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5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三
[0460c07] 北天佛牙 鄮山舍利 鳳翔佛骨
[0460c08]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出化
[0460c09]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建寺造塔
[0460c10] 西天求法 東土譯經 經目僧數
[0460c11] 天台傳教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0460c12] 神尼異行 名山勝迹 聖教感通
[0460c13]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北天佛牙
[0460c15] 唐高宗。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 以佛牙上於師○代宗。勅問文綱律師。親 傳先師宣律師釋迦佛牙。宜詣右門進上。 副朕瞻禮。
[0460c19] 宋太宗。建啟聖禪寺。奉優填聖瑞像釋迦 佛牙。大祖親緘銀塔中。初太祖疑佛牙非 真。取自洛以火煆之。色不變。遂製發願
文。太宗復驗以火。親製偈讚。真宗迎供瞻 禮。神光洞發。遂製讚。仁宗以三朝敬事。迎 置禁中。於穴中得一舍利。因為製讚。慶歷
三年久旱。迎佛牙入內殿祈禱。須臾雨大 注。復製發願文○英宗勅大相國寺造三 朝御製佛牙讚碑。學士王珪撰文○徽宗勅 迎三朝御讚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
利出如雨。因為製讚。
鄮山舍利
[0461a02] 周厲王。佛滅後百年。中天竺阿育王。取釋 迦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勅鬼神於閻浮 提城邑。滿一億家為立一塔。
[0461a05] 漢明帝問摩騰曰。白馬寺東有光怪。民呼 聖塚。騰曰。昔阿育王藏舍利八萬四千塔。震 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帝俱往禮拜。詔
造塔其上。九層二百尺。
[0461a09] 晉武帝。劉薩訶入地獄。見觀音大士謂曰。 可往洛陽 (聖 [塚-豖+(一/豖)] 舍利) 臨淄建鄴 (建康長干塔) 鄮陰
(今育王山舍利) 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頂禮悔罪。既蘇出家 名惠達。至鄮縣烏石山聞鐘聲。斵土求 之。得舍利寶塔。飛至一山。乃即其地建剎 奉塔
(今阿育王山舍利殿。即其處也) ○安帝勅鄮山造塔亭禪 室。度二七僧住持守護。
[0461a16] 宋文帝。遣僧道祐廣興創建。鑿基得大石 凾。頗黎鍾。金合銀罌。安三法身舍利。
[0461a18] 梁武帝。勅造木浮圖。堂殿房廊。賜額阿育 王寺○岳陽王蕭詧。修木浮圖為五層。鑄 金銅像五百軀。
[0461a21] 陳宣帝。遙敬寶塔。度二七僧。
[0461a22] 唐中宗。敬仰寶塔。勅送供施。委沙門棲曠 如法香火○國清智晞至寺禮八萬四千拜。 忽感紫文印右臂。終身不沒○肅宗內供奉
