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十六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六
[0230b11] 息菴淵法師法嗣 (廣智下第五世)
* 淨社處廉法師
* 圓辯道琛法師
[0230b13] 智涌然法師法嗣 (神照下第五世)
* 覺雲智連法師
* 澤山與咸法師
* 赤城中益法師
* 白蓮智圓法師
* 山堂元性法師
* 白蓮妙璘法師
* 白蓮清悟法師
* 白蓮子侔法師
* 虛堂本空法師
[0230b18] 真教仙法師法嗣
* 證悟圓智法師
[0230b19] 超果道法師法嗣
* 德藏從進法師
[0230b20] 通照明法師法嗣
* 報慈蘊堯法師
[0230b21] 竹菴觀法師法嗣 (南屏下第五世)
* 北峯宗印法師
* 智行守旻法師
* 神辯清一法師
[0230b23] 牧菴朋法師法嗣
* 顯菴法昌法師
* 月溪法輝法師
* 隱學太然法師
* 浮石子慧法師
* 永福智享法師
* 天王道用法師
* 能仁懷寶法師
[0230b27] 祥符忻法師法嗣
* 悟空善榮法師
[0230b28] 清修久法師法嗣
* 慈室妙雲法師
* 雪溪睎顏首座
[0230c01] 澄覺煥法師法嗣
* 覺菴簡言法師
[0230c02] 假名湛法師法嗣
* 車溪智欽法師
[0230c03] 法照皎法師法嗣
* 則菴明哲法師
* 能仁道山法師
* 醴泉行環法師
* 布金覺先法師
[0230c06] 圓照光法師法嗣
* 超果宗肇法師
[0230c07] 東靈欽法主法嗣
* 楊尖利淵法師
息菴淵法師法嗣 (廣智下第五世)
[0230c09] 法師道琛。溫之樂清彭氏。賜號圓辯。母夢 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 幾去從息菴於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後
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出主廣濟。十二年 遷廣慈。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 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師應
詔。嘗以僧伽梨質米於市。夜見流光煜煜。 旦即捧還山。苦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 天康字 (南朝陳文帝年號) 泉涌其下。樂清江岸。每以頹
倒為患。咸謂鬼物所釁。吏民請為授戒。神 附語致謝。門人清順。夢延慶諸祖來謁。侍 者持位圖於旁。而闕其第八。順指問之。對
曰。汝師將補其處。及後居南湖。果第八世。 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淨土一而 已矣。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
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逾一念。雖近而遠 過十萬億。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 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一日於 禪定中見一老宿坐禪榻上。顧謂師曰。吾
四明也。師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習氣 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 覺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觀者。皆稟師
為正。紹興十二年。圓照告老舉師以代。寺 經虜寇焚蕩之餘。師誠心所感施者自歸。 歲月之間棟宇悉備。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
