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五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仁宗 (真宗第六子。母宸妃李氏。夢二日在天其一忽墜以裾承之遂娠。四月十四日為乾元節。葬永昭陵)
[0408b25] 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 以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
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 (鄭氏家集) ○勅內侍楊懷古降香入天竺靈山為國 祈福。慈雲式法師。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為
請。懷古為奏上知○南海駐輦國遣使進 金葉天竺梵經。詔三藏法護譯之○四明延 慶法智法師。出教義策試生徒名開幃四 十二章至今以為法。
[0408c06] 二年。詔賜天台教文入藏。及賜白金百兩。 飯靈山千眾。慈雲撰教藏隨函目錄。述諸 部著作大義○四明名儒衛開遊學至洛陽。
遇道人李士寧於逆旅。謂開曰君鄉城戒香 有瘂女者。過去維衛佛也。若歸可往禮拜。 問其狀。則曰。縮臂掃地者是也。開既婦亟
往寺訪之。一老尼曰。聖姑坐化年餘矣。因 示以畫像。炷香作禮。自以不覩尊容為 之愧恨。明年過錢唐客書吏陳式家。忽見 小兒十數擁一尼童入門。譁傳云。瘂女瘂
女。開方驚顧。遽索紙書偈曰。大地山河是 阿誰。了無一法可思惟。夜來處處鳴鐘鼓。 敲破髑髏人不知。復於偈後書無去來。開
前禮足。略述戒香得瞻遺像之意。復書偈 云。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瘂 女姓字。秖此便是真名。出門竟去。追問小
兒。瘂女何人。兒曰。維衛佛也。問兒何人。曰 問取瘂女。忽俱不見。
[0408c24] 志磐頃過甬東。棲心元妙得舊文於書篋。 念瘂女古佛。世無知者。因為述戒香維 衛古佛記。既而元妙以遺寺。王師亮俾
刻石寺中。以題名勝。案藏經維衛或稱 毘婆尸。此翻勝觀。所謂以勝妙三觀觀 一切諸法無非三諦之理也。
[0409a01] 蜀人李士寧有道之士。得軒轅古鏡洞見遠 近。學士蔡君謨。聞而惡之。一夕夢為虎逼。 有人救之。謂君謨曰。公貴人也。但頭骨未
正。乃以手按之。夢覺頭尚痛。明日士寧往 謁焉。即夢中所見者。後出守閩中。士寧復往 見君謨告曰。久患目疾。夜夢龍樹菩薩何
也。士寧即袖中出畫像宛如夢中。兩目明 視如故 (見李壁注荊公詩。士寧神異甚多。荊公歐陽公皆有歌詩。以記述其事) ○西天
沙門愛賢護賢來進貝葉梵經。賜紫服。
[0409a10] 三年。先是天禧初詔天下復放生池。四明 南湖法智法師。每於佛生日集眾行法。放 魚鳥以祝聖。是年郡以事聞。勅樞密劉均
撰文以紀。郡守曾會立碑寺門 (文見光教志) 師一 夕夢伽藍神告曰。明日相公至。已而曾會領 子公亮入寺。師告以夢。母夫人謝曰。後貴
無敢忘。及公亮入相。乃買田闢屋。歲度其 徒 (有曾相公捨田帖載教行錄) ○翰林學士夏竦同三藏惟淨 等。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判都省馬亮言。
佛道貴重人天所師。請無得收度曾犯真 刑及文身者。詔從之。
[0409a21] 五年。三藏惟淨進大藏經目錄二袠。賜名天 聖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杭州天 竺寺。七月八月望日之夕天雨桂子。慈雲法
師播種於土。作詩以記。
[0409a25] 六年。御製三寶讚以賜宰輔及譯經院○四 明南湖法智法師。於元旦建光明懺。期至 五日。趺坐說法。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
然而化。露龕七日。顏貌如生爪髮俱長。闍 維之日異香芬郁。舍利無數舌根不壞若蓮 華然。
[0409b02] 七年。勅於京師大建慈化寺。謂宰臣曰。此 蓋為先帝薦福之舉。今後毋得無故擅 興力役。
[0409b05] 九年。勅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迎六 祖衣鉢。入京闕供養。及至奉安大內清淨 堂。勅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鉢記○傳
