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Guo Yi Shi 三國遺事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國遺事卷第二文虎王法敏
[0972a05] 王初即位。龍朔辛酉。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 身長七十三尺。足長六尺陰長三尺。或云。身 長十八尺。在封乾二年丁卯。
[0972a08] 總章戊辰。王統兵。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會 唐兵滅麗。唐帥李勣獲高 � 王還國 (王之性高。故云高 � 。
按唐書高記。現慶五年庚申。蘇定方等征百濟。後十二月大將軍契如何) 為浿道行軍大 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大總管。劉伯英為平
壤道大總管。以伐高麗。又明年辛酉正月。蕭 嗣業為扶俆道總管。任雅相為浿江道總管。 率三十五萬軍以伐高麗。八月甲戌。蘇定方
等及高麗戰。于浿江敗亡。乾封元年丙寅六 月。以龐同善高臨薜仁貴李謹行等為後 援。九月。龐同善及高麗戰敗之十二月己酉。
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臺大總管。率六總管兵以 伐高麗。總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李勣獲高 � 王。十二月丁巳獻俘于帝。上元元年甲戌
二月。劉仁軌為雞林道總管。以伐新羅。而鄉 古記云。唐遣陸路將軍孔恭水路將軍有相 興新羅金庾信等滅之。而此云仁問欽純等
無庾信。未詳。時唐之游兵諸將兵有留鎮而 將謀襲我者。王覺之。發兵之明年。高宗使召 仁問等讓之曰。爾請我兵以滅麗。害之何耶。
乃下圓扉。鍊兵五十萬。以薜邦為帥。欲伐新 羅。時義相師西學入唐來見仁問。仁問以事 諭之。相乃東還上聞。王甚憚之。會群臣問防
禦策。角干金天尊奏曰。近有明朗法師入龍 宮。傳祕法而來。請詔問之。朗奏曰。狼山之南 有神遊林。創四天王寺於其地。開設道場則
可矣。時有貞州使走報曰。唐兵無數至我境。 迴槧海上。王召明朗曰。事已逼至如何。朗曰。 以彩帛假搆宜矣。乃以彩帛營寺。草搆五方
神像。以瑜珈明僧十二員。明朗為上首。作文 豆婁祕密之法。時唐羅兵未交接。風濤怒起。 唐舡皆沒於水。後改剏寺。名四天王寺。至今 不墜壇席
(國史大改剏在調露元年己卯) 後年辛未。唐更遣趙 憲為帥。亦以五萬兵來征。又作其法。舡沒如 前。是時翰林郎朴文俊隨仁問在獄中。高宗召
文俊曰。汝國有何密法。再發大兵無生還者。 文俊奏曰。陪臣等來於上國一十餘年。不知 本國之事。但遙聞一事爾。厚荷上國之恩。一
統三國。欲報之德。新剏天王寺於狼山之南。 祝皇壽萬年。長開法席而已。高宗聞之大悅。 乃遣禮部侍郎樂鵬龜使於羅審其寺。王先
聞唐使將至。不宜見茲寺。乃別剏新寺於其 南待之。使至曰。必先行香於皇帝祝壽之所 天王寺。乃引見新寺。其使立於門前曰。不是
四天王寺。乃望德遙山之寺。終不入。國人以 金一千兩贈之。其使乃還奏曰。新羅剏天 王寺。祝皇壽於新寺而已。因唐使之言。因名 望德寺
(或系孝昭王代。誤矣) 王聞文俊善奏。帝有寬赦之 意。乃命強首先生作請放仁問表。以舍人遠 禹奏於唐。帝見表流涕。赦仁問慰送之。仁
問在獄時。國人為剏寺名仁容寺。開設觀音 道場。及仁問來還。死於海上。改為彌陀道場。 至今猶存。大王御國二十一年。以永隆二年
辛巳崩。遺詔葬於東海中大巖上。王平時常 謂智義法師曰。朕身後願為護國大龍。崇奉 佛法。守護邦家。法師曰。龍為畜報何。王曰。
我厭世間榮華久矣。若麁報為畜。則雅合朕 懷矣王初即位置南山長倉。長五十步。廣十 五步。貯米穀兵器。是為右倉。天恩寺西北山
上是為左倉。別本云。建福八年辛亥築南山 城。周二千八百五十步。則乃真德王代始築。 而至此乃重修爾。又始築富山城。三年乃畢。
安北河邊築鐵城。又欲築京師城郭。既令真 吏。時義相法師聞之。致書報云。王之政教明 則雖草丘盡地而為城。民不敢踰。可以潔災
