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Tang Gu San Zang Xuan Zang Fashi Xing Zhuang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0214a05] 法師諱褘。字玄奘。俗姓陳。漢大丘長仲弓 之後。本居頴川。後徙河南。子孫因之為緱 氏人焉。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曾祖山。魏征東將
軍南陽郡開國公。祖康齊國子博士轉司業。 又轉禮部侍郎。父惠。英潔有雅操。早通經 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帶。好儒者之
容。時人方之郭有道。郡舉孝廉。拜陳留令。又 遷江陵。後隨運將衰。遂息纓 冕 之心。結薜 蘿之志。識者高之。親廣平宋氏隨洛州長
史欽之女。法師即第四子也。法師粵自褓辰。 夙標溫嶷。迨於二十日。更表貞淳。機智有殊。 聰敏絕異。爰以宿植。早厭樊籠。驛思玄門。
翅神覺道。大業之際。詔度僧尼。時。使人大 理卿酇善果。有許郭之鑒。一見法師而謂人。 此子年齒雖幼。風骨甚奇。若住釋門。必為梁
棟。因聽落飾。止於東都淨土道場。時。寺有景 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 法師攝論。受好逾劇。並一聞將盡。再覽之
後。無復所遺。眾咸驚異。乃令昇座。覆述抑 揚割暢備盡。師宗美問。芳聲從茲發爽。時 年十五也。其後隨氏失馭。天下沸騰。啟兄。
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豈可守而死。 今聞唐主。驅晉陽之眾。已據有長安。天下依 歸。如適父母。願與兄投也。兄從之。即與俱
來。時。武德元年矣。是時國基草創 。京城亦 未有講序。初煬帝於東都建四道場。召天下 名僧 居 焉。景脫基暹。為其稱首。末年國亂。供
料停絕。多遊綿蜀。知法之眾。又盛於彼。法師 啟兄。無法事。願遊蜀受業。兄從之。經子午 谷入漢川。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德。從 之受學。仍相逐進向
成 都。雖在行旅。恒執經 隨問。比至益州。攝論毘曇。各得一遍。諸德既 萃。大建法筵。更聽寶暹攝論道基毘曇。志振
迦筵。敬惜寸陰。四五年間。究通諸部。講座 之下。常數百人。領悟之才。眾人咸伏。法師 兄。因住 成 都空慧寺。即長捷法師焉。其亦風
神朗俊。體狀魁傑。加之秀美。每出外衢。路觀 者。莫不駐車停蓋。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毘 曇。兼通史傳。及善老莊。為蜀人所慕。總管酇
公行臺。尚書韋雲起等。特所欽重。至於屬詞 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篇章書疏。和光嗢 噱。狎道俗之情。有出於弟。若其亭亭獨秀。不
雜埃塵。遊八宏。窮玄理。廓魔氣以為志。繼 聖達而為心。匡振頹綱。苞挫殊俗。涉風波而 意靡倦。臨大難而節逾高。通曩哲之深疑。開
後賢之未悟。垂義功於來裔。標准的於當今。 乃率生而寡儔。非唯兄之弗建也。然昆季 二人。懿德清規。芳聲雅質。雖廬山將遠。無得
同焉。法師年二十有一。以武德五年。於城 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亦一遍斯 得。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
旨。條式有礙。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入 結商侶。汎舟三峽。沿江而遁。到荊州。止天皇 寺。彼之道浴。承風斯文。既屬來儀。咸請敷說。
法師為論攝論毘曇。各得三遍罷。後復北 遊。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 又到趙州。謁淡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
就岳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究其旨。經 目而記於心。又於京城諸德。尋訪異同。僕射 宗公簫兄弟。又深珍敬。奏住大莊嚴寺。法
師既遍謁賢。備飡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 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 西方。以問所惑。 并 取十七地論等。以釋眾疑。
