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九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668b09] (一 戊申) 神宗頊 (母曰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曹太后之甥也。幼與英宗同鞠后所。後為英宗配。生帝。自
頴王為太子尋即位。三十八歲崩于福寧殿。葬永裕陵) 改年熙寧 (是年地動非常) 遼 國咸雍四年 (是年金主阿骨打生) 。
[0668b12] 知諫院錢公輔言。遇歲飢。河決粥祠部以 濟急。從之。
[0668b14] (二 辛亥) 是年三月十六日。圓通居訥禪師卒。字 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少而英特。詩 書過目成誦。年十一依漢州什邡竹林寺
元昉。十七試法華得度。受具於頴真律師。 以講學冠兩川。耆年多下之。會有禪者自 南方還。稱祖道被天下。馬大師什邡人。應 般若多羅讖蜀之豪俊以經論聞者如亮
公。而亮棄徒隱西山。如鑒公而鑒焚疏鈔 稱滴水莫敵巨海。訥憮然良久曰。汝知之 乎。曰我不能知。子欲知之。何惜一往。訥
於是出蜀。後遊廬山得法于榮禪師。南康 守程師孟請住歸宗。又遷圓通。仁宗皇帝 聞其名。皇祐初。詔住京之淨因。訥稱目
疾不能奉詔。有旨令舉自代。遂舉僧懷璉。 禪學精深居某之右。於是璉應詔。引對問 佛法大意。稱旨。天下賢訥知人。既老休居
於寶積岩。無疾而化。世壽六十有二。坐四 十有五夏。
[0668c03] (三 壬子) 明教契嵩禪師。字仲靈。藤州鐔津李氏 子也。七歲出家。既受具。甞戴觀音像誦其 名號。一日十萬聲。經傳雜書靡不博究。得
法洞山聰公。明道間從豫章西山歐陽氏 昉借其家藏之書。讀於奉聖院。遂以佛五 戒十善通儒之五常。著為原教篇。是時歐 陽文忠公慕韓昌黎排佛。旴江李泰伯亦
其流。嵩乃携所業三謁泰伯。以儒釋脗合。 且杭其說。李愛其文之高理之勝。因致書 譽嵩於歐陽。既而居杭之靈隱。撰正宗記
定祖圖。齎往京師。經開封府。投狀府尹王 公素仲儀。以劄子進之曰。臣今有杭州靈 隱寺僧契嵩。經臣陳狀稱。禪門傳法祖宗
未甚分明。教門淺學各執傳記。古今多有 爭競。故討論大藏備得禪門祖宗本末。因 刪繁撮要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 并畫祖圖一面。以正傳記謬誤。兼著輔教
篇。印本一部三卷。上陛下書一封。並不干 求恩澤。乞臣繳進。臣於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註述。故非臆論。頗亦精緻。陛
下萬機之暇。深得法樂。願賜聖覽。如有可 采乞降中書看詳。特與編入大藏目錄。取 進止。仁廟覽其書可其奏。勅送中書。丞相
韓魏公。參政歐陽文忠公。相與觀歎。探經 考證既無訛謬。於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 賜書入藏。中書劄子有曰。權知開封府王 索奏。杭州靈隱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
宗記并輔教編三卷。宜令傳法院於藏經 收附。傳法院准此。由是名振海內。已而 東還。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居數年 退老于靈隱永安精舍熙寧五年示寂。闍
維六根不壞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與頂 骨數珠為五。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葬 于永安之左。
[0669a08] (四) 白雲守端禪師示寂。生衡之葛氏。幼工 翰墨。不喜處俗。依茶陵郁山主剃髮。年 二十餘參顒禪師。顒沒楊岐會公嗣居焉。
一見端奇之。每與語終夕。一日忽問上人 受業師。端曰。茶陵郁和上。曰吾聞其過 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不。端即誦曰。我有 明珠一顆。久被塵勞羈鎖。今朝塵盡光
生。照見山河萬朵。會大笑起去。端愕視左 右。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諭其事。時方 歲旦。會曰。汝見昨日昨夜狐者麼。端曰見。
