。直指自心。尚
乃懷疑拂席而起。何況末法機劣之人。遮障 既深。見惑尤重。情塵尚壅。欲火猶燒。而能荷 檐斯大事者歟。是以妙得其門。成佛匪離於
當念。若失其旨。修因徒困於多生。唯在信心。 別無方便。以是入道之原。功德之母故。所以 古聖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
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此宗鏡 錄。不揀內道外道。利根鈍根。但見聞信入者。 皆頓了一心。理事圓足。如圓覺經云。譬如大
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脩羅。飲其水者。 皆得充滿。如華嚴經頌云。深心信解常清淨 者。古釋云。與理相應。方曰深心。若昔染今
淨。淨則有始。始即必終。非常淨也。信煩惱即 菩提。方為常淨。由稱本性而發心故。本來是 佛。更無所進。如在虛空。退至何所。慨眾生迷
此。起同體大悲。悼昔不知。誓期當證。有悲。故 不為無邊所寂。有智。故不為有邊所動。不動 不寂。直入中道。是謂真正發菩提心。又云。信
佛身名等於眾生。則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 法門隨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亦全法門。信 佛意業光明遍照。則知自心無不知覺。則一
切因果理事。皆眾生性有。如性非金玉。雖琢 不成寶器。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約智海 以為源。故須開示。所以般若文殊分云。若知
我性。即知無法。若知無法。即無境界。若無境 界。即無所依。若無所依。即無所住。如是開示。 如是信入。則是真實句。亦是金剛句。以無虛
假及可破壞。故云爾。如大集經云。真實句者。 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 是。又云。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
金剛句。是知無有一法可得。名深信。堅固。如 金剛不可沮壞。無信心中能見佛。若有一法 可信。即是邪見。一切不信。方成其信。如般若
經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 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如是解者。可謂深達 實相。善說法要矣。所以云。無一法。可得。名深
達實相。如法華經偈云。於諸過去佛。在世或 滅後。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
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 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 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
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 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
道。其實為佛乘。釋曰。本師以出至梵天之舌 相。演真實言。放一萬八千之毫光。現希奇瑞。 乃至地搖六動。天雨四華。謦欬彈指之聲。周
聞十剎。百千諸佛世界。一道融通。引三世之 覺王。同詮此旨。付十方之大士。共顯斯宗。 故十方諦求更無餘法。論位是最實之位。言
詮乃第一之詮。可謂究竟指歸。真實行處。若 但志心讀誦。靈感難思。毛孔孕紫檀之香。舌 表變紅蓮之色。何況信解悟入。如說修行。供
養則福過正遍知。行處則可起如來塔。有斯 大事。孰不歸依。除不肖人。實難信受。又如神 力品偈云。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者。諸佛皆
歡喜。現無量神力。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是人之功德。無邊 無有窮。如十方虛空。不可得邊際。能持是經
者。則為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故 知證此一毫之靈智。量逾無盡之太虛。如觀 牖隙之中。遠見十方之際。現神力以囑累。恐
墜斯文。發歡喜以讚揚。唯精斯旨。今者與諸 有緣信士。遇茲正教之人。自緬曩生。障深垢 重。諸佛出世。不覩毫光。得廁嘉筵。親聞正法。
復思夙願。微有良因。於末法中。偶斯遺教。既 欣遭遇。傍愍未聞。遂乃略出要詮。遍示後學。 可謂醍醐之正味。不覺不知。甘露之妙門。不
問不信。如斯大失。實可驚心。是以安樂行品 云。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 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
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 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 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
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 是法中。釋曰。於在家出家四眾之中。生大慈
心者。即是示如來一心方便門。慈能與樂。俱 令信入。同證大般涅槃四德之樂。於非菩薩 人中。生大悲心者。即是外道邪見。不生正信
之人。悲能拔苦。即是示如來一心解脫門。皆 令悟解。永拔分段變易二死之苦。此宗鏡錄。 於後若遇有緣信心。或曉夜忘疲。精勤披覽。
以悟為限。莫告劬勞。是以諸大菩薩。皆思過 去波流苦海。作不利益之事。喪無數身。都無 利益。又今猶處生死惡業之中。皆是過去世
中。妙行不勤故。今者偶斯正典。可謂坐參。但 仗三寶威神。諸佛加備。無諸難事。早得心 開。普及一切法界含生。皆同此悟。即斯願矣。
須知圓宗罕遇。若芥子投於針鋒。正法難 聞。猶盲龜值於木孔。若非夙熏乘種。久積善 根。焉偶斯文。親得傳受。應須慶幸。荷佛慈恩。
所以古人或重。教輕財。則輸金若市。或忘身 為法。則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財。豈齊 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是故因聞
般若深經以為乘種。遂得乘急。常聆妙音。可 以身座肉燈。歸命供養。皮紙骨筆。繕寫受持。 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於乘緩者。乃名
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菩薩摩訶薩。於此 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戒。為護正法。以大乘 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雖現破戒。不名為緩。
