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8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八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覺 禪 師延壽集
[0872a25] 夫真心是一字之王。般若之母。云何論說。諸 佛常依二諦說法。
[0872a26] 答。若約正宗。心智路絕。 若離二諦。斷方便門。以真心是自證法。有何 文字。凡能詮教。無非假名。故云依二諦說法。
金剛三昧經偈云。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論釋云。此四句。 義有總別。別則明二門義。總則顯一心法。如
是一心二門之內。一切諸法無所不攝。前二 融俗為真。顯平等義。後二融真為俗。顯差別 門。總而言之。真俗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
故。則是一心。不守一故。舉體為二。又真俗無 二一實之法。諸佛所歸。名如來藏。明無量法 及一切行。莫不歸入如來藏中。無邊教法所
詮義相。更無異趣唯一實義。所言實者。是 自心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虛幻。智度論云。除 一實相外。其餘盡成魔事。法華經云。唯此一
事實。餘二即非真。凡經論大意。並是顯宗破 執。獨標心性。若通達。一切諸法即心自性。 心外無法。性無不包。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則
一切諸法。無非實相。故知諸義。但一念心。一 理應一切名。以理外無名故。一切名即一理。 以名外無理。故則是無名之真名。無理之真
理。是以一心二諦。體用周足。本約真論俗。從 一起多。還約俗論真。從多會一。如如意珠。珠 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
而二。分真俗耳。起信論明一心二門。心真如 門者是體。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唯 是一心。如是名為心真如門。楞伽經云。寂滅
者。名為一心。心生滅門者。是用。此一心體有 本覺。而隨無明動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 性隱而不顯。名如來藏。楞伽經云。一心者。名
如來藏。又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此二 門約體用分二。若以全體之用。用不離體。全 用之體。體不離用。還念其一。以一心染淨其
性無二真妄二門不得有異。故名為一。此無 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 心。既無有二。何得有一。一無所有。就誰曰
心。如是道理。離言絕慮。不知何以言之。強為 一心也。
[0872c05] 問。摩訶衍論云。一即是心。心即是 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 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復
說同相異相。
[0872c08] 答。若同若異。俱一心作故。如 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以眾生差別性故。不能 同種。以如來平等性故。不能異種。眾生雖差
別。不能自異。如來雖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 異故。即異無異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 摩訶衍論云。同相者。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異
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金剛三昧論云。平等 一味故。聖人所不能異也。有通有別故。聖人 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於異。不能異者。
即異於同。又不可說異故。可得說是同。不可 說同故。可得說是異耳。說與不說。無二無別 也。又云。依甚深教如言取義者。有二種失。一
者。聞佛所說動靜無二。便謂是一一實一心。 由是撥無二諦道理。二者聞佛所說空有二 門。計有二法而無一實。由是誹謗無二中
道。又云。如是一心。通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 依止故。即是諸法根本。本來靜門。恒沙功德 無所不備。謂一切是隨緣動門。恒沙染。法無
所不具。然舉染法以望心體。不能遍通。所以 經云。若離若脫。若舉心體。望諸淨法。無所不 遍。故經言。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總明一心。通
於動靜。為染淨所依。別顯動門。染法所依。別 顯靜門。淨法所依。亦如起信。於一心立真如 生滅二門。若卷若舒。或總或別。皆是一心之
體用。如日月之光明。似江河之波浪。真心無 寄。不落言思。但約世諦隨緣門中。分其二義。 以真心不守性故。隨緣成異。即成異門。以隨
緣時不失自性故。隨緣不變。即成同門。雖立 同異。常冥一際。古釋。一真心非一非異者。真 心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變真性
故。與生滅不一。先明不異門有三義。一本從 末明不異。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造 一切趣生。又經云。佛性隨流成別味。二攝末
同本明不異。經云。眾生即如也。又云。十二因 緣。即佛性。地論云。三界唯一心者。第一義諦 也。前即末之本。本無別本。唯有生滅。更無別
法可相異也。後即本之末。末無別末。故唯有 不生滅。亦無別法可相異也。三本末平等明 不異。經偈云。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又
論云。唯真不立。單妄不成。此顯本末鎔融。際 限不分。故云不異也。次明不一門者。此中非 直不乖不異以明不一。亦乃由不異故成於
不一。何以故。若如來藏隨緣作生滅時。失自 不生滅者。即不得有生滅也。如水失濕性。則 不能成大小之波。是故由不生滅。得有生滅。
是故即不異故不一也。起信明如來藏與生 滅和合。非一非異。而成辦世出世間染淨等 事。
[0873a26] 問。論云。同相者。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異 相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此同異二義。為復 法爾自作。為復因人所置。
