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四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譯經篇四 本傳二人
[0446c06] 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一
[0446c07]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傳二
[0446c08] 釋玄奘。本名褘。姓陳氏。漢太丘仲弓後也。 子孫徙於河南。故又為洛州緱氏人焉。祖 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慧早通經術。長八尺
明眉目。拜江陵令。解纓而返。即大業末 年。識者以為剋終。隱淪之候故也。兄素出 家。即長捷法師也。容貌堂堂儀局瓌秀。講釋
經義聯班群伍。住東都淨土寺。以奘少罹 窮酷。携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論。年十 一誦維摩法華。東都恒度便預其次。自爾
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誦目緣略無閑缺。 覩諸沙彌劇談掉戲。奘曰。經不云乎。夫出 家者為無為法。豈復恒為兒戲。可謂徒喪
百年。且思齊之懷。尚鄙而不取。拔萃出類。 故復形在言前耳。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涅 槃攝論輪馳相係。每恒聽受昏明思擇。僧徒
異其欣奉美其風素。愛敬之至師友參榮。 大眾重其學功弘開役務。時年十五與 兄住淨土寺。由是專門受業。聲望逾遠。大 業餘曆。兵饑交貿法食兩緣投庇無所。承沙
門道基化開井絡法俗欽仰。乃與兄從之。 行達長安。住莊嚴寺。又非本望西踰劍閣 既達蜀都。即而聽受阿毘曇論。一聞不忘 見稱昔人。隨言鏡理又高倫等。至於婆沙
廣論雜心玄義。莫不鑿窮巖穴條疏本幹。 然此論東被弘唱極繁。章鈔異同計逾數十。 皆蘊結胸府聞持自然。至於得喪筌旨。而
能引用無滯。時皆訝其憶念之力終古罕類 也。基每顧而歎曰。余少遊講肆多矣。未見 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聽侶僉號英雄。
四方多難總歸綿益。相與稱讚逸口傳聲。又 僧景攝論道振迦延。世號難加人推精覆。 皆師承宗據隅隩明銓。昔來攝論十二住義。
中表銷釋十有二家。講次誦持率多昏漠。而 奘初聞記錄片無差舛。登座敘引曾不再 緣。須便為述狀逾宿構。如斯甚眾不可殫
言。武德五年。二十有一為諸學府。雄伯沙 門講揚心論。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時 目神人。不神何能此也。晚與兄俱住益南 空慧寺。私自惟曰。學貴經遠義重疎通鑽
仰一方未成探賾。有沙門道深。體悟成 實學稱包富。控權敷化振網趙邦。憤發內 心將捐巴蜀。捷深知其遠量也。情顧勤 勤每勸勉之。而正意已行誓無返面。遂乃
假緣告別。間行江硤。經途所及。荊楊等 州。訪逮道隣莫知歸詣。便北達深所委參 勇鎧。素襲嘉問縱洽無遺。終始十月資承
略盡。時燕趙學侶相顧逢秋。後發前至。抑斯 人也。沙門慧休。道聲高邈。行解相富。夸罩 古今。獨據鄴中昌言傳授。詞鋒所指海內
高尚。又往從焉。不面生來。相逢若舊。去師 資禮事等法朋。偏為獨講雜心攝論。指摘 纖隱曲示綱猷。相續八月領酬無厭。休
又驚異絕歎撫掌而嗟曰。希世若人。爾其 是也。沙門道岳。宗師俱舍闡弘有部。包籠 領袖吞納喉襟。揚業帝城來儀群學。乃
又從焉。創迹京都詮途義苑。沙門法常。一 時之最。經論教悟。其從如林。奘乃一舉 十問皆陳幽奧。坐中 杞 梓拔思未聞。由是 馳譽道流。 擅
