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釋僧淵一
* 釋曇度二
* 釋道慧三
* 釋僧鍾四
* 釋道盛五
* 釋弘充六
* 釋智林七
* 釋法瑗八
* 釋玄暢九
* 釋僧遠十
* 釋僧慧十一
* 釋僧柔十二
* 釋慧基十三
* 釋慧次十四
* 釋慧隆十五
* 釋僧宗十六
* 釋法安十七
* 釋僧印十八
* 釋法度十九
* 釋智秀二十
* 釋慧球二十一
* 釋僧盛二十二
* 釋智順二十三
* 釋寶亮二十四
* 釋法通二十五
* 釋慧集二十六
* 釋曇斐二十七
[0375a27] 釋僧淵。本姓趙。頴川人。魏司空儼之後也。少 好讀書。進戒之後專攻佛義。初遊徐邦 止白塔寺。從僧嵩受成實論毘曇。學未
三年功踰十載。慧解之聲馳於遐邇。淵風 姿宏偉腰帶十圍。神氣清遠含吐灑落。隱士 劉因之捨所住山給為精舍。曇度慧記道登 並從淵受業。慧記兼通數論。道登善涅
槃法華。並為魏主元宏所重。馳名魏國。 淵以偽太和五年卒。春秋六十有八。即齊建 元三年也。
[0375b08] 釋曇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儀。素 以戒範致稱。神情敏悟鑒徹過人。後遊學 京師備貫眾典。涅槃法華維摩大品。並探
索微隱思發言外。因以脚疾西遊。乃造徐 州。從僧淵法師更受成實論。遂精通此部 獨步當時魏主元宏聞風餐挹。遣使徵請。 既達平城大開講席。宏致敬下筵親管理
味。於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續。學徒自遠 而至千有餘人。以偽太和十三年卒於魏 國。即齊永明六年也。撰成實論大義疏八卷。 盛傳北土。
[0375b19] 釋道慧。姓王。餘姚人。寓居建鄴。十一出家 為僧遠弟子止靈曜寺。至年十四讀廬山 慧遠集。迺慨然歎息恨有生之晚。遂與友
人智順。沂流千里觀遠遺迹。於是憩廬 山西寺涉歷三年。更還京邑。時王或辯三 相義大聚學僧。慧時年十七。便發問數番言 語玄微詮牒有次。眾咸奇之。後受業於猛
斌二法師。猛嘗講成實。張融構難重疊。猛 稱疾不堪多領。乃命慧令答之。融以慧 年少頗協輕心。慧乘機挫銳言必詣理。酬 酢往還綽有餘裕。善大乘明數論。講說相
續學徒甚盛。區別義類始為章段焉。褚澄 謝超宗名重當時。並見推禮。慧以母年老 欲存資奉迺移憩莊嚴寺。母憐其志。復 出家為道。捨宅為福建遠精舍。慧以齊
建元三年卒。春秋三十有一。臨終呼取麈 尾授友人智順。順慟曰。如此之人年不至 四十惜矣。因以麈尾內棺中而斂焉。葬 於鍾山之陽。陳郡謝超宗為造碑文。時莊
嚴復有玄趣僧達。並以學解見稱。趣博通 眾經並精內外。而尤善席上風軌可欣。 達少而頭白。時人號曰白頭達。亦博解眾 典尤精往復。而性剛忤物被擯長沙。
[0375c13] 釋僧鍾。姓孫。魯郡人。十六出家。居貧履道。 嘗至壽春。導公見而奇之。譙郡王鄴重其 志操供以四事。後請講百論。導往聽之。
迺謂人曰。後生可畏真不虛矣。鍾妙善 成實三論涅槃十地等。後南遊京邑止于 中興寺。永明初魏使李道固來聘會于寺 內。帝以鍾有德聲勅令酬對。往復移時言
無失厝日影小晚。鍾不食。固曰。何以不 食。鍾曰。古佛道法過中不飡。固曰。何為聲 聞耶。鍾曰。應以聲聞得度者故現聲聞。
時人以為名答。爾後盤桓講說稟聽成群。齊 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數請南面。齊永明七 年卒。春秋六十。時與鍾齊名比德者。曇纖
曇遷僧表僧最敏達僧寶等。並各善經論。悉 為文宣所敬。迭興講席矣。
[0375c28] 釋道盛。姓朱。沛國人。幼而出家務學。善涅 槃維摩兼通周易。始住湘州。宋明承風。勅 令下京。止彭城寺。謝超宗一遇遂敬以師
禮。迺著述交論及生死本無源論等。後憩天 保寺。齊高帝勅代曇度為僧主。丹陽尹沈 文季素奉黃老排嫉能仁。迺建義符僧局 責僧屬籍。欲沙簡僧尼。由盛綱領有功事
得寧寢。後文季故於天保設會。令陸修 靜與盛論議。盛既理有所長。又詞氣俊發。 嘲謔往還言無暫擾。靜意不獲申。恧焉 而退。盛以齊永明中卒。春秋六十餘矣。
[0376a10] 釋弘充。涼州人。少有志力。通莊老解經律。 大明末過江。初止多寶寺。善能問難。先達 多為所屈。後自開法筵鋒鏑互起。充既思
入玄微口辯天逸。通疑釋滯無所間然。每 講法華十地。聽者盈堂。宋太宰江夏文獻王 義恭雅重之。明帝踐祚。起湘宮寺。請充為
綱領。於是移居焉。于時湘宮又有法鮮比 丘。亦聰哲有思力。與充齊名。充以齊永明 中卒。春秋七十有二。注文殊問菩提經及 注首楞嚴經。
[0376a20] 釋智林。高昌人。初出家為亮公弟子。幼而崇 理好學。負袠長安振錫江豫。博採群典 特善雜心。及亮公被擯。弟子十二人皆隨
