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三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宋 (都汴京)
太祖 (宣祖第二子。母杜氏。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 葬永昌陵)
[0394a09] 建隆元年 (庚申) 正月甲辰周恭帝遜於位。初上 受詔北征宿陳橋驛。將士推戴擁入京師。 時太夫人杜氏 (太祖母昭憲皇后)
同王夫人 (太祖后孝明皇后) 方 設齋於定力寺為祈福。聞變王夫人懼。太 夫人曰。吾兒平生多奇異。人言。當極貴。何 憂也 (楊文公談苑)
初是後唐明宗。於禁中焚香禱 天曰。臣本夷狄不足以王中原。願早生聖 人以安天下。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上降 生於洛陽太內甲馬營。神光滿室。異香不
散。體被金色。三日而變。人知其為應明 宗禱云 (皇朝景命錄) 。
[0394a20] 讚曰。神光金體。佛大士之瑞相也。開嘉運 於五季久阨之年。踐大位於四海望治之 日。而又知興教護法。慈臨民物。以為社
稷靈長之福。非佛大士之示生。其孰能與 於此哉。
[0394a25] 上未仕時過涇州長壽鎮寺。沙門知非凡 人。陰使人圖上容於寺壁。後以其寺有御 容。遂為官所護。及在洛陽嘗過長壽寺。
枕殿砥晝寢。僧守嚴見赤蛇出入上鼻。上 寤嚴問所向。上曰。欲往澶州見柴太尉。未 有齎 (周世宗) 嚴曰。貧道有驢可乘以往。復贈
之錢。及見太尉奇之。遂留幕府。晉開運間。 宋城有異僧狀如豪俠。挾銅彈走草莽 上。指州地曰。不二十年當有帝王由此 建號
(楊文公談苑○太祖在周朝為歸德軍節度使。歸德在唐為宋州。及受禪遂以宋建國) 。
[0394b06] ○先是民間有得梁誌公銅牌記云。有一 真人起冀州。開口張弓在左邊。子子孫孫 保永年。江南李主名其子曰弘冀。吳越錢 王諸子。皆連弘字
(弘倧弘俶弘億) 期應圖讖。及上 受禪。而宣祖之諱正當之 (太祖皇考。上弘下殷。追諡宣祖。趙普皇朝 龍飛記) ○周世宗之廢佛像也
(世宗自持鑿破鎮州大悲像胸) 疽 發於胸而殂。時太祖太宗目見之。嘗訪神 僧麻衣和上曰。今毀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麻衣曰。豈不聞三武之禍乎。又問。天下何
時定乎。曰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真主出興。 佛法亦大興矣 (其後太祖受禪於庚申年正月甲辰。其應在於此也) ○處士 陳摶隱居華山閉門臥。屢月不起。顯德末
乘白騾將入東都。中道聞太祖即位。大笑 曰。天下自此定矣○上始受命默計釋氏。 何道而歸敬。若是其盛。嘗微行至相國寺
見一僧。醉嘔戶外。惡罵不可聞。上怒之。適 從旁過。為醉僧所抱曰。莫惡發將暮矣。 宜亟歸內。上心動。乃還密令小璫往覘
(勅焰切窺。漢宦者冠。加金璫充耳也) 。令取所吐物。至則醉僧 不見。收遺吐至。上前視之則真乳香也。上 嗟歎不已。益知敬佛 (已上四事蔡氏叢談)
○詔以二月 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賜百官宴於相國 寺。宰相范質製祝聖齋疏云。素虹紀瑞。表 覺帝之下生
(佛下生有白象貫日。滅度有白虹十二道。今范公用事。恐別有所出) 紺 馬效靈。應輪王之出世 (金輪王出時七寶自至。紺馬寶即其一也)
非夫威震四天。則不足感自然之寶 (金輪王統 王四天下) 非夫位尊三界。則孰能致希有之祥 (佛為三界大師) 壽命同百億須彌。德澤被三千世界。
恒沙可算天祿難窮。墨海雖乾皇基益固 云云。是日以慶誕恩。詔普度童行八千人 (國朝會要) 。
[0394c08] 讚曰。范公以名儒盛德為佐命首。相當 慶誕祝讚之辭。純用佛典以寓歸美。其 為敬佛重君。有見於此論者。謂明良慶
會海宇統一。皆佛大士應世之祥也。
[0394c12] 六月。詔諸路寺院。經顯德二年當廢未毀者 聽存。其已毀寺所有佛像許移置存留。於 是人間所藏銅像稍稍得出。
[0394c15] 讚曰。自有佛法以來。有道之國未嘗不 隆篤佛教以勸天下。太祖初見周朝毀 像。傷之曰。令毀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及登大寶。亟下興復之詔。可謂有道之 君必隆佛教。
[0394c20] 十月親征揚州李重進。十二月城陷。上以其 固拒欲盡抗之。俄有異僧詣行宮門。自 稱龍興寺清範。表乞恩宥。上許之。翌日駕
幸尋問。見殿上一羅漢手擎草表。上大寤。 勅建別殿安其像 (廣陵志) ○吳越王錢俶。天 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
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印心呪經 (此經呪功云。造像 造塔者。奉安此呪者。即成七寶。即是奉藏三世如來全身舍利) 布散部內。凡十 年而訖功
