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4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四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655c14] 夫此宗如何投湊。即得相應。
[0655c14] 答。向之即背。 近之即離。取而復失。急而復遲。千聖拱手而 無計校。一門深入而忘覺知。此是心中自證
法門。非待問答而得。如法華經偈云。我意難 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 道。所以先德云。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
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若有悟斯 真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 眾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恒不變。先曹山
和尚偈云。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機道却 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故知 千聖皆目此一念心起時了不可得。是真不
思議。離此決定別無殊勝。如是了者。豈非疾 乎。何待消融。方能見道。若不直見其事。欲以 意解情求。如將兔角之弓。駕龜毛之箭。以無
手之者。擬射碎須彌之山。似傾壓沙之油。點 無煙之火。貯漏巵之內。欲照破鐵圍之闇。徒 役狂心。無有是處。
[0656a02] 故思益經云。問。以何法 修道。
[0656a03] 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 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華嚴疏 云。頓教者。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無有八識
差別之相者。釋云。八識心王尚無差別。況心 所變。豈當有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 種法滅。故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
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 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故名真
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 故。所以疏云。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 界。唯是絕言。故起信論云。言真如者。亦無有
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 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
真如。以一切法性皆離言故。亦通四種法界。 皆不可說。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理 本無言故。事理交徹。不可作事理說。事事相
即。不可作一多說。如楞伽。雖明五法。名。相。 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謂迷如以成 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稱智。則
無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體亦空。 如假智明。本來常寂。故並空矣。況八識約事。 皆緣生性空。因有我法。說二無我。我尚叵得。
無我寧存。故中論偈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 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雙遣也。疏 云。訶教勸離。毀相泯心者。訶教者。謂以心傳
心。不在文字故。勸離者。令離法。法雖無量。不 出色心。離心心如。離色色如。故令皆離。則契 心體離念矣。毀相約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故。泯心約智。了境相空。假稱為智。相既不 有。智豈有真。心境兩亡。則皆泯絕。心無心相。 即是安心。故說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
者。非但生於餘心。縱生菩提涅槃。觀心見 性。亦曰生心。並為妄想。念相都寂。方曰不 生。寂照現前。豈不名佛。故達磨碑云。心有
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剎那而登正覺。言 心無者。非了心空。不生於了耳。
[0656b11] 故韋侍御問 仰山和尚了心之旨。
[0656b12] 答云。若欲了心。無心可 了。無了之了。是為真了。華嚴經頌云。一切 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
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無解相。非謂 空解於不生耳。疏云。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 生者。重拂前迹。為迷眾生言即心即佛。既無
眾生。何曾有佛。故經偈云。平等真法界。無佛 無眾生。執佛言無佛。非謂是無佛。故云無不 佛矣。則遣之又遣之。若少有所得。皆是妄想。
故佛藏經云。於法少有所得。則與佛諍者。與 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又只詺無佛以 為真佛。故言無不佛耳。故經頌云。性空即是
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說不 生。佛尚不有。何有無生。作無生解。還被無 生之所纏縛。故云無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
則般若生。故云無不生矣。則生與不生。反覆 相違。亦反覆相成。唯亡言者可與道合。虛 懷者可與理通矣。若亡言則止止不須說。豈
強起言端乎。若虛懷則我法妙難思。寧妄生 知解乎。又夫入宗鏡。法爾亡言。非智所知。唯 信所及。如讚般若偈云。若人見般若。論義心
皆絕。猶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故祖師云。 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欲論義。終非義論。 昔梁武帝。於華林園重雲殿。集四部眾。自講
