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一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八
代宗 (豫肅宗長子)
[0377c26] 永泰元年九月。鑄金銅佛像成。於光順門 率百僚致拜○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命內 出仁王經二輦送西明諸寺。詔不空三藏
置百高座講經。帝臨御行香禮敬。已而寇 平。詔曰。仁王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 未融通。乃勅不空三藏沙門飛錫良賁等。
於大明宮南桃園重譯。帝親對讀。謂新舊二 經理雖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甚周。乃御製 序文。加不空特進鴻臚卿○詔出家沙門尊 居三寶。其令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勅大興善寺建方等戒壇。立臨壇大德十 人○帝夢六祖請衣鉢還山。乃令劉崇景 頂戴送還。勅韶州刺史楊瑊以禮奉安○勅 沙門百人於禁中行念誦法。謂之內道場。
出入乘馬。度支廩給○章敬沙門崇慧與道 士角法告勝。勅賜紫衣○勅於金剛智諸 灌頂道場。撰沙門二七員。為國長誦佛頂 呪○鎮國純陀三藏亡。年六百歲。
[0378a15] 大歷元年。勅沙門良賁。於桃園撰仁王經 疏進上。姑蘇支硎山沙門道遵 (左溪弟子) 置法華 經院。舉高行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
用揚大雄之慈聲。郡刺史韋元甫。尚書劉晏。 奏賜法華道場。於是自江以東置經院者 十七所。皆取法於師也○衛州別駕周伯達。
常持金剛經。忽見光中有梵僧自稱須菩 提。曰汝誦經數年。何為不斷肉食。伯達竦 懼。即蔬素轉加勤誦。祥感屢見。
[0378a24] 二年。詔輔相大臣始建功德院○杜鴻漸初 撫巴蜀。遣使詣白崖。請無住禪師入城問 道。師曰。觸目皆如。鴻漸由是棲心禪悅。晚
年入相。以疾辭退。臨終沐浴。命朝服加僧 伽梨。剃鬚髮別眾而逝。依沙門法火焚 其軀○法照法師於南岳雲峯寺食鉢中覩 五色雲。見山 澗
石門有寺榜曰大聖竹林 寺。遂與同志往謁五臺。見金門樓觀。一如 鉢中所見。入寺至講堂。見文殊普賢分座 說法菩薩萬數。師前作禮。問曰。末代修行
以何為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師 辭退作禮。舉頭俱失。乃於見處建寺號竹 林云。
[0378b08] 三年。詔慧忠國師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 師曰。汝蘊何能。山人曰。識山識地識字善 算。師曰。山人所居是雄山雌山。茫然不知
對。師曰。殿上此是何地。答曰。容弟子算。師 於地上一畫。問何字。答曰。是一字。師曰。土 上一畫豈不是王字。師曰。三七是多少。答
曰。二十一。師曰。三七豈不是十字。師謂帝 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 字。問算不識算。陛下何以得此愚人。帝
顧山人曰。師國寶也。帝在便殿指宦者魚 朝恩。謂師曰。朝恩亦解佛法。朝恩進問師 曰。何謂無明從何而起。師曰。衰相現前奴
也解問佛法。朝恩大怒師曰。即此是無明。 無明從此起。後朝廷裁決或不預。輟怒曰。 天下事有不由我。帝聞不樂。責其異圖縊
殺之○詔徑山法欽禪師入見。上待以師禮。 甞在內廷見帝至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 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大悅。
所賜一不受。布衣瓦鉢與弟子日唯乞食。 相國楊綰歎曰。真方外士也。平章崔渙問曰。 弟子可出家否。師曰。出家是大丈夫事。豈
將相之所能為。晉公裴度三十餘人。皆問道 行門人禮。後乞歸山。賜號國一禪師。勅杭 州守臣於山中重建寺宇。長吏月至候問。
師初依素禪師。素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 徑而止。師遂南抵臨安。見東北一山。逢樵 子問其地。曰徑山也。乃駐錫焉 (四祖下七世) ○
七月詔建盂蘭盆會。設高祖下七廟神座。 自太廟迎入內道場。具幡華鼓吹迎行衢 道。百僚迎拜。歲以為常。翌日產靈芝於太
廟二室○詔南岳沙門法照為國師。師言。其 師南岳承遠有異德。上南向而禮焉。度其 道不可致。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用尊 其位 (柳文)
○荊溪禪師於天台佛隴。為道邃 法師說止觀法門○勅回紇奉末尼者建 大雲光明寺。
[0378c15] 四年。帝於大明宮建道場。感佛光現。諸王 公主近侍諸臣。並覩光相。自子夜至雞鳴。 宰相裴冕上表稱賀。五年。彗星見於東方。