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 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於言下大 悟。辭去游廬山。圓通訥公見之自以為不
及。舉住江州承天。又讓席以居之。而自處 東堂。端時年二十八。自以前輩讓善叢林 責己甚重。故敬嚴臨眾以公滅私。於是宗
風大振。未幾訥公厭閒寂郡守至。自陳客 情。太守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明日升 座。曰昔法眼有偈曰。難難難是遣情難。淨
盡圓明一顆寒。方便遣情猶不是。更除方 便太無端。大眾且道。情作麼生遣。喝一喝 下座負包去。一眾大驚挽之。不可遂渡江。
夏於五祖之閒房。舒州小剎號法華。住持 者如籠中鳥不忘飛去。舒守聞端高風。欲 以觀其人。移文請居之。端欣然杖策來。衲
子至無所容。士大夫賢之。及遷白雲。海 會升座。顛視眾曰。鼓聲未擊已前。山僧未 登座之際。好箇古佛樣子。若人向此薦得。
可謂古釋迦不前。今彌勒不後。更聽三寸 舌頭帶出來虛。早已參差。須有辨參差 眼方救得完全。乃曰。更與汝老婆。開口時。
末上一句正道著。舉步時。末上一步正踏 著。為什麼鼻孔不正。為尋常見鼻孔頑 了。所以不肯放心。今日勸諸人發却去。良 久曰。一便下座。其門風悄拔類此。
[0669b14] (癸丑) 詔同天節日普度僧尼。
[0669b15] (五) 法師惠辯。字訥翁。華亭傅氏。號海月。受 業普照。初遊學天竺明智一見奇之。即盡 心學教觀。智將老。命居第一座。以代講。後
八年明智。韶公俾繼主席。翰林沈遘治杭 任威。見者多惶懼失據。辯從容如平生。 遘異之。任以都僧正。東坡時為通守。作序
以贈之曰。錢唐佛僧之盛。蓋甲天下。道德 才智之士與妄庸巧偽之人。雜處其間。號 為難齊。故僧正副之外。別補都僧正一員。
簿書案牒奔走將迎之勞。專責副正以下。 而都師總領要略。實以解行表眾而已。師 既莅職。凡管內寺院虛席者。即涓日會諸 剎及座下英俊。開問義科場。設棘圍糊名
考校。十問五中者為中選。不及三者為降 等。然後隨院等差以次補名。由是諸山仰 之。咸以為則。講授二十五年。學者當及 千人。晚年倦于勤。歸隱草堂。熙寧六年
七月十七日。旦起盥濯。告眾就別。合掌跏 趺而化。初辨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 坡至。見跏趺如生。其頂尚溫。坡盡敬而 去。
[0669c07] (丁巳) 荊國公王安石。奏施金陵舊第為寺。請 真淨克文住持。賜額曰保寧。
[0669c09] (戊午) 改元豐。
[0669c10] (庚申) 慈聖光獻太后。是歲二月崩。會京城千 座法師于慶壽殿齋。例賜椹服師名○制 革相國寺六十四院。為二禪八律。詔宗本
禪師住惠林。引對於延和殿問法。
[0669c14] (六 辛酉) 吉州慶閑禪師示寂。出卓氏福州人也。 法嗣南禪師。茶毘烟至舍利遍布四十餘 里。蘇子由為銘。
[0669c17] (癸亥) 京城剏法雲寺成。
[0669c18] (七) 舒州投子。名義青。本青社人。李氏子也。 七齡頴異。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試法華得 度。為大僧。其師使習百法論。嘆曰。三祇
途遠。自困何益哉。入洛中聽華嚴五年。反 觀文字一切如肉受串。處處同其義味。甞 講至於法慧菩薩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
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即棄去遊方至 浮山。時圓鑑遠公。退席居會聖岩。夢得俊 鷹畜之。既覺而青適至。遠以為吉徵。加意
延禮之。留止三年。遠問外道問佛。不問有 言不問無言時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會。 青擬進語。遠驀以手掩其口。於是青開悟
拜記。遠曰。汝妙悟玄微耶。對曰。設有妙 悟也須吐却。時有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 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顧曰合取狗口。汝更
忉忉我即便嘔。服勤又三年。浮山以大陽 皮履布裰付之曰。代吾續洞上之風。吾 住世非久。善自護持。母留此間。青遂辭出 山。閱大藏於廬山惠日寺。熙寧六年還龍
舒。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計其得法之 歲。至此適幾十年。又八年移投子山。道望 日遠。禪者日增。異苗蕃茂果符前讖。青平