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 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吾當繼之。乃 結侶陳表。有勅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
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嶮。乃自試其心。以 俗問眾善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 塔。啟請申其意。願乞眾聖冥加。往還無難。初
法師生也。母夢法師衣白衣西去。母曰。汝是 我子。今欲何去。報曰。為求法故去。此則造迦 維之先兆。
[0214c19] 貞觀三年。將欲首塗。又求祥應。乃夜夢見大 海中。有蘇迷盧山。極為麗嚴。意欲登山。而洪 濤汹湧。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蓮花。踊
乎波外。應足而生。須臾至山。又峻峭不可上。 踊身自騰。有搏飇。扶而上昇。至頂。四望廓然。 無復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九
也。時有秦川僧孝達。在京學畢還鄉。法師與 同去。展轉遂達爪州。訪西路好惡。皆云。流沙 無路。行人多結伴侶。看牛馬糞及遺骸為標 幟
。風驚沙起。骸骨亦平。唯多起風魑魅之 類。東西八百餘里。欲孤行者。終不可達。聞已 愁憤。不知其計。乃禮佛求願。願得一人。相引
過關。即玉門關也。關抌胡盧河。關西百里。有 一烽。烽下有水。凡有五烽。五烽之外。無復戍 邏。皆長磧耳。又乃訪得一胡。許送過關。臨
時復退。強憑之乃行。夜至河。離關十餘里。上 源有胡桐樹。胡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 而過。即渡河。心極歡喜。各下褥而眠。夜半。 胡乃起。抽刀行 向
法師欲為屠害。法師 即 起 念佛誦經。胡人還坐。少時復起。謂法師曰。國 家法。私向外國。罪名極重。前五烽路。遊其
下必被他投。終無得免。但一處被擒即死 人。弟子亦有家累。何能當之。王法不可干。共 師還去。法師報曰。奘只可向西而死。誓不東
歸而生。檀越不能者任還。奘獨自去。胡曰。師 被他投。還相牽引。終不免罪。法師為設重 誓。縱令身碎為塵。終不相引。為指天地星
月重言。胡乃辭別法師。與馬一匹而去。於是 夜發。至第一烽。水邊飲馬。少時。飛箭頻來。幾 著於膝。既知他覺。急即向之。烽上人將火問。
是何人。欲何所去。乃去帽現其法服。報云。從 京師來。欲求法於婆羅門國。人將上烽見校 尉。校尉深相責問。法師具陳行意。聲淚俱下。
彼亦慜然垂泣云。師能如是任師去。儻如 所願。亦國家之益。師且臥。於是安置。天曉為 設食。更施 麨 糧。自送十餘里云。師勿過餘烽。
第五烽外。有野馬泉。可更取水去。法師過第 五烽。遇風沙大起。不知泉處。日暗。傍一沙溝 住。下水欲飲。馬袋重失。手覆之。纔得一飲之
直。餘並傾失。千里之資。此時頓盡。煩惱亦何 可言。三更後復行。不知道路。唯西北望星月 而進。至明午後。已大渴之。雖有 麨 䴵 。乾不能
食。如是四夜五日。無一渧霑喉。人馬俱困。不 能復行。遂臥沙中。默念觀音。不能發語。氣殆 將絕。至第五夜。忽有涼風。非常冷快。體得醒
悟。馬亦能起。復強行二十餘里。還臥不能去。 夢一大神。告之強行。何為復臥。於是復起。馬 忽異路而去。迴之不得。行可十許里。遂遇一
池。清冷澄澈。非常歡喜。便飲馬。自復澡嗽。又 取 麨 剉飼馬。池側亦有青草。比明馬健。人復 解齊。更一日一夜。就水將息。後日盛水漸進。
更經三日。方達伊吾。於流沙北維之外。復 逢鬼魅。日有數般。困弊難艱。免難為記述。 既至伊吾。逢高昌使人。還向其王說法師來
意。王大喜歡。遣人將駝來迎。復到高昌。 相見悲喜。王欲留法師。不聽西去。法師乃 不食四日。以盛動之。王意亦迴。王母妃願
結母子。王願為兄弟。許者任師去。法師相許。 王歡喜請講仁王經。并為度沙彌四人。造法 服數十具。差達官。將安革馬。手力倍送。又
修二十四封書。與突厥葉護可汗等諸國。并 附絞練五百餘匹。令遞送云。法師者。是奴弟。 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使得達婆羅門也。於是
辭去。既到葉護衙所。可汗甚歡喜。差人遞送。 終達迦濕彌羅。舊云罽賓國也。皆可汗之威。 高昌王之力耳。中間所經葱山雪嶺。熱海鐵