進福。政教苟不明。則雖有長城。災害未消。王 於是正罷其役。麟德三年丙寅三月十日。人 家婢名吉伊。一乳生三子。總章三年庚午正
月七日。漢岐部一山級干一作成山何于。婢 一乳生四子。一女三子。國給穀二百石以賞 之 又伐高麗。以其國王孫还國。置之真骨 位
王一日召庶弟車得公曰。汝為塚宰。均 理百官平章四海。公曰。陛下若以小臣為宰。 則臣願潛行國內。示民問徭役之勞逸。祖
賦之輕重。官吏之清濁。然後就職。王聽之。公 著緇衣。把琵琶為居士形。出京師。經由阿瑟 羅州 (令溟州) 牛首州 (今春州) 北原京 (今忠州)
至於武珍州 (今海陽) 巡行里閈。州吏安吉見是異人。邀致其 家。盡情供億。至夜安吉喚妻妾三人曰。今茲 侍宿客居士者終身偕老二妻曰。寧不並居。
何以於人同宿。其一妻曰。公若許終身並居。 則承命矣。從之。詰旦居士欲辭行時。曰僕京 師人也。吾家在皇龍皇聖二寺之間。吾名端 午也 (俗為端午為車衣)
主人若到京師。尋訪吾家幸矣。 遂行到京師居家宰。國之制每以外州之吏 一人上守京中。諸曹注今之其人也。安吉當 次上守至京師。問兩寺之間端午居士之家。
人莫知者。安吉久立道左。有一老翁經過。聞 其言良久佇思曰。二寺間一家殆大內也。端 午者乃車得令公也。潛行外郡時。殆汝有緣
契乎。安吉陳其實。老人曰。汝去宮城之西。敀 正門。待宮女出入者告之。安吉從之。告武珍 州安吉進於門矣。公聞而走出。携手入宮。喚
出公之妃。興安吉共宴。具饌至五十味。聞 於上。以星浮山 (一作星損乎山) 下為武珍州上守繞木 田。禁人樵採。人不敢近。內外欽羡之。山下
有田三十畝。下種三石。此田稔歲。武珍州亦 稔。否則亦否云。
万波息笛
[0973a19] 第三十一神文大王。諱政明。金氏。開耀元年 辛巳七月七日即位。為聖考文武大王創感 恩寺於東海邊
(寺中記云。文武王欲鎮倭兵。故始創此寺。未畢而崩。為海龍。其子神文立
開耀二年畢。排金堂砌下東向開一穴。乃龍之入寺旋繞之備蓋遺詔之藏骨處。名大王岩。寺名感恩寺。後見龍現 形處。名利見臺) 明年壬午五月朔
(一本云天授元年誤矣) 海官波 珍喰朴夙清奏曰。東海中有小山浮來向感 恩寺。隨波往來。王異之。命日官金春質 (一作春日)
占之。曰。聖考今為海龍鎮護三韓。抑又金公 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今降為大臣。二聖 同德。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海過。必得
無價大寶。王喜以其月七日駕幸利見臺。望 其山遣使審之。山勢如龜頭。上有一竿竹。晝 為二。夜合一 (一云。山亦晝夜開合如竹) 使來奏之。王御感恩
寺宿。明日午時。竹合為一。天地振動。風雨晦 暗七日。至其月十六日風霽波平。王泛海入 其山。有龍奉黑玉帶來獻。迎接共坐。問曰。此
山與竹或判或合如何。龍曰。比如一手拍之 無聲。二手拍則有聲。此竹之為物。合之然後 有聲。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王取此竹。作
笛吹之。天下和平。今王考為海中大龍。庾信 復為天神。二聖同心。出此無價大寶。令我獻 之。王驚喜。以五色錦彩金玉酬賽之。勅使斫
竹出海時。山與龍忽隱不現。王宿感恩寺。十 七日。到祗林寺西溪邊。留駕晝饍。太子理恭 (即孝昭大王) 守闕。聞此事走馬來賀。徐察奏曰。此玉
帶諸窠皆真龍也。王曰。汝何知之。太子曰。摘 一窠沈水示之。乃摘左邊第二窠沈溪。即成 龍上天。其地成淵。因號龍淵。駕还。以其竹作
笛。藏於月城天尊庫。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 雨雨晴。風定波平。號万波息笛。稱為國寶。至 孝昭大王代天授四年癸巳。因失禮郎生还
之異。更封號曰万万波波息笛。詳見彼傳。
孝昭王代 竹旨郎 (亦作竹曼亦名智官)
[0973b23]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竹曼郎之徒有得烏 (一云谷) 級干。隸名於風流黃卷。追日仕進。隔旬日不