止觀云。戒急乘緩者。事戒嚴急。纖毫不犯。三 種觀心。了不開解。以戒急故。人天受生。或隨 禪梵世。耽湎定樂。世雖有佛說法度人。而於
其等全無利益。設得值遇。不能開解。震旦一國。 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 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譬如繫人。或
以財物求諸大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 天中。亦復如是。冀善知識化導修乘。即能得脫。 若於人天不修乘者。果報若盡。還墮三途。百
千佛出。終不得道。若理事俱緩者。永墜泥犁。 失人天果報。神明惛塞。無得道期。迴轉沈淪。 不可度脫。故知處世俗家。拘三界獄。不求一
念出離。猶如散禁之人。應須生如來家。遇善 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事戒理乘。雙行雙 照。身律心慧。俱習俱持。以戒急故。受人天之
身。以乘急故。紹祖佛之位。如是則方諧本 願。不負初心。可以上合慈風。下同悲仰。難逢 良便。恐慮緣差。深勸諸賢。莫成後悔。又我此
宗鏡所錄之文。但為最上根人。不入餘眾生 手。唯令佛種不斷。聞於未聞。誓報慈恩。不孤 本願。若涉名利。非被此機。如古德釋華嚴教
所被機。五簡非器。一違真非器。謂不發菩提 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莊飾我人。經 非彼緣。故非其器。經云。為名利說法。是為魔
業。又云。不淨說法墮惡道等。二背正非器。 謂詐現大心。偽飾邪善。近滅人天。遠違成佛。 墮阿鼻獄。多劫受苦。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
善根。是為魔業。三乖實非器。謂雖不邪偽。然 隨自執見。以取經文。遂令超情至教。逈不入 心。故成非器。地論云。聞作聞解。不得不聞。又
如隨聲取義五過失等。此上三位。俱是凡愚 眾生境界。經云。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之手。 唯除菩薩。良以此經。非是眾生流轉之緣。故
不入手。四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無廣大心。 亦非此器。經云。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何 況受持。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
隨自宗中修行。未滿初阿僧祇。此亦非器。經 云。菩薩摩訶薩。雖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 羅蜜。修習道品。若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 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0562c12] 問。瓔珞經等。十 千劫修十信行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時。不 信此經。
[0562c14] 答。以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信等。於 此圓融普賢十信。一攝一切。猶未聞信。故知 不偶斯文。虛功累劫。纔聞此旨。便入圓通。但
不涉前五非器之中。則永固一乘之佛種。可 以手得。可以心傳。深囑後賢。無失法利。又若 過去。曾聞此法。未得信入。以法力所熏。方起
疑心。若未曾聞。疑終不起。如入大乘論云。薄 福之人。不生於疑。能生疑者。必破諸有。是以 著有眾生。皆因染習。如輕毛之不定。垢淨隨
緣。猶素絲之攬色。青黃任受。悉是聞熏之力。 各入三乘之門。況聞宗鏡之中。速發一乘之 種。但有心者。熏皆得成。華嚴論云。如世間一
切井泉。以海為體。若人飲者。皆得海味。一體 無異。但隨業力而得鹹味。此經亦爾。若有大 心眾生。聞持信入。便得如來法身佛性。大悲
智味。闡提之人。無所堪任。然如來智性。常作 生因。故知具大信根者。聞之成佛。如不信者。 即是闡提。然雖不信。亦熏其種。故云如來智
性。常作生因。所以法華經偈云。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昔泥蛤聞法而生天。厩象聽經 而悛惡。比丘戲笑而獲果。女人思惟而悟空。
何況聞宗鏡中純圓頓教。如善見律論云。昔 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池邊。為眾說法。 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池邊說法之聲。即
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法。時有一人。持杖 放牛。見佛在坐。為眾說法。即往佛所。欲聞法 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
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旬。與諸天女。娛 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 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
比。照徹此間。蛤天即以偈而答曰。往昔為蛤 身。於水中覓食。聞佛說法聲。出至草根下。有 一牧牛人。持杖來聽法。杖劖刺我頭。命終生
天上。佛以蛤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 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 果。含笑而去。大智度論云。昔王不立厩於寺
者。謂此王有象。可以敵國。每有怨敵。莊嚴器 仗。無不剋勝。後敵國皆懼。久而無敵。遂於寺 中。立厩養之。久聞僧眾禮念。熏心。馴善成性。
後有隣國兵眾相侵。嚴象敵之。都不肯戰。其 王憂愁。慮國衰敗。智臣白王。此象久久處之 精舍。見聞善事。與之化矣。可處屠坊。令常見
殺。後未經久。惡心還起。畜生尚爾。況復於人。 近善不善。近惡不惡。故儒典中。亦令君子慎 所習也。今若聞宗鏡。熏起一乘。廣大難量。善
利無盡。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 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 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
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 羨 尚。語少 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 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
