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竺道生一
* 釋慧叡二
* 釋慧嚴三
* 釋慧觀四
* 釋慧義五
* 釋道淵六
* 釋僧弼七
* 釋慧靜八
* 釋僧苞九
* 釋僧詮十
* 釋曇鑒十一
* 釋慧安十二
* 釋曇無成十三
* 釋僧含十四
* 釋僧徹十五
* 釋曇諦十六
* 釋僧導十七
* 釋道汪十八
* 釋慧靜十九
* 釋法愍二十
* 釋道亮二十一
* 釋梵敏二十二
* 釋道溫二十三
* 釋曇斌二十四
* 釋慧亮二十五
* 釋僧鏡二十六
* 釋僧瑾二十七
* 釋道猛二十八
* 釋超進二十九
* 釋法珍三十
* 釋道猷三十一
* 釋慧通三十二
[0366b23]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 族。父為廣戚令。鄉里稱為善人。生幼而頴 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後
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伏膺受業。既 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故 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
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 酬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 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
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鑽仰群經斟酌雜論。 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後與慧叡慧嚴同遊 長安。從什公受業。關中僧眾咸謂神悟。後 還都止青園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
本種青處因以為名。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 焉。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後太祖設會。帝 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
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遂取鉢便食。於是一眾從之。 莫不歎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並挹。
敬風猷從之問道。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 外。迺喟然歎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 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
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 可與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迺 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 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
籠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 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 師。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迺說阿闡提 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
見忤眾。於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 顯大眾擯而遣之。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厲 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
師子座。言竟拂衣而遊。初投吳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龍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
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廬 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後涅槃大 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
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於廬山精舍 昇于法座。神色開朗德音俊發。論議數番 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不悟悅。法席將畢
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 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 泣。於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追而信服。其 神鑒之至徵瑞如此。仍葬廬山之阜。初生
與叡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叡 發天真。嚴觀窪流得。慧義彭享進。寇淵于 默塞。生及叡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
士矣。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翫味。生 乃更發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 寶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旌
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 頓悟不受報等時亦為憲章。宋太祖嘗述生 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
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後龍光又有沙 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後祖述生公諸義。 時人號曰遊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