聲日下。沙門僧辯。法輪論士。 機慧是長。命來連坐。吾之徒也。但為俱舍一 論。昔所未聞。因爾伏膺。曉夕諮請。岳審其
殷至。慧悟霞明。樂說不窮。任其索隱。覃思 研採。 啐 周究竟。沙門玄會。匠剖涅槃。刪補 舊疏。更張琴瑟。承斯令問。親位席端。諮質 遲疑煥然 祛
滯。僕射宋公蕭瑀。敬其脫頴。 奏住莊嚴。然非本志。情栖物表。乃又惟曰。 余周流吳蜀。爰逮趙魏。末及周秦。預有 講筵。率皆登踐。已布之言令。雖蘊胸襟。未
吐之詞宗。解籤無地。若不輕生殉命。誓 往華胥。何能具覿成言。用通神解。一覩明 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則先賢
高勝。豈決疑於彌勒。後進鋒頴。寧輟想於 瑜伽耶。時年二十九也。遂厲然獨舉。詣闕 陳表。有司不為通引。頓迹京臯。廣就諸
蕃。遍學書語。行坐尋授。數日便通。側席面 西思聞機候。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儉。下勅 道俗逐豐四出。幸因斯際徑往姑臧。漸
至燉煌。路由天塞。裹糧弔影。前望悠然。但 見平沙。絕無人徑。迴遑委命。任業而前。展 轉因循。達高昌境。初奘在涼州講揚經論。
華夷士庶盛集歸崇。商客通傳。預聞蕃域。 高昌王麴文泰。特信佛經。復承奘告。將遊 西鄙。恒置郵馹。境次相迎。忽聞行達。通夕
立候。王母妃屬。執炬殿前。見奘苦辛。備言 意故。合宮下淚。驚異希有。延留夏坐。長請 開弘。王命為弟。母命為子。殊禮厚供。日時
恒致。乃為講仁王等經及諸機教。道俗係戀。 並願長留。奘曰。本欲通開大化遠被家國。 不辭賤命忍死西奔。若如來語。一滯此
方。非唯自虧發足。亦恐都為法障。乃不食 三日。僉見極意。無敢措言。王母曰。今與法 師一遇。並是往業因緣。脫得果心東返。願
重垂誡誥。遂與奘手傳香信誓為母子。麴 氏流淚執足而別。仍勅殿中侍郎。齎綾帛五 百匹書二十四封。并給從騎六十人。送至突
厥葉護牙所。以大雪山北六十餘國皆其部 統故。重遺達奘開前路也。初至牙所。信 物倍多異於恒度。謂是親弟。具以情告。終
所不信。可汗重其賄賂。遣騎前告所部諸 國。但有名僧勝地。必令奘到。於是連騎數 十。盛若皇華。中途經國道次參候。供給頓具
倍勝於初。自高昌至於鐵門。凡經一十六 國。人物優劣奉信淳疎。具諸圖傳。其鐵門也 即鐵門關。漢之西屏。入山五百。旁無異路。
一道南出險絕人物。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鐵故因號焉。見漢門扇一竪一臥。 外鐵裏木加懸諸鈴。必掩此關寔惟天 固。南出斯門。土田溫沃花果榮茂。地名覩
貨羅也。縱千餘里廣三千餘。東拒葱嶺西 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 境西流。即經所謂博叉河也。其境自分為 二十七國。各有君長信重佛教。僧以十二
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斯時溫熱雨 多故也。又前經國凡度十三至縛喝國。土 地華博。時俗號為小王舍城。國近葉護南 牙也。突厥常法。夏居北野。花草繁茂放牧
為勝。冬處山中用遮寒厲。故有兩牙王 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許。及 佛掃帚并以佛牙。守護莊嚴殆難 瞻 覩。奘
為國使躬事頂戴。西北不遠有提謂波利 兩城。建塔淩虛。即爰初道成獻 麨 長者之 本邑。髮爪塔也。又東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餘
里至梵衍國。僧有數千學出世部。王城北 山有立石像。高百五十尺。城東臥佛長千餘 尺。並精舍重接。金寶莊校晃曜人目。見者稱
歎。又有佛齒舍利。劫初緣覺齒長五寸許。金 輪王齒長三寸許。并 商 那和修鉢。及九條衣 絳色猶存。又東山行至迦畢試國。奉信彌勝。