[0873a28] 答。法性不動。豈 有同異之文。改變從心。自起一多之見。如大 乘起信論云。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者
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 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 真如性相。是故脩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
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 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 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
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言異相者。如種種 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 性。染幻業差別故。論釋曰。即此文中。故有二
門。一者同相門。二者異相門。為明何義故。建 立同相門。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無 餘法故。當真如門。為明何義故。建立異相門。
為欲顯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別義 用不同故。當生滅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 文殊師利答第一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
彼經中作如是說。佛問文殊。汝久遠來。恒無 休息。普遍遊行十方剎中。見何殊事。文殊答 曰。我久遠來不見餘事。唯見微塵。又佛問言。
汝百年中居于輪家。不見種種瓦器相耶。文 殊對曰。我唯見塵。不見瓦器。又佛問言。汝 實不見地水火風。山川林樹等種種相耶。對
曰。我實不見如是等相。唯見微塵。如是如是。 世尊問訖。文殊答曰。至一百數。佛問文殊。 見微塵耶。文殊對曰。我久遠來不見微塵。爾
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 覺一相。能覺一相。即無相法。文殊師利。汝 一仁者。非如是覺。依一相門。一切眾生本來
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 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 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
智相無可見故。異相門者。彼契經中作如是 說。佛告身子。汝見此土。作何心見。身子答 曰。我見此土。山川林樹。沙礫土石。日月宮殿
舍宅等。種種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別不同。佛 言。汝智慧力。下劣狹少。心有高下。見如是異。 唯汝一人非如是見。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乃
至諸法亦復如是。真妄互熏。染淨相待。功德 過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別。隨凡夫心所立名 相。有而非實。皆如幻化。
[0873c11] 問。一心開真如生 滅二門。有何所以。
[0873c12] 答。甚有功能。深諧事理。 一心者。起大乘之信。二門者。破邪見之執。約 真如門信妙理決定。約生滅門信業用不立。
可謂理事圓通。真俗無滯。釋摩訶衍論云。心 真如門有十種名。一者名為如來藏門。無雜 亂故。二者名為不二平等門。無差別故。三者
名為一道清淨門。無異岐故。四者名為不起 不動門。離作業故。五者名為無斷無縛門。無 治障故。六者名為無去無來門。無上下故。七
者名為出世間門。無四相故。八者名為寂滅 寂靜門。無往向故。九者名為大總相門。無別 相故。十者名為真如門。無虛偽故。是名為十。
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平等義理法門 名字。生滅門有十種名。一者名為藏識門。攝 持一切染淨法故。二者名為如來藏門。覆藏
如來法身故。三者名為起動門。相續作業故。 四者名為有斷有縛門。有治障故。五者名為 有去有來門。有上下故。六者名為多相分異
門。染淨之法過恒沙故。七者名為世間門。四 相俱轉故。八者名為流轉還滅門。具足生死 及涅槃故。九者名為相待俱成門。無自成法
故。十者名為生滅門。表無常相故。如是十名。 總攝諸佛一切法藏。種種差別法門名字。又 夫真如者。雖在不起不動門。非是凝然不動。
寂爾離緣。此落靜塵。生於斷見。斯乃隨緣會 寂。約法明真。是以無性因緣。理事一際。因緣 無性。隱顯同時。如義海云。入真如者。謂塵
隨心迴轉。種種義味。成大緣起。雖有種種。而 無生滅。雖不生滅。而恒不礙一切隨緣。今無 生滅。是不變。不礙一切是隨緣。隨緣不變。是 真如義。
[0874a13] 問。上說一切眾生皆有本覺。常熏 無明成其淨用。此真如妙用。諸佛化門。為在 真如門中。生滅門中。
[0874a15] 答。此是生滅門中本 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則無此義。由此 本覺內熏不覺。令成厭求反流順真。故云用
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生 善根。佛性力者。即本覺內熏力成其淨用。乃 至八相成道。十地行位。並約世諦門收。
[0874a20] 問。 上立一心真如生滅二門。為復從何門入。疾 得成就。
[0874a22] 答。但從生滅門入。直至道場。不動 塵勞而成正覺。起信論云。復次為令眾生從 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令觀色等相。皆不成
就。云何不成就。謂析麁色漸至微塵。復以 方分析此微塵。是故若麁若細。一切諸色。唯 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推求餘蘊漸至
剎那。相別非一。無為之法。亦復如是。離於法 界。終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諸法。應知悉然。 猶如迷人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
明迷故謂心為動。而實不動。若知動心即不 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門。如上二諦之義。 不可一向作一解。亦不可一向作二解。所以