門。危難之事。及諸王禮接逢迎之儀。不能備 敘。迦濕彌羅國。有大德。號僧勝。善於經論。法 師就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及大毘婆
沙。國王慜其盡學達無有經本。乃給手書 十人。令為抄寫。并餘所須。並 勅供給。學已 方出東南。入磔迦國。徒伴二十餘人。相將渡
栴陀羅婆伽河。東至波羅奢大林中。逢賊。所 將衣資。劫掠都盡。身命纔令到村。與諸人 告乞。各得衣服。次到磔迦東境。有大菴羅林。
林中有一七百歲婆羅門。觀其面貌。可稱三 十許。明中百論。及吠陀書。云是龍猛弟子。法 師就停一月。學經百論。又東到那僕底國。
就調伏法師。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又東諒 那伽羅寺。就月曹法師。學眾事分毘婆娑。又 東到祿勒那國。就闍那毱多大德。學經部毘
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論師。學薩婆多辨真論。 展轉到劫毘陀國。禮拜聖跡。佛昔在忉利 天。為報母恩。一夏說法訖。乘三道寶階。下人 中處。又西北至羯若鞠闍國
(此云曲女城) 。就毘邪 犀那三藏。學 佛使 毘婆沙日胄毘婆沙。自此 東南。至阿踰陀國。禮聖跡已。順殑伽河東下。
八十餘人同船。欲向阿阿邦穆佉國。河之 兩岸。皆是阿踰迦林。蓊藹深茂。於林中。忽有 十餘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擾。投
河者數人。賊擁船向岸。令諸人解衣。搜求珍 寶。其賊先事突加天神。每於秋中。覓一人 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求喜福。見法
師儀容美麗。相顧而喜。於是則賊遣人取 水。於花林中。和埿塗地作壇。牽法師上壇坐。 令數人拔刀侍立。即欲揮刃。法師報云。遠
來求法。傳於未聞。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無 福也。賊不納。法師知不免。謂賊曰。願賜少 時。莫相逼惱。使我正念。亦是檀越恩澤。於是
專心覩史多天慈氏菩薩所。於心想中。若登 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 薩妙寶臺。菩薩◎國遶。此時。身心歡喜。不知
在壇。不憶有賊。同伴諸人。發聲號哭。須臾之 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 覆。賊徒大 駭 。問同伴曰。此沙門從何處來。名
字何等。報曰。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 若殺。得無量罪。且視風波之狀。天神已嗔。宜 忽懺悔。賊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時亦不覺。
賊以手觸。爾乃開眼。謂賊曰。時至邪。賊曰。不 敢害師。願受懺悔。法師受其禮謝。廣為說法。 令其發心。諸賊遞相勸告。收諸賊具。總投河
流。所脫衣資。各還本主。並受五戒。風波還 靜。賊徒歡喜。頂禮辭別。同伴敬歎。轉異於 常。遠近聞者。莫不嗟怪。從歷數國。又東北至
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衛。訛也。聖迹甚多。皆 得禮敬。又到吠舍離城。觀維摩詰宅。并佛許 魔王涅槃處。皆往禮敬。從此又至摩揭陀國。
其處聖跡極多。法師停七日。禮拜方遍。從此 東南行。四百餘里。到菩提樹。其處周圓三十 里內。聖跡尤遍。法師停八九日。禮拜乃遍。至
第十日。那爛陀寺眾。差四十德來。迎至寺莊。 宿大目揵連本村。明日食後。更有二百餘僧 及千餘檀越。擎舉幢蓋花香來迎。引入那爛
陀寺。既至。合眾都集。法師與相見。眾坐。令維 那唱法師住寺。寺內所有一切共同。眾相見 訖。差二十人有德行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
戒賢法師也。其人博聞強識。佛法及外道經 書。一切通達。又最耆宿。時年一百六十歲。眾 所共尊。不敢片其名。故號為正法藏。法師隨
入謁。方牽師資。務盡其敬。頂禮讚歎訖。正法 藏命法師及諸僧坐。問從何處來。報從支那 國來。欲於師處。學瑜伽等經論。聞已啼泣。喚
弟子覺賢。令說三年已前病惱因緣。覺賢曰。 和上去今三年已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燒 刀判之病。意厭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
