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五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614a18] 唐
[0614a19] (一 丙戌) 憲宗純改元和 (順宗長子。以北突厥承瓘為招討使。白居易陳自中官為統 帥
者。天下安寧。咸謂中興之主。北方天帝降夢。令興佛法。帝不承命。愛服丹藥。致性燥急。後為中官陳弘志
弑之。壽四十三歲。葬于景陵時有名賢柳子厚韓退之元微之劉禹錫白居易等。在位十五年) 。
[0614a22] (二)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者。衢州須江人也。姓 徐氏。李翱嘗問師。大悲用千手眼作麼。師 云。今上用公作麼。有一僧乞置塔。李尚書
問云。教中不許將屍塔下過。又作麼生。無 對。僧却來問師。師云。他得大闡提。上詔 入內。於麟德殿論議。有一法師。問。如何
是四諦。師云。聖上一帝。三帝何在。又問。 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師 云。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法
師云。如何是禪。師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 云。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 師却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
道。有對曰。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知知。 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道乎。有對。無分 別是道。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
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道乎。有對。四禪八 定是道。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在 四禪八定是道邪。眾皆杜口。師又舉。順帝
問尸利禪師。大師眾生如何見性成佛。尸 利云。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因 謂帝曰。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
帝乃問。何者是佛性。師對曰。不離陛下所 問。帝默契真宗。
[0614b16] (三) 益加欽重。師於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歸 寂。壽七十四。勅 諡 惠覺禪師見性之塔。
[0614b18] 時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鄉里。隱於台州 唐興縣寒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稱之。為人 癯野。好冠樺皮冠著木屐。裘衲 繿 縷狀
若風狂。笑歌自若。其所居近天台國清寺。 寺僧豐干者。亦非常人也。每自薪水力於 杵臼。以給眾用。與寒山子為方外友。先
是豐干行赤城道中。聞兒啼草菜間。視之 見孩童十餘歲。問其出處初無言對。心異 之。引歸寺令掃除。以其得之於野。因名拾
得。既長頭陀苦行精敏絕倫。甚為豐干寒 山所器。與之偕遊。三人者相得歡甚。寺僧 皆訝之。然中心疑而莫之省也。拾得日常 滌器冀有殘 [月*肅]
。著以筒留餌寒山。二子 皆能詩。或時戲村保。寓事感懷輒有詩以 見意。或書石壁。或樹葉間。或酒肆中。語皆 超邁絕塵。雖古名流未能髣髴也。自述云
元非隱逸士。自號山林人。在魯蒙白幘。旦 愛裹疎巾。道有巢許操。恥為堯舜臣。獼 猴罩帽子。非學辟風塵。又曰。欲得安居
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誦黃老。十年歸不得。忘 却來時道。又曰。有身與無身。是我復非
我。如此審思量。遷延倚岩坐。足間青草 生。頂上紅塵墮。以見世間人。靈床施酒果。 又曰。玉堂掛珠簾。中有嬋娟子。顏貌勝神
仙。容華若桃李。東家春霧合。西舍秋風 起。更足三十年。還如甘蔗滓。其句語若此 者甚夥。拾得甞掌供獻。至食時對佛而食。
又於憍陳如像前訶斥之曰。小根敗種何 為者耶。寺僧深怪之。不使直供。又伽藍神 粥飯多為烏鳶所殘。拾得杖擊神而嫚罵 曰。汝食猶不能護。焉能護伽藍乎。神遍
夢寺僧曰。拾得鞭我。至旦互以語及。一 一皆同。志是眾駭之。豐干出雲遊。貞元末 閭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我病頭風。名醫
莫差。豐干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閭丘 聞而見之。干命水噀濡之。須臾所苦頓除。 因是大喜甚加敬焉。問所從來。曰天台國
清。曰彼有賢達者不。曰有之。然不可以世 故求也。寒山拾得師利普賢示迹。二子混 干國清。公若之官當就見。不宜後也。閭
丘南來上事未久。入寺訪豐干遺迹。但見 茆宇蕭條虎伏舍側。復入寺謁二大士。寺 僧引至後厨。閭丘拜謁二大士。起走曰。饒