(今僧寺俗合有奉此塔者) ○初天台教卷。經五 代之亂殘毀不全。吳越王俶遣使之高麗日 本以求之。至是高麗遣沙門諦觀持論疏
諸文至螺溪。謁寂法師。一宗教文。復還中 國。螺溪以授寶雲。雲以授法智。法智大肆 講說。遂專中興教觀之名 (吳越王傳) 。
[0395a05] 二年○詔前征李重進。凡死於兵者。以楊 州行宮置建隆寺為薦冥福。如唐太宗正 觀四年故事 (至道三年。郡守王禹稱撰碑)
○詔民間二月至 九月漁捕彈射著於令○四月上幸相國 寺祈雨。出內帑設千僧齋。已而大雨○吳 越王俶請延壽禪師主永明寺 (今錢唐淨慈寺) 師日
課一百八事。學者參問。以心為宗以悟為 則。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人聞山中天樂 聲。吳越王感其專至。為作西方莊嚴殿以 成其志。師以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互有同
異。館其徒之知法者。博閱義海更相質難。 師以心宗之衡以準平之。又集大乘經論 六十部。兩土賢聖三百家之言。證成唯心 之旨。為書百卷。名曰宗鏡。傳於世
(壽禪師傳) 。
[0395a19] 三年五月旱。上辛相國寺祈雨。詔徹樂太 官進蔬食。已而雨大濟○西域于闐國沙門 善名七人來。詔館於相國寺○楚王周行
逢據潭州果於殺戮。然知事佛度僧齋懺 未嘗輟。見沙門輒作禮。親手行食。謂左 右曰。吾殺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 十一月高昌國遣僧法淵。獻辟支佛牙玉器。
[0395a26] 乾德元年。螺溪寂法師為義通法師說止觀 法門。
[0395a28] 三年。滄州沙門道圓。遊五天竺往反十八 年。及還偕于闐使者至京師。獻佛舍利貝 葉梵經。上召見便殿問西土風俗。賜紫方
袍器幣○特進李託奏。雄武推官阮紹莊。夢 雲門禪師令上奏乞開塔。有旨。韶州守臣 開視見師真身如生。乃迎赴闕供養。逾月 遣送還山中。勅 諡
大慈元真宏明禪師 (此後不注出處者。大約多國朝會要) 。
[0395b07] 四年。詔秦涼既通。可遣僧往西竺求法。時 沙門行勤一百五十七人應詔。所歷焉耆龜 茲迦彌羅等國。並賜詔書諭令遣人前導。
仍各賜裝錢三萬 (行裝錢三十貫文) ○上初詔西川 轉運使沈義倫。於益州以金銀字寫金剛 經進上。至是召天清寺沙門崇蘊。入內講
演○樞密使沈義倫事佛長齋。夏中危坐。以 飼蚊。或以為苦者。曰餓蚊相投。豈忍拂去。 時執政多自陳起第。獨義倫乞為母修寺。
上嗟嘆許之○勅內侍張重進。往峨眉山普 賢寺莊嚴佛像。因嘉州屢奏。白水寺普賢 相見也。峨眉志云。昔有蒲翁。因採藥入 山望峯頂。五色雲放白光。忽一鹿前導至
岩上。見普賢大士真相自茲顯迹○河南 府進士李藹。造滅邪集以毀釋教。竊藏經 以為衾。事聞。上以為非毀聖道誑惑百姓。 勅刺流沙門島
(在登州海中。舊制以溢額取居久者一人投之海。神宗朝馬默守 郡。乞今後溢額者移隷登州。上然之) 。
[0395b25] 述曰。儒家有排佛者。以不曾讀佛經 耳。使稍知觀覽必能服其為道之妙。李 藹造論指佛為邪。蓋傅奕韓退之詆佛
為夷之餘波也。不有明主孰能鑒其妄 作。流之海島非不幸也。
[0395c01] 五年。詔曰。禁錮以來天下多輦佛像赴京。 顧惟像教世許尊瞻。忽從鎔毀甚乖歸敬。 應諸郡有銅像處。依舊存留。但不許鑄
造新像○右街應制沙門文勝。奉勅編修 大藏經隨函索隱。凡六百六十卷○勅萊州 道士劉若拙充右街道錄。集京師道士試 學事業。未至者皆罷斥之。
[0395c08] 開寶二年。長春節詔天下沙門。殿試經律論 義十條。全中者賜紫衣。
[0395c10] 四年三月。上親征太原劉繼元。道由潞州麻 衣和上院。躬祝於佛曰。此行以弔伐為事。 誓不濫殺一人。繼元聞之。極力抵拒。車駕
至城下諸軍進攻。時太原城守尚堅博士李 光贊。勸上回鑾 (音巒。鈴也。天子大輅衡上。金雀口銜鈴曰鑾) 宰相趙普 以為然。遂班師○處士陳摶受易於麻衣道
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極天人 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註。及受河圖洛 書之訣。發易道之祕。漢晉諸儒如鄭康成京
房王弼韓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訣曰。戴九 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膝。縱 橫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圖縱橫倒正回合
交錯。隨意數之。皆得十五。劉牧謂非人智 所能偽為。始摶以傳种放。放傳李溉。溉傳 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始為鉤隱 圖以述之。
[0395c26] 述曰。繫辭云。河出圖示其名也。參伍以 變錯綜其數。示其體也。此夫子顯示河 圖之文也。漢世有書。其論河圖云。太一