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餚饍。 請少比丘食。共食已。更相指揮。弄老比丘。語 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汝果。時老
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 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 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
之言。雖與汝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 更移一角。次當與汝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 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
毱打頭。而語之言。與汝二果。時老比丘。益加 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 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
我當與汝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 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我今與汝第三 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心。即時復
證阿那含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 不還之果。然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 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汝阿羅漢
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毱 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汝彼第四果。時 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
甚大歡喜。設諸餚饍種種香華。獻諸比丘。報 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 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
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 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 猶獲實報。況至心也。又雜寶藏經云。昔有一
女。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一比丘 就舍供養。後時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 老根鈍。素無知曉。齋食訖已。女人至心求請
說法。敷坐頭前。閉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 法。趣其泯眼。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 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
時獲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 其恩。然此比丘。自審知棄他逃走。倍生慚恥。 轉復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
人見已。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恩。老比 丘聞。甚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 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精誠求法。若至心者。
所求必證。如上所獲聖果。豈有前人為說深 妙法耶。皆是自悟。從心所證。可驗宗鏡。達者 無疑。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佛言。我今演
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乃至以是因 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於耳。須臾之頃。攝 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 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十地品云。金剛藏菩薩云。佛子。此集一 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典。若諸眾生 不種善根。不可得聞。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
門。得幾所福。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 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 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
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習一切智功德 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 地。故知若不聞此不思議廣大威德圓頓法
門。何由修行。速證究竟一乘。常樂我淨大涅槃 果。以眾生處不定聚中。聞小修小。遇權習權。 不偶斯文。俱成大失。今所集者。所益弘多。設
聞而不修。亦成其種。何況聞思修者。如先 德云。如今若要直會。但不取一切相即得。更 無別語。佛是自心義。亦名為道。亦云覺義。覺
是靈覺之性。只今自鑒照語言。應機接物。揚 眉動目。運手動足。皆是自靈覺之性。亦是心。 心即道。道即佛。佛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所
測。若知諸法從心生。即不應執。執即不知。若 不見本性。十二分教則為虛設。故知因教明 心。何執文義。又教從心生。心由教立。離心無
教。離教無心。豈心外別有教而可執乎。所以 唯識疏云。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 前後次第。即華嚴經中。說唯一心。是初成道
竟最初一說。又云。諸愚夫類從無始來。虛妄 分別因緣力故。執離心外。定有真實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