法院言。沙門懷問嘗往天竺。為真宗皇帝 建塔於佛金剛座之側。今欲再往為皇太后 今上更建二塔。乞賜先朝聖教序皇太后發 願文聖上三寶讚。刊石塔下。及製袈裟奉
釋迦像。詔可。仍令詞臣撰沙門懷問三往 西天記○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遣 使取自洛烈火煆之色不變。心敬神異。遂 製發願文。太宗朝復取驗以火。製偈讚以
申敬 (見三朝御製碑) 因奉安大相國寺法華院。真宗 嘗迎供開寶寺靈感塔下。瞻拜之夕神光洞 發。遂製偈讚 (見三朝御製碑) 上以三朝敬事。遂迎
置禁中。以薔薇水灌之 (出南海三佛齊國。香氣芬郁異常) 忽 於穴中得舍利一。五色映人。因為製讚。 以金 [豕/皿]
二重藏之。奉以還寺。其讚云。三皇 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 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秖見空遺 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
經百鍊色長新 ( [豕/皿] 徒回切。音隤。器似盂。本紀錯為 盝 。今改正) 。
[0409b26] 述曰。佛道大道也。佛身真身也。言大道 則法界無遺。不同孔老之有方域。言真 身則常住不滅。不同孔老之有生死。其
所謂佛牙舍利者。此蓋真身應物示化之 一法也。豈世間水火所能沮壞之耶。仁 宗以三朝歸敬特製讚文。而且歷詆帝 皇儒道之宗祖者。誠以仁義之道清淨之
化。所以教域中之人致人天之福耳。非 如佛道有化人出世之能。然則在儒在 道不離此身。皆可以從事。釋學以為未 來出世之本。恭覽宸製。知言近而指遠。
[0409c08] 明道元年十月一日。天竺慈雲法師說法坐 逝。人見大星殞於鷲峯紅光赫然。師於前 朝進金光明護國儀。上因閱視至發願文
有諸天威神護持我國聖帝仁王慈臨無際。 撫几歎曰。朕得此人可以致治。亟宣召 之則師入滅矣。
[0409c14] 二年七月。四明南湖奉法智法師舍利。葬 於南城崇法院之祖關。
[0409c16] 景祐元年。參知政事王隨。刪景德傳燈錄 為十五卷。傳法院編錄入藏○詔試天下 童行誦法華經。中選者得度。命參政宋綬
夏竦同監。試有童行誦經不過問習業幾 年。對曰。十年矣。二公笑且閔之。約歸各取 經誦。綬十日竦七日。不遺一字 (歸田錄) ○是歲
天下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萬 八千七百四十人。
[0409c24] 二年。上御製天竺字源序賜譯經院。是書 即法護惟淨。以華梵對翻為七卷。聲明之 學實肇於茲。其所序云。翻宣表率則有天息 災等三藏五人
(西土四人天息災。施護。法賢。法護。東土一人。則惟淨耳) 筆受 綴文證義。則自法進至慧燈七十九人。五 竺貢梵經僧。自法軍至法稱八十人。此土
取經僧得還者。自辭澣至栖祕百三十八 人。梵本一千四百二十八。譯成五百六十四 卷○十一月詔孔宗愿襲封文宣公。
[0410a04] 三年。駙馬都尉李遵勗。廣傳燈為三十卷 進上。賜名天聖廣燈錄。御製序○右僕射譯 經潤文使呂夷簡。參知政事潤文官宋綬言。
奉詔續修法寶錄。自祥符四年至今景祐 三年。編成一百六十一卷。乞依舊式賜序 四年。御製景祐新修法寶錄序。賜入大藏。
[0410a10] 寶元二年五月。三往西天懷問同沙門得濟 永定得安。自中天竺摩竭陀國還。進佛骨 舍利貝葉梵經貝多子菩提樹葉無憂樹葉菩
提子念珠西天碑十九本。召見尉勞。賜號顯 教大師紫衣金幣。
[0410a15] 慶歷元年。三藏法師惟淨言。西土進經新舊 萬軸。鴻臚之設有費廩祿 (鴻臚卿主四方賓客。後世兼領西域梵僧)
欲乞停罷譯經。上曰。三聖舊模焉敢即廢。 且琛貢之藉非鴻臚則不可識。未幾中丞 孔輔道上疏。請罷譯經。上出淨疏示之。諭 以先朝盛典不可輒廢 (湘山野錄)
○范仲淹宣 撫河東。寓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 六羅漢因果識見頌。藏經所未錄也。仲淹遂 為之序云。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
之言也。余讀之。一頌一悟。方知塵世有無 邊聖法。大藏有遺落真文。因以傳江陵。沙 門慧哲。俾行於世 (家集) ○諫議大夫歐陽修