生不畜長物。弊衲楮衾而已。初開山慈 濟有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邦人偶修 飾其塔。作瑪瑙色。未幾而青領院事。山中
素無水。眾每以為病。忽有泉出山石間。甘 涼清潔。郡守賀公名為再來泉。元豐六年 四月末示微疾。以書辭郡官諸檀越。五月
四日灌沐升座別眾罷。寫偈曰。兩處住山。 無可助道。珍重諸人。不須尋討。遂泊然而 化。闍維收靈骨舍利。塔于寺之西北三峯
庵之後。閱世五十有二。坐夏三十有七。無 為子楊傑為贊其像曰。一隻履兩牛皮。金 鳥啼處木雞飛。半夜賣油翁發笑。白頭生
得黑頭兒。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禪師。
[0670a24] (八 甲子) 司馬光表進所編書。賜名資治通鑑。帝 親製序。授資政殿學士。甞作秀水真如 華嚴法堂記曰。壬辰歲夏四月。僧清辨踵
門來告曰。清辨秀州真如草堂僧也。真如 故有講堂。痺狹不足以庥學者。清辨與同 術惠宗治而新之。今高顯矣。願得子之文。
刻諸石以諗來者。光謝曰。光文不足以辱 石刻。加平生不習佛書。不知所以云者。師 其請諸他人。曰清辨所不敢請也。故維子
之歸。而子又何辭。光固辭不獲。乃言曰。 師之為是堂也。其志何如。曰清辨之為是 堂也。屬堂中之人而告之曰。二三子苟能 究明吾佛之書。或不能則將取於四方之
能者。皆伏謝不能。然後相率抵精嚴寺迎 沙門道歡而師之。又屬其徒而告之曰。凡 我二三子。肇自今以及于後。相與協力同 志。堂 圮
則扶之。師缺則補之以至于金 石可弊山淵可平。而講肄之聲不可絕也。 光曰。師之志則美矣。抑光雖不習佛書。亦 甞剽聞佛之為人矣。夫佛蓋西域之賢者。
其為人也。清儉而寡欲。慈惠而愛物。故服 弊補之衣。食蔬糲之食。岩居野處斥妻屏 子。所以自奉甚約而憚於煩人也。雖草木
蟲魚。不敢妄殺。蓋欲與物並生而不相害 也。凡此之道皆以涓潔其身。不為物累。蓋 中國於陵子仲焦先之徒近之矣。聖人之 德周。賢者之德徧。周者無不覆。而末流
之人猶未免棄本而背原。況其偏者乎。故 後世之為佛書者。日遠而日訛。莫不侈大 其師之言而附益之。以淫怪誣罔之辭。以 駭俗人而取世資厚。自豐殖不知厭極。故
一衣之費或百金。不若綺紈之為愈也。一 飯之直或萬錢。不若膾炙之為省也。高 堂鉅室以自奉養。佛之志豈如是哉。天下 事佛者莫不然。而吳人為甚。師之為是堂。
將以明佛之道也。是必深思於本原而勿 放蕩於末流。則斯堂為益也。豈其細哉。
[0670c03] (九) 金國李屏山曰。蘇軾作司馬光墓誌云。公 不喜佛曰。其精微大抵不出於吾書。其誕 吾不信。嗟乎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同
則以為出於吾書。異則以為誕而不信。適 足以自障其聰惠而已。聖人之道。其相通 也。如有關龠。其相合也。如有符璽。相距
數千里。如處一室。相繼數萬世。如在一席。 故孔子曰。西方有聖人焉。莊子曰。萬世之 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其精微處安得不同。列子曰。古者神聖之 人。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 獸蟲蛾。備知萬物情態。悉解異類音聲。其
所教訓無遺逸焉。何誕之有。孔子游方之 內。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鄒衍列禦寇莊 周方外之士。已無所不談矣。顧不如佛書
之縷縷也。以非耳目所及。光不敢信。既非 耳目所及。吾敢不信耶。郭璞日者也。十年 於晉室。若合符券。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
多劫耶。左慈術士也。變形於魏都。皆同物 色。疑吾佛不能示千百億之化身耶。長房 壺中之遊。人信之矣。不信維摩丈室容三 萬座與納須彌於芥子中之說乎。邯鄲枕
上之夢。人信之矣。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 劫耶。度僧祇如彈頃指之說乎。若俱不信。 不知光亦甞有夢否。瞑於一床栩栩少時 也。山川聚落森然可狀。人物器皿何所不
有。俯仰酬酢於其間。自成一世。此特凡夫 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其力如是。況 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幻三昧乎。學者 當自消息之。毋虛名所劫持也。