子璘母亡。岳神令往鄮山禮塔。可免母罪。 璘至寺禮至四萬拜。母現身塔前曰。吾承 汝力已生忉利○宣宗。四明道俗八千人。 於育王寺供舍利塔。天花紛墜放五色光
○懿宗。觀察使楊嚴奏舍利寶塔靈異。勅度 三十七僧。嚴奉香火。
[0461b02] 梁末帝。吳越王錢鏐遣弟鏵。往迎育王山舍 利塔。夜放光明。浙江如晝。
[0461b04] 周世宗。勅翰林承旨陶轂。入寺禮敬。見舍 利紅色。
[0461b06] 宋太宗。吳越王入朝。僧統贊寧奉釋迦舍利 塔。入見滋福殿○高宗。親洒宸翰賜佛頂 光明之塔○孝宗遣內侍李裕文。至育王
山迎佛舍利塔。詣行在所奉安觀堂。焚 香瞻禮。見塔上有月輪相及水晶珠。皇太 子請至東宮瞻禮。見相輪纍纍然如水晶 珠。上書妙勝之殿。以安塔所○皇子魏王
來鎮四明。往寺瞻禮寶塔。見豪光青赤交 眩。因造金塔奉安舍利塔。於中作贊四 章。刻於塔之四旁○寺東一里有聖井靈 鰻。欲出則有二紅蟹若前軀者。錢武肅王
迎塔至錢唐。夢一菩薩首戴結縵華冠。兩 掖挾蟹云。是育王聖井靈鰻。來護塔耳 (已上並見 寧僧統所作舍利塔傳靈鰻傳) 。
鳳翔佛骨
[0461b21] 唐高宗。詔迎岐州法門寺護國真身塔釋迦 佛指骨。至洛陽大內供養。皇后以金函九 重。命宣律師送還岐山○肅宗。詔迎法門
寺佛骨。至禁中禮敬。傳至諸寺瞻禮○德 宗。詔迎法門寺佛骨。入禁中禮敬。歷送京 城十寺。世傳三十年當一開。則歲豐人安。韓
愈上表諫。貶潮州○文宗。岐山法門寺佛 骨塔。慶雲見。
[0461b29] 懿宗。詔迎佛骨。三百里間車馬不絕。公私 音樂。儀衛之盛。過於南郊。上降樓迎拜。
陳留佛指
[0461c03] 宋仁宗。勅迎陳留佛指入內。試以烈火擊 以金鎚。了無所損。俄而舍利流出。乃製發 願文送還本寺。初是有梵僧來陳留闡教
寺。施天竺佛指。瑞光屢發○徽宗。方士盛 言。陳留佛指乃海狗骨。詔取驗之火焚鐵捶 十餘日。色不變。乃加禮送還。
瑞像應世
[0461c10] 晉愍帝。吳朱膺於松江得二石像。銘曰維 衛佛。迦葉佛。迎至通玄。後漁者得二石鉢。 見佛像在鉢際。遂送寺中○明帝。海上網
得文殊金像。陶侃迎至江州溺水中。後遠 法師起東林神運閣。至江禱之得其像。
[0461c15] 成帝。高悝望江浦五色光。得金像置長干 寺。後網得銅華趺。梵書云。阿育王第四女造 ○孝武。沙門曇翼見江陵城北五色光。得一
銅像。題云阿育王造。
[0461c19] 宋高祖。司徒王謐見東掖門地有光得金 佛。高七尺二寸○文帝都人孫彥曾妾王惠 稱。見江浦有光。得金佛一軀○孝武。盧陵
太守周湛進金像高九尺三寸。言僧法均至 三曲江。見光浮水面。因獲此像。
[0461c24] 梁武帝。夢釋迦檀像入國。乃遣郝騫等西 行求像至舍衛國。天監十年負像東還。帝 率百僚迎入太極殿○西天沙門自圖形
於吳中靈岩寺。像夜起行道。梵僧云。是智 積菩薩。
[0461c29] 唐宣宗。會昌毀寺。二僧負東林文殊像藏 錦繡谷峯頂寺。復訪像不獲。忽圓光涌於 空表。自是峯頂天池常見聖燈百千文殊出 沒。
[0462a04] 宋太宗。陸澤人王緒。見白兔逐之入穴。見 石佛五十身。勅就邑寺奉之○通利軍建 城掘地得大石佛十身。詔建淳化寺奉
其像○真宗。詔送金欄加沙往羅浮中閣 寺。奉釋迦瑞像。此像來自西天○神宗。詔 迎衡州玉塔入京師。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