舌彌陀汝不識。禮我何為。遽返寒岩。次日 閭丘令遺贈。寒山見使至罵曰。賊賊。遂隱 入岩石。拾得亦潛去。後不知終。
[0615a07] (四 子亥) 荊州城東天皇道悟禪師。協律郎符載 撰碑。其略云。姓張氏。婺州東陽人。十四出 家。依明州大德祝髮。二十五受戒於杭州
竹林寺。初參國一服勤五年。大曆十一年 隱于大梅山。建中初謁江西馬祖。二年參 石頭。乃大悟。遂隱當陽紫陵山。後於荊 南城東有天皇寺。頃因火廢。僧靈鑑將謀
修復。乃曰。苟得悟禪師為化主必能福我。 時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稽首問法。致禮迎 至。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裴
愈加敬。石頭之道貽盛于此。師患背痛。臨 終大眾問疾。師驀召典座近前。師曰。會麼。 對曰。不會。師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
寂。壽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世。曰惠 真。曰幽間。曰文賁。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 日也。
[0615a23] (五) 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天王道悟禪師 入寂。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 節度使丘玄素。撰碑云。道悟渚宮人。姓崔
氏。子玉之後胤也。年十五依長沙寺曇翥 律師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受戒。三十三參 石頭。頻沐指示曾未投機。次謁忠國師。三
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謁馬祖。祖曰。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於言下大悟。祖囑 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師蒙旨已便反荊
州。去郭不遠結草為廬。後因節使顧問。左 右申其端緒。節使親臨訪道。見其路隘 車馬難通。極目荒榛曾未修削。覩茲發怒 令人擒師拋於水中。旌旆才歸乃見遍衙
火發內外洪焰莫可近之。唯聞空中聲曰。 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節使回心設拜。 煙焰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邊見師在水
都不濕衣。節使重申懺悔。迎請在衙供養。 於府西造寺。額號天王。師常云快活快活。 及臨終時叫苦苦。又云。閻羅王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 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師舉枕子云。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主無對。便入滅。壽
八十二。夏六十三。嗣法一人。曰崇信。即 龍潭也○論曰。
[0615b19] (寂音尊者曰。荊州天王寺道悟禪師。如傳燈所載。 則曰道悟得法於石頭。所居寺曰天皇。婺州東陽
人。姓張氏。年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披剃。年二十 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謁經山國一禪師。服勤五 年。大曆中抵鍾陵。謁馬大師。經二夏。乃造石頭。
元和丁亥四月示寂。壽六十。臘三十五。及觀達觀 頴禪師所集五家宗派。則曰道悟嗣馬祖。引唐丘玄 素所撰碑文幾千言。其略曰。師號道悟。渚宮人。姓
崔氏。即子玉後胤也。年十五於長沙寺禮曇翥律師 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律德得尸羅。謁石頭扣寂。二 年無所契悟。乃入長安親忠國師。三十四與侍者應
真南還謁馬大師。大悟於言下。祝曰。他日莫離舊 處。故復還渚宮。元和十三年戊戌。四月初示疾。十 三日歸寂。壽八十二。臘六十三。考其傳。正如兩
人。然玄素所載曰。有傳法一人崇信。住澧州龍潭。 南嶽讓禪師碑。唐聞人歸登譔。列法孫數人于後。 有道悟名圭峯。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之嗣。六
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稟徑山。今妄以雲 門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笑。出林間錄○覺夢堂重 校五家宗派序云。景德間。吳僧道源集傳燈錄三十
卷。自曹溪下列為兩派一曰南嶽讓。讓出馬大師。 一曰青原思。思出石頭遷。自兩派下又分五宗。馬 大師出八十四員善知識。內有百丈海。海出黃蘗
運大溈祐二人。運下出臨濟玄。故號臨濟宗。祐下 出仰山寂。故號溈仰宗。八十四人內又有天王悟。 悟得龍潭信。信得德山鑑。鑑得雪峯存。存下出雲
門偃。號雲門宗。次玄沙備。備出地藏琛。琛出清 涼。益號法眼宗。次石頭遷出藥山儼天皇悟二人。 悟下得惠真。真得幽間。間得文賁三世便絕。唯藥