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外。著金剛 後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 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兼工草 隸。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0367a29] 釋慧叡。冀州人。少出家執節精峻。常遊方 而學經。行蜀之西界為人所抄掠。常使 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見而異之。疑是沙
門。請問經義無不綜達。商人即以金贖 之。既還襲染衣。篤學彌至。遊歷諸國。迺至 南天竺界。音譯誥訓殊方異義無不必曉。 後還憩廬山。俄又入關從什公諮稟。後
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皆思徹言 表理契環中。宋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請以為 師。再三迺許。王請入第受戒。叡曰。禮聞 來學不聞往教。康大以為愧。迺入寺虔
禮祇奉戒法。後以貂裘奉叡。叡不著常 坐之。王密令左右求買酬三十萬。叡曰。雖 非所服既大王所施。聊為從用耳。陳郡謝 靈運篤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迺諮
叡以經中諸字并眾音異旨。於是著十四 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 據焉。叡以宋元嘉中卒。春秋八十有五矣。
[0367b18] 釋慧嚴。姓范。豫州人。年十二為諸生博曉 詩書。十六出家。又精鍊佛理。迄甫立年學 洞群籍。風聲四遠化洽殊邦。聞什公在關
復從受學。訪正音義多所異聞。後還京師 止東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後伐長 安。要與同行。嚴曰。檀越此行雖伐罪弔民。
貧道事外之人。不敢聞命。帝苦要之。遂行。 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見弘讚問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蕭
摹之上啟請制起寺及鑄像。帝乃與侍中 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議之。謂尚之 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三世 因果未辯厝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
卿輩時秀率所敬信故也。范泰謝靈運常言。 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必求靈性真奧。 豈得不以佛經為指南耶。近見顏迎之 推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明佛汪汪尤為
名理並足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 此化。則朕坐致太平。夫復何事。近蕭摹之請 制。未全經通。即以相示。委卿增損。必有以
遏戒浮淫無傷弘獎者。迺當著令耳。尚 之對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蔽獨 秉愚懃。懼以闕薄貽點大教。今乃更荷 褒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
明詔矣。中朝已遠難復盡知。度江以來則王 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郄超王坦王恭王謐 郭文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 昆季范汪孫綽張玄殷顗。或宰輔之冠蓋。
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迹煙 霞之表。並稟志歸依厝心崇信。其間比對則 蘭護開潛淵遁崇邃。皆亞迹黃中。或不測人
也。近世道俗敷談便爾。若當備舉夷夏爰 逮漢魏。奇才異德胡可勝言。慧遠法師嘗 云。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竊尋此說有契理奧。何
者若使家家持戒則一國息刑。故佛澄適趙 二石減暴。靈塔放光符健損虐。故神道助 教有自來矣。而蕭摹所啟亦不謂全非。但 傷蠧道俗者。本在無行僧尼。而情貌難分
祛 取未易。金銅土木雖縻費滋深。必福業 所寄復難得頓絕。臣比思為斟酌進退難 安。今日親奉德音實亦深用夷泰。羊玄保
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恐 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併之計。將無 取於此耶。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
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 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志。苟在吞噬。亦無 取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已耶。帝悅曰。釋
門有卿亦猶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 入於耳。帝自是信心迺立。始致意佛經。及 見嚴觀諸僧。輒論道義理。時顏延之著離
識觀及論檢。帝命嚴辯其同異。往復終日。 帝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嚴後著無生 滅論及老子略注等。東海何承天以博物著
名。乃問嚴。佛國將用何曆。嚴云。天竺夏至 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德色 尚黃。數尚五。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此土
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 校薄蝕。顧步光影其法甚詳。宿度年紀咸 有條例。承天無所厝難。後婆利國人來。果
同嚴說。帝勅任豫受焉。大涅槃經初至宋 土。文言致善。而品數疎簡。初學難以措懷。 嚴迺共慧觀謝靈運等。依泥洹本加之品
目。文有過質頗亦治改。始有數本流行。嚴 迺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嚴曰。涅槃 尊經何以輕加斟酌。嚴覺已惕然。迺更集
僧欲收前本。時識者咸云。此蓋欲誡厲後 人耳。若必不應者何容即時方夢。嚴以為 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之力必 當見佛也。嚴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東安
寺。春秋八十有一矣。帝詔曰。嚴法師器識淵 遠學道之匠。奄爾遷神痛悼于懷。可給錢 五萬布五十匹。嚴弟子法智。幼有神理。年
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講。便論議數番。雅 厝通無地。雅顧眄四眾曰。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迺變風變雅作矣。於是聲布楚郢 譽洽京吳。善成實及大小品。