[0671a04] (十 乙丑) 程顥明道先生門人 諡 也。神宗素聞其 名數召見。一日因與安石論事不合。安石
曰。公之學如上壁。言難行也。顥曰。參政 之學如捉風。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 論。罷歸故官。又坐獄逸囚。責監汝州。上
即位召為宗正。未行而卒。顥與弟頤論學 汝南周敦。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 志。謂孟軻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
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 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 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
謂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名為無 不周遍。而其實則外於倫理。雖云窮深極 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者非
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 誕妖異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 於污濁。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
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闢 之可以入道。其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誠 意至于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
循循有序。病世之學者捨近而趨遠。處下 而窺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金國 李屏山居士辨曰。
[0671a27] (十一) 程顥論學於周敦頤曰。道之不明。異端 害人也。古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 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令之惑人也。
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 物成務。名為無不周遍。而其實乖於倫理。 雖云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
下之學者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悲夫。 諸儒排佛老之言。無如此說之深且痛也。 吾讀周易知異端之不足怪。讀莊子知異 端之皆可喜。讀維摩經知其非異端也。讀
華嚴經始知無異端也。周易曰。夫道並行 而不相悖。或處或出或默或語。殊塗而同 歸。一致而百慮。雖有異端何足怪耶。莊子
曰。不見天地之全。古之人大體道術。為 天下裂。如耳目鼻口之不相通。楂梨橘柚 之不同味。雖不足以用天下。可為天下用。
恢詭譎怪道通為一。是異端皆可喜者。維 摩經曰。諸邪見外道皆吾侍者。六地菩薩 乃作魔。謗于佛毀於法。不入眾數。隨六師
墮。乃可取食。然無異端也。華嚴經曰。入法 界品。諸善知識。阿僧祇數皆於無量劫行 菩薩道。國王長者居士僧尼婦人童女外
道鬼神船師醫卜與粥香者。無非法門。略 見五十三種。無厭足王之殘忍。婆須密 女之淫蕩。勝熱仙人之刻苦。聚沙童子之 嬉劇。大天之怪異。主夜之幽陰。皆有大解
脫門。此法界中無復有異端事。道無古今。 害豈有深淺哉。但恐迷暗者未必迷暗。高 明者自謂高明耳。甞試論之。三聖人者同
出於周。如日月星辰之合於扶桑之上。如 江河淮漢之匯於尾閭之淵。非偶然也。其 心則同。其迹則異。其道則一。其教則三。孔
子游方之內。其防民也。深恐其眩于太高 之說。則蕩而無所歸。故約之以名教。老子 游方之外。其導世也。切恐其昧于至微之
辭。則塞而無所入。故示之以真理。不無 有少齟齬者。此其徒之所以支離而不合 也。吾佛之書既東。則不如此。大包天地而 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