詔不空三藏行法。既而星殞。時春夏不雨。 詔建壇祈禱。越二日大雨霑足○初沙門自 覺居平山。為鬼神講經。當陽節度使張昭。
躬入山致請曰。昭無政術致三年亢陽。引 咎無補。聞龍神依師聽法忘其行雨願起 大悲。師焚香遙望潭洞而祝。頃刻雲起甘 澤遽下。歲乃有秋。
[0378c25] 六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奏。沙門法琛於瑯耶 山建佛剎繪圖以進。帝於前一夕夢遊山 寺。及覽圖皆夢中所至者。因賜名寶應寺
○回紇請於荊揚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 其徒白衣白冠。
[0379a01] 八年。勅天下童行策試經律論三科。給牒 放度。
[0379a03] 九年。帝夢建康牛首山辟支佛來見。勅太子 詹事古侁。於山中建七級浮圖○六月不 空三藏告病。詔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
公。食邑三千戶。及示寂。帝輟朝三日。賜祭 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三藏。
[0379a08] 十年。勅大興善寺建不空三藏塔。
[0379a09] 十一年。勅問崇聖寺三綱老宿 (寺主知事維那為三) 如 聞文綱律師親傳先師宣律師釋迦佛牙舍 利。宜詣右銀臺門進上以副朕瞻禮之心。
[0379a12] 十二年。淮西兵馬使李重倩舍宅為佛經 坊賜名寶應一切經坊。
[0379a14] 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圓照等十四人。集 安國寺定四分律新舊兩疏。僉定一本。
[0379a16] 十四年。泗州僧伽大師忽見形於禁中。謂 帝曰。州將 (太守兼職兵者) 令普光王寺出財供十 驛乘傳者 (傳張戀反)
可免此役。帝即遣使傳旨。 賜絹綵黃金澡罐。勅寫真容入內供養○ 五月帝崩。太子即位。詔自今毋得置寺觀 及請度僧尼。
德宗 (造代宗子)
[0379a23] 建中元年。沙門圓照進新定四分律疏。勅賜 紫衣。充內供奉檢校鴻臚卿。食邑三百戶。
[0379a25] 二年。吐蕃遣使乞朝廷賜沙門善講佛理 者。帝令良琇文素往赴說法教化。歲一更 之○四明無生居士胡幽貞。修華嚴感應傳
一卷。備載歷代弘經之迹。言龍樹龍宮所傳 下本十萬偈。今東土譯成八十卷者。唯四萬 五千偈。其餘尚祕天竺。故今發願哀請下本
經偈具足流傳此土○信州南嚴草衣禪師 宴坐三十年。足不蹈地口不甞味。萬有囂 然 (虛憍反諠) 此身不動。侍郎權德輿為之記曰。
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獨立者。又焉知此地之 宴坐。不為他方之說法者乎。
[0379b07] 三年。勅僧尼有事故者仰三綱。申州納符 告注毀。在京者於祠部納告 (唐稱符告者。與品官告身同。今時但 稱度牒) 。
[0379b10] 興元元年。勅亡僧尼資財舊係寺中。檢收送 終之餘分及一眾。比來因事官收。並緣擾 害。今並停納仰三綱通知。一依律文分財 法
(南山事鈔衣法篇。及亡五眾輕重儀。備述分財法) ○法照法師於并 州行五會教人念佛。帝於中宮常聞東 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至太原。果見師勸
化之盛。乃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及五 會。
[0379b18] 三年。翰林學士梁肅學天台教於荊溪禪 師。深得心要。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費日。 乃刪定為六卷行於世。吏部郎中李華。甞
從荊溪學止觀。荊溪為述止觀大意一篇。 包括大部若指諸掌。時士夫同學者。散騎 常侍崔恭。諫議大夫田敦。皆學止觀於荊溪
云○梁肅記云。晉陵黃氏二女。幼聞人誦法 華。聽之曰。吾解此義也。試使之說。能深 談實相之旨。後入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
持法。次名慧忍。同修法華三昧。忽有尼號 空姑。詞貌甚異來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 然。如是三年而去。或問二尼。皆笑而不答。 人謂其為普賢也。
[0379c02] 貞元元年。韋臯為西川節度使。初臯生一月 有梵僧見之。別久得無恙乎。兒為一笑。 眾問其故。僧曰。此諸葛武侯後身也。其政治
後當在蜀。及是而驗。臯在蜀二十一年。功 烈為西南最。
[0379c07] 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鄉落廢寺為 學舍材。勅曰。奉佛之宮轉為儒館。此侵毀 三寶之漸。罪在不宥。炫漸懼。即日自解歸
