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二十八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572c12] 夫宗鏡緣起自在法門。皆談如理實德。法如 是故。非約變化對治權巧。所說。一一法皆得 全力。非是分力。盡為法界體。各住真如位。如
大寶積經云。若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 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故知 不歸宗鏡。何以照明。斯即無礙法門。無有一
毫所隔。約華嚴宗。有十種無礙。一性相無礙。 二廣狹無礙。三一多無礙。四相入無礙。五相 是無礙。六隱顯無礙。七微細無礙。八帝網
無礙。九十世無礙。十主伴無礙。今於事法上。 辯此十無礙。例餘法准知。一性相無礙者。如 經云。此蓮華葉。即具此十義。謂此華葉。即同
真性。不礙事相宛然。二廣狹無礙。即此華葉。 其必普周無有邊際。而恒不捨本位分劑。此 則分即無分。無分即分。經云。此諸華葉。普覆
法界。三一多無礙。即此華葉。具無邊德。不可 言一。融無二相。不可言多。四相入無礙。此一 華葉。舒已。遍入一切差別法中。復能攝取彼
一切法令入己內。是故即舒恒攝。同時無礙。 五相即無礙。此一華葉。必廢己同他。舉體全 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
己體。是故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 存。他己存亡。同時顯現。六隱顯無礙。此華葉 既遍一切。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則
此顯彼隱。彼能遍此。則彼顯此隱。如是此彼 各有隱顯無礙。七微細無礙。又此華葉中。悉 能顯現微細剎土。炳然齊現。無不具足。經云。
一塵中微細國土。曠然安住。八帝網無礙。又 此華葉。一一塵中。各有無邊諸世界海。世界 海中復有微塵。此微塵內復有世界。如是重
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九十世無 礙。此一華葉。橫遍十方。竪該九世。以時無別 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之。十主伴無
礙。又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 經云。此蓮華。有世界海微塵數蓮華。以為眷 屬。此經所有眷屬。互為主伴。具德圓滿。是故
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 有所表。經云。此華葉等。皆從無生法忍所 起。此一華葉。既具十種無礙。餘一切事皆亦
如是。斯十玄門。不出事理。若從事理無礙交 參。則有因陀羅網門。微細相容門。純雜具德 門等。若依事理逆順相融。則有具足相應門。
隱顯俱成門。相即自在門等。是以一多相入 而非一。以相資不壞自相各各現。故非一。以 一多相即而非異。以一多相攝互泯絕。故非
異。則宗鏡之內。凡有一法一塵。悉各具此十 無礙門。如一蓮華葉。法爾如是。若不見者。圓 信不成。皆局方隅。盡為權漸。終不能一多即
入心境融通耳。記釋蓮華十玄門。一同時具 足相應門者。夫十玄十對。凡舉一事。必具十 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泛明一法。一一圓收。
十對者。一教義。二事理。三境智。四行位。五 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 應。如一蓮華具茲十對。萬法例爾。一教義。謂
見此蓮華。能生解故。二事理。華即是事。舉體 同真故。三境智。華是所觀。同智性故。四行位。 是萬行華。隨位別故。五因果。因事之華攬成
果故。六依正。全是所依。亦能依故。七體用。體 同真性。用應機故。八人法。恒攬為人。攝為法 故。九逆順。逆同五熱。順十度故。十感應。遍應
一切。亦能感故。如一華既爾。餘一切事。准以 知之。如事法既爾。餘教義等一切皆然。准思 可見。妙嚴品喻佛身云。譬如虛空。具含眾像。
此舉佛身具足諸法也。又晉經性起品頌云。 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所。一切 虛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
提。無量無有邊。亦約佛身心具也。又普賢 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所有微塵。悉能容 受無邊法界。據能具之言。但以業用。總由德
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總見之。即為業用。 下業用准之。十行品云。此菩薩。於其身中。現 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入法界品云。善
財見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 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輪。諸山河海。人天宮 殿。種種時劫。諸佛菩薩。如見現在世界。如是。
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中悉爾明見。乃至十方 剎塵中。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 眾生。一切佛出興。一切菩薩。及聞佛菩薩眾
會言音。斯並是同時具足相應門也。二廣狹 自在門者。先明廣狹。後會通純雜。先明廣狹 者。如善財歎樓閣云。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
切佛剎者之所住處。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 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 不踰本。然其實已超過世間。所以者何。我身
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 嚴諸宮殿故。如是等文。皆廣狹自在也。次會 通純雜者。如云萬行紛披。比華開錦上。此是