○哲宗。袁州仰山舍利石塔。自然出現○袁 州木平山舍利石塔出現。夏旱。太守王古禱 於木平塔。白衣大士出現。復往仰山塔。泗州
大士維摩居士出現○袁州東山羅漢像出現 ○徽宗。金州奏。獲石羅漢大放光明。
聖賢出化
[0462a16] 室利房。秦始皇時自西域齎佛經來化。帝 以異俗囚之 (云云) ○摩騰竺法蘭。漢明帝時。 以白馬馱經自天竺來
(後人有經來白馬寺之句) ○宋真 宗。瞻摩騰真身製讚○康僧會。魏齊王時。 自西域至吳 (後人有僧到赤烏年之句) 唐高宗時 (云云) ○祇
域。晉武帝。自西域至洛陽○佛圖澄。晉懷 帝時。自西竺至洛陽。石勒奉之○單道開。 晉穆帝時○杯渡。宋文帝時○誌公觀音化
身。始宋明帝十一年終梁武天監十三年○ 達磨觀音化身。梁武大通元年。自南天竺來 ○北魏文帝大統元年。自梁入魏○傅大士
彌勒化身。出婺州烏傷縣。梁武帝中大通 六年 (云云) 大同元年 (云云) ○陳文帝。天嘉二 年 (云云) ○宣帝。大建年間 (云云)
○陸法和。 梁武太清 (云云) ○北齊天保 (云云) ○稠禪師。 北齊天保 (云云) ○法喜。隋煬帝 (云云) ○豐干
彌陀化現。寒山文殊化現。拾得普賢化現。唐 太宗正觀七年 (云云) ○杜順文殊化現。唐正 觀年 (云云) ○寶掌。高宗顯慶○萬回觀音化
身。高宗咸亨○中宗神龍○睿宗景雲○泗 州觀音化身。中宗神龍○代宗大歷○僖宗 四年○宋太宗。僧伽塔放光○真宗。諡普照
明覺大師○徽宗。京師大水。僧伽立空中。 旁侍慧岸木叉。一白衣跪於前。既而水退 ○一行。玄宗開元三年九年○万山李長者。
玄宗開元七年○宋哲宗。張商英至万山昭 化院。得華嚴決疑論○無畏。玄宗開元四年 ○宋真宗。瞻無畏塔製讚○金剛智。玄宗開
元七年○不空。玄宗開元八年○韋老師。玄 宗開元八年○馬郎婦。憲宗元和。普賢化身 ○隨洪大聖。文宗太和○宋仁宗。祈雨加封
○草衣。德宗建中○嬾殘。德宗貞元○傅大 士。宣宗曾志願開塔○晉少帝。吳越王問塔 ○湘山無量壽。懿宗八年。湘山全真禪師阿
彌陀佛化身○龜洋二真身。僖宗三年。泉 州無了禪師及弟子惠忠二塔○鰕子。昭宗 天復○岳林布袋彌勒化現。五代梁○道賢。
五代唐○扣氷古佛。五代唐○麻衣。周太祖 廣順○宋太祖建隆○婁道者。宋太宗。淳化 蹈寶華佛化身○真宗召見○四世界。婁道
者云。是日光菩薩化身。言法華。宋太宗○ 仁宗。默祝請齋○峨眉茂貞。真宗召見○南 安岩主。真宗時。定光佛化身○龜山智悟。
真宗時祈雨斷臂。云是五百羅漢中一○戒 香瘂女。仁宗時。四明戒香維衛古佛○李士 寧。仁宗時。於洛陽謂衛開曰。戒香瘂女是
維衛佛○蔡君謨。病目夢龍樹○潘盎。神 宗時。言法華云。是日光佛○趙棠。神宗時。 從潘盎遊○佛陀波利。哲宗時。潁州太守蘇 軾乞賜塔院額曰光梵。
立壇受戒
[0462c09] 漢明帝。司空劉峻等並求出家 (此時但受三歸) 魏齊 王西天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僧祇律立大僧 羯磨受戒○高貴卿公曇摩迦羅乞行受法
戒沙門朱士行為受戒之始 (此受具足戒始) 。
[0462c13] 晉康帝。尼淨檢於本法得戒 (此但從比丘尼眾受戒) 。
[0462c14] 宋文帝。僧伽跋摩至建康。為沙門惠照等 於船中再受具戒 (此開重受戒) ○求那跋摩。於 南林寺立戒壇。為僧尼受戒。尼惠果等。於
戒壇依二眾重受具戒 (十僧十尼為二眾) 。
[0462c18] 寧僧統僧史略云。漢度阿潘受三歸也。晉 度淨檢從一眾也。二眾得戒慧果始也。