[0368b08] 釋慧觀。姓崔。清河人。十歲便以博見馳名。 弱年出家遊方受業。晚適廬山又諮稟慧 遠。聞什公入關。乃自南徂北。訪覈異同
詳辯新舊。風神秀雅思入玄微。時人稱之 曰。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迺 著法華宗要序以簡什。什曰。善男子。所論
甚快。君小却當南遊江漢之間善以弘通 為務。什亡後迺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 相敬重。於彼立高悝寺。使夫荊楚之民迴 邪歸正者。十有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
陵與觀相遇。傾心待接依然若舊。因勅與 西中郎遊。即文帝也俄而還京止道場寺。觀 既妙善佛理探究老莊。又精通十誦博採 諸部。故求法問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
月上已車駕臨曲水讌會。命觀與朝士賦 詩。觀即坐先獻。文旨清婉事適當時。瑯瑘 王僧達廬江何尚之。並以清言致欵結賞 塵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辯宗
論論頓悟漸悟義及十喻序贊諸經序等。皆 傳於世。時道場寺又有僧馥者。本澧泉人。 專精義學注勝鬘經。又有法業。本長安人。
善大小品及雜心。蔬食節己。故晉陵公主為 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0368c02] 釋慧義。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風格秀舉志業 強正。初遊學於彭宋之間。備通經義。後出 京師。迺說云。冀州有法稱道人。臨終語弟
子普嚴云。嵩高靈神云。江東有劉將軍應 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鉼為信。遂 徹宋王。宋王謂義曰。非常之瑞亦須非常 之人然後致之。若非法師自行恐無以獲
也。義遂行。以晉義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 山。尋覓未得。便至心燒香行道。至七日夜 夢見一長鬚老公。拄杖將義往璧處指示
云。是此石下。義明便周行山中。見一處炳 然如夢所見。即於廟所石壇下果得璧大 小三十二枚黃金一鉼。此瑞詳之宋史。義後
還京師。宋武加接尤重。迄乎踐祚禮遇彌 深。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以義德 為物宗固請經始。義以泰清信之至。因為
指授儀則。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故 祇洹之稱厥號存焉。後西域名僧多投止此 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宋元嘉初徐 羨
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泰有不平之色。嘗 肆言罵之。羨等深憾。聞者皆憂。泰在不測。 泰亦慮及於禍。迺問義安身之術。義曰。忠
順不失以事其上。故上下能相親也。何慮 之足憂。因勸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寺。以 為幽冥之祐。泰從之。終享其福。及泰薨。
第三子晏謂義。昔承厥父之險。說求園地。 追以為憾。遂奪而不與。義秉泰遺疏。紛糺 紜紜彰於視聽。義迺移止烏衣。與慧叡同
住。宋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衣寺。春秋七十 三矣。晏後少時而卒。晏弟曄。後染孔熙先 謀逆。厥宗同潰。後祇洹寺又有釋僧叡。善 三論。為宋文所重。
[0369a05] 釋道淵。姓寇。不知何許人。出家止京師東 安寺。少持律撿長習義宗。眾經數論靡不 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後於東安寺
開講。剖析玄微洞盡幽 賾 。使終古積滯渙 然氷解。於是學徒改觀翕然附德。後移止 彭城寺。宋文帝以淵行為物軌。勅居寺住。
後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八。淵弟子慧琳。本 姓劉。秦郡人。善諸經及莊老。排諧好語笑。 長於製作。故集有十卷。而為性傲誕頗自
矜伐。淵嘗詣傅亮。琳先在坐。及淵至琳不 為致禮。淵怒之彰色。亮遂罰琳杖二十。 宋世祖雅重琳。引見常升獨榻。顏延之每
以致譏。帝輒不悅。後著白黑論乖於佛理。 衡陽太守何承天與琳比狎雅相擊揚。著達 性論。並拘滯一方詆呵釋教。顏延之及宗
炳。撿駁二論。各萬餘言。琳既自毀其法被 斥交州。世云淵公見麻星者。即其人也。
[0369a22] 釋僧弼。本吳人。性度虛簡儀止方直。少與龍 光曇幹同遊長安。從什受學。愛日惜力 靖有深思。什加賞特深使頒預參譯。後遊
歷名邦備瞻風化。時有請弼為寺主。弼 曰。至道不弘淳風日緬。自非定慧兼足。無 以鎮立風猷。且當隨緣致益。何得獨善一 寺。後南居楚郢十有餘年訓誘經戒。大化
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遜遠挹風名。遣使通 敬 嚫 遺相續。後下都止彭城寺。文皇器重 每延講說。宋元嘉十九年卒。春秋七十有 八。
[0369b04] 釋慧靜。姓王。東阿人。少遊學伊洛之間。晚 歷徐兗。容貌甚黑而識悟清遠。時洛中有沙 門道經。亦解邁當世與靜齊名。而耳甚長
大。故時人語曰洛下大長耳。東阿黑如墨。 有問無不酬。有酬無不塞。靜至性虛通 澄審有思力。每法輪一轉輒負帙千人。海 內學賓無不必集。誦法華小品。註維摩
思益。著涅槃略記大品旨歸及達命論并諸 法師誄。多流傳北土。不甚過江。宋元嘉中 卒。春秋六十餘矣。
[0369b14]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初 中遊北徐。入黃山精舍。復造靜定二師進 業。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至第七日。
有白鵠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 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 數匝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加復祥感。故 匪懈之情因之彌厲。日誦萬餘言經。常禮
數百拜佛。後東下京師。正值祇洹寺發講。 法徒雲聚士庶駢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識 者。迺乘驢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風塵。堂內
既迮。坐驢韀於戶外。高座出題適竟。苞始 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 問盡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迺
致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高座無 以抗其辭。遂遜退而止。時王弘范泰聞苞論 議歎其才思。請與交言。仍屈住祇洹寺。 開講眾經法化相續。陳郡謝靈運聞風而
造焉。及見苞神氣彌深歎伏。或問曰。謝公 何如。苞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 其身矣。苞嘗於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