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he Three Treasures Throughout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歷代三寶紀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 (譯經齊梁周)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94b06] 齊梁及周帝代錄者。此相因修交禪主也。蕭 道成。臨沂人。受宋禪稱齊。仍都建康。建元中 安成有野火洞澤焚燼。唯數丈地草獨不然。
往視其中得一金像。靈瑞既感聖化復興。所 以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汎志法流大有弘 闡。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讓梁。蕭衍。蘭陵人受
齊禪。亦都建康。帝既登極。思與蒼生。同契等 覺。共會遍知。垂拱臨朝盛敷經教。廣延博古 旁採遺文。扇以淳風利於法俗。至天監七年。
以為正像漸末信樂彌衰。三藏浩漫鮮能該 洽。勅沙門僧旻寶唱等。錄經律要事以類相 從。名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至十四年。又勅沙
門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猶以未 委。至十七年。又勅沙門寶唱。更撰經目四卷。 顯有無譯證真偽經。凡十七科頗為覼縷。二
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一主都江陵。為西 魏滅。宇文覺朔州鮮卑魏丞相泰之世子。泰 薨嗣相位。受西魏禪號周。都于長安。至第三 主武帝邕世。建德敦 牂
迄于作咢。毀破前代 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 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 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減三百
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慧日既隱蒼生重昏。 相承五主二十四年。起宋武帝永初元年庚 申受東晉禪。至周大定元年辛丑奉璽皇隋。
其間一百六十二載。凡諸譯經并及注述論 傳錄目。華戎道俗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羅 比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毘曇論傳錄等。 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總結
以為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錄云。
[0094c07]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 (一卷經)
[0094c08] 沙門摩訶乘 二部 (二卷經律)
[0094c09]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 (一十八卷經)
[0094c10] 沙門釋法意 二部 (二卷經)
[0094c11] 沙門求那毘陀 三部 (十二卷經)
[0094c12] 沙門釋法度 三部 (三卷經律)
[0094c13] 沙門釋法願 二部 (二卷經)
[0094c14] 沙門釋王宗 二部 (七卷經及目錄)
[0094c15] 沙門釋曇景 二部 (四卷經)
[0094c16] 沙門釋法尼 一部 (二卷經)
[0094c17] 沙門釋道政 一部 (一卷經)
[0094c18] 沙門釋道備 五部 (五卷經律偈)
[0094c19]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 (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0094c20] 常侍庾頡 一部 (一卷經)
[0094c21] 沙門釋超度 一部 (七卷律例)
[0094c22] 沙門釋法化 一部 (一卷經)
[0094c23] 沙門釋法瑗 一部 (三卷注經)
[0094c24] 沙門釋慧基 一部 (一卷注經)
[0094c25] 文宣王記室王巾 一部 (十卷僧史)
[0095a01] 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一部 (三十五卷經)
[0095a02] 沙門釋妙光 一部 (一卷經)
[0095a03] 沙門釋僧威 一部 (一卷戒法)
[0095a04] 沙門釋僧祐 十四部 (六十三卷集記傳)
[0095a05] 沙門釋道歡 一部 (一卷偈)
[0095a06] 沙門曼陀羅 三部 (一十一卷經)
[0095a07] 沙門僧伽婆羅 十一部 (三十八卷經論傳)
[0095a08]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 (一卷經)
[0095a09]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 (一卷經)
[0095a10]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 (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0095a11] 沙門釋僧旻 一部 (八十八卷經抄)
[0095a12] 沙門釋僧紹 一部 (四卷錄目)
[0095a13] 沙門釋寶唱 八部 (一百七卷雜錄)
[0095a14] 沙門釋法朗 一部 (七十二卷注經)
[0095a15] 沙門釋智藏 一部 (八十卷義林)
[0095a16] 武皇帝蕭衍 一部 (五十卷注經)
[0095a17] 沙門釋慧令 一部 (十二卷經抄)
[0095a18] 沙門釋慧皎 一部 (十四卷經 傳 )
[0095a19] 優婆塞袁曇允 一部 (二十卷論抄)
[0095a20] 簡文帝蕭綱 一部 (二百卷法寶集)
[0095a21]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 (三十卷內典博要)
[0095a22] 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 (二十卷經要)
[0095a23]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 (一卷論)
[0095a24]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 (二十卷梵天文)
[0095b01] 沙門闍那耶舍 六部 (一十七卷經)
[0095b02]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 (八卷經)
[0095b03] 沙門闍那啒多 四部 (五卷經)
[0095b04] 沙門釋僧勔 二部 (二卷傳)
[0095b05] 沙門釋慧善 一部 (八卷論)
[0095b06] 沙門釋忘名 十二部 (十二卷論經傳)
