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Hufa Shamen Fa Lin Bie Chuan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下京弘福道場釋彥琮撰
[0208a15] 威等又問法師曰。論第六云。飾道昱禍宋之 服。曳孫恩敗晉之裳。著南鄭反漢之巾。把公 旗誅家之笏者。但大冠小冠之設。爰自漢朝
皮巾鹿巾之來興於往古。冠即法於年祀。笏 乃侔於搢紳。既而服象雲羅。致有攀霞道士。 衣同羽縠。時聞履霧仙人。故知其跡可尋三
芝弗遠。其風可仰八桂非遙。所以蕭史邕邕。 駕丹鳳於秦室。叔卿弈弈。驂白鹿於漢庭。而 云敗國破家。出何圖史。既陳虛唱。法有嚴科。
法師對曰。琳聞。聲調響順形直影端。未見鑽 火得水種豆生麥。所以蘇張逢於鬼谷。各處 浮詐之先。顏閔遇於孔門。俱標德行之始。
故知習二篇之化。徼妙無為。行三張之風。謀 為亂首。何者。後漢順帝時。沛人張陵。客遊蜀 土。聞諸古老相傳云。昔漢高祖。應二十四氣。
祭二十四山。遂王有天下。陵不自度德。遂 搆此謀。殺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 草屋。搆二十四治館。治館之興始乎此也。
二十三所在於蜀地。尹喜一所在於咸陽。於 是誑誘愚民招合兇黨。 歛 租稅米謀為亂階。 時被蛇吞亹逆不作。又陵孫張魯。行其祖術。
於後漢中。自稱師君。禍亂方起。為曹公所 滅。又中平元年。鉅鹿人張角。自稱黃天部 師。有三十六將。皆著黃巾。遠與張魯相應。眾
至十萬。焚燒鄴城。漢帝遣河南尹何進。將兵 討滅。又晉武帝咸寧二年。有道士陳端。以左 道惑眾。自號天師。徒附數千積有歲月。為益 州刺史王 濬
誅滅。又晉文帝大和元年。彭城 道士盧悚。自稱大道祭酒。以邪術惑眾。聚合 徒黨。向日占辰。攻廣漢門云。迎海西公。時殿
中桓祕等。覺知與戰。尋被誅斬。又梁武帝大 同五年。道士袁矜。妖言惑眾行禁步綱。官軍 收掩尋被誅滅。又隋文帝開皇十年。有綿州
昌隆縣道士蒲童。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自 稱得聖。誑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 五童女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圍遶遂便
姦匿。如此經月。後事發覺。因即逃亡。又開皇 十八年。益州道士韓朗。綿州道士黃儒林。扇 惑蜀王令興惡逆云。欲建大事須藉勝緣。遂
教蜀王傾倉竭庫。造千尺道像。設千日大 齋。畫先帝形。反縛頭手。呪而壓之。河北公 趙仲卿。撿察得實送身京省。被問伏罪在市
被刑。近如武德三年綿州昌隆縣人李望。先 事黃老恒作妖耶。去大業季年。有道士蒱子 真。微閑道術。被送東京。至梁漢身死。因葬
在彼。而李望矯云。子真近還。又於彼縣山側。 有一石室。巖穴幽闇人莫敢窺。望乃依憑以 作妖詐。在明則張喉大語領納通傳。入闇即
噎氣小聲詐陳禍福。遂令道士等傳說。達縣 聞州。官人初檢。並皆信受。後刺史李大禮云。 此事非輕必須申奏。要假親驗方定是非。遂
與合州縣官人。并道士等一百餘騎。同至穴 所。再拜祈請。望時詐答。聞者傾心。唯巴西 縣令樂世質。深達機情知其誑詐。入闇密候。
見望噎聲。質時呵之。望即欵伏。收禁州獄。方 欲科罪。未經數日。服藥而終。是知所習非正 亹逆相仍。左道亂群斯言信矣。竊惟賊飾黃
巾興乎鉅鹿。鬼書丹簡發自陽平。而云服象 雲羅斯言逕挺。衣同雨縠不近人情。安有駕 鶴乘龍身被布褐。驅鸞策鳳頂戴皮巾。所以 白石赤松之流。皆非鬼卒。王喬
羨 門之輩。 並匪治頭。又李聃事周之辰。服同儒墨。公 旗謀漢之日。始有黃巾。如其祖習伯陽。道士 並宜朝拜。若也宗旗取則。斯弊特可湮除。
威等又問法師曰。論第七云。建安感夢而疾 瘳。文宣降靈而病愈。吳王圍寺舍利浮光。齊 主行刑刀尋斷壞。宇文毀僧而瘡潰。拓拔廢
寺而膿流。孫皓尿像而陰疼。赫連兇頑而震 死者。詳其所引。並是帝王。豈有倏爾歸心。 則銷痾盪瘵。暫然廢毀。即國喪身亡。是知帝
代遷訛。自關運數脩短。皇王興替。計亦非 由信毀。何為妄陳禍福詭述妖祥。據此逗遛 非無指斥。法師對曰。易稱。積善餘慶積惡
餘殃。書云。善惡之報同乎影響。所以文武成 康之際。治道隆平。秦皇二世之時。酷毒天下。 此乃履道祚久淫刑嗣短。典籍盛談詎關運
數。況佛稱調御三界特尊。僧號福田四生崇 重。豈有恭虔敬仰福乃無徵。毀滅剪除禍之 無驗。前以略陳報應對彼邪人。使慶朝聞甘
乎夕殞。其文宣建安之輩。吳王齊后之流。拓 拔宇文赫連孫皓等。善惡之跡記傳具明。廣 如宣驗冥祥搜神感應等說。且善惡之分理