見。郎喚其母。問爾子何在。母曰。幢典牟梁益 宣阿干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馳去。行急未 暇告辭於郎。郎曰。汝子若私事適彼。則不須
尋訪。今以公事進去。須歸享矣。乃以舌餅一 合酒一缸。卒左人 (鄉云皆叱知言奴僕也) 而行。郎徒百三 十七人亦具儀侍從。到富山城。問閽人。得
鳥失奚在。人曰。今在益宣田。隨例赴役。郎 歸田以所將酒餅饗之。請暇於益宣。將欲偕 還。益宣固禁不許。時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
郡。能節租三十石輸送城中。美郎之重士風 味。鄙宣暗塞不通。乃以所領三十石贈益宣 助請。猶不許。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貽之。
乃許。朝廷花主聞之。遣使取益宣。將洗浴其 垢醜。宣逃隱。掠其長子而去。時仲冬極寒之 日。浴洗於城內池中。仍合凍死。大王聞之。勅
牟梁里人從官者。並合黜遣。更不接公署。不 著黑衣。若為僧者。不合入鍾鼓寺中。勅史 上偘。珍子孫為枰定戶孫標異之。時园測法
師是海東高德。以牟梁里人故不授僧職。初 述宗公為朔州都督使。將歸理所。時三韓兵 亂。以騎兵三千護送之。行至竹旨嶺。有一居
士平理其嶺路。公見之歎美。居士亦善公之 威勢赫甚。相感於心。公赴州理。隔一朔。夢見 居士入于房中。室家同夢。驚怪左甚。翌日
使人同其居士安否。人曰。居士死有日矣。 使來还告其死。與夢同日矣。公曰。殆居士誕 於吾家爾。更發卒修葬於嶺上北峯。造石彌
勒一軀。安於塚前。妻氏自夢之日有娠。既誕。 因名竹旨。壯而出仕。與庾信公為副帥。統三 韓。真德太宗文武神文四代為塚宰。安定厥
邦。初得烏谷慕郎而作歌曰。
[0973c27] 去隱春皆理米 毛冬居叱沙哭屋尸 以憂音 阿冬音乃叱好支賜烏隱 貌 史年數就音墮支行齊 目煙迴於尸七 史伊衣 逢鳥支惡知作乎下是
郎 也慕理尸心未 行乎尸道尸 蓬次叱 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
聖德王
[0974a05] 第三十三聖德王。神龍二年丙午。歲禾不 登。人民飢甚。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 日救民給租。一口一日三升為式。終事而
計三十萬五百碩也 王為太宗大王剏奉德 寺。設仁王道場。七日大赦。始有侍中職 (一本糸孝 成王) 。
水路夫人
[0974a12] 聖德王代。純貞公赴江陵大守 (今溟州) 行次海汀 晝饍。傍有石嶂。如屏臨海。高千丈。上有躑
躅花盛開。公之夫人水路見之謂左右曰。折 花獻者其誰。從者曰。非人跡所到。皆辭不能 傍有老翁牽牸牛而過者。聞夫人言折其花
亦作歌詞獻之。其翁不知何許人也。便行二 日程。又有臨海亭。晝饍次海龍忽攬夫人入 海。公顛倒躄地。計無所出。又有一老人告曰。
故人有言。眾口鑠金。今海中傍生。何不畏眾 口乎。宜進界內民。作歌唱之。以杖打岸。則可 見夫人矣。公從之。龍奉夫人出海獻之。公問
夫人海中事。四七寶宮殿。所饍甘滑香潔。 非人間煙火。此夫人衣襲異香。非世所聞。水 路姿容絕代。每經過深山大澤。屢被神物掠 攬。眾人唱海歌。詞曰。
龜乎龜乎出水路 掠人婦女罪何極
汝若 [怡-台+旁] 逆不出獻 入網捕掠燔之喫
[0974a29] 老人獻花歌曰。
[0974b01] 紫布岩乎過希執音乎手母牛放教遣 吾肹不喻慚肹伊賜等 花肹折叱可獻 乎理音如。
孝成王
[0974b05] 開元十年壬戌十月。始築關門於毛火郡。今 毛火村。屬慶州東南境。乃防日本塞垣也。周 迴六千七百九十二步五尺。役徒三萬九千
二百六十二人。掌員元真角干。開元二十一 年癸酉。唐人欲征北犾。請兵新羅。客使六 百四人來还國。
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
[0974b12] 德經等大王備禮受之。王御國二十四年。五 岳三山神等時或現侍於殿庭。三月三日。王 御敀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