[0095b07] 沙門釋淨藹 一部 (一十二卷三寶集)
[0095b08] 沙門釋道安 一部 (一卷二教論)
[0095b09] 齊無量義經一卷 (見僧祐法上等錄)
[0095b10] 右一經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沙門曇 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於廣州朝亭寺手 自譯出。傳受人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
都繕寫流布。
[0095b14] 五百本生經一卷 (見三藏記)
[0095b15] 他毘利律一卷 (他毘利。齊言宿德。見僧祐錄)
[0095b16]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國沙門摩訶乘於 廣州譯。
[0095b18] 善見毘婆娑律十八卷 (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0095b19]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僧伽跋 陀羅。齊言僧賢。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 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
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 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 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須俱欲涅槃
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 連子帝須。目揵連子帝須欲涅槃付弟子旃 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三藏
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 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 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毘婆沙。因
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夜受自 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 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
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 度。得此佛涅槃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 七年伯休語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後云何
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 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 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
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休所 推從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七年丁巳歲。合 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
千年。去聖尚邇深可慶歡。願共勵誠同宣遺 法。
[0095c18] 觀世音懺悔除罪呪經一卷 (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觀世音所說行法 經。見寶唱錄及三藏記)
[0095c20]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沙門法獻於于闐國得此梵本 來。見道慧宋齊及三藏記)
[0095c22] 右二經合二卷。武帝世。外國三藏法師達摩 摩提。齊言法意。永明年為沙門法獻。時為 僧正。獻於揚州瓦官寺譯出。獻初以宋元
徽三年遊歷西域。於于闐國得此經梵本來并 佛牙。經譯流行相傳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 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
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 視寺內。即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坐前開 函取牙作三札。以錦手巾盛牙。遶山東而 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0096a04] 百句譬喻集經十卷 (外國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此即第三譯。或五 卷。見僧祐錄)
[0096a06] 十二因緣經一卷 (第四出) 須達長者經一卷
[0096a07] 右三經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三藏法 師求那毘地。齊言德進。永明年於揚州毘耶 離寺譯出。
[0096a10] 灰河經一卷 (見始興錄。及高僧傳三藏記等亦出)
[0096a11] 毘跋律一卷 (見三藏記)
[0096a12]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揚州沙門釋法度 出。見寶唱錄載。
[0096a14] 佛法有六義第一應知經一卷
[0096a15] 六通無礙六根淨業義門經一卷
[0096a16]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門法願抄集眾經 依義撰出。雖弘經旨異於偽造。既標名號則 別成卷部。世皆共列用為疑經。故復載傳。後
葉識源幸同鑒勗 (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
[0096a20] 佛所制名數經五卷 眾經目錄二卷
[0096a21]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釋王宗抄集眾經依 事類撰。有似數林。首題經名編預於錄。懼亂 名實故復委論。既非正經世所疑惑。又撰大
小乘目錄。並見三藏記。
[0096a25]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亦直云未曾有經。見始。興錄)
[0096a26] 摩訶摩耶經二卷 (亦名摩耶經。並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0096a27] 右二部合四卷。群錄直云。齊世沙門釋曇景 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0096b01] 益意經二卷 (祐云失譯。見法上錄)