取之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十有五。此易 緯詳陳河圖之數也。五季之際。有方服 而衣麻者。妙達易道。始發河圖之祕。 以授希夷。希夷始著訣傳世。然世人徒
能述希夷之言。而不知其義本出於繫 辭易緯。今以著訣。上合易緯九宮十五之 文。又以易緯。仰參繫辭參伍以變之說。 無不脗合。繫緯之文。略而隱。故常人不
能明。獨麻衣悟此妙於二千年之後。殆 天授也 (河洛文今見易經之前) 。
[0396a10] 陳摶居華山。錢若水未第去謁之。摶邀入 山齋。見老僧擁納附火。若水揖之。僧開目 而已。坐久摶問。何如。僧曰。無仙骨法。若水
退摶戒之曰。三日後可復來。如期而往。摶 曰。始吾見子神觀清粹。謂可以學仙。故請 決於老僧。僧言。他無仙骨。但可作貴公
卿。於急流中勇退耳。問僧何人。摶曰。吾師 麻衣道者也 (湘山野錄○洞微志中云。僧是白閤道者宗裔) ○沙門建盛 自西竺還。詣闕進貝葉梵經。同梵僧曼殊
室利偕來。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詔館於 相國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財盈屋。並無所 用○勅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
[0396a22] 五年。詔僧道。每當朝集。僧先道後。並立殿 廷。僧東道西。間雜副職。若遇郊天。道左僧 右 (僧史略) 。
[0396a25] 僧東 道左
[0396a26] 北 君位 僧先道後 殿廷 郊天 南
[0396a27] 道西 僧右
[0396a28] 述曰。左右即東西也。郊天之日道居左者。 以道士繼朝班之後。便於設拜故權令 居左。非常用之法也 此說聞之頑空 云。得之禮部職事人。
[0396b03] 詔京城名德玄超等入大內。誦金字大藏 經。車駕臨幸。並賜紫方袍○詔曰。僧尼無 間實紊教法。自令於尼寺置壇受戒。尼 大德主之。
[0396b07] 述曰。廷議但欲分別僧尼。而不知尼女 受戒須依大僧無置壇自受之律。此一時 救弊不可為法。今則無復用此也。
[0396b10] 詔曰。釋門之本貴在清虛。梵剎之中豈宜污 雜。適當崇闡尤在精嚴。如聞道場齋會。夜 集士女深為褻瀆。無益修持。宜令功德
司祠部告諭諸路並加禁止○勅僧道。並 隸功德使。出家求度策試經業。關祠部給 牒○西天竺沙門可智法見真理三人來朝。 賜紫方袍○西天竺沙門蘇葛陀來。貢舍利
文殊華。賜紫服金幣○六月天台德韶國師 示寂。有大星殞於峯頂。天降大雪師得 法於清涼法眼 (清源下十世) ○西天竺沙門彌羅等 十四人來朝並賜紫服。
[0396b21] 六年八月。汝州風穴禪師延昭示寂。師得法 於南院 (南岳八世下) 知鄜州 (音孚鄜延路) 王龜從表稱。中
天竺三藏法天至。譯聖無量壽經七佛讚。河 中府梵學沙門法進執筆綴文。龜從潤色。詔 法天赴闕召見慰問。賜紫方袍。
[0396b26] 七年二月。永明壽禪師示寂。賜諡智覺。師 得法於韶國師。高麗國王遣三十六僧來 受道法。於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國 遂絕。
[0396c01] 八年三月。上幸洛陽至龍門山廣化寺。開 無畏三藏塔瞻敬真體。四月上將郊天而雨 不止。遣使禱無畏塔。及期而霽 (無畏三藏。唐開元四年
自西天來。長安為教主二十三年。滅塔於洛陽之龍門) ○上自洛陽回京師。 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宰相趙普因奏事 見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
讀兵書可也。
[0396c08] 讚曰。漢高帝與韓彭取天下論功行。封 王數十城。相繼反畔。卒取誅戮。光武封 功臣鄧禹輩。大者不過數縣。以其易制
故上下無異意。智矣哉。我太祖之善駕馭 英雄也。俾石守信等義社十弟釋兵權於 杯酒笑談之頃。享祿私第全其餘生。上 不失國恩下不失臣節。過二漢君臣遠
矣。至於深居禁中常誦佛典而欲使甲 士知讀兵書。是又重威保國之仁術也。 智矣哉。
太宗 (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也。母夢神人捧日寘於懷遂娠。十月十七日為乾明節葬永熙陵)
[0396c19] 太平興國元年。詔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萬 人 (國朝會要) ○真君傳結壇之法有九。上三壇 為國家。上曰順天興國壇。星位三千六百。
為普天大醮。中曰延祚保生壇。星位二千四 百。為周天大醮。下曰祈穀福時壇。星位一 千二百。為羅天大醮。中三壇為臣寮。上曰
黃籙延壽壇。星位六百四十。中曰黃籙臻慶 壇。星位四百九十。下曰黃籙去邪壇。星位三 百六十。下三壇為士庶。上曰續命壇。星位
二百四十。中曰集福壇。星位百二十。下曰 却災壇。星位八十一。旌旗鑑劍。弓矢法物。具 列儀範各有差隆云云。真君曰。諸天萬靈
仙眾梵佛。悉朝上帝於通明殿。又曰。佛在 三清之中。別有梵天居之。於上帝如九卿 奉天子也。
