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八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四 正紀十四 附見二
[0483b06]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傳一
[0483b07] 齊鄴中釋曇遵傳二
[0483b08] 齊鄴下總持寺釋慧順傳三
[0483b09] 齊鄴西寶山寺釋道憑傳四
[0483b10] 齊并州僧統釋靈詢傳五
[0483b11] 齊大統合水寺釋法上傳六 (法存)
[0483b12] 齊鄴下定國寺釋道慎傳七
[0483b13] 周蒲州仁壽寺釋僧妙傳八
[0483b14] 周長安崇華寺釋慧善傳九
[0483b15]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傳十
[0483b16] 齊洺州沙門釋曇衍傳十一
[0483b17] 陳楊都莊嚴寺釋慧榮傳十二
[0483b18] 隋京師延興寺釋曇延傳十三
[0483b19]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傳十四 (僧猛)
[0483b20] 釋僧範。姓李氏。平鄉人也。幼遊學群書。年 二十三備通流略。至於七曜九章天竺呪 術。諮無再悟。徒侶方千指掌解頤誇矜
折角。時人語曰。相州李洪範。解徹深義。鄴 下張賓生領悟無遺。斯言誠有旨矣。兼以年 華色美都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
修供養。年二十九栖遲下邑聞講涅槃。輒 試一聽開悟神府。理思兼通。乃知佛經之祕 極也。遂投鄴城僧始而出家焉。初學涅槃
經頓盡其致。又栖心林慮靜其浮情。復向 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宗匠前修是非 衢術。後徙轍光師而受道焉。耽味慮宗歲 紀遷貿。既窮筌相學志無雜。乃出遊開
化利安齊魏。每法筵一舉聽眾千餘。逮旋 趾鄴都可謂當時明匠。遂使崔覲注易諮 之取長。宋景造曆求而捨短。大儒徐遵 明李寶頂等。一對信於言前。授以菩薩戒
法。五眾歸之如市。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 勝鬘各有疏記。復變疏引經製成為論。故 涅槃大品等並稱論焉。地持一部獨名述 也。然屬詞繁壯不偶世情。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觀採。而言行相輔祥徵屢降。嘗有膠州 刺 史杜弼。於鄴顯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 六地忽有一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
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還順塔西 爾乃翔遊。又於此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 伏聽終於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鴞飛 來入聽訖講便去。斯諸祥感眾矣。自非道
洽冥符。何能致此。嘗講花嚴。輒有一僧 加毀云。是乃伽斗。竟何所解。當夜有神加 打。死而復蘇。其見聞者皆深敬異。嘗宿他
寺意欲聞戒。有僧昇座將欲竪義。乃曰。 竪論法相深會聖言。何勞布薩。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來到座前
問竪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 以手搨之曳于座下。委頓垂死。次問上 座。搨曳同前。由是自勵。至終僧事私緣竟
無說欲。乃至疾重舁而就僧。將終之日 延像入房。下床跪地惟悔宿觸而已。時 當正午遺誡而卒於鄴東大覺寺。時春秋八 十。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初範背儒入釋
崇信日增。寂想空門不緣世務。口無流略 之語。身絕非法之遊。隨得財賄即施門人。 衣食有無未曾宣述。安忍善惡喜怒不形。
洗穢奉禁終始如一。而留意華嚴。為來報 之業。夜禮千佛為一世常資。末歲年事既 隆。身力不濟。猶依六時叩頭枕上。自有英
悟之量。罕能繼者。而感通靈異。則事全難 准云。
[0484a11] 釋曇遵。姓程氏。河北人。少厭世網投法出 家。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恐染淨戒還返 俗焉。資學既明允當時寄。有魏擢為員外
郎。二十有三情背朝官。復請光公以為師 保。光以舊事捨而不度。遵跪啟曰。今沒命 歸依遠崇至道。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及
三寶。光審其情至。即度而授戒。因從稟學。 功踰一紀。大乘頓教法界心原。並披析義 理挺超時匠。手無異筆而變他成己。故
談述有續。而章疏闕焉。初出化行洛下。流 演齊楚晉魏乃至燕趙。通傳道務攝治相 襲。丞相淮陰王肱深器之。德動貴重傾心
奉禮。年餘七十。舉為國都。尋轉為統。後少 覺有疾。便坐誦維摩勝鬘。卷了命終卒於 鄴下。時年八十有五。承化門人罕繼其後。
