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釋慧遠一
* 釋慧持二
* 釋慧永三
* 釋僧濟四
* 釋法安五
* 釋曇邕六
* 釋道祖七
* 釋僧 [(丰*力)/石] 八
* 釋道融九
* 釋曇影十
* 釋僧叡十一
* 釋道恒十二
* 釋僧肇十三
[0357c23]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 書珪璋秀發。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 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
弘博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 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 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 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恒山
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 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 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與弟
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既入乎道厲 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縕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
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 矣。遠藉慧解於前因。發勝心於曠劫。故能 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歎曰。使道流東
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 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 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是後安 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
徽皆風才照灼志業清敏並推伏焉。後隨 安公南遊樊河。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 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
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懼 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 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後欲 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峯清靜足以
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 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 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後卒成溪。其後少 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
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 精舍為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 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刺史
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 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 乃為遠復於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
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却負香爐之峯。傍 帶瀑布之 壑 。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 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烟
凝石筵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 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 室中。經道取流沙。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
里。每欣感交懷志欲瞻覩。會有西域道士 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妙算 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烟霧。暉相 炳 [火*(敻-人+(〡*〡))]
若隱而顯。遠乃著銘曰。廓矣大像。 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迴暉層 巖。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闇逾明。婉步蟬 蛻。朝宗百靈。應不同方。迹絕杳冥
(其一) 。茫茫 荒宇。靡勸靡獎。淡虛寫容。拂空傳像。相 具體微。冲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 徹乃應。扣誠發響。留音停岫。津悟冥賞。撫
之有會。功弗由曩 (其二) 。旋踵忘敬。罔慮罔 識。三光掩暉。萬像一色。庭宇幽藹。歸途莫 測。悟之以靖。開之以力。慧風雖遐。維塵
攸息。匪聖玄覽。孰扇其極 (其三) 。希音遠流。 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玄度。妙盡毫端。 運微輕素。託綵虛凝。殆映霄霧。迹以
像真。理深其趣。奇興開衿。祥風引路。清 氣迴軒。昏交未曙。髣髴神容。依稀欽遇 (其四) 。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鑒爾所
修。庶茲塵軌。映彼玄流。漱情靈沼。飲 和至柔。照虛應簡。智落乃周。深懷冥託。宵 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 (其五) 又昔潯陽
陶侃經鎮廣州。有漁人於海中見神光每 夕艶發。經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 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 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
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 焉。侃後移鎮。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十 人舉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
反之。竟不能獲。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 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
力招。及遠創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自 輕。往還無梗。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諺矣。 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餘化於斯
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 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 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
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 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 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 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
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 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 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 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 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
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 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 苟求之無主。則眇茫河津。今幸以不謀
而僉心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 通於寢夢。欣歡百於子來。於是雲圖表暉。 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啟
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剋心重精疊思 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雖 晨祈云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 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
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遊絕域。其有 驚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 兼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後昇。勉思策征 之道然復妙覲大儀。啟心貞照。識以悟新。
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 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 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太息
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神韻嚴肅 容止方稜。凡預瞻覩莫不心形戰慄。曾有 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入山信宿竟 不敢陳。竊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義法師。
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諸 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值 遠講法華。每欲難問。輒心悸汗流竟不 敢語。出謂慧寶曰。此公定可訝。其伏物蓋
眾如此。殷仲堪之荊州。過山展敬。與遠共 臨北 澗 論易體。移景不勌。見而歎曰。識 信深明實難為庶。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
並欽慕風德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 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 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 既履順而遊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