[0397a05] 述曰。凡釋道二家之言天。名可不同而 體不可不同也。如來聖人如實知見三 界。不可謂不盡也。而道家諸書淺繆無
識。故名與體皆不同。如度人經諸道書。 或云三十六天。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 無色界四天。此二十八為三界內有生 死。其上更有四梵天為三界外。斷生死
一災。又其上有三清天。最上為大羅天。 此等雖欲比同佛經三界之語。殊不知 四梵三清竟無實位。蓋凡言界外斷生死 者。即三乘與佛耳。豈當復指三清諸天
輪轉之徒哉。張無盡述息諍論。引黃帝 內書云。太一者。元一之氣。始生於太虛 之上。有玉京山。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 帝。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之上
有虛皇十天。元老元君元尊天真九皇居 之。天皇真人。降天真九氣分六元。而為 混沌之象云云。無盡斷之曰。夫言玉京 山三十二帝者。即佛之所謂須彌山頂忉
利天也。虛皇天者。即佛所謂大梵天也。三 清天者。即佛所謂空居天也。大梵天為世 界主。不知上有光音諸天。而言我能有 所生。有所生則氣有所降。此天真九皇
所以降氣而造世界也。氣有陰陽則人 有男女。如道家三清。侍以金童玉女。此 欲界空居為三清天也 (空居即夜摩為大清。兜率為上清。樂變化為玉
清。他化自在為大羅天。然道書言天。矛盾自多難以定一) 又王欽若奉詔 撰翊聖真君傳。其間論佛最為失義。如 翊聖云。諸天萬靈仙眾梵佛。悉來朝上帝。
夫佛為三界師為天中尊。佛所住處梵 天帝釋皆來衛從。明知天帝所以奉佛也。 今傳言佛來朝帝。甚為無狀。翊聖既自 言。帝輔其位高矣。未應有此失理之
言。欽若稍稱知佛。作傳之辭亦未必有 此語。特恐道流不知天位。妄撰此言入 於傳中。雖欲尊天而卑佛。適所以誣 天而慢佛也。戒之哉。
[0397b13] 初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為官倉。國初寺僧擊 鼓求復。至是不已。上遣使持劍詰之曰。 前朝為倉日久。何為煩瀆天廷。且密戒懼即
斬之。僧辭自若曰。前朝不道毀像廢寺。正 賴今日聖明興復之耳。貧道何畏一死。中 使以聞。上大感歎。勅復以為寺 (類苑) 。
[0397b19] 二年。使改龍興寺為太平興國寺。立開先 殿以奉太祖御容○西天沙門吉祥來。進 貝葉梵經。
[0397b22] 三年三月。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 曰乾明○開寶寺沙門繼從等。自西天還 獻梵經佛舍利塔菩提樹葉孔雀尾拂。並賜
紫方袍○四月詔諡廬山遠法師曰圓悟。 塔曰凝寂。永法師曰覺寂。塔曰實智○中 天竺沙門鉢納摩來。獻佛舍利塔 犛 牛尾拂
○西天王子曼殊室利求歸本國。詔從之 (開寶四年至此) ○翰林學士李昉徐鉉等進太平廣記。 其間錄佛法者三十卷。上自漢明終於五
代。古今悟心得道之眾。神僧經論定慧之學。 君臣信毀休咎之徵。靡所不載○勅供奉官 趙鎔。往吳越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 吳越王俶奉版圖歸朝。令僧統贊寧奉釋
迦舍利塔入見於滋福殿。上素聞其名。一 日七宣。賜號通慧大師 (寧在國為兩浙僧統。號明義宗文大師) 除 翰林與學士陶穀同列。或誚之曰。青瑣朱
楹安容此物。及與之語。師援據經史袞袞 不已。誚者為之畏服。學士王禹稱徐鉉。每 有疑則就質之。皆為下拜。事以師禮滋福 殿者安佛像經藏。立剎聲鐘即內道場也
(國朝會要) 。
[0397c14] 五年正月。勅內侍張廷訓。往代州五臺山 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奉安於真容院。詔 重修五臺十寺。以沙門芳潤為十寺僧正。
十寺者。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 華。祕密。靈境。大賢。五臺山記云。山形五峙 周五百里。崇巖疊嶂飛泉吐霧。中臺高四十
里。頂上平地周六里。西北有太華池石精舍 文殊彌勒石像。東南有大孚寺。魏文帝造。東 西二堂聖所居處。又東北有王子寺阿育王
塔。東北三臺間有金剛窟三世佛法藏。中臺 東南有清涼寺。其最深處文殊所居。人不敢 近。西巖有祕魔巖。巖西有佛光寺○勅內
侍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 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 覆之。詔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賢。黑水華
嚴。中峯。乾明。光相也。三峨高出五岳秀甲 九州。西竺千歲和上曰。此震旦國第一山也 ○河中府沙門法進。請三藏法天譯經於 蒲津 (蒲州河中府)