之嶺外。林迺憩踵番禺。化清海曲。至宋 明之初。勅在所資給發遣下京止靈基寺。 講說相續稟服成群。申明二諦義有三宗 不同。時汝南周顒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
相符。深所欣遲。迺致書於顒曰。近聞檀越 敘二諦之新意。陳三宗之取捨。聲殊恒律。 雖進物不速。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
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勸速著 紙筆。比見往來者聞作論已成。隨憙充遍 特非常重。又承檀越恐立異常時干犯學 眾。製論雖成定不必出。聞之懼然不覺
興臥。此義旨趣似非初開。妙音中絕六十七 載。理高常韻莫有能傳。貧道年二十時。便 忝得此義。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竊每
歡喜無與共之。年少見長安耆老。多云。關 中高勝迺舊有此義。當法集盛時。能深得 斯趣者。本無多人既犯越常情。後進聽受
便自甚寡。傳過江東略無其人。貧道捉麈 尾以來四十餘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其 餘義統頗見宗錄唯有。此途白黑無一人得 者。貧道積年迺為之發病。既痾衰末命加
復旦夕西旋。顧惟此道從今永絕不言。檀 越機發無緒獨創方外。非意此音猥來入 耳。且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使法燈 有終。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雖復國城
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無以相過。既幸 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論明 法理當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夭奇 趣耶。若此論已成遂復中寢。恐檀越方來。或
以此為巨障。往言懇。然非戲論矣。想便 寫一本為惠。貧道齎以還西使處處弘通 也。比小可牽。故入山取敘深企付之。顒 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
尺天姿瓌雅。登座震吼談吐若流。後辭還 高昌。齊永明五年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 論及毘曇雜心記。并注十二門論中論等。
[0376c01] 釋法瑗。姓辛。隴西人。辛毘之後。長兄源明 仕偽魏為大尚書。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 解經論兼數術為芮芮國師。俸以三千戶。
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路見貧寒輒脫衣 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開懿德通 神。時人謂得初果。開謂瑗曰。汝情悟若此
必能綱總末化。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於 是辭開遊學。經涉燕趙去來鄴洛。值胡寇 縱橫關隴鼎沸。瑗冐險履危學業無怠。元 嘉十五年還梁州。因進成都。後東適建鄴
依道場慧觀為師。篤志大乘傍尋數論。外 典墳素頗亦披覽。後入廬山守靜味禪。澄 思五門遊心三觀。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
講說。後文帝訪覓述生公頓悟義者。迺勅下 都。使頓悟之旨重申宋代。何尚之聞而歎 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聞象外
之談。可謂天未喪斯文也。帝勅為南平 穆王鑠五戒師。及孝武即位。勅為西陽王 子尚友。辭疾不堪。久之獲免。因廬于方山。
注勝鬘及微密持經。論議之隙時談孝經喪 服。後天保改構請瑗居之。因辭山出邑綱 維寺網。刺史王景文往侯。正值講喪服。問
論數番稱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宮新成。大 開講肆妙選英僧。勅請瑗充當法主。帝 乃降蹕法筵。公卿會座。一時之盛觀者榮之。
後齊文惠又請居靈根。因移彼寺。太尉王儉 門無雜交。唯待瑗若師。書語盡敬。以齊 永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時靈根寺又有