[0096b02] 右一部二卷。齊世沙門釋法尼出。既不顯年 未詳何帝。
[0096b04] 彌勒成佛經一卷
[0096b05] 右一部一卷。先是長安釋道標譯。是第三出。 小異護什本。齊世江州沙門道政。更復刪改 標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經
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0096b09] 九傷經一卷 (見舊錄) 安墓呪經一卷 (見別錄疑)
[0096b10]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 (武帝世出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0096b11] 七佛各說偈一卷 (見吳錄)
[0096b12] 深自知身偈一卷 (見吳錄)
[0096b13] 右五部合五卷。齊世沙門釋道備出。備後改 名歡。雖見眾錄。然並注入疑經。
[0096b15] 遺教子注經一卷
[0096b16] 抄妙法蓮華經五十九卷
[0096b17] 抄阿毘曇毘婆沙五十九卷
[0096b18] 抄百喻經三十八卷
[0096b19] 抄維摩詰經二十六卷
[0096b20] 抄華嚴經一十三卷
[0096b21] 抄地持經一十二卷
[0096b22] 抄菩薩決定要行經十卷 (亦云淨行優婆塞經)
[0096b23] 抄成實論八卷 抄勝鬘經七卷
[0096b24] 抄阿差末經四卷 抄摩訶摩耶經三卷
[0096b25] 抄胎經三卷 抄方便報恩經二卷
[0096b26] 抄鴦掘魔羅經二卷
[0096b27] 抄律頭陀事經二卷 三寶記十卷 (亦云佛史法傳僧錄)
[0096b28] 右子注及抄經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 卷。並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愛好博尋 躬自緝撰。備忘擬歷不謂傳行。後代學人相
踵抄讀。世人參雜惑亂正文。故舉本綱庶知 由委。其外猶有二十餘經。並是單卷文繁不 復備錄。但上題抄字者悉是其流。類例細尋 始末自別。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0096c07] 戒果莊嚴經一卷 (或無經字有八章頌)
[0096c08] 右一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頡採 經意撰。
[0096c10] 律例七卷
[0096c11] 右一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門釋超度 依律撰出。
[0096c13] 腹中女聽經一卷 (第二出與先不莊校女經本同)
[0096c14] 右一部一卷。永明元年中。沙門釋法化誦出。 古見錄。眾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意。依 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0096c17] 勝鬘子注經三卷
[0096c18] 右一部三卷。揚州靈根寺沙門釋法瑗述注 解。
[0096c20] 遺教子注經一卷
[0096c21] 右一部一卷。山陰法華山沙門釋惠基述注 解。
[0096c23] 齊僧史十卷
[0096c24]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記室王 巾撰。
[0096c26] 梁淨土經七卷 (永元元年出。年八歲)
[0096c27] 妙莊嚴經四卷
[0096c28]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 (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0096c29] 益意經三卷 (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0097a01] 阿那含經二卷 (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0097a02] 寶頂經一卷 (永元元年出。年八歲)
[0097a03] 正頂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0097a04] 法華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0097a05] 勝鬘經一卷 (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0097a06] 藥草經一卷 (永元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7] 太子經一卷 (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8] 伽耶婆經一卷 (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9] 波羅 㮈 經一卷 (中興元年出。年十一)
[0097a10] 優婁頻經一卷 (中興元年出。年十二)
[0097a11] 般若得經一卷 (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0097a12] 華嚴瓔珞經一卷 (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0097a13]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 (天監二年出。年十五)
[0097a14] 踰陀衛經一卷 (天監四年臺內華光殿出年十六)
[0097a15] 優曇經一卷 維摩經一卷
[0097a16] 序七世經一卷
[0097a17] 右二十一經合三十五卷。太學博士江泌 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歲有時靜坐閉 目誦出前經。揚州道俗咸稱神授。房驗經
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且據外典 夫子有云。生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 今生昧於過去爾。若不爾者何以得辯外內
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諦者。俗 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 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甞為冀州別駕。母
黃氏晝眠。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 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之。 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