[0462c20] 梁武帝。從約法師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 俗。從師受戒者四萬八千人 (此應受菩薩戒) 沙門耆 艾亦重受戒法 (此受具足戒) 。
[0462c23] 唐高宗。宣律師於淨業寺建石戒壇。為岳 瀆沙門再受具戒。撰壇經○代宗。勅大興 善寺建方等戒壇○穆宗。中書令王智興。
於泗州建方等戒壇。請遇聖誕度僧○敬 宗。勅兩街建方等戒壇。左街安國寺。右街 興福寺。○宣宗。以會昌沙汰。勅上都荊揚汴
益。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 ○懿宗。勅兩街四寺。各建戒壇度僧。
[0463a02] 宋太祖。以僧尼無間。勅尼寺置壇受戒。 尼大德主之○真宗。昇州崇勝寺。賜名甘露 戒壇○詔京師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
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別立大乘戒 壇。
設像置經
[0463a08] 周穆王子於沁水石窟造迦葉佛像。
[0463a09] 秦繆公。造佛銅像。
[0463a10] 漢桓帝。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0463a11] 晉武帝。侍中荀勗。於洛陽造金像十二○ 孝武。安法師於檀溪寺造銅像。能自起行。 放光燭天○處士戴逵。自造無量壽佛像
置靈寶寺。郄超撮香作禮。勃然烟上○安 帝。江夷託戴顒造觀音。夜夢人令改造 彌勒。觸手成妙○恭帝。詔瓦官寺鑄丈六 金像。放光滿寺○宋文帝。徐州造丈六金
佛。有寇難則像身流汗○孝武。路太后於 中興寺造普賢像。
[0463a20] 梁武帝。幸同泰寺鑄十方佛金銅像。
[0463a21] 北魏獻文。勅為太祖下五帝。鑄丈六釋迦佛 五軀○孝明。為太后胡氏建永寧寺丈六 金像浮圖九層高九十丈。詔諸郡立五級浮
圖○孝莊。孟仲暉造夾紵佛。每夜遶座行 道○孝武。於平等寺建浮圖設萬僧齋。石 佛俯首終日。
[0463a27] 唐高祖。為太祖下造等身佛三身○太宗 夢虞世南。勅造佛像一軀。以資冥福○高 宗。勅洛陽龍門山鐫石龕盧舍那佛高八十
五尺。沙門智運於龍門山鑿石佛一萬五千 身○武后。斂天下僧尼日一錢。作大像於 白司馬坂○玄宗。勅諸郡開元寺。鑄皇帝等 身金銅佛像○沙門海通。於嘉州大江鑿
石為彌勒佛高三百六十尺。覆閣九層。
[0463b06] 晉天福。天竺沙門道翊。獲奇木造觀音像。 持古佛舍利置豪相中。白光煥發○宣徽將 朱崇。掘地得大石佛。舍家為寺○開運初。
勅為高祖寫大藏經。奉安明聖寺。
[0463b10] 漢高祖。上柱國郭令威。立石碑金剛經於 壽春。
[0463b12] 宋太祖。勅益州雕大藏經板○勅往峨眉 山粧飾佛像○真宗封泰山。詔修眾像三 十二身。御製修像記○勅沙門栖演修龍門
山石龕佛一萬七千身○哲宗。勅往東林 妝神運五殿佛像○蘇軾繪水陸像。作贊 十六篇○蘇軾得張氏畫十八羅漢為贊。 以授弟轍○高宗。給事中憑檝造大藏經四
十八所。
建寺造塔
[0463b21] 周穆王子於鼓山建竹林寺。
[0463b22] 漢明帝。始造白馬寺。雒陽京城內外十寺。白 馬寺東造佛舍利塔。