法常智興。並博通經論數當講說。常迺尤 能劇談。為時匠所憚。而性甚剛梗。不偶 人俗。
[0377a03] 釋玄暢。姓趙。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 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帥見暢而止之曰。 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
州出家。本名慧智。後遇玄高事為弟子。高 每奇之。事必共議。因改名玄暢。以表付囑 之旨。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
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 自平城。路由岱郡上谷。東跨太行。路經 幽冀。南轉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 扼葱葉。虜騎追逐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
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得前。有頃沙息騎 已復至。於是投身河中。唯以葱葉內鼻 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洞 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誠驗。
墳典子氏多所該涉。至於世伎雜能罕 不必備。初華嚴大部文旨浩博。終古以來 未有宣釋。暢乃竭思。研尋提章比句傳講 迄今。暢其始也。又善於三論。為學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歎重。請為太子師。再三固讓。 弟子謂之曰。法師之欲弘道濟物廣宣名 教。今帝主虛己相延。皇儲蓄禮思敬。若道 揚聖君則四海歸德。今矯然高讓將非
聲聞耶。暢曰。此可與智者說。難與俗人 言也。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覺自爾。遷憩荊 州止長沙寺。時沙門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經 等。暢刊正文字辭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
中流水。莫之測也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 舉。西適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畫作金 剛密迹等十六神像。至昇明三年又遊西 界觀矚岷嶺。乃於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
見齊后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倚巖傍谷結 草為菴。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 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正是
齊太祖受錫命之辰。天時人事萬里懸合。 時傅琰西鎮成都。欽暢風軌待以師敬。暢 立寺之後。乃致書於琰曰。貧道栖荊累稔 年衰。疹積厭毒人諠。所以遠託岷界卜居
斯阜。在廣陽之東去城千步。逶迤長亘連 疊。嶺關四 澗 亘列五峯。抱郭懷邑迴望 三方。負巒背岳遠矚九流。以去年四月二
十三日創功覆簣。前冬至此訪承爾日。正 是陛下龍飛之辰。蓋聞道配太極者。嘉瑞自 顯。德同二儀者。神應必彰。所以河洛昞
有周之兆。靈石表大晉之徵。伏謂茲山之符 驗。豈非齊帝之靈應耶。檀越奉國情深。至 使運屬時徵不能忘心。豈能遺事。輒疏 山贊一篇以露愚抱。
[0377b22] 贊曰。峨峨齊山。誕自幽冥。潛瑞幾昔帝號 仍明。岑載聖宇。兆祚休名。巒根雲坦。峯 岳霞平。規巖擬剎。度嶺締經。創工之日龍
飛紫庭。道侔二儀。四海均清。終天之祚。岳 德表靈。琰即具以表聞。勅蠲百戶以充俸 給。齊驃騎豫章王嶷作鎮荊峽遣使徵請。 河南吐谷渾主遙心敬慕乃馳騎數百迎
於齊山。值已東赴遂不相及。至齊武升 位。司徒文宣王啟自江陵旋于京師。文惠 太子又遣徵迎。既勅令重疊辭不獲免。於 是泛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患至京。傾眾