慕韓愈斥佛老。著本論三篇。其略曰。佛法 為中國患千餘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 者。莫不欲去之。已去矣而復大集。遂至於
無可柰何。云云。堯舜三代之際。王政修明。 禮義之教充於天下。於此之世雖有佛無 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缺禮義廢。後二百餘
年而佛至乎中國。由是言之佛所以為吾 患者。乘其缺廢之時而來。此其受患之本 也。云云。禮義者勝佛之本也。蒐狩昏姻喪祭
鄉射之禮。凡教民之具無不備。則佛無由 而入 (歐陽氏以禮義為本。求勝於佛。故曰本論) 又曰。今佛之法可 謂姦邪。又曰。千年佛老賊中國
(並見六一居士集) ○ 二年。初東掖山本如法師結百僧修法華長 懺一年。是年七月。駙馬都尉李遵勗以聞於 朝。賜號神照紫方袍。嘗於山西南見一虎
臥。以杖擊之曰。非汝住處也。虎俛首而 去。後於虎臥處結屋為菴。以是年歸閒 此中。慕廬山之風。與郇公章得象諸賢結 白蓮社。六七年間寖成巨剎。主上素聞道
風。因賜白蓮之額。三年六月久旱。詔迎相 國寺佛牙入內殿躬禱。須臾雨大注。乃作 金殿四門以象天宮。用以奉藏。復製發願 文以見歸敬○宰相章得象兼譯經潤文
使。
[0410b22] 四年。
[0410b23] ○六月開寶寺靈感塔災。勅中使取塔基所 藏舍利塔入內供養。將事再建。諫臣余靖 力諫。上不說○諫議歐陽修。為言事者所
中。下詔獄窮治。左遷滁州。明年將歸廬陵。 舟次九江。因託意遊廬山。入東林圓通謁 祖印禪師居訥。與之論道。師出入百家而 折衷於佛法
(史記孔子世家。折衷於夫子。折斷也。衷當也。無音漢楊雄傳。折衷乎重華 顏師古) 修肅然心服。聳聽忘倦至夜分不能 已。默默首肯。平時排佛為之內銷。遲回
踰旬不忍去。或謂此與退之見大顛正相 類。修初至師揖就座曰。足下遠臨豈以西竺 聖人之道有合於心乎。修盛氣以答曰。修 學孔孟之道。竊有慕於韓子之攘斥佛老
者。西竺之法何所取焉。師正色而詰曰。退之 排佛老。自比孟子之距楊墨。佛老大聖非 楊墨比。退之尚不可排。況今欲慕之者。昔
者文中子之言佛聖人也。而退之斥為夷鬼。 此大慢之言也。修曰。學者廢中說史家不 立傳。退之絕口而弗稱。今師援之。謂佛聖
人者。天下孰從之乎。師曰。文中子醇儒也。 其得佐太宗當不愧三代之治。其職居修 史。必能列佛老於聖人。昔陳叔達撰隋史。
避嫌於當世。而司馬君實作傳以補之。退 之蔽賢而弗稱。豈天下之公心。皮日休謂。 孟子荀卿翼傳孔道。至於文中子司空圖。
謂天生文中子以致聖人之用。故房杜之徒。 恢張文武以濟正觀之治。此皆足以知文 中子也。荀卿之徒。韓非尚刑名以害世。李
斯焚詩書以亡秦。楊墨之禍未至是也。文 中子之門人。能以仁義之道。輔成唐家以 致治平。若子雲退之徒立空言。不聞其徒 有佐漢興唐之效者。然則文中子之道。豈
不愈於荀楊韓子。而後世學者顧不之知 耶 (文中子之弟王績。奏候君集無君事連長孫無忌叔達避嫌故。弗與立傳) 。
[0410c28] 修曰。韓子之與道文中子不合者鮮矣。使 其遇太宗。必大發所蘊。師曰。憲宗中興之 君也。退之不聞此時有所裨贊。乃以排佛
老為己功。欲自比於孟子之距楊墨。其好 勝取名。若是之甚。且退之斥佛為夷鬼者。 請略辨之。佛聖人降自兜率天。託生中天
竺聖王之家。何以夷稱。佛聖人不生不滅 曠劫常存。人天之宗仰。何以鬼稱。此非退 之大慢語乎。退之七世祖韓耆。當後魏永 興。自赫連屈匃來降拓跋
(赫連氏。匈奴左賢王。後據朔方號大 夏。後魏道武拓跋氏。起自北狄) 。由西戎歸北狄。獨不為祖 諱。而反敢訕佛聖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貶 之過
(答劉秀才書。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 而不思貶佛之 過為尤可畏。排老子為己任。而兄事毛 仙服其丹。卒疽發而殂 (退之言韓與毛同姓)
子昶校書不 材 (校漢書。改金根車為金銀車) 卒黜歸。未數世而絕滅。其亦 天刑人禍之不能免乎。退之倡排佛老。足
下今又和之。將使後世好名之士。援韓氏 歐陽氏以為法。豈不為盛德之累。諺言。善 罵者人亦善罵之。足下舊著本論。孜孜以 毀佛為務。安得眾口不毀公於天聽之前
乎。足下之言。以蒐狩喪祭鄉射之禮為勝 佛之本。是猶退之原道而實未知道也。修 大驚赧。為之謝曰。修胸中已釋然。將何以