守臣表進。上覽之大說。召入京 師始興譯事○二月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三 藏天息災。烏填曩國三藏施護來。召見賜紫 衣。勅二師同閱梵夾。時上盛意翻譯。乃詔
中使鄭守均。於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院。 為三堂。中為譯經。東序為潤文。西序為證 義○五月中天竺沙門護羅來。獻貝葉梵經 勅賜紫服○沙門知則進所著聖無量壽經
疏。賜號演教大師○詔建開聖禪寺於誕生 之地。奉優填王旃檀瑞像 (梁武帝遣郝騫往天竺迎至者) 釋迦佛 牙太祖親緘銀塔中 (唐宣律師天人所獻)
梁誌公真身錫 杖刀尺○勅內侍衛欽。往泗州修僧伽大 師塔。凡十三層。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
[0398a16] 七年正月。威虜軍奏言。築城穿土得石函 鐵函銅函銀函金函。凡五重中有流離瓶盛 佛舍利。有刻石記云。貞觀二十一年藏佛
舍利。謹遣牙吏以聞○嘉州通判王袞奏。近 往峨眉提點白水寺修造。見瓦屋山皆 變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賢。次日午中見 羅漢二身乘紫雲行空中。
[0398a23] 深州奏。陸澤縣人王緒牧牛田中。見一白 兔。逐之入土穴中。探穴得石佛五十軀。制 度奇古長皆尺餘。勅就邑寺奉安。像常放白
光○六月譯經院成。詔天息災等居之。賜 天息災明教大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顯教 大師令以所將梵本各譯一經。詔梵學僧 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綴文。光祿卿楊說兵
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護。天息災 述譯經儀式。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 (作壇以粉 飾之事在藏經) 開四門。各一梵僧主之。持祕密呪
七日夜。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 (壇形正圓。層列佛大 士天神名佐。環遶其上如車輪之狀) 目曰大法曼拏羅 (此云大會) 請聖 賢阿伽沐浴
(阿伽此云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 設 香華燈水殽果之供。禮拜遶旋。祈請冥祐。 以殄魔障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第三 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 是梵音 ( kṛ da
ya 。初翻為紇哩第野。 su traṃ 為素怛覽) 五筆受。翻梵音 成華言 (紇哩那野。再翻為心。素怛覽。翻為經) 第六綴文。回綴
文字使成句義 (如筆受云照見五蘊彼自性空見此。今云照見五蘊皆空。大率梵音多先 能後所。如念佛為佛念打鐘為鐘打。故須回綴字句以順此土之文)
第七參譯。參考 兩土文字使無誤。第八刊定。刊削冗長定 取句義 (如無無明無明。剩兩字。如上正遍知。上闕一無字) 第九潤文。官
於僧眾南向設位。參詳潤色 (如心經度一切苦厄一句。元無梵本。又 是故空中一句。是故兩字元無梵本) 僧眾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
儀整肅。所須受用悉從官給。天息災言。譯文 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若變文回 避慮妨經旨。今欲依國學九經但闕點畫。
詔答。佛經用字宜從正文。廟諱御名不須 回避○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法天 上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 卷。詔兩街僧選義學沙門百人祥定經義。
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譯場久廢傳譯至艱。 天息災等即持梵文。先翻梵義。以華文證 之。曜眾乃服○詔新經入藏開板流行。車駕
親幸譯經院。召僧眾賜坐尉諭。賜臥具繒 帛什物。度其院童子十人。悉取禁中所藏梵 本令其翻譯○十二月詔選梵學沙門為 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自是每歲誕節
必獻新經。皆召坐賜齋以經付藏○詔曰。 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內外諸郡童行並 與剃度○成都沙門光遠遊西天還。詣闕 進西天竺王子沒徒曩表佛頂印貝多葉菩
提樹葉。詔三藏施護譯其表曰。伏聞支那 國 (西竺指大唐為支那。今因舊以為稱也) 有大天子。至聖至神富 貴自在。自慚福薄無由朝謁。遠蒙皇恩
