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六 正傳十七 附見五
[0501a18] 隋彭城崇聖道場釋靖嵩傳一
[0501a19]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靖玄傳二 (明則)
[0501a20] 隋襄陽沙門釋智閏傳三
[0501a21] 隋吳郡虎丘山釋智聚傳四
[0501a22] 隋丹陽聶山釋慧曠傳五
[0501a23]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六
[0501a24] 隋西京寶剎道場釋淨願傳七
[0501a25]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凝傳八 (靈覺 道卓)
[0501a26] 隋西京真寂道場釋法彥傳九
[0501a27] 隋西京海覺道場釋法總傳十
[0501a28] 隋西京大興善道場釋僧曇傳十一 (慧重)
[0501a29]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璨傳十二
[0501b01] 隋西京勝光道場釋法瓚傳十三
[0501b02]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寶儒傳十四
[0501b03] 隋西京光明道場釋慧最傳十五
[0501b04]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僧朗傳十六
[0501b05]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慧暢傳十七 (僧溫)
[0501b06] 釋靖嵩。俗姓張。涿郡固安人。幼抱貞幹在 物不群。迫以俗塵期之道務。十五出家。有 同學靖融。早達經論。通該小大尤究雜心。
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氣俊越聰悟 天機。隨覽義門覆疎陶練。重以心計不測。 返以問融。融無以對也乃告曰。卿稚齒末
學。徹悟若斯。可往京鄴。必成濟器。及登冠 受具。南遊漳輦。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都 下大寺略計四千。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
席相距二百有餘。在眾常聽出過一萬。故 宇 內英傑咸歸厥邦。有大學寺融智法師。 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眾師道光二
藏。學徒五百負袠摩肩。常講涅槃及地論。 嵩聞之乃投誠焉。北面從範。攻研數載。隨 聞覆述。每擊奇致。於即學徒舉目相與推
師。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約。乃詣雲暉二 律師所。博求明誨。涉問二載薄鏡宗條。唯 有小乘未遑詳閱。遂從道猷法誕二大論 主。面受成雜兩宗。諮諏幽奧纂習餘烈。
數百僧徒各啟龍門。人分鳳翼。及嵩之位 席。上經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 通文理屢動恒神。便又博觀眾經師模論 道。勢傾八位詞號四飛。獨步河山舟航三
藏。憑附參請智光時傑。齊琅耶王深相器 重。弘扇風猷。每於肇春廣延學侶。大集鄴 都。特開法座。奉嵩為法主。進勵學徒。因爾
導悟成津彌逢涼燠。傳芳接武響譽東河。 俄屬周武屏除釋門離潰。遂與同學法貴靈 侃等三百餘僧。自北徂南達于江左。陳宣 帝遠揖德音。承風迎引。令侍中袁憲至京
口城禮接登岸。帝又使駙馬蔡凝宣勅云。 至人為法以身許道。法師等善明治亂歸 寄有敘。可謂懷道正士。深可嘉之。宜於 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給務令周洽。仍令
推薦義學長者即弘像教。時建業僧正。令 嵩貴二人對弘小論。神理疏暢贍勇當時。 學侶相近數過五百。晷漏分業茂績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號親依。齎攝舍二論。遠化
邊服。初歸梁季終歷陳朝。二十餘年通傳 無地。雖云譯布講授無聞。唯嵩獨拔玄 心翫味茲典。纔有講隙便詣沙門法泰諮 決疑議。數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邊
無相唯識異執等論四十餘部。皆總其綱要。 剖會區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軌大同。開皇 十年勅僚庶等。有樂出家者並聽。時新度