仁王經二諦品云。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 尊。勝義諦中有世俗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 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 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即名為 一義二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爾時世尊
即說偈言。無相勝義諦。體非自他作。因緣如 幻有。亦非自他作。法性本無性。勝義諦空如。 諸有幻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
勝義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有無本 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 即。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一
亦不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 一二。真入勝義諦。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 如影如毛輪。因緣故幻有。幻化見幻化。愚夫
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幻悉皆無。若了如是 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故 涅槃經況二鳥雙遊者。生死俱常無常。涅槃
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 事。二諦即中。中即二諦。非二中而二中。是則 雙遊義成。二鳥者。即鴛鴦鳥。雙飛雙止。雙飛
即況雙照。雙止即況雙遮。亦是體用理事。不 即不離。
[0874b27] 問。真諦云何不稱第一義諦。
[0874b27] 答。 真但對俗得名。未是中道。又通了一切法無 我。但是真詮。未窮實性。不通真俗。如中道 第一義諦者。非離二邊稱中。即是一切法之
實性。遍通凡聖情與非情。故稱第一。亦云無 等。以無法可過。故稱第一。以無法可比。故稱 無等。此非約勝劣而言。以一切法即真如一
心故。所以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古釋云。諸法既無。故唯心矣。如萬像本空。唯 是一鏡。
[0874c07] 問。妙明真心。遍一切處。云何涅槃 經云。佛性除於瓦礫。
[0874c08] 答。能所不同。不可 執一。心境一味。不可稱異。若以性從緣。則情 非情異。為性亦殊。若泯緣從性。則非覺不覺。
若二性互融。則無非覺悟。華嚴經云。真如無 少分非覺悟者。則真如遍一切有情無情之 處。若無少分非覺悟者。豈無情非佛性乎。又
經意但除執瓦礫無情之見。非除佛性。則性 無不在。量出虛空。寧可除乎。又古德云。覺性 是理。覺了屬事。如無情中。但有覺性。而無
覺了。如水中但有火性。亦無火照。今言性者。 但據理本。誰論枝末。又覺智緣慮名情。自性 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 了情成性。故物我無二。
[0874c20] 問。萬法唯心。誠證 非一。入楞伽經偈云。三界上下法。我說即 是心。離於諸心法。更無有可得。若四維上下
皆是自心者。則行住坐臥依何而住。若無依 報所居。正報如何成立。
[0874c24] 答。有識之身。無 情之土。皆是內外四大。悉皆無體。且如地大。 唯依風輪。眾微所成。本無自性。但是有情心
變。更無異理。安庠動止。皆在心中。似鳥飛空。 不離空界。如魚潛水。豈越水源。入楞伽經 偈云。若一切唯心。世間何處住。去來依何
法。云何見地中。如鳥虛空中。依心風而去。不 住不觀察。於地上而去。如是諸眾生。依分別 風動。自心中來去。如空中飛鳥。見是資生器。
佛說心如是。故知舉足下足。不離自心。如鳥 若離空。何以騫翥。魚若離水。豈得浮沈。所以 西天祖師彌遮迦。問婆須蜜曰。何方而來。復
往何所。答曰。自從心來。欲往無處。又此土 五洩和尚。臨終歇食三日而告寂。學人問云。 師何處去。答。無處去。學人何不見。答。非眼
所覩。故大集經云。佛言。即四大中求於菩 提。不餘處求。求時不見一切諸物。不見者。 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一
切諸法之性。一切諸法若無性者。即是實相。 實相者。非常非斷。名畢竟節。金剛三昧經云。 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
佛言。汝本不從。來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 可思議。乃至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 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
淨無上。無有起處。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 空寂。乃至如彼心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 分別見。如如之體。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
心識。云何無本。以無住故。有本則有住。無住 則無本。明知眾生業趣去來。諸聖淨界動止。 來是心來。去是心去。動是心動。止是心止。畢
竟無有去。來動止而可得。不離法界故。則未 有一法非心所標。是以文殊師利化善財童 子。現三千世界滿中臺觀。善財觀之。忽然不
現。世界皆空。問世界來去之處。文殊答言。從 來處來。却歸去處去。即是清淨法界中來。却 歸清淨法界中去。故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生滅去來。皆如來藏。斯乃窮迹達本。見法明 宗矣。又如瑠璃光法王子云。我憶往昔經恒 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
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 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
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 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 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
分寸中鼓發狂鬧。乃至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