阻望。止住靈根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 是歲齊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窆于鍾 阜獨龍山前。臨川獻王立碑。汝南周顒製 文。
[0377c08] 釋僧遠。姓皇。勃海重合人。其先北地皇甫 氏。避難海隅故去甫存皇焉。遠幼而樂道。 年十六欲出家。父母不許。因蔬食懺誦曉夜
不輟。年十八方獲入道。時有沙門道慧。高 才秀德聲蓋海岱。遠從受學。通明數論貫 大小乘。宋大明中。度江住彭城寺。昇明中
於小丹陽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龍淵。遠年 三十一。始於青州孫泰寺南面講說。言論 清暢風容秀整。坐者四百餘人莫不悅服。瑯 瑘王僧達才貴當世。藉甚遠風素延止
眾造寺。遠賙貧濟乏身無留財。有玄紹比 丘。每給以金貝。遠讓而弗受。嘗一時行青 園。聞里中得時氣病者。憫而造之。見駢
尸侶病者數人。人莫敢近。遠深加痛惋。留止 不忍去。因為告乞斂死撫生。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鸞。為亡所生母殷貴妃造
新安寺。勅選三州招延英哲。遠與小山法 瑤南 澗 顯亮。俱被徵召。皆推遠為元舉之 首。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臣聞邃拱凝居
非期宏峻。拳跪槃伏豈止敬恭。將欲昭張 四維締制八 宇 。故雖儒法枝派名墨條流 至於崇親嚴上。厥繇靡爽。唯浮圖為教逿
自龍裔。宗旨緬邈微言淪遠。拘文蔽道在 末彌扇。遂迺凌越典度偃居尊戚。失隨 方之妙迹。迷製化之淵美。夫佛法以謙儉 自牧。惠虔為道。不輕比丘遭人必拜。目連
桑門遇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而間禮二 親。稽顙耆臘而直骸萬乘者哉。故咸康 創議元興載述。而事屈偏黨道挫餘分。今鴻 源遙洗群流仰鏡。九仙贐寶百神從職。而
畿輦之內含弗臣之氓。階席之間延抗禮之 客。懼非所以澄一風範詳示景則者也。臣 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皆當盡虔禮敬之容。 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遠矣。帝雖
頗信法而久自驕縱。故奏上之日詔即可焉。 遠時歎曰。我剃頭沙門本出家求道。何關 於帝王。即日謝病仍隱迹上定林山。及景
和之中此制又寢。還遵舊章。宋明踐祚請 遠為師。竟不能致。其後山居逸迹之賓。傲 世陵雲之士。莫不崇踵山門展敬禪室。
廬山何點汝南周顒。齊郡明僧紹濮陽吳苞。 吳國張融。皆投身接足諮其戒範。後宋建 平王景素謂栖玄寺。是先王經始。既等是
人外。欲請遠居之。慇懃再三遂不下山。齊 太祖將升位入山尋遠遠固辭老疾。足不 垂床。太祖躬自降禮諮訪委悉。及登禪復 鑾駕臨幸將詣遠房。房閣狹小不容輿蓋。
太祖欲見遠。遠持操不動。太祖遣問臥起。 然後轉蹕而去。遠曾不屑焉。至于寢疾。文 惠文宣伏膺師禮。數往參候。時貴卿士往還 不絕。遠蔬食五十餘年。 澗
飲二十餘載。遊 心法苑緬想人外。高步山門蕭然物表。以 齊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春秋七十 有一。帝以致書於沙門法獻曰。承遠上無
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遠上此去甚得好處。 諸佳非一不復增悲也。一二遲見法師方 可敘瑞夢耳。今正為作功德。所須可具疏
來也。竟陵文宣王又書曰。遠法師一代名德 志節清高。潛山樹美四海餐風。弟子闇昧 謬蒙師範。方欲仰稟仁化用洗煩慮。不謂
比疾奄成異世。悲痛之心特不可忍。遠上 即業行圓通曠劫希有。弟子意不欲遺形影 迹雜處眾僧墓中。得別卜餘地。是所願也。 方應樹剎表奇刻石銘德矣。即為營墳於
山南立碑頌德。太尉瑯瑘王儉製文。時定 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並善經論繼譽於 遠焉。
[0378b17] 釋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苗 裔。先人避難寓居襄陽。世為冠族。慧少出 家。止荊州竹林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