數皦然。傳之典謨懸諸日月。足使見不賢而 內自省。弱喪知歸。矚賢者而思齊。迷途 自曉。琳粗述一隅而已。令渠三反者焉。當 今。
[0209a14] 聖上欽明。歸心覺路。揆竹園而興梵宇。陵祇 樹以起禪龕。造無著尊度降魔眾。恩覃馬岸 道被龍堆。凡是人倫孰不霑賴。琳豈敢妄陳 妖
孽 指斥國家。但為對彼仲卿。因興此論。威 等又問法師曰。論第八云。出道偽謬良有以 焉鹿馬殊形。秦人一其貌麟麕異質。魯俗迷
其容。欲示後昆考其虛詐者。但紫氣浮關。 尹喜啟二篇之奧。青牛出境。老子述重玄之 微。所以洪漢景文。修之匪懈。我皇繼踵。親自
依行。今乃謗黷浮華難希禹泣。驗之詭詐故 觸湯羅。當今。
[0209a25] 聖上神謀。達四聰於六合。皇衰叡鑒朗二曜 於八紘。忽以鹿馬刺昌辰。麟麕譏哲后。斯 焉可忍孰不可容。法師對曰。琳聞。白馬東
旋。三藏創茲而起。青牛西逝。二篇自此而 興。或闡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而救物。驗之 圖牒指掌可知。所以發唱顯宗終乎此世。釋
教翻譯時代炳然。文史備彰黎民不惑。至如 道家玄籍斯則不然。唯老子二篇李聃躬闡。 自餘經教製雜凡情。何者。前漢時王褒造洞
玄經。後漢時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道書 二十四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時道士 王浮造明威化胡經。又鮑靜造三皇經。後改
為三清經。齊時道士陳顯明造六十四卷真 步虛經。梁時陶弘景造大清經及章醮儀十 卷。後周武帝滅二教時。有華州前道士張賓。
詔授本州刺史。長安前道士焦子順。一名道 抗。選得開府扶風令。前道士馬翼。雍州別駕 李運等四人。以天和五年。於花州故城內守
真寺。挑攬佛經。造道家偽經一千餘卷。時萬 年縣人索皎裝潢。但是甄鸞笑道處。盡改除 之。近如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慧祥。三
年不言。因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當時被約。不 許出城門。家見內著黃衣。執送留守改經事 發。為尚書衛文昇所奏。於金光門外被戮。
耳目同驗。又甄鸞笑道論云。道家妄注諸子 書。三百五十卷為道經。又撿玄都目錄。妄取 藝文志書名。矯注八百八十四卷為道經。據
此而言。足明虛謬。故知代代穿鑿狂簡寔繁。 人人妄造斐然盈貫。琳又案。後魏正光元年。 明帝召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僧曇謨
最對論。斌時妄引開天經云。天師張陵所造。 帝時勅遣大尉公丹陽王蕭綜。散騎常侍溫 子昇等。一百七十人。共議云。老子正著五千
文。西隱流沙更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 惑眾。
[0209c02] 帝曰。姜斌既有妖言付獄斬決。又案。後漢明 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 聞佛法入洛。請求捔試。總將道家經書。合三
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就中五百九卷是道 經。餘二百三十五卷。是諸子書。又案。晉葛洪 神仙傳云。老教所有度世消災之法。凡九百
三十卷。符書等七十卷。總一千卷。又案。宋太 始七年。道士陸修靜答明帝云。道家經書。并 藥方呪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
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隱在 天宮。案今玄都經目錄云。依宋人陸修靜所 上目。今乃言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二千
四十卷見有其本。四千三百二十三卷並未 見本。以此詳撿事跡可知。詭妄之由曝之圖 史。若據蕭溫等議。止有道德二篇。如取漢
帝挍量。便應七百餘卷。約葛洪神仙之說。 僅有一千。准修靜所上目中。過前九十。又撿 玄都經錄。轉復彌多。既其先後不同。足知
虛妄明矣。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 頭換尾。或道名山自出。時唱仙洞飛來。何乃 黃領獨知英賢不覩。請問當今道士。推勘後