放光。慧辯愈加。郡大旱。請禱雨。師以郡政 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數百人。是夕大雨。 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愈。育王諶禪師
疾。往視之。歸語眾曰。大言無當終不得力。 乃於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繫念會。道族至 萬人。與雪竇大圓禪師為道交。嘗請說六
即義。聞而歎曰。師如此說應曾悟耶。答曰。 若不因悟何敢對老師說。一日講至六羅 漢義。學者請說。斥之曰。小乘法相說之何
益。當為說經王義。聯翩三日。一語無重。紹 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 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即
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 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 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葬全身於崇法 祖塔之側。
智涌然法師法嗣 (神照下第五世)
[0231a22] 法師智連。字文秀。錫號覺雲。四明鄞邑杜氏 受業棲心崇壽。年十八受具戒。古貌修幹 有長松野鶴之態。明智見之曰。僧中鳳雛
也。初從圓照學於南湖。晚依白蓮智涌頓 悟圓旨。及歸鄉代講延慶。建炎後。歷住五 剎。皆兵燬之餘。化瓦礫為金碧。出於指顧。
時圓辯重興延慶。未就而逝。師適訪宏智。 同登千佛閣。智曰。聞四明談空中有相是 否。師曰然。智以手指云。太虛本無一物。師
指山川樓閣曰。此諸物象復是何物。智大 服其言。歎曰南湖之任非師而誰。即薦於 郡領事。十年講無虛日。而眾宇畢成。太師史
真隱。佚老於鄉。每過從問法要。真隱曰。師 於禪律亦貫通耶。師曰。氷泮雪消固一水 耳。又問。華嚴般若似太支離。師曰。支離所 以為簡易也
(揚子何經之支離。離曰已簡已易焉支離) 真隱肅然服。 郡師丞相沈公屈居僧職。以老病辭。公手 札勸之曰。師行業清修力荷宗教。自宜表
正一方紀綱諸剎。幸勿固辭。自潔其志師 即領命。諸方服其清整。一日感疾。謂侍人 曰。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華嚴經偈) 復撫掌大
笑曰。我自幸至此。鍾鳴吾逝矣。時隆興元年 十二月十八日。火浴得舍利。葬骨於崇法祖 塔之旁。得法上首。月波則約。
[0231b17] 太師真隱居士贊曰。瞻彼連師色粹而溫。 禮義是習詩書是敦。雖精止觀實祖儒 門。鶴飛寥廓蟬蛻塵氛。遂令聽者去縛
解紛。五住大剎藉藉有聞。晚居延慶其 道彌尊。伊惟台教垂裕後昆。前有法智 後有覺雲。意此幻影與法常存 (石刻在月波山) 。
[0231b23] 論曰。聖賢應世之迹。非世情所能測識 也。夫覺雲一代明教之師。其於亡日如 知所歸出生入死。固非常人所可擬
倫。然則託形儒相之家。居相位二十七。 考中外靖安。其勳業盛大矣。而又能大護 佛法尊敬僧寶。是蓋大權施化示現宰 官者之所為也。釋迦本時。或為儒林之
宗。或居輪王之位。聖寺沙彌為齊文宣。 回向寺僧為唐明皇。近則五祖戒師為蘇 文忠。瑯邪山藏僧為張文定庸。詎知回 機轉位不為佛不為祖耶。良渚謂撫掌
自笑。宜得所歸而復來此土。位極人臣 以茲為疑者。其未善論事若此。
[0231c07] 法師與咸。字虛中。黃巖章氏。賜號明祖。母夢 故白蓮惠師遺黃柑令食之。及寤齒頰猶 香。生七歲依香積出家。首謁智涌。涌奇之
曰。祖位再來也。學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 沒證悟為繼。已而悟遷上竺。乃舉師以代。 聚徒既多歲復大歉。及分衛吳中。施者唯恐
自後。倍委王孟公問十六觀義。師曰。佛 國在十萬億剎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 循觀道。則往彼非遙也。資政鄭公問楞嚴