諸藏純雜具德門。然有二意。一者。若以契理 為純。萬行為雜。則是事理無礙。非事事無礙。 設如菩薩大悲為純。盡未來際唯見行悲。餘
行如虛空。若約雜門即萬行俱修者。此二門 異。亦不成事事無礙。二者。如一施門。一切萬 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
行。故名為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障礙。故名 具德者。則事事無礙義成。而復一中具諸度。 諸度存。即相入門。若一即諸度。復似相即門。
故不存之。賢首。改為廣狹自在門。若華開錦 上者。意取五綵相宣。華色雖異。一一之線皆 悉通過。通喻於純。異喻於雜。故常通常異。名
為無礙。不同繡畫但異不通。釋曰。若異而不 通。失一性圓融之道。若通而不異。無萬行莊 嚴之門。今常異常通。無間無斷。則真體冥寂。
不礙隨緣。大用現前。無妨正性。可謂比華開 錦上。猶雲起長空矣。又賢首意云。萬行純雜。 有通事理無礙。及單約事說。故廢之耳。謂同
一法界故純。不壞事相故雜。此即事理無礙 也。一行長行故純。不妨餘行故雜。此但約事 也。故昔廢之而立廣狹。今欲會取。即事同理
而遍。故純。不壞一多。故雜。則亦有事事無礙 義耳。如以入門取之。則一切皆入。入中有多 法門。故名為雜。如妙嚴品。說諸眾海各各唯
一解脫門。純也。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解脫。雜 也。入法界品中慈行童女云。我於三十六恒 河沙佛所。修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
我入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即純雜無礙 也。又善財童子所求。諸善知識。各言唯知此 法門。又云。多劫唯修此門者。即純門也。諸善
知識皆推進云。如諸菩薩種種知見。種種修 行。種種證得者。此雜門也。自言知一。推他有 多。自他雖異。然屬一身。此亦純雜無礙門也。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者。一多無礙。等虛室之 千光。由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故相涉 入。是曰相容。不壞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內
千燈並照。燈隨盞異。一一不同。燈逐光通。光 光涉入。常別常入。恒異恒融。故經頌云。一中 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
畏。又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舒攝同時。若具 作者。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攝。以 一攝一切故。三即入即攝。同時無礙故。四非
入非攝。以入即攝。故非入。攝即入。故非攝。五。 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絕前五。以是行 境故。行起解絕。故華嚴經云。此菩薩於一毛
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又云。一切身中。悉 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說身。而眾生界 無增無減。如一身。乃至遍法界一切身悉亦
如是。故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云。於其一切有 情身中。普能示現一有情身。又能於一有情 身中。普現一切有情之身。有情身中。能現法
身。又能於法身中。現有情身。乃至能以一心。 隨念悟入一切眾生無際劫數。普現所作業 果異熟。隨其所應。開悟有情。悉令現見。皆得
善巧。四相即門者。廢己同他者。是相即義。以 上相入。則此彼互存。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 交徹明耳。今此約有體無體。故言廢己。廢己
即己無體也。同他。即他有體也。如經頌云。一 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 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既言展轉成。即異
體類相望也。不思議法品云。諸佛知一切佛 語。即一佛語。此同類相即也。初發心品云。心 以發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乃至
云真實智慧等者。此顯位上下相即也。入法 界品云。彌勒告大眾言。餘諸菩薩。經無量百 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
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 剎等。五隱顯門者。如八日月者。即取明處為 顯。暗處為隱。而必同時。故云俱成。不同十五
日唯顯。月晦日唯隱。又暗處非無明。明處非 無暗。但明顯處暗隱。暗處明隱。亦得云隱顯 俱成。故云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如八日
月。半顯半隱。正顯即隱。不同晦日隱時無顯。 不同望日顯時無隱。則明下有晦。晦下有明。 如東方入處。即於東起。如明下有闇。西方起
處。即於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稱祕密俱成。亦 如夜摩天偈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 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則見處為顯。不見處
為隱。非佛不遍。十定品云。或見佛身。其量七 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 乃至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
界量。則見七肘時。七肘顯。餘量皆隱也。餘顯 例然。故彼喻云。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 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
