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 紀 卷第八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興道下八祖紀第四
[0189c06] 十祖天台興道尊者大法師
[0189c07] 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師
[0189c08] 十二祖國清正定尊者大法師
[0189c09] 十三祖國清妙說尊者大法師
[0189c10] 十四祖國清高論尊者大法師
[0189c11] 十五祖螺溪淨光尊者大法師
[0189c12] 十六祖四明寶雲尊者大法師
[0189c13] 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師
[0189c14] 昔吳越王。請 諡 諸祖。而龍樹北齊南岳三 師未及 諡 。今并取邃法師下無師號者。 即本紀之文。摭其行實以為尊稱。是蓋
尊祖之大義也。他日有能考論懿德上之 清朝賜以徽 諡 者。幸當用此定名。庶乎 不失其實也。或疑今私 諡 者。漢朱穆門 人與蔡邕 諡
文忠先生。晉陶潛門人 諡 靖節先生 (見漢書宋史) 唐蕭頴士門人 諡 文元 先生 (趙璘因話錄) 元延祖 諡 太先生 (元結之父)
此皆門 人私 諡 無咎。
[0189c24]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 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於 邃修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
卷散亡。外琇竦三師唯傳止觀之道。螺溪之 世。賴吳越王求遺書於海東。而諦觀自高 麗。持教卷用還於我。於是祖道復大振。四
明中興實有以資之也。是諸師者。或顯或 晦。述而不作稱之曰祖蓋傳授有所繼。正 統有所繫也。撰興道下八祖紀。
[0190a04] 十祖興道尊者道邃。不知何許人。唐大歷中 (代宗) 來依荊溪於佛隴。洞悟幽玄無所凝滯。 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矣。遂授
以止觀輔行。師為眾開說發明深旨。聽者 無不領寤。同門元皓一見師大敬服。貞元 二十一年。日本國最澄遠來求法。聽講受 誨晝夜不息。盡寫一宗論疏以歸。將行詣
郡庭白太守。求一言為據。太守陸淳嘉其 誠。即署之曰。最澄闍梨。身雖異域。性實同 源。明敏之姿。道俗所敬。觀光於上國。復傳
教於名賢。邃公法師。總萬法於一心。了殊 塗於三觀。而最澄親承祕密。不外筌蹄。猶 慮他方學者。未能信受其說。所請印記安
可不從。澄既泛舸東還。指一山為天台。 創一剎為傳教。化風盛播。學者日蕃。遂 遙尊邃師為始祖。日本傳教實起於此
(晁說之。撰明智塔銘云。荊溪傳行滿。滿傳廣修。案大宋僧傳。邃法師傳廣修。修傳物外。今依宋傳。以邃師次荊 溪為正。晁氏親見明智者。不知當時何緣得此異說)
。
[0190a22] 述曰。指要斥日本乾淑所錄邃知上止觀 中異義。以三界為無漏總中三者。竊 詳邃師親受止觀於荊溪。無緣輒創此
說。特乾淑輩為此私義。託邃師以行之 耳。則知日本別行十不二門題云國清止 觀和上者。皆其國人之依放也。指要又云。 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國。必是依之勘
寫。據此又知國人依奉先所寄之本。故 并託止觀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四明之 言。斥乾淑奉先耳。世人不寤。便謂斥邃 師。請以此議為解。
[0190b04] 十一祖至行尊者廣修。姓留氏。東陽夏昆人。 早入邃師之室。研精教觀。而向心至行。日 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六
時行懺晚年彌篤。每歲行隨自意三昧。七七 日未嘗以事廢。天台刺史韋珩 (音衡佩玉) 素重教 門。請入郡堂講止觀。珩於即席深有省
發。時會聽者莫不欣慶。會昌三年 (唐武宗) 二月 十六日。終於禪林。葬全身於金地道場。登 門弟子甚眾。居上首名物外。後二十三年。
門人良湑敬文。發塔火育之得舍利千餘 粒。大如菽。即舊地建塔藏之。
[0190b15]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姓楊氏。閩之候官 人。久從修師傳止觀。且說且行。大中末 (宣宗) 歲歉。加趺一室妙入正定。謂弟子曰。
汝若不死至五穀登時。可擊磬引我出。越 歲餘。弟子如所教遂從定起。中和五年 (僖宗) 三月十五日。終於國清葬於智者塔院之
側。上首弟子。元琇。敬休。慧凝。皆傳道於世 以紹家學。
[0190b23] 十三祖妙說尊者元琇 (音秀玉石) 天台人。依國清 外法師學止觀。盡其旨。妙於講說。不以 學徒眾寡二其心。一日升座眾集或少。有
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可觀。致敬已坐 行末。講散復問訊即出。師遣侍者邀之。皆 凌空舉手笑謝而去。師當僖昭之際。天下
方亂。學教之徒忽聚忽散。以故得定慧之業 者艱其人。唯清竦常操。承事日久洞達無 遺。操師傳義從。從傳德儔。儔傳慧贇。修 雅。皆繼世有聞云。
[0190c04] 十四祖高論尊者清竦。天台人。依琇法師 精思止觀。旦夜不懈。及繼主國清。說行兼 至。時錢氏建國。吳越天台一境有同內地。
師領眾安處厲其志曰。王臣外護得免兵 革之憂。終日居安。可不進道以答國恩。每 長日臨座高論不已。眾莫敢有倦色。門人 世業者。羲寂。志因。覺彌。
[0190c11] 十五祖淨光尊者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母 初懷妊不喜葷血。及產有物蒙其首。若紫 帽然 (梁末帝貞明五年己卯生)
幼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 元。依師誦法華。朞月而徹。年十九 (晉高祖天福二年) 祝髮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