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即已披挂供 養。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一切 有情度諸沈溺。謹以釋迦舍利附沙門光 遠以進
(奉金剛佛袈裟。兩朝未見遣送之實。今詳乾德四年行勤等應詔。西天求法。諸國並賜詔書。 應以此年附獻也) 八年六月。詔翰林贊寧修大宋高僧
傳。寧乞歸錢唐撰述。詔許之○詔譯經院。 賜名傳法。於西偏建印經院 (今臨安傳法院。即東都譯經院。 今但供奉入內道場法事) ○成都先奉太祖勅造大藏經板
成進上○勅太原成都鑄銅鐘。賜五臺峨眉 名山遣挂之日。兩山皆有梵僧十餘。空中 奉迎其鐘。聲聞百里○天息災等言。歷朝
翻譯並藉梵僧。若遐阻不來則譯經廢絕。欲 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習學梵字。詔令高 品王文壽選惟淨等十人引見便殿詔送 譯經院受學。惟淨者江南李煜之姪。口受
梵章即曉其義。歲餘度為僧。升梵學筆受。 賜紫衣光梵大師○沙門法遇自西天來。 獻佛頂舍利貝葉梵經。法遇化眾造龍寶蓋
金襴袈裟。將再往中天竺金剛座所供養。乞 給所經諸國書。詔賜三佛齊葛古羅柯蘭諸 國勅書以遣之○泗州奏。僧伽塔白晝放 光。士民然頂臂香供養者日千餘人。勅內
侍奉釋迦舍利藏之塔下○上以新譯經。 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 微識其宗。凡為君而正心無私。即自利行
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 梁武捨身為奴。此小乘偏見。非後代所宜 法也。趙普對曰。陛下以堯舜之道治世。以 如來之行修心。聖智高遠非臣下所能知
也○詔以御製蓮華心回文偈。祕藏詮。逍遙 詠。宣示近臣○勅內侍張承貴往天台山 重建壽昌寺從沙門自珣請也。
[0399a16] 雍熙元年三月。日本國沙門奝 (丁ㄠ切) 然來 朝。然言。其國傳襲六十四世八十五主。至應 神天皇。始傳中國文字。至欽明天皇壬申
歲。始傳佛教於百濟。當梁承聖初年。至用 明立有太子名聖德。年七歲便悟佛法。於 菩提寺講勝鬘經。感天雨華。始遣使入中
國求法華經。當隋開皇中也。至孝德立。白 雉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國從奘法師傳法。 當唐永徽四年也。次足姬立。令僧智通入
中國求大乘法。當顯慶三年也。次文武立。 寶龜二年令僧玄昉入中國求法。當開元 四年也。次孝明立。天平勝寶四年遣使入
中國求內外教典。當天寶中也。次元武立。 遣僧空海入中國傳智者教。當元和年中 也
(貞元元和間。有日本最澄。受荊溪一宗疏記以歸。當以此為傳教之始可也。而奝然乃言空海傳教。而不
及最澄何耶。唐書亦言空海肆業中國二十年。然吾宗未見空海傳教之迹。今據釋門正統云。空海入中國學密 教於不空弟子慧果。始知奝然言學智者教者誤也)
次文德立。令僧常曉 入中國求釋迦密教。當大中年也。上聞其 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謂宰臣曰。島夷君 臣乃能世祚永久若是。奝然求謁五臺及回
京師。乞賜印本大藏經詔有司給與之 案唐書。日本漢倭人也。去京師萬四千 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左右小島五 十餘。皆自名國而臣附之。其俗多女少
男。有文字尚浮圖。其王姓阿每氏。初主 號天御中主彥歛。五十二世皆以尊為 號。居竺紫城。彥子神武立。更以天皇為 號。徙治大和州。又十六世至應神。又十
四世至欽明。又二世至用明。當隋開皇 末。始與中國通。又四世至皇極。當正觀 五年。遣使入朝。極子孝德立。始改元白 雉獻武魄大如斗馬腦若五升器。又二
世至天智。遣使與蝦蛦人偕朝。又二世 號總持。遣使賀平高麗。當咸亨元年 也。至是始改號日本。言其國在東近日 所出也。長安元年持子文武立。改元大
寶。遣使粟田貢方物。武后授司膳卿還 國。又二世聖武立。改元白龜。開元初粟 田復來朝。請從諸儒授經。詔四門助教 趙玄默即鴻臚寺為師。悉賞物貿書歸。
聖武女孝明立。改元天平勝寶。四世元武 立。當貞元末年。遣使者朝期學者橘免 勢浮圖空海。留肆業二十年。乃還。又五世 文德立。又三世光孝立。當光啟元年也
(唐祖景帝諱虎。如龍虎虎丘虎魄。並出以武家) 。
[0399c03]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壽昌寺。 二年上覽新譯經。謂宰臣曰。天息災等妙 得翻譯之體。乃詔天息災除朝散大夫試
光祿卿。法天施護並除朝奉大夫試鴻臚 卿。法天改名法賢。並月給酥酪錢有差。新 譯經論並刊板印行。天息災等言。聞 陝 西諸
路頗有道俗收藏梵經。乞下尋訪以資翻 譯。詔從之 (漢書注。郊廟行禮。九賓鴻聲而臚傳之也) 。
[0399c11] 述曰。自古人君重沙門之德者。必尊其 位異其稱。曰僧錄僧統法師國師。入對 不稱臣。登殿賜高座。如是為得其宜。
