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一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563b24] 唐 (姓李氏王土德都二京) 雷氏曰 (神太高則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二百九十二年) 。
[0563b26]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德 (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其先武昭王李
暠之後。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鎮將熙李天錫周八柱虎。西魏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
周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也。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公。公生昞。襲封唐公。高祖父也。仕隋為安州總管。
生高祖於長安。紫氣充庭。體有三乳。性寬仁厚。又襲唐公。隋恭帝進封唐王。既太宗世。民知隋必亡。謀舉
大事。祖從之。秋七月舉義兵。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即位於長安。改國號唐。在位
九年。壽七十一崩。葬獻陵內禪太宗太宗。佛心天子也。創基定業廊清方維。傳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開闢以來。有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衰常與帝道相望。由是內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亦
無出此朝。故於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子。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
[0563c05] 七廟制 (東西直排皆面陽明。始祖居中。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
[0563c06] (二) 帝受隋禪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德金吾衛將軍劉文靖奏 曰。僧未登聖。俱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 朝典議訖表聞。不合拜上。
[0563c11] (己卯) 定租稅法。
[0563c12]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釋奠於國學召名 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 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於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
佛先後三百餘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 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 生二儀斯闢。妙萬物之謂神。一陰一陽之 謂道。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 黃褐鬢垂素髮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
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 陸德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帝悅曰。三人 皆勍敵也。然德明一舉輒蔽之。可謂賢矣。 遂各賜之帛。
[0564a03] (三 乙酉) 太史令庾儉。恥以術官。薦傅奕自代。奕 在隋為黃冠。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 廷。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頗閑曆學。
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上疏請除罷 釋教事。十有一條其略曰。佛在西域言妖 路遠。漢譯胡經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
削髮而揖君親。游手游食。易服而逃租賦。 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啟三途謬彰六道。 恐訹愚夫詐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矯妄。仍追既往之罪。虛擬
將來之福。至有躬造惡逆觸法抵刑。方乃 獄中禮佛口誦梵言。曉夕忘疲視免其罪。 且死生壽夭本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 君。而愚僧矯託皆言由佛。竊人主權攘造
化理。其為害政良可悲也書曰。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 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國。自五帝三王。皆未
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始立 胡祠。令西域乘門自傳其法西晉已前不 許中國之人髠髮出家。洎符石亂華。乃弭 厥禁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梁武齊宣
尤足為戒。昔褒姒一女熒惑幽王致亡其 國。況今僧尼十萬。刻繪泥像以耗天下者 乎。陛下以十萬之眾。自相夫婦。十年滋產。 十年教訓。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蠶食之
患。百姓知威福所自。則妖妄之風息而淳 朴之化還也。且古今忠諫鮮不逮禍。近北 齊章仇子他獻言。僧尼縻損國家。塔寺虛 費金帛。為諸僧尼附會宰相依託妃主陽
讒陰謗。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齊首封 其墓。臣雖不敏竊希其踪。疏奏。不報。