天台。學止觀於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 一遍照也 (僧傳云。蒲州不聽泰。河南一遍照) 嘗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
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 却行馬 (即叉欄也亦名拒馬) 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 音體合為一。自是之後樂說無盡。初天台
教迹。遠自安史挺亂 (天寶末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逆) 近從 會昌焚毀 (武宗會昌五年。罷僧尼毀寺院) 殘編斷簡傳者無憑。
師每痛念力網羅之。先於金華古藏僅得 淨名一疏。吳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 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 語。以問韶國師
(傳燈天台德韶國師。姓陳。嗣清涼益禪師。至天台覩智者遺蹤。 有若舊居。又與智者同姓。時疑其後身云) 韶云。此是教義。可問天台
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 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毀。 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
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王為建寺螺溪。 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及清 諡 天台諸祖 (止 諡 天台以十六祖) 一家教學欝而復興師之力也
(案二師口義云。吳 越王遣使。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教文。其國令諦觀來奉諸部。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不復至。
據此則知。海外兩國。皆曾遣使。若論教文復還中國之寶。則必以高麗諦觀來奉教卷為正) 有興 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於會下常自疑云。
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 應其量。為衣解長耶。身解短耶。時韶國師 居雲居 (屬天台) 聚眾五百。明往問之。國師曰。
座主却是汝會。明慍色拂袖而退。國師曰。我 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明回螺溪。口即吐 血。師聞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舉
前話。師云。汝不會國師意速去懺悔。明具 威儀詣前悲泣作禮首過。國師為頌出前 話云。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
泥。明自此疾瘳。歸謝師曰。非師指教幾 喪此生 (二師口義云。玄弼山君言。國師是智者。起法堂都料螺溪。是放生會首。堂中僧眾。是 所放之魚)
太平興國五年 (本朝太宗) 自山中出居州治寺 東樓。夢剎柱陷入於地。即徙居西偏。其夜 春雨驟作。山頹樓傾。咸謂師有天眼。雍熙元
年。永安縣請於光明寺為眾授戒。忽佛殿 大像墮壞。腹中出發願文。乃唐咸通六年沙 門希皎為七鄉人施戒勸造此像。願舍報 為男子。童真出家傳法利生。時會觀者謂
是師前身也。四年十一月四日寢疾。囑門 人不許哭泣祭奠。言已即瞑目。門人累小 塔。窆於方丈。壽六十九。夏五十。傳法弟子
百餘人。外國十人。義通實為高第。而澄彧。 寶翔。為之亞焉。天台官民先曾傳戒者。共 迎師真相於開元寺。縞素致祭哀動一城。
天為慘色。後徒屬謀遷塔見貌。若生人髮 長餘寸。遂遷葬於國清東南隅。澄彧述銘以 為識。師講三大部各二十遍。維摩光明梵
網金剛錍法界觀永嘉集各數遍。述義例不 二門等科節數卷 (雜見高僧傳等文) 。
[0191b10] 十六祖寶雲尊者義通。字惟遠。高麗國。族姓 尹氏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生) 梵相異常頂有肉髻。眉毫
宛轉伸長五六寸。幼從龜山院釋宗為師。 受具之後學華嚴起信。為國宗仰。晉天福時 來遊中國
(師於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學華嚴之時來中國。應在二十後。以歷推之。當 在漢周之際。今言天福恐誤) 至天台雲居 (韶國師所居) 忽有契悟。
及謁螺溪聞一心三觀之旨。乃歎曰。圓頓 之學畢茲轍矣。遂留受業。久之具體之聲 浹聞四遠。一日別同學曰。吾欲以此道 導諸未聞。必從父母之邦。始乃括囊東
下。假道四明將登海舶。郡守太師錢惟治 (忠懿王俶之子) 聞師之來。加禮延屈咨問心要。復 請為菩薩戒師。親行授受之禮。道俗趨敬同
仰師模。錢公固留之曰。或尼之。或使之 (孟子。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尼語乙反) 非弟子之力也。如曰利生 何必雞林乎 (高麗別名)
師曰。緣既汝合。辭不我却。 因止其行。開寶元年 (本朝太祖) 漕使顧承徽屢親 師誨。始舍宅為傳教院。請師居之。太平興 國四年。法智初從師學
(師年五十三法智年二十) 六年十二 月。弟子延德。詣京師奏乞寺額。七年四月。 賜額為寶雲。雍熙元年。慈雲始從師學 (師年五十八慈雲二十二)