山得雲岩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章。是為曹洞 宗。今傳燈。却收雲門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緣 同時道悟有兩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
渚宮人也。崔子玉之後。嗣馬祖。元和十二年四月 十三日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幾千言。 其略云。馬祖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復還渚宮。
一曰。江陵城東天皇寺道悟者。婺州東陽人也。姓 張氏。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叶律郎符載撰塔 銘。二碑所載。生緣出處甚詳。但緣道原採集傳燈
之日非一一。親往討尋不過宛轉。託人捃拾而得 其差誤可知也。自景德至今。天下四海以傳燈為 據。雖列剎據。位立宗者。不能略加究辨。惟丕相
無盡居士張公及呂夏卿二君子。每會議宗門中事。 甞曰。石頭得藥山。藥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 說宛轉。且天皇道悟下出箇周金剛。呵風罵雨。
雖佛祖不敢嬰其鋒。恐自天皇處或有差誤。寂音 尊者亦甞疑之云道悟似有兩人。無盡居士後於達 觀穎禪師處。得唐符載所撰天皇道悟塔記。又討
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記。齎以遍示諸方曰。 吾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示處作用殺 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白。方信吾擇
法驗人不謬耳。寂音曰。圭峰答斐相國宗趣狀。列 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稟徑 山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笑。略書梗概
以傳明達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
[0616a08] (六) 江西北蘭讓禪師湖塘亮長老問。伏承師 兄畫得先師真。暫請瞻禮。師以兩手撥胸 開示之。亮便禮拜。師云。莫禮莫禮。亮云。
師兄錯也。某甲不禮師兄。師云。汝禮先師 真。亮云。因什麼教某甲莫禮。師云。何 曾錯。
[0616a14] (七 己丑) 元和四年。上問侍臣。政之寬猛孰先。宰 相權德輿。對曰。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為 先。太宗皇帝見明堂圖。即禁鞭背刑。列
聖所循皆尚德教。故天寶大盜竊發俄而 夷滅。蓋本朝之化感人心之深。帝曰。誠如 公言。德輿善辯論。開陳古今本末。以覺悟
人主。為輔相寬和不為察察名。文章雅正 贍縟。當時公卿侯王功德卓異者。皆所為 銘紀。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 慕。貞元元和間為縉紳羽儀。
[0616a24] (八) 德輿甞著草衣禪師宴坐記曰。信州南嶽 有清淨宴坐之地。而禪師在焉。師所由來 莫得而詳。初州人析薪者遇之于野中。其
形塊然與草木俱。咨於州長。乃延就茲地。 三十年矣。州人不知其所以然也。遂以草 衣號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日無晝夜時
無寒暑。寂默之境一繩床而已。萬有囂然 此身不動。其內則以三世五蘊皆從妄作。 然後以有法諦觀十二緣。於正智中得真 常真我。方寸之地湛然虛無。身及智慧二
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涉其境之遠 近。隨其根之上下。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 履其門閾皆獲趣入。若非斡玄機於無際 窮實相之源底。則四時攻於外。百疾生於
內矣。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禪師 得之。嗚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遷於物。則 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牽縻鞿瑣蕩而不復。
至人則反靜於動。復性於情。夭壽仁鄙之 殊。由此作也。斯蓋世諦之一說耳。於禪師 之道。其猶稊稗耶。建中二年予吏役道于
上饒。時左司郎崔公出為郡左。探禪師之 味也。熟為予詳言之。拂拭纓塵携手接足。 洗我以善得於儀形。且以為楞嚴妙旨。毘
耶之密用。皆在是矣。又焉知此地之宴坐。 不為他方之說法乎。故粗書聞見以志于 石。
[0616b20] (九 庚寅) 帝問國師澄觀曰。華嚴所詮何謂法界。 奏曰。法界者一切眾生之身心本體也。從 本以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