[0564b05]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後七上疏請除罷 釋氏。詞皆激切。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頗 信之。以其疏付群臣雜議。大臣皆言佛法
興自累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 獨太僕卿張道源。附奕稱其奏合理。宰相 蕭瑀廷斥奕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
人者無法。請寘嚴刑。奕曰。禮本於事親。 終於事君。此則忠孝之禮著。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抗天子。以
繼體悖所親。瑀非出於空桑。而反尊無父 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瑀之謂矣。瑀曰。 地獄正為此人設也 (已上見舊唐史) 。
[0564b17] (四) 帝復以奕疏。頒示諸僧問。出家於國何 益。時法師法琳者。姓陳氏。頴川人。祖因從 宦寓襄陽。後住長安齊法寺。作破邪論二
卷。博引圖史及道教經籍。大略申明佛教。 徹萬法之源。而孔老立言。特域中之治。未 陽遠塗。非盡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
明道。弘善興福。啟迪昏迷利國非淺。法師 明概作決對奕謗佛僧事八條。法師惠乘 作辯正論。十喻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異
九迷之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啟秦王。而 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德論三篇。開陳 佛化之益。仍自序而進之。其詞曰。若夫十
力調御。運法舟於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 於火宅。勸善進德之廣。七經所不逮。戒惡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窮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驚。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仕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鮮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沈思而察苦空。無以 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蓋遠則淨名
妙德。弘道勝而服勤。近則天親龍樹。悟理 真而敦悅。羅什道安之篤學。究玄宗而益 敬。僧睿惠遠之歸信。迄皓首而彌堅。邁士
安之淫書。甚宣尼之翫易。千金未足驚其 視。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思 之深而信彌篤。皆欲罷而不能。則其非妄 也必矣。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覆等蒼
旻載均厚地掃氛祲清八表救塗炭寧兆 民。五教惟敷九功惟敘。總萬古之徽猷。改 百王之餘弊。網羅庶善。崇三寶以津梁芟 夷群惡。迸四部之稊莠。遵付囑之遺旨。弘
紹隆之要術。功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縉紳 之士祖述多途。各師所學異論蠭起。或謂 三王無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損化 由於奉佛。益國在於廢僧。苟明偏見未申
通理。博考興王足證浮偽。何則亡秦者胡 亥。時無佛而土崩。興佛者漢明。世有僧而 國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未永。隋弘釋
教。而開皇之令無虐盛衰由布政。治亂 在庶官。歸咎佛僧實非通論。且佛唯弘善。 不長惡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則刑罰何得而廣。
禍福無由而作。騏驥雖駿不乘無以致遠。 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項籍喪師。非范 增之無算。石氏興虐。豈浮圖之不仁。但為
違之而暴亂。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復有謂正覺為妖神。比淨居於 淫祀。訾而謗之。無所不至。聖朝勸善。立伽
藍以崇福。迷民興謗。反功德以為尤。此深 訕上。非徒毀佛。愚竊撫心而太息。所以發 憤而含毫者也。忝賴皇恩預霑法雨。切磋
所惑積稔於茲。信隨聞起。疑因解滅。昔甞 苟訾而不信。今則篤信而無毀。近推諸己 廣以量人。凡百輕毀而弗欽。皆為討論之
未究。若令探賾索隱。功齊於澄什。必皆深 信篤敬。志均於名僧矣。師政學匪鉤深識 不臻妙。少有所聞微去其惑。謹課庸短著
論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 辨殃慶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斷常之執見。 覈之以群言。考之以眾善。上顯聖朝之淨
福。下析淫祀之虛非。徒有斯意實乏其材。 屬詞鄙陋援證膚淺。雖竭愚勤何宣聖德。 庶同病於未愈者。聞淺譬而深悟也。如藩
籬之卉。或蠲疾於腹心。藜藿之飡。儻救餒 於溝壑。若金丹在目玉饌盈。桉顧瞻菲薄 良足陋矣。內德論辨惑篇第一。其略曰。有
辨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蓋聞釋迦生於 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號無儔於周孔。功 德靡稱於典謨寔遠夷所尊若。非中夏之
師儒。逮攝摩騰之入漢。及康僧會之游吳。 顯舍利於南國。起招提於東都。自茲厥後乃 尚浮圖。沙門盛洙泗之眾。精舍類王侯之 居。既營之于
[塽-(爻*爻)+((人/人)*(人/人))] 塏。又資之以膏腴。擢修幢 而曜日。擬甲第而當衢。王公大臣助之以 金帛。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其福利之焉
在。何遵崇之有餘也。未若銷像而絕鑴鑄。 貨泉可以無費。毀經以禁繕寫。筆紙不為 之貴。廢僧以從編戶。益黍稷之餘稅。壞塔
以補不足。廣賑恤之仁惠。欲詣闕而効愚 忠。上書而獻斯計。竊謂可以益國而利民 矣。吾子以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
之過歟。余昔篤志於儒林。又措心于文苑。 頗同吾子之言論。良由聞法之遲晚。賴指 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遠。每省過而責躬。