之僧乃有五十餘萬。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與靈侃等二百許僧。聞機乘濟俱還江 北。行達徐方盛開講肆。上柱國徐州總管 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狀聞奏。有勅給額為崇聖寺焉。於是常 轉法輪。江淮通潤遂使化移河北。相繼趨 途望氣相奔俱諮攝論。嵩學資真諦義寔 天親。思逸言前韻高傳後。大乘極旨於是
乎通。自此領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攝論疏 六卷雜心疏五卷。又撰九識三藏三聚戒二 生死等玄義。並流于世。為時所宗。隋文封 禪岱宗鑾駕齊魯。關中義學因從過于徐
部。詣嵩法肆伏膺受業。由此門徒推盛。 章疏大行。隋煬昔鎮楊越立四道場。教旨 載馳。嵩終謝遣。及登紫極又有勅徵。固
辭乃止。門人問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動止 嚴難。雖內道場不如物外。沙門名為解脫。 如何返以事業累乎。吾曾遊兩都屢逢播
蕩。弊此勞役耳。恒每清素自潔私立道場。 日加禮誦修諸淨業。講道相續策眾六 時。精苦已來垂三十載。然其扣頭手膝按地 之所悉成坑跡。狀若人模。其景行徵明為
若此也。自有論師多迷行旨。而嵩奉遵 法度初不墜倫。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傷地性令淨人知舉。方自從用。同諸 學士咸敬憚其知量焉。加以性愛文藻時
摛詩頌。重復嘉尚林泉。每登踐陟。子史篆 隸摸揩于今。世論劇談頗有承緒。忽以大 業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
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與部內道 俗殯于神臯之原。益州道基昔預末筵。飡 風飲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墳隧之荒侵。為 之行狀廣於世矣。
[0502a26] 釋靖玄。姓趙氏。天水人也。識度淹弘清鑒 懸遠。七歲任郡學生。勤閱三冬藝該六典。 皇隋肇運便業李張。名預黃巾身同觀
宇。呼吸沆瀣吐納陰沆。每思五千道德 良非造真。七誡超昇本為浮詭。乃捨其巾 褐服此伽梨。澄練一心專宗經部。時年 在息慈頻登法匠。華夷欽仰緇素屬目。受
具已後聲勢轉高。遂使化靡隴西扇榮河 洛。以秦涼荒要佛法澆侈。將欲結其頹 網布此遺矰。具列正法要務奏上文皇。 蒙勅允述綸言獎拔。登下河右頒條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翹想欽揖。爰降令旨 遠召京華。玄遂恭承嘉惠來翔帝宇。有令 於大興善道場盛弘法會。飛軒鳴玉杖錫 挈瓶。總萃觀風德音通被。縱遠論體舒散
疑蹤。能使難者由門解宣盡力。時璨法師 居坐謂曰。自河涼義侶則道朗擅其名。沿 歷至今。爾其接軫。代不可削。斯人在斯。
由此顯譽京師。綽然高步。會高祖昇遐欝 興禪定。遂應詔住焉。常轉梵輪弘匠非少。 大業七年正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春秋四
十有三。初玄生平言論慈悲為主。每許遺骸 棄之林野。有天水同侶沙門慧嚴。追想昔 言送屍山麓。肌肉已盡。便鳩聚遺身。搆茲
塼塔於終南龍池寺之西岑。樹銘塔所用旌 厥德。沙門明則為文。則本冀人。通玄儒有 才慧。納言敏行。尤所承統。文藻雖馳時未
之賞。乃制覺觀寺碑。物亦不悟。僕射楊素 見而奇之。由斯一顧方高聲問。奏住仁壽 宮三善寺。東都譯經又召入館專知綴緝。
隋末卒於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每曰。則 公之文屢發新采。英英獨照。其為時賢所 尚也如此矣。
[0502c01] 釋智閏。不詳姓氏。襄陽人也。無師獨悟自 然厭世。周章邑野借訪出道。承鄴下盛宗 佛法十統欝興。令響滂流洋溢天壤。閏不
勝其喜踊躍不安。年始二十便趨遠詣。會 遵統開弘十地。即從服業。經未越序頻參 覆論。河北夙少望塵許焉。晚學華嚴涅槃。
咸增榮顯。又聽光統四分。領受文言。兼習 小論。具辯通塞。時號博贍。尠有加之。又 聞江表大弘三論。既是本願不遠而歸。正
值長干辯公當塗首唱。預從聽受一悟欣然。 文義重深遂多時載 後還漢陰鎮常講導。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大業初建延住慧日。
該富之量更溢由來。會征遼左求功岳瀆。 勅閏岷蜀祭禱江神。還至西京因疾而 化。卒于禪定寺。時年七十有五。即大業十年 矣。
[0502c17] 釋智聚姓朱氏。住蘇州虎丘東山寺。神氣清 遠彰於襁褓。深厭籠樊樂希寥廓。初投武 丘胤法師。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聚分陰無