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 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 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
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 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 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 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
嚴經。全以真空簡情。事理融攝周遍凝寂。 帝天縱聖明。一聽玄談廓然自得。於是 勅有司備禮鑄印。遷國師統冠天下緇徒。 號僧統清涼國師。
[0616c05] (十) 時禪者無著。入五臺山求見文殊大士。至 金剛窟前炷香作禮。暝坐少頃聞有叱牛 者。著遽開眸。見山翁野貌瓌異牽牛臨溪
而飲。著起揖。山翁曰。爾來何為。曰願見 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見。汝飯未。著 曰。未也。翁牽牛歸。著躡迹隨之。俄入一
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 著升堂。堂宇皆金璧所成。翁踞床指繡墩 命著坐。童子俄進玻璃盞。貯物如酥酪。揖
與對飲。著納其味頓覺心神卓朗。翁曰。近 自何來。著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 持。著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
眾。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問。此間佛法如何 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曰眾幾何。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遂談諸及莫。著欲
留。翁不許。著戀戀不即去。翁投袂起。叱童 子引著出之。著不得留。行未遠問童子。適 何寺。童子曰。般若寺也。著悽然悟彼翁者
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足下。願 匃一言為別。童子隱身而歌曰。面上無嗔 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內無嗔是珍
寶。無垢無染即真常。著因駐錫五臺。往往 頻與文殊會語云 (師嘉禾語溪朱氏子七歲依本邑常樂寺今崇福寺) 。
[0616c28] (十一 辛卯) 有詔。移京兆章敬寺懷惲禪師。入居上 寺。玄徒輻湊。惲示眾曰。至理忘言。時人不 悉強習它事以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境
所。是箇微妙大解脫門。所有鑑覺不染不 礙。如是光明未曾休廢。曩劫至今固無變 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一 切和合。靈燭妙明非假鍛鍊。為不了故取
於物象。但如揑怪妄起空華。徒自疲勞枉 經劫數。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無 虧實相 (號柏岩姓謝晉亂誓服緇褐權德輿作記余如傳燈錄) 。
[0617a09] (十二) 居士龐蘊。字道玄。衡陽人。世業儒。貞 元初謁石頭和尚。玄言妙契。一日石頭問。 子自見吾以來。日用事作麼生。對曰。若問
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一頌曰。日用事 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 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般柴。石頭然之。後參馬祖問。不與 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 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於言下大悟。自
爾玄機妙句竦動諸方。與丹霞最友善。一 日訪百靈和尚。路次相遇靈問。昔日石頭 得意句。還曾舉向人麼。士云。曾舉來。靈
云。舉向阿誰來。士以手自指云。龐公。靈 云。直是妙德空生也。讚歎居士不及。士却 問。師得力句是誰知。靈便戴笠子而去。士
云。善為道路。靈一去更不回首。又訪則川 和尚。川云。還記得初見石頭時道理否。士 云。猶得阿師重舉在。川云。情知久參事
慢。士云。阿師老耄。不啻龐公。川云。二彼 同時又爭幾許。士云。龐公鮮健差勝阿 師。川云。不是勝我。只是反箇幞頭。士云。
恰與師相似。川大笑而已。因摘茶次。士云。 法界不容身。師還見我否。川云。不是老僧 怕答公話。士云。有問有答。蓋是尋常。用
乃摘茶不聽。士云。莫怪適來容易借問。川 不顧。士云。這無禮儀漢。待一一舉似明眼 人在。川乃拋却茶籃便歸方丈。又訪松山
和尚。喫茶次。士舉起槖子云。人人盡有分。 因什麼道不得。山云。只為人人有分。所 以道不得。士云。阿兄因什麼却道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