三慧般若經。時傅大士在會。太子遣問。大 士何不論義。答曰。皇帝菩薩所說。非長非 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復有
何言。劉中丞又問。大士何不往復。眾所願 聞。答曰。日月停景。四時和適。又中天竺有出 家外道馬鳴。世智辯才。善通言論。唱言。若諸
比丘。能與我論義者。可打揵搥。如其不能。 不足公鳴揵搥受人供養。時長老脇到彼國 言。但鳴揵搥設彼來者。吾自對之。即鳴揵
搥。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 方有長老沙門。來鳴揵搥。外道問言。欲論 義耶。答言。然。於是廣備論場。大眾雲集乃
至。長老脇言。吾既年邁。故從遠來。又先在此 坐。理應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現汝所說。吾 盡當破。長老脇即言。當今天下泰平。大王長
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 論法。無對。即墮負處。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度 為沙彌。受具足戒。又有學人請忠國師和尚
立義。師云。立了也。學人罔措。被師喝出。非 公境界。故知若入宗鏡。玄鑒豁然。如臨鏡中。 自見面像。見即便見。更俟發言耶。所以月上
女經云。時舍利弗復問女言。眾生界者。復有 幾許。其女報言。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境 界。舍利弗言。若如此者。汝說何事。是何解
釋。其女報言。依尊者問。我還依答。時舍利 弗復問女言。我問何義。其女答言。問文字 也。舍利弗言。彼文字滅。無有足跡。其女答
言。尊者舍利弗。如是滅相。一切法中。如有問 者。如有答者。二俱滅相。不可得也。華手經 云。佛告跋陀婆羅。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如來
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於此。 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有行處。慧所不通。明 不能了。問無有答。於此法中。無受無取。無垢
無淨。若我說是自所得法。若以行相行是法 者。則皆迷悶。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於聖 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
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說。舍利弗。佛何以故。說 諸語言皆名為邪。不能通達一切法者。是則 皆為言說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為是
邪。乃至少有言語不得其實。舍利弗。諸佛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無想無念。何以故。如 來於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大法炬陀羅尼
經云。佛告毘舍佉。應當先為說彼六波羅蜜。 次第修已。然後為說空解脫門。若為眾生說 此空法。或有得聞。或有思惟。或能證者。是
亦不應。但有言說。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惟 以心想知故。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證知者。 一切眾生未修道時。亦應即是阿羅漢也。毘
舍佉。彼空法者。亦不可說相貌形體。若可說 者。則是作相。若有作相。則有願求。若有願求 則是三世。何以故。毘舍佉。無相法中。一切三
世皆不可得。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等事。 皆寂滅故。云何起願。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 想。云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
念念不停。毘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 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 見。毘舍佉。一切眾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說。
唯佛智知。雖可慮知。而不可見。念念不住。猶 如幻化。云何可取而可得見。如是毘舍佉。不 可以彼眾生心識。取心真相。既不可取。云何
可說。何以故。以愛憎事違平等故。毘舍佉。若 欲滅除愛憎想者。當勤精進。觀一切法悉皆 空寂。無有取著。
[0657b11] 問。豈無今時學路。何乃頓 斷方便之門。
[0657b12] 答。中下之機。不無學路。童蒙 之訓。豈斷今時。故楞伽經云。宗通為菩薩。說 通為童蒙。助觀之門。深有利益。若一向背己
徇文。執學而辦。則對木人而待語。期石女以 生兒。空歷塵沙。終無得理。設爾外學得成。 皆非真實。如云。寫月非真月。圖龍失本龍。如
今若要真成。但能淨意內觀。則了然寂現。猶 臨明鏡。自見其形。若以見聞妄求。如撈水月。 豈有得時。所以真覺歌云。淨五眼。得五力。唯
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 爭拈得。盤山和尚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 者勞形。如猿捉月。龐居士偈云。行學非真
道。徒勞神與軀。千生尋水月。終是抂功夫。
[0657b25] 問。如何即是。
[0657b25] 答。是則第二頭。非則第三手。 心智路絕。限量情消。所以文殊般若經云。不 可解者即般若。般若非可解。非不可解。肇論
云。玄道在於絕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 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隱於無形。故不見 以見之。大音匿於希聲。故不聞以聞之。唯信
入之時。自然洞鑒。若洞徹圓明了達之際。尚 不因於心念。何況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 而作圓通。數寶終不濟貧。說食焉能得飽。但
自親到。頓入絕學之門。唯在發明。方達無為 之旨。若能如是如是入理思惟。則能如是如 是了然顯現。自然二際冥合。物我無差。契萬
境以虛玄。同一心之憺怕。皆依空而立。抱 一而生。是以雲融曳而緩清霄。山幽隱而閑 綠野。喬松倚巖而自長。脩竹拂徑而長新。內
則襟懷憺然。外則道性常爾。故心要牋云。若 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原。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
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似棄影勞 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滅影。故無心於忘照。 則萬累都捐。若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放