○李泌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初明瓚禪師 居南岳上封。人號嬾殘。泌往謁之聞誦經 聲。先悲愴而後悅豫。知為隱者。候之良久。
瓚撥火出芋食之曰。領取十年宰相至是。 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詔徵之。使者至石 窟宣麻。瓚寒涕垂頤凝然而坐。不以介意。 使回以聞。帝益嗟敬。
[0379c17] 四年。江西馬祖道一禪師亡。師得法於南岳 讓禪師。其後五世派為二家。曰溈仰。曰臨 濟 (子禮反。四瀆之一。世誤作去聲) 。
[0379c20] 五年。勅曰。釋道二教福利群生。館宇經行必 資嚴潔。今後寺觀不得容外客居住。破壞 之處隨宜修葺。
[0379c23] 六年正月。詔迎鳳翔法門寺釋迦佛骨。入禁 中供養。傳至諸寺瞻禮。二月迎佛骨歸寺 ○衡山石頭希遷禪師亡。師得法於清源思
禪師。其後派為三家。五世而為洞山。七世 而為雲門。九世而為法眼。
[0379c28] 十年。勅湖州刺史于頔。進沙門晈然杼山詩 集。藏於御書殿○邃法師於國清寺。為廣 修法師說止觀法門。
[0380a02] 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烏荼國師子王貢華 嚴經。上表云云。師子王手書普賢行願品。 上獻摩訶支那大唐國大吉祥天子。願慈氏
如來龍華會中早得奉覲。獲宿命智瞻見便 識。同受佛記○四月誕節詔澄觀法師。入 內殿講經。以妙法清涼帝心。號清涼法師 教授和上。
[0380a09] 十二年正月。勅皇太子於內殿集諸禪師。 詳定傳法旁正。四月誕節御麟德殿。勅給 事中徐岱等。與沙門覃延道士葛參成講論
三教。詔罽賓三藏般若等。於長安崇福寺 譯烏荼所進華嚴經。圓照鑑虛靈邃澄觀潤 文證義。帝親預譯場臨文裁正。令左右街 功德使霍仙鳴竇文場專領監護。
[0380a16] 十三年。勅沙門端甫。入內殿與儒道論議。 賜紫方袍。令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帝敬之 若兄○左街功德使竇文場奏。先師楚金於
天寶初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令儋眾經 聲不絕者。六十餘年。乞加旌表。勅諡大圓 法師。
[0380a22] 十四年二月。般若三藏澄觀法師等進新譯 華嚴經四十卷 (此經三譯。晉譯六十卷。唐武后朝八十卷。今德宗朝四十卷。并普賢 行願品一卷)
。
[0380a25] 十五年七月。帝幸安國寺設盂蘭盆供。宰 輔皆從。
[0380a27] 二十年。日本國遣使者朝其學者橘逸勢 沙門空海入中國。學祕密教於不空弟子慧 果。
[0380b01] 二十一年十月三日。新定沙門少康放光而 逝。初師至洛下白馬寺。見殿內文書放光 探之。乃善導和上西方禮文。遂至長安光明
寺影堂大陳薦獻。倏見導師遺像升空中。 而言曰。汝奉吾教以利有生。則汝之功必 生安養。及南適江陵路逢一僧曰。汝欲化 人當往新定 (今嚴州)
言訖而隱。師乃往郡中 乞錢。誘小兒念佛。月餘孩孺念佛求錢者 眾。如此一年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 彌陀佛。乃建道場集眾升座高聲唱佛一
聲。眾見一佛從口出。唱十聲則有十佛。若 貫珠然。
順宗 (誦德宗長子)
[0380b14] 永貞元年。詔尸利禪師入內殿咨問禪理。 帝曰。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利曰。佛法 如水中月。月可見不可取。帝說
(師得法於石頭遷師) ○ 日本國沙門最澄來學教於天台邃法師。盡 寫一宗論疏以歸。為日本傳教之始也。
憲宗 (純順宗長子)
[0380b20] 元和元年。勅沙門端甫錄左街僧事掌內殿 法儀。沙門靈邃錄右街僧事 (僧錄始於姚秦法欽師) ○詔
沙門知玄入殿問道。賜號悟達國師。玄五 歲能吟詩。出家為沙彌。十四講涅槃經。李 商隱贈詩有云。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
紀秖携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 性靈○回紇遣使。同摩尼偽人來朝。
[0380b27] 二年。以吐突承璀為左右街功德使。僧道 隸焉 (姓吐突名璀。官者。璀七罪反) ○三月詔曰。男丁女工耕
織之本。其百姓有苟避徭役冐為僧道。而 實無出家之事業者。所在有司科奏之○ 詔鵝湖大義禪師入見麟德殿。與諸法師議
論。法師問曰。如何是四諦。師曰。聖上一帝。 三帝何有。問如何是禪道。師以指點空。法 師罔措。帝曰。法師一點尚不奈何。帝問。何
謂佛性。師曰。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尚書 李翔問。大悲用千手眼作麼。師云。今上用 公作麼 (師得法於馬祖) ○河中府沙門慧琳撰一切
經音義一百三卷。詣闕進上。勅入大藏賜 紫衣縑幣茶藥。
[0380c11] 三年。詔章敬懷惲禪師至京召見內殿。咨 問禪法。