復何 羨 於遐齡。聊想斯理久已得之。為 復酬來信耳。盧脩初下據江州城。入山詣 遠。遠少與脩父瑕同為書生。及見脩
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僧有諫遠者曰。 脩為國寇。與之交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 法中情無取捨。豈不為識者所察。此不足
懼。及宋武追討盧脩設帳桑尾。左右曰。 遠公素王廬山與脩交厚。宋武曰。遠公 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齎書致敬。并 遺錢米。於是遠近方服其明見。初經流江
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慨其 道缺。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眾經踰 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昔
安法師在關。請曇摩難提出阿毘曇心。其 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有罽賓沙門僧 伽提婆。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 潯陽。遠請重譯阿毘曇心及三法度論。於是
二學乃興。并製序標宗貽於學者。孜孜為 道務在弘法。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諮訪。 聞羅什入關。即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
去歲得姚左軍書。具承德問。仁者曩絕殊 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 但江湖難冥。以形乖為歎耳。頃知承否
通之會。懷寶來遊至止。有問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固 已增其勞佇。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雖 運鐘其末。而趣均在昔。誠未能扣津妙門
感徹遺靈。至於虛衿遺契。亦無日不懷。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吐曜則眾 珍自積。是惟教合之道。猶虛往實歸。況宗一
無像而應不以情者乎。是故負荷大法者。 必以無報為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 己。若令法輪不停軫於八正之路三寶不 輟音於將盡之期。則滿願不專美於絕代。
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量衣裁。願登 高座為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 懷。什答書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
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 圮 絕。 傳驛來況粗承風德。比復如何必備聞一 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
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 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 仁者備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
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 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 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灌。可
備法物之數也。并遺偈一章曰。既已捨染 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 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 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與什書曰。日 有涼氣比復何如。去月法識道人至。聞君欲
還本國。情以悵然。先聞君方當大出諸經。 故來欲便相諮求。若此傳不虛眾恨可言。 今輒。略問數十條事。冀有餘暇一二為釋。
此雖非經中之大難。欲取決於君耳。并 報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 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 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
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 期暮歲。後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誦出十 誦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
世。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流支入秦復 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於 關中更出餘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晉 地獲本相傳至今。葱外妙典關中勝說。所
以來集茲土者。遠之力也。外國眾僧咸稱 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 首獻心廬岳。其神理之迹。故未可測也。先
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 遠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
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 論而歎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 不妙哉。秦主姚興欽德風名歎其才思。 致書慇懃。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
像。以申欵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 出。興送論并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 既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旨歸。宜為一序以
申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咸相推謝無敢 動手。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後之學者。遠答 書云。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 貧道聞懷大非小褚所容。汲深非短綆所
測。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體羸多疾觸事 有廢。不復屬意。已來其日亦久。緣來告之 重。輒粗綴所懷。至於研究之美。當復期
諸明德。其名高遠固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 句繁廣初學難尋。乃抄其要文。撰為二十 卷。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後
桓玄征殷仲堪。軍經廬山。要遠出虎溪。遠 稱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謂玄曰。昔毀仲 堪入山禮遠。願公勿敬之。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見遠不覺致敬。玄問 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云。立身行道玄 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願。遠云。願檀越安 隱使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 所未見。玄後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貽
書騁說勸令登仕。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 志踰丹石終莫能迴。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教僚屬曰。沙門有能申述經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
者悉皆罷遣。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 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凌遲穢雜日久。每 一尋至慨憤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湑將
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 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後令飾偽者絕 假通之路。懷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
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玄從之。昔成帝 幼沖庾氷輔正。以為沙門應敬王者。尚書 令何充僕射褚昱諸葛惔等奏。不應敬禮。 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氷旨為駮。同異粉
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欲令盡敬。乃與 遠書曰。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於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 不允。近八座書。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
不敬意也。此便當行之。事一二令詳。盡 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遠答書曰。夫稱沙 門者何耶。謂能發矇俗之幽昏。啟化表之 玄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使希
高者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餘津。若然雖 大業未就。觀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廟之器。沙門
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玄雖苟執先志 恥即外從。而覩遠辭旨趑趄未決。有頃玄 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推
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 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 王者論。凡有五篇。一曰在家。謂在家奉法
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迹同方內。故有 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 教。二曰。出家。謂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
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 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迹。大德故能 拯溺俗於沈流。拔玄根於重劫。遠通三乘 之津。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