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釋道安一
* 釋法和二
* 竺僧朗三
* 竺法汰四
* 釋僧先五
* 竺僧輔六
* 竺僧敷七
* 釋曇翼八
* 釋法遇九
* 釋曇徽十
* 釋道立十一
* 釋曇戒十二
* 竺法曠十三
* 釋道壹十四
* 釋慧虔十五
[0351c03]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 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讀書再 覽能誦。鄉隣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聰
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驅役田舍 至于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篤性精進 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與辯
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 覽。暮歸以經還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 讀今復求耶。答曰。即已闇誦。師雖異之而
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一萬言。 齎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 一字。師大驚嗟而異之。後為受具戒恣 其遊學。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
歎。與語終日。眾見形貌不稱。咸共輕怪。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因事澄為師。澄 講安每覆述。眾未之愜。咸言。須待後次當
難殺崑崙子。即安後更覆講疑難鋒起。安挫 銳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 隣。于時學者多守聞見。安乃歎曰。宗匠雖
邈玄旨可尋。應窮究幽遠探微奧。令無生 之理宣揚季末。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於 是遊方問道備訪經律。後避難潛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安後從
之受業。頃之與同學竺法汰俱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相見欣然。乃共披 文屬思。妙出神情。安後於太行恒山創立
寺塔。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時武邑太守盧 歆聞安清秀。使沙門敏見苦要之。安辭不 獲免。乃受請開講。名實既符道俗欣慕。至
年四十五復還冀部住受都寺。徒眾數百 常宣法化。時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襲嗣 立。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廣修房 舍。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乃西適牽口
山。迄冉閔之亂。人情蕭素。安乃謂其眾 曰。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聚則不立散則不 可。遂復率眾入王屋女休山。頃之復渡河
依陸渾。山木食修學。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眾曰。今遭凶 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
令廣布。咸曰隨法師教。乃令法汰詣楊州 曰。彼多君子好尚風流。法和入蜀山水可 以修閑。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餘人渡河 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
門裏有二馬 [木*昂] [木*昂] 間懸一馬 篼 可容一 斛。安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 升。謂是神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問何以
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 篼 容百升也。既 達襄陽復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 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每至講說唯敘
大意轉讀而已。安窮覽經典鉤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並尋文比 句為起盡之義。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自安始也。自漢魏迄晉經來稍 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後人追尋莫測 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詮品新舊 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四方學士
競往師之。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江陵。要安 暫往。朱序西鎮復請還襄陽。深相結納。序 每歎曰。安法師道學之津梁。澄治之罏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 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並加贊助。建塔五 層起房四百。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擬為承露盤。安曰。露盤已訖汰公營造。
欲迴此銅鑄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諾。於 是眾共抽捨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後。又自行至萬山。
舉邑皆往瞻禮。遷以還寺.安既大願果成。謂 言。夕死可矣。符堅遣使送外國金 [竺-二+伯] 倚像 高七尺.又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縷繡像.織
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輒羅列尊像。布 置幢幡。珠珮迭暉。烟華亂發。使夫昇階履 闥者。莫不肅焉盡敬矣。有一外國銅像形
製古異。時眾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令弟子爐治其髻。既而光焰 煥炳耀滿一堂。詳視髻中見一舍利。眾咸愧
服。安曰。像既靈異不煩復治。乃止。識者咸 謂。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時襄陽習鑿 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聞安高名。早
已致書通好曰。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 訓兼照。道俗齊蔭。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 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
上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自頃道業之隆。 咸無以匹。所謂月光將出靈鉢應降。法師任 當洪範化洽幽深。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雲東徂摩尼迴曜。一躡七寶之座暫
現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栴檀於江 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溢漾重盪 於一代矣。文多不悉載。及聞安至止。即往
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鑒齒。安曰。彌天釋道 安。時人以為名答。齒後餉梨十枚。正值眾 食。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郄
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慇懃。安 答書云。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習鑿齒 與謝安書云。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 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
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 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 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其人理懷簡衷多 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覩。陰陽算數亦皆
能通。佛經妙義故所游刃。作義乃似法蘭 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見。其亦每言。思得 一敘。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安在樊 沔
十五載。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未嘗廢闕。 晉孝武皇帝。承風欽德遣使通問。并有詔 曰。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居道訓俗徽
績兼著。豈直規濟當今。方乃陶津來世俸 給。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云。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 以輔朕躬。後遣符丕南攻襄陽。安與朱序
俱獲於堅。堅謂僕射權翼曰。朕以十萬之 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翼曰。誰耶。堅曰。安 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眾數千大弘法化。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 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 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含。果稱四河入 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
與經符。遂為永式。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邊有篆
銘人莫能識。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書。云 魯襄公所鑄。乃寫為隸文。又有人持一銅 斛。於市賣之。其形正圓。下向為斗。橫梁昂