初遵賦志清高無為立性。褰帷開戶標樹方 遠。形無妄涉口不俗談。動靜自嚴不假方 便。而敬愛宗師罕階儔緒。光師終日。遵 在齊州。初聞哀問不覺從床而墜。口中流
血。其誠孝動人如此之類也。多遊念慧有 得機緣。溫講而終業矣。
[0484b03] 釋慧順。姓崔。齊人侍中崔光之弟也。少愛 儒宗統知雅趣。長厭塵網為居士焉。初 聽涅槃略無遺義。因講而睡聞有言曰。此
解乃明猶未為極。心遂遲疑伺決其病。承 都下有光律師者廣涉大乘文無不曉。因 往洛陽。時年二十有五。即投光而出家焉。
寓於門下。纂修地旨倦無終食。歲紀相尋。 證教兩途。銳鏡於心內。三持三聚。影現於 神外。博見融冶陶然有餘。講十地地持華嚴
維摩。並立疏記。年將知命。欲以大法弘 利本鄉。即傳歸戒情無不愜。隨有講會眾 必千餘。精誠之響廣流東夏。故齊趙瀛冀有
奉信者。咸稟其風焉。僕射祖孝徵。欽尚厥 德奏為國都。年七十有二終於鄴下之總持 寺。當終之日身心清卓。專念平等而為心
印。然順族胄菁華言成世範。慧解騰譽事 義深沈。而志存順法不局一方。衣略鮮 華食無兼味。受施尋散情闕愛憎。形寄任 緣未依夏臘。進止在益不顧己損。言行適
時不與物諍。故傳者具書。不敢遺其事 行矣。
[0484b24] 釋道憑。姓韓。平恩人。十二出家。投貴鄉邵 寺。初誦維摩經。自惟歷覽日計四千四百言。 一聞無忘乃通數部。後學涅槃略觀遠節。
復尋成實。初聽半文便竪大義。聰明之譽 無羨昔人。致使遐邇聞風咸思頂謁。七夏 欲講涅槃。惟曰。文一釋異。情理難資。恐兼
虛課謗法誠重。八夏既登遂行禪境。漳滏伊 洛遍討嘉猷。後於少林寺攝心夏坐。問道 之僧披榛而至。聞光師弘揚戒本。因往聽
之。涉悟大乘深副情願。經停十載。聲聞漸 高。乃辭光通法弘化。趙魏傳燈之美。罕有 斯焉。講地論涅槃花嚴四分。皆覽卷便講。
目不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而開塞任 情。吐納清爽。洞會筌旨。有若證焉。故京 師語曰。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斯言
信矣。時人以其口辯方於身子也。以齊 天保十年三月七日。卒於鄴城西南寶山寺。 春秋七十有二。將終之前。大鍾兩口小觸 而破。康存之日願生安養。故使臨終光尋
滿室。憑獨見之。異香充庭大眾同美。初憑 之處道。弘護居心。經律遽講。福智雙習。骨 族血親往來頓絕。勢貴豪家全無遊止。而乞
食自資少所恒習。袒肩洗淨老而彌固。脛 臂無服生死齊焉。兼以心緣口授杜於文相 者古今絕矣。
[0484c20] 釋靈詢。姓傅氏。漁陽人也。少年入道。學成 實論并涅槃經。窮其幽府。又於論中刪要 兩卷注而釋之。盛行於世。後棄小道崇仰
光公。曉夕研尋十有餘載。纖旨祕教備知通 塞。雖博知群籍。而擅出維摩。兼有疏記。至 遷京漳鄴。遊歷燕趙化霑四眾。邪正分焉。
而書畫有工頗愛篇什。文筆之華時所推 舉。美客貌善風儀。詞辯雅淨聽者無撓。初 為國都。魏末為并州僧統。齊初卒於晉陽。 時年六十九矣。
[0485a01] 釋法上。姓劉氏。朝歌人也。五歲入學。七日通 章。六歲隨叔寺中觀戲。情無鼓舞。但禮佛 讀經。而聲氣爽拔。眾人奔遶傾渴觀聽。年
登八歲。略覽經誥薄盡其理。九歲得涅 槃經披而誦之。即生厭世。至于十二投禪 師道藥而出家焉。因遊相土尋還汲鄉。又 往東都栖遑務道。神氣高爽照曉詞論。所
在推之咸謂聖沙彌也。後潛林慮上胡山 寺誦維摩法花。纔浹二旬兩部俱度。因 誦求解。還入洛陽。博洞清玄名聞伊滏。 年暨學歲創講法花。酬抗疑難無不嘆
伏。善機問好徵覈。決通非據昌言勝負。 而形色非美。故時人諺曰。黑沙彌若來。高座 逢災也。後值時儉衣食俱乏。專意涅槃無
心飢凍。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為 服兼之以草。練形將盡而精神日進。乃投 光師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勞師導。勤勤 諦理無失寸陰。忽聞父病尋往覲之。既至
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將 入鄴都。時屬大荒投奇無指。聽法心猛 委而南旋。夏聽少林秋還漳岸。母子相見。 不覺澘然。既慧業有聞眾皆陳請。乃講十
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輪次相續並著文疏。 又偏洞算數明了機調。綱紀法化難繼其 塵。故時人語曰。京師極望。道場法上。斯言允
矣。年階四十遊化懷衛。為魏大將軍高澄 奏入在鄴。微言一鼓眾侶雲屯。但上戒山 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軌人。威能肅物。故魏
齊二代歷為統師。昭玄一曹純掌僧錄。令 史員置五十許人。所部僧尼二百餘萬。而上 綱領將四十年。道俗歡愉朝庭胥悅。所以 四方諸寺咸稟成風。崇護之基罕有繼
釆。既道光遐燭。乃下詔為戒師。文宣常 布髮於地令上踐焉。天保二年又下詔曰。 仰惟慈明緝寧四海。欲報之德。正覺是憑。
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 為太皇太后經營寶塔。廢鷹師曹為報 德寺。斯即碎蕩邪霧載清佛海。當時昌盛 自古推焉。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
皁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哉。且而景行 既宣。逸嚮遐被。致有高句麗國大丞相王 高德。乃深懷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釋風