出之經。為是老子別陳。為是天尊更說。縱 其說也應有時方。為是何代何邦何年何月。 如其有據容可流行。若是妄言理須焚剪。當
今明朝馭宇承蔽百王。聖上臨軒應期千載。 方欲廣敷五教。杜絕妖妄之書。重述九疇。 弘揚要道之訓。豈敢以麟麕刺上鹿馬譏朝。
但以無識黃巾混其真偽。管見道士不別是 非。所以借況秦人譬之魯俗。若乾坤之象 龍馬。豈天地則可騰驤。理固不然。如何見 責。
[0210a04] 威等委細推撿。以十一月十五日具狀奏聞。
[0210a05] 帝因親降問曰。朕本系老聃。東周隱德。末葉 承嗣。起自隴西。闡大道為道元。隨迎不測。 談上德為德母。視聽莫知。苞四象以運行。括
二儀而亭育。既無得而稱矣。信日用而不知。 朕所以尊乎祖風。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超踰百氏之先。何為詭刺師資。妄陳先後。
無言即死。有說即生。法師對曰。琳聞師經 對文侯云。堯舜之君唯恐無言。桀紂之君唯 恐有言。又東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
言。琳今屬堯舜之君。何得無言者哉。琳聞。 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 非柱下隴西之流也。謹案。老聃之李。牧母所
生。若據隴西。乃皆僕裔。何者燉煌寶錄云。 桓王三十九年。幸閑預庭與群臣經夜論古 今。王曰。老聃父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槖綏
對曰。老聃父姓韓。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踐。 胎即無耳。一目不明。孤單乞貸。年七十二無 妻。遂與隣人益壽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
合懷胎而生老子。又王儉百家譜云。李姓者。 始祖皐繇之後。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稱李 姓。李氏之興起於聃也。以李樹下生乃稱李
姓。至漢成帝時。有李隱抗烈毀上被誅。徙其 族於張掖。在路暴死。其奴隷等將其印綬冐 涼得仕。所謂隴西之李自此興焉。又老子云。
吾不敢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訓。又言。不與 物競。處眾人之所惡。既處物不競。又不為先。 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昇經又云。乾竺
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師也。綿綿常存吾今逝 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師號釋迦文。尹喜內 傳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師號佛。覺一切人
也。今受天帝請食。還當為王及群臣等一時 受戒。竊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達闍達系陰 山。貴種經云。以金易鍮石。以絹易縷褐。如捨 寶女與婢交通。
[0210b10] 陛下即其人也。棄北代而認隴西。陛下即其 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釋誕隆周之初。世隔 一十餘王。年經二百餘祀。此即師資驗矣。先
後顯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 惡殺賴及蟲魚。拯溺救焚化霑荇葦。等三皇 之世。教而不誅。同五帝之時。師而不陣。
[0210b16] 陛下若奮赫斯之怒。則百萬不足悏情。陛下 若斂秋霜之威。則一言容有可錄。輕忤御覽 營魄飛揚。塵黷威嚴心魂失守。帝時大怒竪
目。又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 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
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 禰。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師 對曰。琳聞。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慎終。