僧有六千。多大乘學。其王歲造銀像舉高 丈八。延請遐邇廣樹名壇。國有如來為菩 薩時齒長可寸餘。又有其髮引長尺餘。放 還螺旋。自斯地北民雜胡戎。制服威儀不
參大夏。名為邊國蜜利車類。唐言譯之垢 濁種也。又東南七百至濫波國。即印度之 北境矣。言印度者。即天竺之正名猶身毒 賢豆之訛號耳。論其境也。北背雪山三
陲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廣衍周 九萬里。七十餘國依止其中。時或乖分略地 為國。今則盡三海際同一王命。又東雪山
至那伽羅曷國。即布髮掩泥之故地也。詳 諸經相意有疑焉。何則討尋本事。乃在賢 劫已前。蓮花定光名殊。三佛既非同劫。頻
被火災。何得故處今猶泥濕。若以為虛。佛 非妄語。如彼諸師各陳異解。有論者言。 此實本地。佛非妄也。雖經劫壞。本空之處
願力莊嚴如因事也。並是如來流化。斯迹常 在不足怪矣。故其勝地。左則標樹諸窣 覩波。即靈塔之正名。猶偷婆斗藪婆之訛
號耳。阿育王者。此號無憂。恨不覩佛。興 諸感戀。絓是聖迹皆起銘記。故於此處 為建石塔。高三十餘丈。又有石壁佛影。蹈 迹眾相。皆竪標記。並如前也。
[0448b16] 城南不遠醯羅城中。有佛頂骨。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蓋。佛髑髏蓋如荷葉盤。 佛眼圓睛狀如奈許澄淨皎然。有佛大衣
其色黃赤。佛之錫杖以鐵為環紫檀為笴。 此五聖迹同在一城。固守之務如傳國寶。北 近突厥。昔經侵奪。雖至所在還潛本處。 斯則赴緣隱顯。未在兵威。奘奉覲靈相
悲淚橫流。手撥末香親看體狀。倍增欣悅。 即以和香印其頂骨。覩有嘉瑞。又增悲 慶近有北狄大月支王。欲知來報。以香取 相。乃示馬形。甚非所望。加諸布施積功
懺悔。又以香取現師子形。雖位狩王終 為畜類。情倍歸依又加施戒。乃現人天。方 還本國。故其俗法。見五相者相一金錢。 取其相者酬七金錢。俗利其寶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彌崇。無論道俗必先酬價。 奘被王命觀視具周。旁國諸僧承斯榮望 同來禮謁。又東山行至健馱邏國。佛寺千餘。
民皆雜信。城中素有盋廟。眾事莊嚴。昔如 來盋經於此廟。乃數百年。今移波斯王宮 供養。城東有迦膩王大塔基周里半。佛骨舍
利一斛在中。舉高五百餘尺。相輪上下二十 五重天火三災。今正營構。即世中所謂雀離 浮圖是也。元魏靈太后胡氏。奉信情深。遣沙
門道生等。齎大幡長七百餘尺。往彼掛之。脚 纔及地。即斯塔也。亦不測雀離名生所由。 左側諸迹其相極多。近則世親如意造論之
地。遠則捨於千眼睒奉二親。檀特名山達拏 本迹。仙為女亂。佛化鬼母。並在其境。皆無 憂王為建石塔。高者數百餘尺。立標記焉。
自北山行達烏長那國。即世中所謂北天竺 烏長國也。其境周圍五千餘里。果實充備。 為諸國所重。傳云。即昔輪王之苑囿也。僧
有萬餘兼大乘學。王都四周多諸古迹。忍 仙佛蹠。半偈避讎。折骨書經。割肉代鴿。蛇 藥護命。血飲夜叉。如斯等相。備列其境。各
具瞻奉。情倍欣欣。城之東北減三百里。大 山龍泉名阿波邏。即信度河之本源。西南而 流。經中所謂辛頭河也。王都東南越山逆河。
鐵橋棧道路極懸險。千有餘里至極大川。即 古烏仗之王都也。中有木慈氏像。高百餘尺。 即末田地羅漢。將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
成者。身相端嚴特難陳說。還返烏仗。南至 呾叉始羅國。具見伊羅鉢龍所住之池。月 光決目之地。育王標塔舉高十丈。北有石
門。殊極高大崇竦重山。道由中過。斯又薩 埵捨身處也。自此東南。山行險阻。經一小 國度數鐵橋。減二千里。至迦濕彌羅國。即
此俗常傳罽賓是也。莫委罽賓由何而生。 觀其圖域同罽賓耳。本是龍海羅漢取之 引眾而住通三藏也。故其國境四面負山。