八還。師曰。迷心為境。八法瞀亂。達大觀者。 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歲歲為遣供 (瞀音茂目不明) 郡太守入山。見池中紅蓮。問曰。既是白蓮。
因甚却開紅華。師曰。山中并喜君侯至任 是無情亦改容。又指看經羅漢曰。既是無 學。如何看經。師撫羅漢背云。何不祇對。師
倦於酬應。歸間受業。會赤城益師亡。郡以 為請。萬年一禪師來訪。見床上小冊記。回 買常住物。一錢不遺。歎曰。我於道無媿行
不及師。嘗於法輪寺施戒。當請聖師。眾 覩寶光下燭有梵僧立空表。禪宴之餘常 諷空品。至本性空寂則入定數日。至生死 無際則大慟不已。其體法真切若此。隆興
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亡。瘞龕於寺之 東岡。乾道三年夏復從荼毘。五色舍利無 算。所著菩薩戒疏注三卷。金剛辨惑一卷。復
宗二卷。法華撮要一卷。素精於易折衷諸 解。以自名本取諸咸因號澤山叟。
[0232a05] 法師中益。早親智涌。深境觀富辯說。人以 是敬服焉。主上虞等慈遷赤城。講貫之餘 即入禪懺。旦夜以繼未嘗少閒。錄智涌教
義。號虎溪集。
[0232a09] 法師元性。自號山堂。從智涌得教觀之旨。 居白蓮日。講次至天主義有學者新至作 論破之。有取其論白師曰。此新學逆路之
見也。請擯之。師笑曰。汝但學得他作論。我 盡容得著山堂集五卷。法華文句科十卷。
[0232a14] 法師子侔。寧海盧氏。號圓淨。久從智涌學 有聲當世。晚主白蓮學徒如市。以供給屢 乏。將隄海為田。歸以告其母。母以白金一
笥與之曰。為眾 辦 事佛必鑑之。母患其 不成也。卒就役。得田千畆眾賴以濟。
[0232a19] 法師本空。四明奉化人。自號虛堂。父姓徐為 農。每高僧過門。必欵接加禮。母夜見神 光遶室因而有娠。為兒異倫等。蔬食誦經
志在出家。年十四。依尊勝法存剃髮。初從 智涌受教觀。自白蓮首眾。出主明之永明 遷治平。淳熙初。皇子魏王牧四明。尊其道
製疏請主資教。夏中首座將開妙玄。師止 之曰。自有講席以來。諸老立法。謂首座之 職未出世者止講小部。若已出世。已講小
部者。方可開發大部事存謙遜此舊章也。 若維那則點讀四教儀類集耳。以次而進 無自逞也。後遷白蓮大揚宗教。久之歸 間受業。日以往生為正念。紹興三年三月
三日別眾就座書偈而化。東掖學徒來迎全 身。奉化緇素投牒止之。乃剪鬚髮分塔東 山。而葬全身於尊勝。師行不回顧。坐不倚
物。盛暑不持箑。祈寒不附火。高座講唱辨 析精微。使利鈍皆有所入。人以是尊慕之。
真教仙法師法嗣
[0232b09] 法師圓智。黃巖林氏。母夢老儒寄宿而生。 幼聰敏不好弄。書史經目悉能開說。醫方卜 筮無不精究。嘗往隣寺聞講觀經。歎曰。
落日之處故鄉在焉。今日得聞如獲家信。 暨出家受戒。即依真教於白蓮。學通教觀。 嘗問具變之義。真教指籠鐙曰。如此鐙者。
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聖所 見不同。變則在焉 (鎧菴曰。具如珠具寶。即理具三千。變如珠雨寶。即事造三千。此 旨與真教稍異)
師不契。後因掃地誦法華。至知法 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豁然有悟。以白真教。 教曰。法華止觀此為喉襟汝今有悟大事斯 畢。自是遊心道妙。五日輒一睡。或邀縱步
則曰。吾之遊異於是。明窓淨儿舒卷函帙。 參五佛歷三周。若閱止觀。則十境十乘。見 祖師於塵劫之表。居東山十有四年。兩剎千
眾推為前列。每患學者困於名相。勉同人 曰。是真精進。便是向上機關。每半月必行布 薩。或曰。圓頓之宗何必如是。師曰。圓家事
理一念具足。所謂圓頓者。豈撥事求理耶。 吾於常時 未 嘗不以波羅提木叉為之 師。扶律談常正在茲日。郡請主祥符。殿撰
劉公問。教中一句如何舉揚。師曰。即事而 真。公領其旨。自撰疏請主鴻祐。士夫欲其 近城。請居日山。歷遷白蓮赤城慶善。化道
日起。紹興二十三年。奉詔主上竺。災燼之餘 僅存大士殿。有衰金為造門廊者。歷家言。 主星不利。師曰。佛與天星同一造化。苟寶
坊輪奐吾亡何憾。未幾果微恙。夢仙人飲以 天液。所患頓愈。神采加異於前。二十七年夏 旱。詔於明慶講經。席散而雨洽。嘗抵寺莊
聞用牲祭曰何可違佛禁耶。即為神說戒 易以素饌。二十八年督土木甚速。至冬眾宇 咸備。十二月十二日示疾。預為書別道俗。