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有宗周。 義不爭長。何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古人 黨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不以疎
而不賞。賞彼有功。不以親而不誅。誅其有。 過伏惟。
[0210c01]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 均。網開三面。納忠言若弗及。懸五聽以乾乾。 從善諫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0210c04] 陛下今縱雷霆之怒。琳甘紛骨灰軀。儻垂雨 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後辯對。傳有二百餘條。 詢訪莫知。闕而不錄。至二十日又降。
[0210c07] 勅云。汝所著辯正論信毀交報篇言。念觀音 者臨刀不傷。既有斯靈。朕今赦汝七日之內。 爾其念哉。俟及刑科能無斷不。法師既羈縲
紲復迫刑期。氷炭交懷控告無所。至第六日 夜。盤桓悵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 生之如寄。不覺潛涕。因言志云。草命如懸露。
輕生類轉蓬。所嗟明夜月。難與古人同。法師 因揮涕昌言。仰天而歎曰。昔鄒衍拘齊獄。燕 丹質秦邦。尚感夏景零霜烏頭變白。豈可獨
於琳也。偏無徵應者哉。言訖俄有神人身長 丈餘。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謂法師曰。既能 亡形殉道。再紐頹網。冥衛寔繁。幸無勞慮。語
訖而失。法師因乃恭虔五體默念三尊。遂得 思逸胸懷釋然無懼。至七日旦。
[0210c21] 勅遣劉德威等問法師曰。今赦期已滿當屆 臨刑。比念觀音有何靈應。法師對曰。自隋季 擾攘四海沸騰。疫毒流行干戈競起。與師相。
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為政化。遏絕王路 固執一隅。我皇興弔伐之心。統天立極。赦 戮刑於都市。斯即觀音。拯橫死於帝庭寧殊
勢至。論功比德。上聖道齊。琳於七日已來。唯 念。
[0210c29] 陛下。威等重問法師曰。前奉。
[0211a01] 勅旨。令師誦念觀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
[0211a02] 陛下。法師對曰。琳聞。觀音聖鑒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我皇文思聰明光宅 海內。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為枉 濫。今。
[0211a06] 陛下子育群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應相 符。所以唯念。
[0211a08] 陛下。但琳所著辯正。爰與書史符同。一句參 差甘從斧鉞。
[0211a10] 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
[0211a11] 陛下若刑濫無辜。琳有伏屍之痛。威等錄狀 奏。
[0211a13] 帝。帝悅。因召法師而問曰。朕比覽師文。僉隳 老教。發言佛理。感歎良哉。而釋劣道優。朕 今未曉。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爾心較
言優劣。佇聞嘉唱沃朕煩懷。法師面奏曰。伏 承。
[0211a18] 聖旨宏博名義弘深。戴天不測其高方斯未 擬。履地莫知其厚匹此非儔。伏惟。
[0211a20] 陛下。巨細不疑示迴天睠。等齊桓禮鄙人之 術。同燕昭師郭隗之才。敢不罄。言陳其淑忒。 琳聞。妙覺常身本無色像。為眾生故跡有形
儀。感等洪鐘隨撞擊之大小。應同明鏡。逐庶 物以妍嗤。然由道冠二篇理踰百氏。典謨在 目可略言焉。故後漢太傅張衍謂南岳道士
褐善信曰。夫西域教者。法王說也。濟於六道 普潤含靈。卿可棄妄歸真。勵心遵學。若不奉 敬。可謂虛度百年。無功而逝。卿若慢而不
敬。亦可專心黃老。黃老者雖無法王之量。 亦是前世聖人撰集。雖同諸子言行甚奧。託 性無為道德之府也。昔孝景皇帝常修行不
惓。道學從此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