[0380c13] 四年。詔惟寬禪師入見問禪要。勅住安國 寺。白居易問師曰。既云禪師。何以說法。師 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
法。行於心為禪。律即是法。法不離禪○ 馬郎婦者出 陝 右。初是此地俗習騎射蔑 聞三寶之名。忽一少婦至。謂人曰。有人一
夕通普門品者則吾婦之。明旦誦徹者二 十輩。復授以般若經。旦通猶十人。乃更授 法華經。約三日通徹。獨馬氏子得通。乃具禮
迎之。婦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婦 死。須臾壞爛遂葬之。數日有紫衣老僧至 葬所。以錫撥其屍。挑金鎖骨謂眾曰。此普 賢聖者。閔汝輩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
去○吳郡齊君佐。勤學貧困欲求食天竺寺。 飢不能前。一梵僧顧而笑曰。法師不記講 法華於同德寺乎。佐曰。不記。僧即出囊中
一棗與食。佐即悟前身是講經僧。僧曰當時 五人唯我得度。由汝師子座上廣說異端 使學者生疑。戒缺質陋。報應宜然。言已不
見。佐即投靈隱出家。更名鑒空。立行高 邁。
[0381a05] 五年。帝問澄觀國師。何謂華嚴法界。師曰。 法界者眾生之性體也。世尊稱法界性說 華嚴經。事理互融無不周遍。帝豁然有得。
勅有司鑄金印。封為大統清涼國師○翰 林學士白居易。問心要於凝禪師得八言。 廣為八偈。謂覺觀定慧明通濟捨。觀偈云。以
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 之又觀。則辨真妄 (八偈見長慶集) 居易每於鉢塔 寺依如大師受八關齋戒者九度○歸宗
智常禪師得法於馬祖。江州刺史李渤問師 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 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
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 師以目有重瞳。以藥手按摩。目眥俱赤。世 號赤眼歸宗○居士龐蘊參馬祖。問云。不
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 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頓領玄要。 元和中北遊襄漢居郭西小舍。一女靈照常 製竹漉離賣以供朝夕。將逝令靈照出視
日早晚及午以報。女遽曰。日已中矣。而有 蝕也。居士出戶視之。女即登父座合掌坐 亡。居士笑曰。我女鋒捷。於是更留七日。州
牧于頔問疾。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 勿實諸所無。言訖枕公膝而化○勅諫議 孟簡補闕蕭俛。於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 ○無著禪師入五臺求見文殊。至金剛窟
見山翁牽牛臨溪。著曰。願見大士。翁牽牛 歸。著隨入一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出迎。翁 引著升堂坐。童子進玳瑁盃對飲酥酪。頓
覺心神卓朗。翁問曰。近自何來。曰南方。翁 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代比丘少奉戒 律。翁曰。多少眾。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問。此
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曰眾幾何。翁曰。前三三後三三。及暮呼童 子引著出。著問童子何寺。曰般若寺也。著
愴然悟此翁即文殊。即稽首童子足下求 一言。童子隱身而歌曰。面上無嗔供養真。 口裏無嗔吐妙香。心內無嗔是珍寶。無垢 無染即真常。著因駐錫五臺。後頻與文殊
會 (別文載翁說偈曰。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
[0381b16] 六年。般若三藏譯本生心地經。諫議大夫 孟簡潤文。帝御製序。
[0381b18] 九年。百丈懷海禪師亡。師得法於馬祖。自 少林以來多居律寺說法。師始創禪居稱。 長老上堂升座。主賓問酬激揚宗要。學者依
臘次入僧堂。設長連床施椸 (音移) 架挂搭 道具置十務寮舍以營眾事。後世從而廣 之名禪院清規○法師智 辯 (音辯) 多所著
述。而聽徒絕少。因棄講居衡岳寺。一日有 耆宿至閱師所著曰。汝所述頗符佛意而 闕人緣。可辨食施飛走 (辨見周禮辦俗) 却後二十 年眾當自集。 辯
遂鬻衣易米。日炊飯散 郊外。感群烏來集。 辯 祝之曰。食吾飯者 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