書偈坐亡。塔於寺東。初是普覺日。住山之 末年。夢羅漢來自天台。踞坐主位。已而師 至。住無相日。夢賓頭盧來謁。授山茶一器。
人知師為五百人中焉。桐江瑛。自恃知解。 遇荊溪留意辨明處。斥為穿鑿。至云妙樂 可毀。設十難問。學者莫敢與抗。師作攻瑛
集追破之。讀者一快。恨二師不並世也。
超果道法師法嗣
[0232c21] 法師從進。妙年聰辯為學早成。久依超果 具得其道。出主德藏。講訓有法學者歸之。 多述教義發明所得。作楞嚴解尤稱高妙。
示寂之日。留龕月餘。容色不變。及從火洛。 舌根不壞。若紅蓮華。
竹菴觀法師法嗣 (南屏下第五世)
[0232c27] 法師宗印。字元實。鹽官陳氏。號北峯。師慧 力德隣。年十五具戒。首謁當湖竹菴。得教觀 之旨。凡諸祖格言必誦滿千遍。入南湖修
長懺。周氏延以菴居。以租量非法勸革之。 歲減五百斛。往謁象田圓悟演。反質西來 意。師答曰。有屈無叫處。演肯之。智者忌辰。
夜炷香殿鑪悲泣失聲。演感其意以厚禮 送歸南湖嘗思寂光有相之義。聞空聲云。 寂光土體如水中月。資教空虛堂。延居座 首。堂著宗極論。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
旨。師設九難。宗極為之義負。通守蘇玭觀 不二門以文雖簡而昧其說。師撮示機 要。玭即領會。白師座請居正覺。颶風飄蕩
(颶音具。沿海諸郡多狂風。謂具四方之風也。東坡有颶風賦) 僅存藏殿。師守死 不去。風為之止。有請為廟神授戒去血 食者。先感夢往赴他廟尸祝。神語求易祭
者十數祠。遷主隱學。未久玭亦召還。要師 偕行曰。盍西還相與弘贊。居東二十七年。至 是復反淛右。貳上竺講止觀。深砭學者支
離名相之病。圍座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 去隱雷峯毛氏菴。問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 一區。具禮迎之。禪講並行法道益盛。適德藏
來。請師曰。肄業之地。思報久矣。歷遷超果 圓通北禪。道德之譽既行。土木之績亦就。海 空英辭靈山。舉以自代。詔可之。學徒五百咸
服其道。宿弊舊習為之一革。寧宗素聞師 名。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旨。語簡理明。上大 敬說錫賚甚渥。賜號慧行法師。嘉定六年。
以營觀室。行化吳中。至松江弟子行一菴。 謂其徒曰。吾化緣畢此。即右脇安庠而化。 時十二月八日也。藏龕於慈雲塔旁。師三衣
準律。五辛剛制。道力純至幽明俱感。格邪 拯滯除瘵息癘。一有祈叩無不得愈。常 謂講者須備三法。肅威儀以臨大眾。提 大綱以盡文義。具宗眼以示境觀。備此
三者依俙駕說。所著金剛新解。釋彌勒偈。 簡示天親羅什同異之意。考正此經諸本。即 則之文最為有據。述教義百餘章。尤為學
者傳錄。嗣法有聞者。古雲元粹十餘人。日本 傳教者。俊芿一人。仕官儒生受道者三數人。 獨佛光法照繼世盛大。有光祖父之道。
牧菴朋法師法嗣
[0233b11] 法師法輝。字明叟。號月溪。台之臨海徐氏。 依多福西茶院真悟諶師落髮。從牧菴於能 仁學通教觀。暨遷南湖即俾為內知客。平
心贊助內外以和。與印元寶登聖道月光遠 為同志友。日以此道相問辨。及歸能仁遂 座首。淳熙初出主浮江香積尋徙赤城。紹
熙二年遷聖水。嘉定間。赤城有去思。師為 勉徇。久之聖水復來迎。師亦不拒。嘉定己卯 秋。無疾而亡。塔於西隩。師講唱法華深符
祖意。發明正義酷似牧菴。謝克家錢象祖 二鄉相。素所尊敬。而師執心謙靖。未嘗許 其進。人以是高之。
祥符忻法師法嗣
[0233b24] 法師善榮。烏程潘氏。賜號悟空。母初妊娠。 即屏葷血。臨產之夕。有光二道自天下徹 其廬。已而產二男。歲餘皆病亡其一。相者
謂其母曰。若不出家恐亦未保。乃舍入法 忍寺。七歲受戒。學教於清辯忻師。紹興末 自祥符座元出主太湖之寶林。歷慧通車
溪。講道大播。淳熙癸卯。越帥李參政。請主 圓通。親為疏云。佛菩薩本自無心。有緣即 應。士大夫何嫌異教。惟道是從。人皆喜誦
其語。一日微恙。屏人事坐榻上。問病進藥 皆不答。越七日。澡身易衣。趺坐方丈寂 然而化。闍維之時求舍利者。如其願必得
之。著大部決疑集四卷。行於世。在車溪日 入蔬圃。見菜葉小蟲無數。歎曰。哀哉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