被于海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西徂東 壤年世帝代。故具錄事條。遣僧向鄴。啟 所未聞事。敘略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 今幾年。又於天竺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
帝年號是何。又齊陳佛法誰先傳告。從爾至 今歷幾年帝。遠請具注。并問十地智論等 人法所傳。上答略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
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 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 出。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
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代武平七年丙申。 凡經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 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流布。上廣答
緣緒。文極指訂。今略舉梗槩。以示所傳。末 勅住相州定國寺。而容德顯著感供繁多。所 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鄴之西山。
今所謂修定寺是也。山之極頂造彌勒堂。眾 所莊嚴備殫華麗。四事供養百五十僧。及 齊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隱俗服習業
如常。願若終後覲覩慈尊。如有殘年願見 隆法。更一頂禮慈氏如來。而業行精專幽明 感遂。屬隋運將動佛日潛離。深果宿心喜
遍心府。羸瘦微篤。設輿坐之。袈裟覆頭。 弟子扛舉往昇山寺。合掌三禮右遶三周。便 還山舍誦維摩勝鬘。卷訖而卒於合水故
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 日也。上形量過人苕然眾表。百千眾中孤 起頸現。衣服率素納補為宗。五條祇支由 來以布。法衣瓶盋以外更無餘財。生不
屨乘步以畢命。門人成匠。任情所學。不 私己業。偏用訓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 自上未任已前儀服通混。一知綱統制樣 別行。使夫道俗兩異。上有功焉。制寺立淨
亦始於此。故釋門東敞。能扇清風。莫與先 矣。初天保之中。國置十統。有司聞奏事須 甄異。文宣乃手注狀云。上法師可為大統。
餘為通統。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 言無不承用。又遵重戒禁。願常宣說盡報 行之。每至布薩晨旦。致厚供設禮請僧。 及年高聲變恐煩於眾。歲暮之夕猶遵此
法。其奉信也如此。撰增一數法四十卷。並 略諸經論所有名教。始從一法十百千萬 有若數林。寔傳持之要術也。又著佛性論
二卷大乘義章六卷。文理沖洽詳略有聞。又 撰眾經錄一卷。包舉品類耳。並行於世。有 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監齊天保屏除歸
于釋種。明解時事分略有據。上乃擢為合 水寺都維那。當有齊之盛。每年三駕皆往山 寺有所覲禮。六軍既至供出僧厨。存隨事
指撝前後給濟三宮並足。後終於隋初。靈 裕法師資學有承。為之本傳。
[0486a07] 釋道慎。姓史。高陽人。十四出家。誦聽依業。 受具已後入洛從光師學於地論。後稟上 統而志涅槃。性度夷簡風量陶然。綱網門
徒維攝大法而為己任。每參說戒跪聽 至訖。講悟昏情詞無繁長。智者恐其言 少。愚者慮其不多。五眾愛重。故宣帝請為 國都。綏撫遺法得無虧緒。禪匠僧達論士
法靈。皆伏其辯對。至於滔滔風流大觀時 俗。則慎過之遠矣。未乘車送帝。迴返本 寺兩轅併折。不日而終於鄴城定國寺。春 秋六十有五。
[0486a18] 釋僧妙。一名道妙。本住冀州。後居河東蒱 坂禁行精苦。聰慧夙成。遍覽群籍尤通講 論。而稟性謙退。喜慍不干其抱。故每講下
座。必合掌懺悔云。佛意難知。豈凡夫所測。 今所說者傳受先師。未敢專輒。乞大眾於 斯法義若是若非布施歡喜。時以解冠前彥
行隆端達。覩其虛己皆服其德義眾益從 之。後住蒲鄉常念寺。即仁壽寺也。聚徒集 業以弘法樹功。擊響周齊甚高名望。周太
祖特加尊敬。大統年時西域獻佛舍利。太祖 以妙弘讚著續。遂送令供養。因奉以頂戴 曉夜旋仰。經于一年。忽於中宵放光滿室。
螺旋出窓漸延于外須臾光照四遠。騰扇 其焰照屬天地。當有見者謂寺家失火。競 來救之。及覩神光乃從金瓶而出。皆嘆 未曾有也。妙仰瞻靈相涕泗交橫。乃燒香
跪而啟曰。法界眾生已覩聖迹。伏願韜祕靈 景反寂歸空。於是光還螺旋卷入瓶內。爾 夜州治士女。燒香讚歎之聲。聞于數十里。
寺有一僧睡居房內。眾共喚之惛惛不覺。 竟不見光相。未幾便遇厲疾。咸言宿業所 致。遂有感見之差。自妙之云亡光不復現。
其本佛骨今仍在焉。昔齊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