[0463b24] 魏吳王孫權。武昌造昌樂寺。潘夫人。造惠 寶寺。尚書令闞澤。舍宅為德潤寺 (今普濟寺是) 。
[0463b26] 晉惠帝。會稽諸葛氏造靈寶寺○成帝。尚書 令李邈。以句容宅靈耀寺王羲之廬山寺為 歸宗寺○許詢建塔四層乏相輪。一朝風
雨輪盤自備○康帝。中書令何充舍宅為建 福寺○哀帝。詔建瓦官寺○廢帝。詔為 支遁法師建沃州寺○簡文帝。詔為尼道 容建新林寺。勅長干寺造三級塔○孝武
帝。潯陽刺史陶範。舍所居為永法師建西 林寺。九江刺史桓伊。為遠法師建東林寺 ○荊州牧桓沖。命曇翼法師建東西二寺。 常及萬僧。
[0463c08] 宋高祖。范秦建祇洹寺。謝靈運建招提寺 ○文帝。為高祖建報恩寺○勅沙門道祜。 往鄮縣建浮圖三級○沙門曇摩密多。於 鄮縣建阿育王塔。
[0463c12] 齊高帝。沙門玄暢建齊隆寺。感青衣神人遶 山守護○武帝。居士明僧紹。以攝山宅為 棲霞寺。
[0463c15] 梁武帝。舊宅七夜放光。勅建光宅寺○詔 修長干塔。得琉璃瓶盛舍利爪髮○同泰 寺浮圖災。更建十二層浮圖○華陽真人陶
弘景。於三茅山建浮圖白塔○岳陽王蕭 詧鎮越州。重修甎木二塔。知前身是許詢。
[0463c20] 北魏文成。大復佛法。詔郡縣各建浮圖一 區○勅建鹿野寺。與禪僧數百習學禪定 ○孝文。為太后建報德寺。為羅釋法師。
舊居草堂建三級浮圖○宣武。洛陽段輝聞 地下鍾聲得金佛一菩薩二。遂舍宅為寺 ○北周。常念寺藏舍利。光明自瓶出。建 浮圖奉安之○隋文帝。詔相州戰地。為軍
士死事者建寺薦福○辛彥之立十五層浮 圖。張元神遊天上見一堂。天人曰。辛刺史 當居此○詔天下名藩建靈塔。奉藏舍利。 凡百十一塔。靈瑞之迹備在僧傳○唐公李
淵。舍宅為清禪寺○詔建禪定寺。召曇遷 法師。集名德百二十人居之○智者禪師 至玉泉。感關王役神兵造寺○真觀禪師 於虎林山建天竺寺○煬帝。智者遺言。於
天台山造國清寺。
[0464a07] 唐高祖。為沙門景暉立勝業寺。為沙門曇 獻立慈悲寺。為并州起義立義興寺○太 宗。詔以皇家舊宅為興聖寺○詔於建義
以來交兵之處各建寺。破劉武周於汾州 立弘濟寺。李百藥撰碑 (廿七寺云云) ○詔以慶善 宮為穆太后建慈德寺。為皇太子承乾建
普光寺○詔以洛陽舊宅為天宮寺○詔 為穆太后建弘福寺○皇太子為文德皇 后建慈恩寺○高宗。勅建西明寺大殿十 三所○睿宗。詔以沙門惠雲所造汴州建國
寺為大相國寺 (帝從相王龍飛故以為名) ○玄宗。勅以寢 殿材建安國寺彌勒殿○勅天下諸郡建開 元寺龍興寺○肅宗。上皇幸成都。沙門英幹
施粥救貧餒。願國運再清。勅建大聖慈寺 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尚書右丞王維與 弟縉奉佛。母喪以輞川第為寺○代宗夢 遊山寺。翌日瑯琊山建剎進圖。賜名寶
應寺○帝夢牛首山辟支佛來見。勅山中建 七級浮圖○淮西兵馬使李重倩。舍宅為佛 經坊賜名寶應○宣宗。勅天下諸寺修治 諸祖師塔○昭宗勅羅什譯經處重建草堂
寺。
[0464a29] 晉曹山有梵僧群集山頂。飛行而去。勅建 荷玉禪寺○宋太祖。吳越王俶。造金銅八萬 四千塔。布散國內○太宗。周廢龍興寺為
官倉。寺僧擊鼓求復。勅復為寺○賜天下 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曰乾明○勅往五 臺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詔建開聖禪 寺。奉天竺栴檀瑞像釋迦佛牙誌公真身○