見教。師曰。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屢生體 道。特以失念生東華為名儒。偏執世教 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 會。頓 祛
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 死生於一致。則淨念當明天真獨露。始可問 津於此道耳。修自此頗有省發。及後入參 大政。每譽於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嘗絕
(蜀沙門祖秀。紀歐陽子見訥禪師事。作歐陽外傳。後湖居士蘇庠養直魏公張浚為序。秀住潭州上封。得法於黃 龍新禪師。自號藏六菴) 。
[0411b03] 述曰。孔子文中子皆謂佛為聖人。韓氏則 曰。佛者夷狄。歐陽作本論曰。佛法為中 國患。二子不知佛為聖。不知天地之廣
大故。不知奚為夷奚為中國。不知佛 法之妙故。不知奚為本奚為患。儒宗有 欲排佛者。倘未能覽其典籍質諸學 者熟復其義理之所歸。則吾恐輕肆慢
易。如韓歐一時之失言也。然退之問道 於大顛。自云得入處。故魯直有云。退之 見大顛後。作文理勝。而排佛亦少沮。歐 陽見祖印。肅然心服。故東坡有云。永叔
不喜佛。然其聰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 成就。真佛法也。今人徒知誦前時之觝 排。而不能察後來之信服。以故二子終 受斥佛之名。其不幸乎。
[0411b18] 勅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宗愿為衍聖公。仙源 縣差廟戶五十人。充灑掃。
[0411b20] 五年。眉山蘇洵赴汴京舉進士不中。泝江 至潯陽。登廬山謁祖印訥禪師問法 (東坡云。 慶歷丁亥。先君問法於圓通。訥公得其旨) 。
[0411b23] 六年丙戌。江寧府正覺禪院住持守暹。重建 泗州大聖磚塔。天禧寺住持普莊撰葬舍利 記。
[0411b26] 七年。春不雨。遣使往隨州大洪山祈雨。使 人晨興叩殿遇紫服神僧。以目視之。翌日 大雨。詔封慈忍靈濟大師○太子太保張方
平。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楞伽經。入 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解。細 視筆畫手迹宛然。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
偈發明心要。蘇軾為題經後云。先佛所說。 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 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
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 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 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
者云云。軾遊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過南 都見公於私第。公時七十九。幻滅都盡。慧 光渾圓。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
可教者。乃授此經。旦以三十萬錢使印施 江淮間。金山佛印元禪師。謂印施有限。書 而刻之則無盡。乃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 山常住云○御製譯經頌賜三藏法護。
[0411c16] 八年。諫臣司馬光屢疏乞立儲嗣。上聞開寶 寺言法華有異行夜焚香默祝。翌日請法華 大士於化成殿齋。暨旦上道衣凝佇。俄內侍
奏言。法華自右掖門趨入。將至寢殿。訶不 能止。上笑曰。朕召之耳。至則徑升御榻趺 坐受齋。上問儲嗣事。索紙連書十三十三 字。後英宗繼統。乃濮王第十三子
(濮王為仁宗兄) ○ 知制誥曾公亮丁母夫人憂告歸。鄉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