釋云。見其大。則大顯小隱。見小。則小顯大隱。 而不增減。則是祕密俱成。餘一切法。類可知 也。如經云。摩耶夫人。於此一處為菩薩母。三
千世界為母亦然。然我此身非一處住。非多 處住。亦隱顯義。此處為母。此顯彼隱等。非一 處住。即是一隱。例有多顯。非多處住。即是
多隱。例有一顯。亦是雙奪俱泯之句。非隱非 顯祕密之義。然若約智幻。即業用門。約極位 成。即德相門。六微細相容門者。經頌云。一一
毛孔內。各現無數剎。即業用門。又德雲比丘 云。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 如來出現。悉至其所而承事故。此通於德相
業用。刊定記云。此微細德。不同相在德。彼 約別體別德。相望相在。此但當法即具一切 炳然齊著。七因陀羅網門者。此帝網觀。如
一華一塵。以稱性故。能攝一切。餘塵餘法。亦 皆稱性。何有一法而不攝耶。應以塵對餘剎 以辯重重。欲令易見。且以一塵望餘塵。謂
一塵之內所含。諸剎。彼所含。剎亦攬塵成。此 能成塵。亦須稱性。塵既稱性。亦須含剎。第二 重內所含諸剎。亦攬塵成。塵復稱性。亦須含
剎。第三重塵含第四重剎。第四重塵含第五 重剎。重重塵成。重重稱性。無窮無盡。猶如 鏡燈。以喻帝網。若言帝網。從喻受名。若就
法立。應名重現無盡門。如一珠之內頓現萬 像。如一塵內頓現諸法。但是一重。一珠現於 諸珠。方成重重之義。珠皆明淨。如塵稱性。一
珠現於多珠。猶如一塵現於多剎塵。所現珠 影。復能現影。如塵內剎塵。復能現剎。重重影 明。重重互現。故言至無盡。釋曰。重重無盡
者。即是一一法。皆含真如心。性無盡之理。 所以互遍重重。如無盡意菩薩經云。無盡意 言。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
如是覺了分別。舍利弗。是名菩薩一道無盡。 又菩薩瓔珞本業經云。佛子。法門者。所謂 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
有十品信心。為百法明門。復從是有法明心 中。一心。有百心故。為千法明門。復從千法 明心中。一心有千心。為萬法明門。如是增進
至無量明。轉勝進上上法。故為明明法門。百 萬阿僧秖功德。一切行。盡入此明門。釋曰。 何以入此明門。以自心明故。能通萬法故。名
之為門。況帝珠瑩淨。影現重重。比塵剎性明。 能含萬法。如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 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諸
心想生。是名功德藏。雜華嚴經。一乘修行者。 祕密義記云。緣起陀羅尼者。一起而一切起。 見一而見一切。故一切諸法不可說不可說。
一法中有十。重重現顯。此一法中所顯。一切 法中亦復如是。十重重顯現。無盡無盡。如摩 尼雨寶。經十不可說十無盡故。以此陀羅尼
無盡寶。雨一切諸十不可說十無盡寶。此所 雨寶中。又雨十無盡寶。乃至無盡無盡。故名 因陀羅尼。此中所明陀羅尼。不有餘處。不出
大日毘盧遮那法界身。此身即是一切眾生 身。總持十不可說十無盡法。故名陀羅尼。此 身中有八種五摩尼。若約圓融。不問佛眾生。
皆俱圓融顯現。不可具說。凡夫不解故。不得 根五用。聖者解故。得根五用。得五根用者。通 名二種陀羅尼。即根本因陀羅尼。緣起陀羅
尼。八種五摩尼者。一者。上方體著有五摩尼。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口.二者。左方有五摩 尼。一大指.二頭指.三中指.四無名指.五小
指。三者。右方五種摩尼。即右手五指。四者。下 方足亦五摩尼。一大指.二頭指.三中指.四無 名指.五小指.五者。下右方五摩尼義。即右足
五指。六者。就全身又五摩尼。一頭.二左手.三 右手.四左足.五右足。七者。就五大五摩尼。一 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八者。就五內又五
摩尼。一心.二肺.三腎.四脾.五肝。辯業用者。 一眼。此雨能遍照分別十方所有善惡法。十 無盡佛國土微塵數。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十不
可說體相心行。又照見世間種種所有十不 可說眾生。十無盡苦樂等事。此光明寶摩尼 王。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沈苦輪迴。無有窮已。
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如一剎那。 一切剎那亦爾。二耳。此雨能分別世間種種 苦樂等音聲。又無漏聖者音聲。此光明寶摩
尼王。若善用。即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 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三鼻。此雨能 分別一切世間種種名香。凡聖正報身分。依
報宮殿等香。又人間中種種作善作惡。念善 念惡。乃至念無上菩提等香。此光明寶摩尼 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
用一剎那中招十無盡苦。四舌。此雨能分別 演說十無盡佛剎塵數。一切諸佛菩薩等十不 可說無漏妙法。乃至一切世間善不善身口
意業行等。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 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 出期苦。五口。此雨能分別演說十佛剎塵數。
佛菩薩十不可說三業行。十無盡諸眾生所有 邪正等法。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 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
出期苦。二者。上左方摩尼。一一摩尼。周遍十 不可說法界。能雨十不可說天衣天饌華香 等。種種莊嚴雲。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
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 招無出期苦。三者。上右方五摩尼。如左方亦 爾。四者。下方左五摩尼。雨能令飛行十方不
可說十無盡法界虛空界佛國土海。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