至若封官加爵稱卿稱公。混濫朝端輕 招物論。上失尊僧之禮。下貽失節之譏。 釋氏清風幾於不競彼徵君處士不事 王侯者。吾輩寧無愧乎。若不空開府於
唐朝息災光祿於吾宋。皆由翻譯功高 特承天澤。蓋將答主上重法之心。非所 以為榮也。
[0399c21] 詔兩街供奉僧於內殿建道場。為民祈福。 歲以為常○詔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 翻譯者。悉館於傳法院○詔嶺南粵俗殺
人祭鬼。僧置妻孥。所在長吏誡厲以順 正教 (東都事略) 。
[0399c26] 述曰。磐少時客南海。見鄉落僧居畜妻 養子。皆能執鈸鼓從事於赴請。問其度 牒否。則曰。但於本郡給帖耳。此等皆因
守郡者規微利。而不知慁瀆三寶之 為過也。今此詔旨專戒長吏。可謂得護 法之心焉。嘗聞蜀僧在鄉多畜妻子。平 時習熟公私不以為非。今之西蜀遊學東
南者。真成出家之士也。
[0400a05] 三年。詔天下係帳童行並與剃度。自今後讀 經及三百紙。所業精熟者。方許係帳○詔 以御製三藏聖教序賜天息災等。令冠新 譯經首。
[0400a09] 四年。勅內侍送寶冠瓔珞袈裟往峨眉普 賢寺。是日眾見普賢大士乘紫雲行空中。 久之方沒○十一月四日。螺溪羲寂法師示 寂。
[0400a13] 端拱元年。翰林通慧大師贊寧上表進高僧 傳三十卷。璽書褒美 (璽音徙天子玉印) 令遍入大藏。
勅住京師天壽寺。僧傳之作始於梁嘉祥惠 皎為高僧傳十四卷。起漢明終梁武天監 十八年。唐西明道宣作續高僧傳三十卷起 梁天監訖唐正觀十九年。今宋傳起唐正
觀至宋端拱元年。依梁唐二傳分十科。一 譯經。二解義。三禪定。四戒律。五護法。六感 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學 (王禹稱有詩。贈寧
僧統云。支公兼有董狐才。史傳修成乙夜開) 。
[0400a23] 述曰。洪覺範謂宣律師作僧史。文辭非所 長。作禪者傳。如戶昏案檢。寧僧統雖博 學。然其識暗聚眾碣為傳。非一體。覺範
之論何其至耶。昔魯直見僧傳文鄙義淺 欲刪修之。而不果。惜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能成魯直志乎。
[0400a29] 兩街僧錄可朝等。請箋釋御製佛乘文集。詔 許之○日本國法濟大師奝然。遣弟子嘉因 祈乾來朝○十月二十一日。寶雲通法師示 寂。
[0400b04] 二年。開寶寺建寶塔成。八隅十一層。三十 六丈。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 阿育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凡
八年而畢。賜名福勝塔院。安舍利日。上肩 輿微行。自手奉藏。有白光起小塔一角。大 塔放光洞照天地。士庶焚香獻供者盈路。
內侍數十人求出家掃塔。上謂近臣曰。我 宿世曾親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詔直學士 院朱昂撰塔銘。謂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 僧法遇乞為本國佛金剛座立碑
(即菩提樹下金剛土臺也) 學士蘇易簡為之指佛為夷人。朕惡其不 遜。遂別命製之。卿宜體此意。
[0400b16] 述曰。人無通識不足以知佛。故韓愈夷 其佛。歐陽修亦夷其佛。太宗以蘇易簡指 佛為夷而惡之。自古人君莫如太宗之
有通識也。佛聖人也。五天中土也。此方 即五天之東境也。今稱中國者。此方自稱 尊也。稱四夷者。且約此方四境之外論 之也。儒家乏通識。即目睫以言之。故多
失言。若蘇黃諸公則知之。復能言之也。
[0400b24] 勅內侍謝保意領將作匠。賜黃金三百兩。 往峨眉飾普賢像。再修寺宇。并賜御製文 集令直院徐鉉撰記。淳化元年。詔參政蘇
易簡撰三教聖賢錄。乞通慧贊寧太一宮道 士韓德純分領其事。寧撰鷲嶺聖賢錄五十 卷以進。勅充左街講經首座○通利軍 (後廢隷真 定府)
建城掘地。於古寺基得巨石佛十軀。詔 建淳化寺以奉其像○詔漣水軍沙門道堅 赴闕。召見賜偈。堅姓婁。神異不測。知人休 咎。時潤州有沙門號四世界。佯狂市廛說
禍福立應。潤商人欲往漣水。四世界曰。彼 有婁道者。是蹈寶華佛化身。汝如見之必 獲厚利。商至漣水見而拜之。師曰。四世界
教汝來耶。汝不識日光菩薩。見我何為。商 退果得利異常時。歸訪四世界不復見 矣○詔赤脚道者入見。上曰。南方禪律如 何化物。對曰。究之一理。上起遶龍床一匝
云。是禪是律。對曰。究之一理。上說○高麗 國王治遣使。乞賜大藏經并御製佛乘文 集。詔給之。
[0400c15] 二年。太原沙門重達自西天還。往反十年。 進佛舍利貝葉梵經。賜紫服住西京廣愛 寺○勅翰林贊寧充史館編修○中天竺那
爛陀寺沙門補陀吃多來朝。進佛舍利梵經。 賜紫服○杭州西湖昭慶寺沙門省常。刺血 書華嚴淨行品。結社修西方淨業。宰相王
旦為之首參政蘇易簡百三十二人。一時士 夫皆稱淨行社弟子。比丘預者千眾人。謂廬 山蓮社莫如此日之盛○申公呂蒙正微時 窶甚 (窶郡羽反貧也)
常干謁人。有僧憐之給其食。 彌月又罄。乃令就居房廊隨眾粥飯。遂得 安心讀書。是年獲薦。僧復備裝遣之。竟魁 多士。後十年執政郊祀。奉給皆不請。上間