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靈叟吟云。我欲學菩提。輸他 釋迦先。我欲學闡提。落他調達後。不涉二家
風。未免中途走。設使總不是。憑何而開口。 開口不開口。切忌犯靈叟。若會箇中意。望 南觀北斗。傅大士頌云。人道行路難。我道行
路易。入山數載餘。長伸兩脚睡。行路易。路 易莫思量。剎那心不異。何處不天堂。如上雖 廣引先達誠言。纔入宗鏡之中。法爾言思道
斷。識智齊泯。勝負俱亡。四辯莫窮。群賢罔 測。故淨名私記云。淨名默然。從前已來。至此 究竟。實智滿足。亦如善財值彌勒入樓觀。方
得究竟。今默無言。即樓觀體。大集經云。光 明寂靜無諍。三句法竟。釋迦默然而住。與今 無異。又如西天韻陀山中。有一羅漢名富樓
那。馬鳴往見。端坐林中。志氣眇然。若不可 測。神色謙退。似而可屈。遂與言曰。沙門說 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勝。便刎頸相
謝。沙門默然。容無負色。亦無勝顏。扣之數四。 曾無應情。馬鳴退自思惟。我負矣。彼勝矣。 彼安無言。故無可屈。吾以言之。雖知言者可
屈。自吾未免於言。真可愧矣。遂投出家。
[0658a09] 問。 若如上說。道體自然。則祖佛何煩出世。
[0658a10] 答。 古教云。不得一法。疾與授記。祖師云。不得一 法。號曰傳心。了煩惱性空。即佛出世。故經云。
貪瞋癡出。即是佛出。但令眾生絕凡聖之清 無出沒之相。閑居靜住。無所施為。達斯法門。 是真佛出。說如斯事。是真實慈。
[0658a15] 問。既無心 念。木石何殊。又絕見聞。如何覺悟。
[0658a16] 答。只謂 強覺妄知而能障道。唯當脫粘。內伏。發自靈 知。根塵既消。光明頓發。釋摩訶衍論云。以一
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者。即是自宗正理。 所謂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法而非 心故。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
明。若一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慧明。如 論云。心性無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又妄心 起見。一向唯轉虛妄境中。不能通達真實境
界。所以者何。真偽相違。不契當故。如論云。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真實知見。離能所 之邊見。如論云。心體若離見。即是遍照法界
義。又若心有動轉相。即是無明熏習氣故。心 性寂靜。無有喧動。正直無有顛倒之解。即是 實智之照。如論云。若心有動。非真識知。若一
心有動轉相。更有前境可緣者。能見之心。所 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德。則不圓滿。而本 性德。雖過恒沙。唯一心量。終無二體。所以者
何。如是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體。於一法界。 其量等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如是六根。 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
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 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 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 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 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
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 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 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 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
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 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
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 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 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 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0658b27] 問。 如上所說。並約大根。如初日照高山駛馬見 鞭影。若中機下品。不可孤然。未入之人。以何 方便。
[0658c01] 答。亦須自省。開發信心。若未發時。直 須靜慮。以時研究。永斷攀緣。身心一如。以悟 為限。或因聞入。或從境明。豁爾意消。真心自
現。
[0658c04] 問。境識俱無自體者。境從識生。識從何 起。
[0658c05] 答。識從真性起。
[0658c05] 問。真性從何而起。
[0658c06] 答。真性則無所起。
[0658c06] 問。若無所起。云何顯現。
[0658c07] 答。無起即起。起即無起。非起不起。是不思 議起。
[0658c08] 問。如何是不思議起。
[0658c08] 答。紅埃飛碧 海。白浪涌青岑。
[0658c09] 問。修習此宗。聞解信人。得 何法利。獲何勝報。
[0658c10] 答。此是第一之說。無等 之詮。學而不得。福猶勝於人天。聞而不信。尚 結菩提之種。十方金口。同共稱揚。諸大乘經。
無不具載。法華經云。一念隨喜。皆記無上菩 提。一句受持。悉同如來供養。古釋華嚴出現 品云。此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
原。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 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 玄。並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
不受。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故知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