周七千餘里。門徑狹迮。僧徒五千多學小乘。 國有大德名僧勝匠。奘就學俱舍順正理 因明聲明及大毘婆沙。王愍遠至。給書手十 人供給寫之。有佛牙長可寸餘光白如
雪。自濫波至此。繞山諸國。形體鄙薄俗 習胡蕃。雖預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以 住居山谷風雜諸邊。自此南下。通望無 山。將及千里至磔迦國。土據平川周萬
餘里。兩河分注卉木繁榮。于時徒伴二十餘 人。行至大林中。遇賊劫掠纔獲命全。入 村告乞乃達東境。大林有婆羅門。年七百
歲。貌如三十。明中百論及外道書。云是龍 猛弟子。乃停一月學之。又東至那僕底國。 就調伏光法師。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又東
詣那伽羅寺。就月胄論師。學眾事分婆沙。 又東至祿勒那國。就闍那崛多大德。學經 部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論師。學薩婆多部辯
真論。漸次東南路經六國多有遺迹。育王 標塔高二十丈者。其數不少。中有末葂羅 國。最饒蹤緒。城東六里有一山寺。昔烏波
毱多。唐言近護。即五師之一也。是其本住所 建。北巖石室高二十餘丈廣三十步。其側不 遠復有獼猴墮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
處。靈相眾矣。又東南行經于七國。至劫比 他國。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餘尺。中 有天貌形極偉大。謂諸有趣由之而生。王
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大 都異道乃有百數。中所高者自在為多有一 大寺。五百僧徒。淨人僕隸乃有數萬。皆宅
其寺側。中有三道階。南北而列。即佛為母 忉利安居夏竟下天。帝釋之所作也。寶階本 基淪沒並盡。後王倣之在其故地。猶高七十
餘尺。育王為建石柱。高七丈餘。光淨明照。 隨人罪福影現其中。旁有賢劫四佛經行 石基。長五十許步。高于七尺。足蹈所及。皆
有蓮華文生焉。國西北不遠二百許里至 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也。王都臨殑伽 河。即洹河之正名矣。源從北來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雜敬。僧徒盈萬。多諸聖跡。四佛 行坐處。七日說法處。佛牙髮爪等塔。精舍千 餘。名寺異相多臨河北。奘於此國學佛使
日胄二毘婆沙於毘耶犀那三藏所。經于三月。 王號戒日。正法治世將五十載。言戒日者。 諡 法之名。此方薨後量德以贈。彼土初登即
先薦號。以滅後美之徒虛名耳。今猶御世 統五印度。初治邊陲為小國也。先有室 商佉王。威行海內。酷虐無道劉殘釋種。拔 菩提樹絕其根苗。選簡名德三百餘人留
之。餘者並充奴隸。戒日深知樹於禍始也。 與諸官屬至菩提坑立大誓曰。若我有福 統臨海內。必能崇建佛法。願菩提樹從地
而生。言已尋視。見菩提萌坑中上踊。遂迴 兵馬往商佉所。威福力故當即除滅。所以抱 信誠篤倍發由來。還統五方。象兵八萬。軍
威所及並藉其力。素不血食。化境有羊。皆 贖施僧。用供乳酪。五年一施傾其帑藏。藏 盡還蓄時至復行。用此為常。有犯王法乃
至叛逆罪應死者。遠斥邊裔。餘者懲罰。蓋 不足言。故諸國中多行盜竊。非假伴援不 可妄進。又東南行二千餘里經于四國。順
殑伽河側。忽被秋賊須人祭天。同舟八十 許人悉被執縛。唯選奘公堪充天食。因結 壇河上置奘壇中。初便生饗將加鼎鑊。當 斯時也取救無緣。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
夏住持三寶。私發誓曰。餘運未絕會蒙放 免。必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