師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升堂受 業者不可勝紀。常呼人為鄉人。有問其 故。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諸人皆當往生。 皆吾鄉中之人也。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右脇而化。闍維之日舍利盈滿骨中。門人 奉葬於阿育王寺之西北隅 (育王未為禪時。其徒嘗請寶雲諸師。 屢建講席。寶雲既終。因葬骨於此地)
壽六十二。治平元年 (英宗) 主南 湖法孫宗正。累為方墳石塔作記以識之 (後七十七年) 宣和七年 (徽宗) 主育王昌月堂。以地蕪塔
壞。與寶雲威師。徙骨於烏石山。其骨晶熒 有光。考之琅琅其聲。舍利五色滋生骨上。 有盈匊得之者。其後主者智謙。重刊石塔 記於烏石菴中
(見振祖集石塔記) 。
[0191c16] 曉石芝曰。石塔記。謂師著述。逸而不傳。 然考諸四明章記。則嘗秉筆為觀經疏 記。光明玄贊釋矣。蓋四明稟承其義。用
之於記鈔諸文。非為無傳。贊釋一部尚 存。但不廣行耳。
[0191c21] 螺溪網羅教典。去珠復還。寶雲二紀敷揚家 業有付。而世方尊法智為中興者。以其 有著書立言開明祖道觝排山外紹隆道 統之功也
(觝音抵觸也) 故慈雲贊之曰。章安既往。 荊溪亦亡。誕此人師。紹彼耿光。一家大教。 鍾此三良。又為之辭曰。一家教部。毘陵師
所未記者悉記之。四種三昧人所難行者 悉行之。敬繹名言。誠為實錄 (繹音亦抽絲也) 。
[0191c29]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 (世傳所居在郡城白塔巷) 父經以枝嗣未生。與妻李氏禱 於佛。夢神僧携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
羅也。因而有娠。暨生遂以為名 (太祖受周禪。建隆 元年庚申也) 神宇清粹不與眾倫。七歲喪母號哭 不絕。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
選師。十五具戒專探律部。太平興國四年 (太宗) 從寶雲教觀 (時年二十) 始三日。首座謂之曰。 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座曰。
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 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心經 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
前雲以瓶水注於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 了。六年。常代寶雲講。雍熙元年。慈雲來自 天台。始學於寶雲之門。師待以益友。義同
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師復夢貫寶雲 之首。擐於左臂而行 (擐音患亦貫也) 。即自解曰。將 作初表受習流通。次表操持種智之首化 行於世也
(慈雲。撰指要鈔序。采用法智自解之說也) 。淳化二年。始受 請主乾符。綿歷四載諸子說隨。至道元年。 以所居西偏小院。學徒戾止。盈十莫容。遂
徙居城東南隅保恩院。二年。院主顯通舍為 長講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三年。以院宇 頹弊。與同學異聞始謀經理。既而丹丘覺圓 來任役事。咸平三年 (真宗)
郡大旱。與慈雲同 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 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 (慈雲行業記云。約三日不雨。自焚。如期果大 雨。太守蘇。為刻石為記其事)
。六年。日本國遣寂照。持源信法 師問目二十七條請答釋。景德元年。撰十 不二門指要鈔。成立別理真如有隨緣義。 永嘉繼齊立指濫以難之 (梵天昭師門人)
謂不變隨 緣。是今家圓教之理。別理豈有隨緣。師乃 垂二十問以祛其蔽。天台元頴復立徵決 以代齊師之答。而嘉禾子玄亦立隨緣撲以
助齊頴。時仁岳居座下述法智義。立十門 折難總破三師。人謂淨覺禦務之功居多 (禦音語。務侮同。易外禦其務) 四年。遣門人本如會稽什師。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唐昭師室。初是 光明玄有廣略二本。並行於世。景德前錢唐 恩師製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 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本有之者後人
擅加耳。慈光門人奉先清靈光敏。共造難辭 二十條輔成其義。時寶山善信致書法智 請評之 (慈雲有寄石壁善信上人詩。有曾同結社之句。據此則知俱師寶雲)
師亟辭之 曰。夫評是議非近於諍競。矧二公吾宗先 達。其可率爾。信復請曰。法鼓競鳴何先何 後。師於是始作扶宗記。大明廣本附法觀
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為有教而無 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辨訛 以助略本。謂觀有事理。今十法始終皆以一
法性而貫之。豈非純明理觀。師作問疑徵 之云。若謂十法是理觀者。應此玄文是上 三三昧。略本既無揀境。且非約行理觀。則
知昭師反成有觀而無教。昭師復述答疑書。 從容改轉。以為玄文直顯心性義同理觀。 師復作詰難責之云。心性之名釋籤定判在
因。上人既以十法是果人所證。則全非直 顯心性。又十法既不聞揀陰。將何義同理 觀。昭師又述五義云。止觀約行觀心。乃立
陰等為境。附法託事皆不立陰。意謂令所 立理觀。是事法之例。不須立陰。又被詰 之後知心性在因。却潛改云直顯法性
(昭師所立。謂之約行。則無揀境。謂之事決。則有執為理。進退兩失無所憑據。是為無觀復無教) 師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