其故對以私恩未報。上歎曰。僧中有若人 耶。乃牒西京令寺僧取奉資修寺以為 報。公常晨興禮佛。祝之曰。不信三寶者願 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公
之子公著。猶子夷簡。並封申公。皆知敬佛。 每於元旦出所事諸禪老書誨。拜而讀之。 蒙正居政府日。焚疏請言法華齋。翌旦言
至坐堂上。公將出。念當拜不當拜。言大呼 曰。呂老子快出來。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驚 遽出拜之。齋畢問未來休咎。言索筆書亳 州二字。及後罷相知亳。始悟前讖
(大慧武庫) ○ 南海占城國沙門淨戒。詣闕獻如意金銅 鈴杵龍腦香。詔國忌日宰相已下詣寺觀行 香。禁不得事腥酒。
[0401a13] 四年。詔西邊諸郡梵僧西來。中國僧西遊而 還者。所持梵經並先具奏。封題進上○高麗 國王治遣使謝賜藏經御製文集○上幸
開寶塔院問僧。卿是何人。僧云。塔主。上曰 朕塔云何卿作主。僧無對 (雪竇代云盍聞咸如) 因僧 朝見。上曰。甚處來。對云。廬山臥雲菴。上曰。
臥雲深處不朝天。僧無對 (雪竇代云難避至能) 上嘗 夢天人云。請陛下發菩提心翌旦宣問西 街。菩提心如何發。俱無對 (雪竇代云實謂今古平聞) 。
[0401a22] 五年。中聞國沙門吉祥進大乘祝藏經。詔 五藏法賢等詳定。賢奏此經是于闐書體 非是梵文。其中無請問人及聽法眾。前後六
十五處文義不正。帝召賢諭之曰。使邪偽 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棄此本以 絕後惑○蜀民李順反陷成都。上遣昭宣 使王繼恩攻破之。復命參知政事趙昌言。
充川陝路兵馬都使。既行。時峨眉高僧茂貞 赴召。謂上曰。昌言額絞有反相。不宜委 以蜀事。上方悔之。及昌言至鳳翔時。寇準
為守。密上書言。昌言有重名無子息。不 可授以兵柄。上得疏憶茂貞言。大驚乃以 昌言知鳳翔。而召寇準參政事。
[0401b06] 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門迦羅扇帝來朝。進佛 頂舍利貝葉梵經○詔兩浙福建路每寺三 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誦經百紙
讀經五百紙為合格○詔兩街僧錄省才 進盂蘭盆儀。
[0401b11] 二年。詔以御製祕藏詮二十卷緣識五卷趙 遙詠十卷命兩街箋注。入大藏頒行。
[0401b13] 藏六秀師曰。秀嘗恭覽祕藏詮等三文知 旨。義與契經相為表裏。所謂現在佛以 梵王帝釋身稱性而說法也。
[0401b16] 勅史館編修贊寧知西京教門事。
[0401b17] 三年九月○西天竺沙門羅護羅來朝。進貝 葉梵經。賜紫服。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三 (終)
[0401b20] ○國初有天神。降于盩屋 (音周質扶風屬縣) 張守 真家。自言。玉帝之輔。奉上帝命護衛宋 朝。所言禍福皆驗守真遂為道士。至是上
召守真入見。陳立壇設醮之法。勅於瓊 林苑設周天大醮。遣記居舍人王龜從。 就終南山建上清太平宮。以奉天神。上 親征太原天神降言。宜設醮謝勝捷。踰
旬王師秦捷。上遣使詣宮醮謝其夕降 言曰。上帝諸天皆喜國祚延永過於有唐。 乃詔封天神為翊聖保德真君。賜守真 崇元大師。自是公卿士庶詣宮祈叩。必降
語告誡 (國朝會要) 。
[0401c03] ○詔華州處士陳摶入見。不就。再遣中 謁者 (漢世稱內使為中謁者) 。賜以詩曰。曾向前朝出 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解隨徵
召。盡把三峯乞與君。摶不得已詣闕。 冠華陽巾羽服草屩以賓禮見 (草曰屩。音□。木 曰屐。皮曰履。麻曰鞋。有藉曰屧。悉叶反) 。賜號希夷先生。令見
壽王 (真宗初封) 及門而反曰。王門廝後皆將相 之具。何必見王。由是上屬意真宗。宰相 宋琪從容問曰。先生得玄默之道。可以
化人乎。摶曰。山林之人無道可傳。聖上 天日之表正君臣合德圖治之時也。
[0401c14] ○舒州奏貢瑞石言。懷寧縣人柯萼逢 異僧。令往萬歲山取寶僧以杖指古松 萼掘之得黝石 (於紏反青黑色) 上刻梁誌公記
云。吾觀四五朝後次丙子年趙號太平 二十一帝。社稷永安。僧忽不見。上覽石 敬歎不已。忽一日誌公降禁中。上親聞 訓語乃遣使詣鐘山奉齋。其文略曰。至
真臨格。寶訓躬聞。審基緒之由來。積慶 靈之永久。乃詔賜號道林真覺菩薩。公私 不得指斥其名。因號寶公。
[0401c24] 讚曰。當 太宗朝兩獲瑞石。皆稱趙 二十一帝。嘉州之貢猶可以言人為 之。至於舒州之獻誌公所記異僧親指。
非可言人為也。及誌公降禁中聞寶 訓。遣使鐘山奉齋致謝。非聖天子有 所誠感曷至於是。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5 佛祖統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