怠請益深旨。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 義府經肆。東南之美。並欽高德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舉。宮牆重仞允得 其門。纔踰弱冠便弘講說。莊嚴 皭
師。新實 一家鷹揚萬代。遂伏膺諮質百舍非遠。斐 發既精疑滯咸折。汝南周弘正。博通內外 鑒賞人倫。常歎嘉之。以為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齊。並 降貴慕道延請敷說。至德二年。奉勅於太 極殿講金光明。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 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鐸。亹亹奇韻超超
入神。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莫不迴 車杜口改心易業。人主歎賞稱善久之。 至德三年。丁外母憂。泣血銜哀殆將毀滅。 因此言歸舊里。止於東山精舍。善說不休
法輪常轉。開皇十一年。爰降勅書殷勤勞 問。法師栖身淨土援志法門。普為眾生宣 揚正教。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 濟群品。欽承德業甚以嘉之。尚書令楚公
素。左僕射邳國公蘇威。並躬到道場接 足頂禮。咸捨淨財資莊形命。十三年勅置 僧官。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聚以雅道斯 人。直心應物。和合之眾清風穆如也。時郡
將宗成劉公。夙仰高名常欽盛德。及部 臨鎮。請為菩薩戒師。齊王暕以帝子之貴 作牧淮海。乃降教書至山延曰。弟子下車 舊楚亟改炎涼。逖聽清規其來有日。敬承
幽栖山谷多歷年所。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 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未獲稽疑下筵 餐承高義。杼軸之勞載盈懷抱。據虎之岫
川途不遙。翔鷺之濤風煙相接。心願振忍 辱之衣。赴翹勤之望。乃固辭以疾。事不獲 從。引藉平臺深加敬禮。頻遣使人請弘 大教。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詞翰懇惻
固求東返。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資 給所須將送甚重。於是接浙晨征還居山 寺。現疾浹旬。而神用無爽。以大業五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終於本住。容貌若存。頂暖
身柔皆如平日。聞諸前記。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 南嶺。惟聚性託夷遠衿情閑澹。等懷遇物
弘量居心。楚越拘情得喪兼遣。方寸之地悠 然罕測。美風姿善談笑。流連賞悟見者忘 返。加以樂說忘疲總持無失。講大品涅槃
法華等各二十遍。單經適務者。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衣盋已外隨用檀 捨。方丈之內虛室蕭然。几榻之間文疏而 已。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其所造丈八
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於寺供養。并起 澗 西佛殿二所。迴廊周遍具二莊嚴。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德惟上首。業盛傳燈。敢樹高碑
用旌景行。祕書虞世南為文。
[0503b15] 釋慧曠。俗姓曹氏。譙國人也。其後別派。今 為襄陽人焉。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尉 卿。父藹直閣將軍。曠秀氣標於弱歲。天然孝
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寶光寺澄法 師。祗勤儀訓肅奉帷筵。發明幽旨頗超 群輩。後辭朋帝渚問道王圻。居律行 寺聽彭城講。玄關斯闢大義已通。將事隨
方轉相弘教。乃與宗愷准韻諸師。俱值真 諦。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俄而 真諦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學僧宗俱栖匡