勅往天台山重建壽昌寺。造羅漢像五百 十六身○開寶寺建塔。十一層三十六丈。上 手藏舍利塔。放光照天地○真宗。詔賜金 修峨眉普賢寺○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
佛舍利建塔揚州○勅江寧府長干寺塔。賜 名聖感○詔并州建資聖院。為將士戰亡 追福○仁宗。勅京師建慈化寺。為先帝薦 福○勅再建靈感塔○內侍李允寧奏。以第
宅創十方淨因寺。詔璉禪師居之。
[0464b16] 英宗。勅天下私造寺院。並賜壽聖之額○神 宗。勅開寶寺靈感塔。御篆鴻福圓成之塔○ 哲宗。四明延慶沙門介然創十六觀堂。陳瓘
為記○徽宗。雲居祐禪師作三塔。白雲端禪 師建祖堂。洪覺範論之曰。雲居白雲識度高 遠。斯可為天下法○高宗。勅天下州郡立
報恩寺。為徽宗追嚴○勅西湖北山建天申 萬壽圓覺寺○孝宗。賜內帑於上竺建藏 殿○勅賜錢於上竺建十六觀堂。內翰樓 鑰記○勅於禁中建內觀堂。一遵上竺制
度。
西天求法
[0464b28] 魏高貴鄉公。沙門朱士。西遊于闐得放光 般若。
[0464c01] 晉安帝。沙門法顯。自西域往五天竺得經 像。泛南海而還。
[0464c03] 宋高祖。曇無竭往西竺。二十年還。揚都譯 經○後廢帝。沙門法獻西遊于闐。得提婆 品○梁沙門智宣。往西竺得梵經還。
[0464c06] 陳宣帝。沙門智圓往西竺。隋文帝時得梵 經還。
[0464c08] 北魏孝明。遣使者宋雲沙門法力。往西天。 得梵經百七十部還。
[0464c10] 北齊後主。沙門寶暹等往西天。得梵本還。
[0464c11] 隋文帝。陳朝沙門智周等。西竺求經還。
[0464c12] 唐太宗。勅李義表王元策使西竺。登耆山 刻碑。紀唐威德○玄奘三藏自西天求經 還。召見。詔撰西域記。○武后。初義淨三藏
自南海附舶。往西竺求法。至是將梵本 寄佛逝國。述南海寄歸傳。求法高僧傳○ 玄宗。沙門惠日往西天還。召見說法。賜號 慈愍三藏法師○梁太祖。沙門智宣往西竺
求經還。進佛骨梵經。○宋太祖。沙門道圓 遊五天竺還。進舍利梵經○沙門行勤等。 應詔往西竺求法。所經諸國並賜詔書。令 遣人前導○沙門建盛自西竺還。進貝葉
梵經○真宗。開封府陳恕言。沙門往西天 取經者。宜察人材○仁宗。沙門懷問乞往 西竺。為今上建塔於佛金剛座側○沙門 懷問得濟永定等自中天竺還。進佛骨舍利
貝葉梵經西天碑十九本。
東土譯經
[0464c29] 漢明帝。摩騰竺法蘭至。始譯四十二章經。法 蘭又譯佛本行經五部○桓帝。支讖譯般舟 三昧經等二十一部○靈帝。竺佛朔譯道行
般若經。終漢之世。譯經三百餘部○信士嚴 佛調。譯古維摩經。
[0465a05] 魏齊王。曇摩迦羅譯僧祇律。曇無德譯四分 戒本。
[0465a07] 康僧鎧譯無量壽經○高貴鄉公沙門帛延 至洛陽。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0465a09] ○沙門朱士行。至于闐得放光般若經。
[0465a10] 晉武帝。竺法護譯正法華涅槃經等○孝武。 鳩摩羅釋至秦。譯大品般若經○安帝。羅 釋在秦。譯妙法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
度論○曇無讖至涼。譯悲華經大般涅槃 經 (四十卷) ○佛陀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