榮服僧來。於是適有一大德。威儀鮮潔。徜徉 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 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 (一作荷簣) 從南
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 已。曰。汝為誰耶。僧曰志談。曰。何所歸來。僧 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
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 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 甌中異香郁烈。王曰。朕甞聞師讚耆婆郎詞
腦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對曰然。王曰。然 則為朕作理安民歌。僧應時。奉勅歌呈之。王 佳之。封王師焉。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0974b27] 君隱父也 臣隱愛賜尸母史也 民焉 狂尸恨阿孩古為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 如 窟理叱大肹生以支所音物生此肹 喰惡支治良羅
此地肹捨遣只於冬是 去於丁 為尸知國惡支持以 支知 右如後句 君如臣多支民隱如 為 內尸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
[0974c05] 讚耆婆郎歌曰。
[0974c06] 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雲 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 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藪邪 逸烏 川理叱磧惡希
郎也持以支如賜烏隱 心未際叱肹逐內良齊 阿耶 柏史叱 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0974c12] 王玉莖長八寸無子廢之。封沙梁夫人。後妃 滿月夫人 諡 景垂大后。依忠角干之女也。王 一日詔表訓大德曰。朕無祐不獲其嗣。願大
德請於上帝而有之。訓上告於天帝。還來奏 云。帝有言。求女即可。男即不宜。王曰。願轉 女成男。訓再上天請之。帝曰。可則可矣。然為
男則國殆矣。訓欲下時。帝又召曰。天與人不 可亂。今師往來如隣里。漏洩天機。今後宜更 不通。訓來以天語諭之。王曰。國雖殆。得男而
為嗣足矣。於是滿月王后生太子。王喜甚。至 八歲王崩。太子即位。是為惠恭大王。幼冲故 大后臨朝。政條不理。盜賊蜂起。不遑備禦。
訓師之說驗矣。小帝既女為男故。自期晬至 於登位。常為婦女之戲。好佩錦囊。與道流為 戲。故國有大亂。修為宣德與金良相所弑。自 表訓後。聖人不生於新羅云。
惠恭王
[0974c29] 大曆之初。康州官署大堂之東。地漸陷成池 (一本大寺東小池) 從十三尺。橫七尺。忽有鯉魚五六。相
繼而漸大。淵亦隨大。至二年丁未。又天狗墜 於東樓南。頭如瓮。尾三尺許。色如烈火。天地 亦振。又是年。今浦縣稻田五頃中皆米顆成
穗。是年七月。北宮庭中先有二星墜地。又一 星墜。三星皆沒入地。先時宮北廁圊中二莖 蓮生。又奉聖寺田中生蓮。虎入禁城中。追覓
失之。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據安國 兵法下卷云。天下兵大亂。於是大赦修省。七 月三日。大恭角干賊起。王都及五道州郡并
九十六角干相戰大亂。大恭角干家亡。輸其 家資寶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