天人黃金色。謂和上曰。汝勿厭此身。身是法 器。修習難得。汝過去 曾 作國王。多惱眾生。故 招此苦。當自悔責。禮誦行道。廣通正法。業累
可除。直欲不食捨之。終不得了。死已受身。還 得受苦。猶如井輪。迴轉無息。復三年餘。有支 那國僧。欲來於此。學諸經論。已發在路。汝可
待之。為演說付授。彼人得已。當轉流通。以 此 功 德。汝罪自滅。我是曼殊室利。憐愍汝故。 特 來相 告。當依我語。今日已後。所患亦當漸除。語已
而滅。從爾來。和上漸則安隱。正法藏又問。汝 在路經今幾時。報曰。過三年。向欲四年。既與 昔夢狀同。深相慰喻。法師親承斯記。悲喜不
能自勝。更起禮謝。言意訖。辭出。安置幼日王 院。七日供養已。更與上房第四重閣。加諸供 給。日得擔步羅葉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 顆。豆 蔻
子二十顆。龍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 蘇油乳酪石蜜等。皆日足有餘。一期之料。數 人食不盡。給淨人婆羅門一人。出行乘象。
與二十人陪從。免一切僧事。寺內主客萬人。 預此供給者。滲法師有十人。言供大人米者。 此即粳米。大如烏豆。成飯已後。香聞百餘步。
摩揭陀國。獨有此米。餘國更無。收植又少。唯 國王及廣知法大德得食。餘人不得。故云供 大人米。其遊履外國見重。所至皆此類也。法 師安置已。向王舍城。
觀 禮聖跡。數日方周 訖。已還那爛陀。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 者數千人。如是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 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各一遍。中百二
論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於 迦濕彌羅等諸國聽訖。於此尋讀決疑而已。 如是五年。不捨晝夜。聽訖。復往伴爛拏鉢伐
多國。尋禮聖迹。有孤山。極為秀麗。山中有精 舍。中有剋檀觀自在菩薩像。特多靈驗。有所 願求。至心皆得。其守護人。恐塵河。於外面各
十步。作勾欄。人有散花請願。皆於欄外。不許 入內。法師敬欲往祈請。買種種花。穿之為縵。 將到像所。至誠禮訖。向菩薩跪。發三願。一
者。於此學已。得平安還歸本國者。願花住尊 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覩史多天宮。事慈氏 菩薩。若如意者。願花挂尊兩臂。三者。聖教稱
眾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某今自疑。不知 有無。若有佛性。修行可成者。願花貫尊頂。請 訖以花縵遙散。咸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
量。於傍見者。莫不禮敬。而結因緣。從此更巡 諸國。窮南海之濱。觀尋聖迹。問訪師友。復至 鉢伐多國。有數大德。學業可遵。因停二年。就
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摩及攝正什論教實論 等。復還那爛陀寺。參禮正法藏已。復往杖林 山居士勝軍論師所。論師剎帝利種。幼而好
內外經書。五明數術。無不窮覽。每依杖山。養 徒教授。恒講佛經。道俗宗歸者。日數百人。諸 國王等。數來視禮。洗足供養。封賞城邑。時人
號為步異。此云食邑者。法師就學唯識決擇 論意義理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 莊嚴經論。及聞瑜伽因明等訖。已於夜中。忽
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穢。並繫水牛。無復僧 侶。法師從幼日王院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 有一金人。色貌端嚴。光明滿空。遙指寺外。謂
法師曰。汝隨我看。即尋指外望。見村邑林池。 為火焚燒。並成灰燼。金人曰。汝可早歸。此處 却復十餘年。戒日王崩。印度荒亂。惡人相害。
當如此地。汝宜知之。言訖不見。法師覺已怪 歎。向勝軍說之。答曰。三界無安。能知不爾。 此聖人之垂誡。不可不依。是法師所行。皆為
菩薩護念。將往印度。告尸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