岫。分時敷說法化彌隆。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俱敦師資之敬。後於湘郢二州累載弘道。 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以陳至德元年
言旋舊邑。即隋開皇之三年也。於遍學道 場傳經引化。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道 俗具瞻。綱維是奇。統掌八載攝是烏迴。後
又奉勅移居興國。寺任攸委。絲綸再降。香 蘇屢錫。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 沔 。聞風 佇德親奉歸戒。煬帝纂曆當符尊賢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輦轂。道次江陽辭疾不 見。蒙勅丹陽栖霞山寺。以事治養。又素協 性松筠輔神泉石。賞狎既并纏痾用弭。於栖 霞法堂更敷大論。新聞舊學各談勝解。且
歸善禪。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餘迹。禪 師慧曉之遺風。鏡潭月樹之奇。雲閣山堂之 妙。曾事遊處。遂有終焉之志。後携子弟
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賞高蹈之 域。其有懷真慕義者。復萃於斯矣。以大 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春秋八十。頂
煖淹時。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樹 碑紀德。常州沙門法宣為文。
[0503c18] 釋智琳。姓閭丘氏。高平防輿人也。祖儼閑 居傲世。考曇珍梁國常侍。琳弱齡。淑問彰 于鄉黨。處士卞詮擅名當世。年在幼學服
膺請業。禮易莊老悉窮幽致。詮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德壯超然離俗。即 事仁孝寺沙門法敦。遵就養之儀。稟息慈
之戒。蔬餐苦節篤志熏修。法花維摩受持成 誦。屬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圓。乃高步上京 更崇師轍。依止東安寺大僧正暅法師。既 其力生有奉尸羅乃具。爰稟成論兼習毘
尼。既洽聞持將弘傳授。瞻言鄉縣思 報地恩。以陳太建十年旋于舊里。南徐州 刺史蕭摩訶。深加禮異爰請敷說。於是欝 居宗匠盛轉法輪。受業求聞寔繁有眾。
至十一年。下勅為曲阿僧正。至德二年。勅 補徐州僧都。稱首攸歸諒由德舉。開皇十 六年。閏州刺史李海游。屈為斷事。綱維是
寄。允當僉屬。所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諮議 郯僧紹捨宅所造。殿堂肇構亂離遄及。琳乃 嗣興梓匠爰加藻飾。輪煥弘敞實有力焉。
前後造中人像五軀夾紵像一軀。神儀顯 曜相好嚴挺。又於育王山頂。造五層塼塔。 擬夫八萬同時一期高妙。講大品法花淨 名金鼓。各有其遍。所度弟子千有餘人。常
想趣道津要。莫尚禪那。以招隱伽藍俗外 塵表山房閑寂茂林幽邃。終焉之所有志 栖焉。迫以緣礙弗之果也。然其溫嚴自 持誨引無倦。財翫靡積隨行給濟。威容感
物。信為道門之傑矣。以大業九年五月六 日。加趺合掌終於仁孝之東房。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劉正勤請講彌勒。
琳諭以無常。初未之許。至是果終。信哉知 命。及將大漸誡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願 言。吾謝世後無違此志。沙門智鏗等謹遵
遺言。以其月十一日遷于育王之山。時屬 流金林多鷙獸。始乎仲夏暨是抄秋。膚體 儼然曾無損異。道俗嗟賞嘆未曾有。又以 其年閏九月八日。於招隱東山式構方墳。
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窆山龕。方俗並臻同 門畢至。洒泣撫心山盈響谷。乃樹碑於 寺之門右。其文江陽介生蔡瓌所製。
[0504b01] 釋淨願。未詳其氏。代州人也。三十出家。博 聞強記。推覈經論夙有成規。遠為諸學之 所先仰。創進大戒專師律部。既越立年
彌隆盛業。以旦達曙翹精固習。觀採五遍 便就講說。初以其壯室入道。人多輕侮。試 聽其談說屬其文理。清洞開散片無擁滯。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願連講四分接承
十遍。又聽十地華嚴及諸小論。末師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