則臨飡而忘飯。子若博考而深計。亦將悔 迷而知返矣。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 於曩日之惑焉。內自省於昔迷。則十同其
五矣。請辯傅君之惑言。以釋吾子之邪執。 傅謂佛法本出於西胡。不應奉之於中國。 余昔同此惑焉。今則悟其不然矣。夫由余
出自西戎。輔秦穆而開伯業。日磾生於北 狄。侍漢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師亦宜爾。 何必取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師以道大
為尊。無論於彼此。法以善高為勝。不計於 遐邇。若夫尚仁為美去欲稱高。戒積惡之 餘殃。勸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經無
以易。但褊淺而未深至。齷齪而不周廣。 其恕己及物。孰與佛之弘乎。其覩未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其勸善懲惡。孰與佛之 廣乎。其明空析有。孰與佛之深乎。由此
觀之。其道妙矣。聖人之德。何以加焉。豈 得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而棄其 寶。夫絕群之駿。非唯中邑之產。曠世之 珍。不必諸華之物。漢求西域之名馬。魏
收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採翡翠 之毛羽。物生遠域尚於此而為珍。道出 遐方獨奈何而可棄。若藥物出於戎夷。禁 呪起於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豈以遠
來而不用之哉。夫滅三毒以證無為。其 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樂。其去疾也 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疎乎。況百億日 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內。則中在於彼域。不
在此方矣。傳計詩書所未言。以為修多不 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曆象之祕奧。地理山川之卓詭。經脈
孔穴之診候。針藥符呪之方術。詩書有所 不載。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有時而 徵矣。察其行用而多効矣。且又周孔未言
之物。蠢蠢無窮。詩書不載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何得拘六經之 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興於
上古。聖人開務於後世。故棟宇易橧巢之 居。文字代結繩之制。飲血茹毛之饌。則先 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捨之先後。非理教之通蔽。豈得以詩 書早播而得隆。修多晚至而當替。人有幼 噉藜藿長飯粱肉。少為布衣老遇侯服。豈 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貴乎。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化身示隱顯之迹。法體 絕興亡之數。非初誕於王宮。不長逝於雙
樹。何得論生滅于赴感。計修促于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讚道書而非佛教。 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釋老
之為體。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顯 無為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釋典言臻其極。 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無非。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無是。理非矛盾之異。人懷向背 之殊。既同眾狙之喜怒。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漆園內外之篇。雅奧
而難加。清高而可尚。竊甞讀之。無間然矣。 豈以信奉釋典而苟訾之哉。抑又論夫死生 無窮之緣。報應不朽之旨。釋氏之所創明。
黃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 典。論三世以勸刑。出九流之軌躅。若目覩 而言之。則同佛而等其照。若耳聞而放之。
則師佛而遵其說。同照則同不當非。相師 則師不可毀。譽道而非佛。何謬之甚哉。傅 云。佛是妖魅之氣寺為淫邪之祀。此其未 思之甚也。妖唯作 孽
。豈弘十善之化。魅必 憑邪。寧興八正之道。妖猶畏狗。魅亦懼猫。 何以降帝釋之高心。摧天魔之神力。又如 圖澄羅什之侶。道安惠遠之儔。高德高名。
非醉非狂。豈容捨愛辭榮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節事魍魎之妖神。又自昔東漢至 我大唐。代代而禁妖言處處而斷淫祀。豈 容捨其財力放其士民。營魑魅之堂塔。入
魍魎之徒眾。又有宰輔冠蓋人倫羽儀王 導庾亮之徒。戴逵許詢之輩。置情天人之 際。抗迹煙霞之表。並稟教而歸依。皆厝心 以崇信。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覩
妙知真使之然耳。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碩學世號通人。辯顯宗之祥夢。證金 人之冥感。釋道東被毅有功焉。竊揆傅令
之才識。未可齊於武仲也。何為毀佛謗法。 與其先之反乎。吳尚書令闞澤對吳主孫權 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何以言
之。孔老設教。法天以制用。不敢違天。諸佛 說法。天奉而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 比對。愚謂闞子斯論知優劣之一隅矣。凡
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觀於 理也深矣。明主賢臣。謀於國也忠矣。而 歷代寶之以為大訓何哉。知其窮理盡性道 莫之加故也。傅氏觀不深於名僧。思未精
於前哲。獨師心而背法。輕絕福而興咎。何 其為國謀而不忠乎。為身慮而不遠乎。大 覺窮神而知化。深觀過患而豫防。惟可齡
之易盡嗟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