者為斗低者為合。梁一頭為籥。籥同鍾 容半合。邊有篆銘。堅以問安。安云。此王莽 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 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
焉。其多聞廣識如此。堅勅學士內外有疑 皆師於安。故京兆為之語曰。學不師安義 不中難。初堅承石氏之亂。至是民戶殷富 四方略定。東極滄海西併龜茲。南苞襄陽
北盡沙漠。唯建業一隅未能 [掜-臼+?] 伏。堅每與 侍臣談話。未嘗不欲平一江左以晉帝 為僕射謝安為侍中。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
石越原紹等。並切諫終不能迴。眾以安為 堅所信敬。乃共請曰。主上將有事東南。公 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耶。會堅出東苑 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諫曰。臣聞天子法
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勃然作 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輿輦 之榮未稱其德。即勅僕射扶安登輦。俄而
顧謂安曰。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而 巡狩涉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安對曰。 陛下應天御世。有八州之貢富。居中土 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
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且東南 區地地卑氣厲。昔舜禹遊而不反。秦皇適 而不歸。以貧道觀之。非愚心所同也。平 陽公懿戚石越重臣。並謂不可。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盡丹誠 耳。堅曰。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將簡 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若
鑾駕必動。可先幸洛陽 [掜-臼+?] 威蓄銳。傳檄 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從。遣平陽 公融等。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堅躬率步騎
六十萬到。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 謝玄拒之。堅前軍大潰於八公。西晉軍 逐北三十餘里。死者相枕。融馬倒殞首。堅 單騎而遁如所諫焉。安常注諸經恐不合
理。乃誓曰。若所說不堪遠理。願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云。君所 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 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 飯之。處處成則。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 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
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 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 下寺舍遂則而從之。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二 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 寺寄宿。寺房既迮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窓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 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 深詎可度脫。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臾浴
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生所 往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 備覩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
同見。安後營浴具。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 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果是聖應也。至其 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
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 十年也。年七十二。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 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
嘉曰。誠如所言。師並前行。僕有小債未 了不得俱去。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時故 在城內。萇與符登相持甚久。萇乃問嘉。朕
當得登不。答曰。略得。萇怒曰。得當言得。 何略之有。遂斬之。此嘉所謂負債者也。萇死 後其子興方殺登。興字子略。即嘉所謂略得
者也。嘉字子年。洛陽人也。形貌鄙陋似若 不足。本滑稽好語笑。然不食五穀清虛服 氣。人咸宗而事之。往問善惡。嘉隨而應答。
語則可笑。狀如調戲。辭似讖記。不可領 解。事過多驗。初養徒於加眉谷中。符堅遣 大鴻臚徵不就。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 否。嘉無所言。乃乘使者馬。佯向東行數百
步。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以示堅 壽春之敗。其先見如此。及姚萇害嘉之日。 有人於壟上見之。乃遺書於萇安之潛契 神人皆此類也。安先聞羅什在西國。思共
講析每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安風。謂是東 方聖人。恒遙而禮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 皮廣寸許。著臂捋可得上下之。唯不得 出手。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時人謂
之為印手菩薩。安終後十六年。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安既篤好經典志 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
及僧伽跋澄等。譯出眾經百餘萬言。常與沙 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於 是獲正。孫綽為名德沙門論。自云。釋道安 博物多才通經名理。又為之贊曰。物有
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 汧隴。馳名淮海。形雖草化。猶若常在。有別 記云。河北別有竺道安。與釋道安齊名。謂
習鑿齒致書於竺道安。道安本隨師姓。竺後 改為釋。世見其二姓。因謂為兩人。謬矣。
[0354a18] 釋法和。榮陽人也。少與安公同學。以恭 讓知名善能標明論綱解悟疑滯。因石氏 之亂率徒入蜀。巴漢之士慕德成群。聞襄
陽陷沒。自蜀入關住陽平寺。後於金輿谷 設會。與安公共登山嶺極目周睇。既而悲 曰。此山高聳遊望者多。一從此化竟測何
之。安曰。法師持心有在何懼後生。若慧心 不萌斯可悲矣。後與安公詳定新經參正 文義。頃之偽晉王姚緒請住蒲坂講說。其後
少時勅語弟子。俗內煩惱苦累非一。乃正 衣服繞佛禮拜還坐本處。以衣蒙頭奄然 而卒。時年八十矣。
[0354b01]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遊方問道。長還關 中專當講說。嘗與數人同共赴請。行至中 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
如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語故得無失。 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偽秦符健皇 始元年。移卜泰山。與隱士張忠為林下 之契。每共遊處。忠後為符堅所徵。行至華
陰山而卒。朗乃於金輿谷崑崙山中。別立 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峯岫高險水 石宏壯。朗創築房室製窮山美。內外屋宇
數十餘區聞風而造者百有餘人。朗孜孜訓 誘勞不告倦。秦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 請。朗同辭老疾乃止。於是月月修書. 嚫 遺。
堅後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氷霜 學徒清秀。崑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後秦姚 興亦佳歎重。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假號
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 為興福業。晉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珪亦送 書致物.其為時人所敬如此。此谷中舊多 虎災。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
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 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 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
以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莫 不歎其有預見之明矣。後卒於山中。春秋 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 人。少遊汧隴長歷荊雍。妙通大乘兼善
數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於世矣。
[0354b29] 竺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雖才辯不 逮而姿貌過之。與道安避難行至新野。安 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安曰。法師儀
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望 矣。至於高會淨因。當期之歲寒耳。於是 分手泣涕而別。乃與弟子曇一曇二等四十 餘人。沿江東下。遇疾停陽口。時桓溫鎮
荊州。遣使要過供事湯藥。安公又遣弟子 慧遠。下荊問疾。汰病小愈詣溫。溫欲共 汰久語。先對諸賓未及前汰。汰既疾勢未 歇不堪久坐。乃乘輿歷廂迴出。相聞與
溫曰。風痰忽發不堪久語。比當更造。溫怱 怱起出接與歸焉。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 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