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 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 事。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 [契-大+石] 道人。忽然 喚
[契-大+石] 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 是諦沙彌。曾為眾僧採菜被野猪傷。不覺失 聲。今可忘耶。然僧 [契-大+石]
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 僧採菜被野猪所傷。 [契-大+石] 初不憶此。乃詣諦 父。具說諦生本末。并示 [契-大+石] 書鎮麈尾等。
[契-大+石] 乃 悟而泣曰。即 [契-大+石] 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 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二物。今遂
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 菜之事。彌增悲悼。諦後覽內外遇物斯記。晚 入吳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
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有集六卷盛行 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覺 法師弟子僧 [契-大+石] 。師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
衣亦復何限唯書鎮麈尾保惜在懷。及移識 託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 得相隨。況心內慮知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
瑩轉明刃砥彌利。渧聚為海。塵積成山。世 世習而踰增。生生學而益廣。近近初始之 月。終至十五團圓。捨人還受人。即是次生事。
憶而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女人情 弱暗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論神授。何及 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0097b28]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
[0097b29] 右一經一卷。天監九年。郢州頭陀道人妙光。 詣揚州治下弘普寺。方逢此經。聚徒誑惑。 梁朝擯治。故指斥明以誡於後。教戒比丘。
[0097c03] 尼法一卷
[0097c04]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揚州沙門釋僧盛。 於鍾山靈根寺依律撰出。見寶昌錄。
[0097c06]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0097c07] 法苑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0097c08] 世界記一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0097c09]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一卷
[0097c10] 賢愚經記一卷 集三藏因緣記一卷
[0097c11] 律分五部記一卷 經來漢地四部記一卷
[0097c12] 律分十八部記一卷
[0097c13]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一卷
[0097c14] 善見律毘婆沙記一卷
[0097c15]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七卷。揚州建初寺律 師僧祐撰。祐自著序云。夫真諦玄凝法性 虛寂。而開物導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詶
會於義空之門。一音振辯。應乎群有之境。自 我師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 其後說。契經以誘小學。方典以勸大心。妙輪
區別十二惟部。法聚總要八萬其門。至善逝 晦跡而應真結集。始則四含集經。中則五部 分戒。大寶斯在含識資焉。然道由人弘。法待
緣顯有道無人。雖文存而莫悟。有法無緣。雖 並世而弗聞。聞法資乎時來。悟道藉於機至。 機至然後理感。時來然後化通矣。昔周代覺
興而靈津致隔。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 緣顯。信有徵矣。漢末安高宣譯轉明。魏初康 會著述漸暢。道由人弘。於茲驗矣。自晉氏
中興三藏彌廣。外域勝賓稠疊以總至。中原 慧士煒曄而秀生。提什舉其宏綱。安遠振其 奧領。渭濱務逍遙之集。廬嶽結般若之會。像
法得人於斯為盛。原夫經出西域運流東方。 提挈萬里翻轉梵漢。國音各殊故文有同異。 前後重來故題有新舊。而後之學者鮮剋研
覈。遂乃書寫繼踵。而不知經出之歲。誦說比 肩而莫測傳法之人。授之受道亦已闕矣。夫 一時聖集猶五事證經。況千載交譯寧可昧
其人世哉。昔安法師以鴻才淵鑒。爰撰經錄。 訂正聞見炳然區分。自茲以來妙典間出。皆 是大乘寶海時競講習。而年代人名莫有詮
貫。歲月逾邁本源將沒。後生疑惑奚所取明。 祐以庸淺預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末化。每 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甞不心馳菴園影
躍靈鷲。於是牽課羸恙沿波討源。綴其所 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 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
明。名錄銓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 之時足徵。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鑽析 內經研鏡外籍。參以前識驗以舊聞。若人代
有據則表為司南。聲傳未詳則文歸蓋闕。秉 牘凝翰志存信史。三復九思事取實錄。有證 者既標則無源者自顯。庶行潦無雜於醇乳。
燕石不亂於楚玉矣。其法苑等並皆有序。著 述指訂不復具抄焉。
[0098a27] 眾經要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0098a28]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沙門釋道歡撰。僧祐 三藏集記。注以為疑。故依舊編。
[0098b01] 寶雲經七卷 (見東錄)
[0098b02] 法界體性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