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一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七 正紀十二 附見五
[0508b15] 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一
[0508b16]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智矩傳二 (慧感 慧賾)
[0508b17] 隋西京靜法道場釋慧海傳三
[0508b18]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辯義傳四
[0508b19]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明舜傳五 (慧相)
[0508b20]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梵傳六
[0508b21]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釋 [彰-章+青] 淵傳七
[0508b22] 唐京師勝光寺釋道宗傳八
[0508b23] 唐京師慈門寺釋普曠傳九
[0508b24]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保恭傳十
[0508b25] 唐京師大興善寺釋法偘傳十一 (道撫)
[0508b26]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十二 (慧遠)
[0508b27] 釋志念。俗緣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頴川寔 蕃之後胤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氷清表 志岳峙澄神。俊朗絕倫觀方在慮。爰至
受具問道鄴都。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為 學者之宗。乃荷箱從聽經于數載。便與當 席擅名。所謂誕禮休繼等。一期俊列連衡 齊德。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乃遊諸講
肆。備探冲奧務盡幽賾。又詣道寵法師。學 十地論。聽始知終聞同先覽。於即道王河 北。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統解小
乘。世號毘曇孔子。學匡天下眾侶塵隨。沙 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並稱席中 杞 梓慧 苑琳琅。念顧眄從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
極堪為物依。乃旋踵本鄉將弘法澤。時 刺史任城王彥。帝之介弟。情附虛宗。既屬 念還為張法會。與僧瓊法師。對揚道化。盛
啟本情雙演二論。前開智度後發雜心。岠 對勍鋒無非喪膽。時州都沙門法繼者。兩 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謂念曰。觀弟幼年
慧悟超邁若斯。必大教由興。名垂不朽也。 於即頻弘二論一十餘年。學觀霞開。談林霧 結。齊運移曆周毀釋經。遂乃逃迸海隅同
塵素服。重尋小論亟動天機。疑慮廓銷竚 聆明運。值隋國創興佛日還復。勅訪之始 即預出家。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至開皇
四年。謂弟沙門志湛曰。吾窮冠小乘。自揣 與羅漢齊鑣也。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達明彥法師。 彥成實元緒素重念名。與門人洪該等三
百餘人。躬事邀延闡開心論。遂騁垂天之 翼。弘蓋世之功。俯仰應機披圖廣論。名 味之聚緣重之識。卷舒敻古之下。立廢終窮
之前。大義千有餘條並為軌導。至如迦延本 經傳謬來久。業揵度中脫落四紙。諸師講 解曾無異尋。念推測上下懸續其文。理會
詞聯皆符前作。初未之悟也。後江左傳本。 取勘遺蹤。校念所作片無增減。時為不 測之人焉。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
盛行於世。受學者數百人。如汲郡洪該。趙 郡法懿。漳濱懷正。襄國道深。魏郡慧休。河間 圓粲。俊儀善住。汝南慧凝。高城道照。洛壽
明儒。海岱圓常。上谷慧藏。並蘭菊齊芳踵 武傳業。關河濟洽二十餘年。隋漢王諒作 鎮晉陽。班條衛冀搜選名德預有弘宣。 念與門學四百餘人。奉禮西并將承王供。
諒乃於宮城之內更築子城。安置靈塔別 造精舍。名為內城寺。引念居之。開義寺是 也。勞問殷至特加尤禮。又令上開府諮議參
軍王頗宣教云。寡人備是帝子民父。蒞政 此蕃。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道不虛運必 藉人弘。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 蒙賴法之力也。宜銓舉業長者。可於大興
國寺宣揚正法。當即大眾還推念焉。既預 經綸即弘敷訓。先舉大論末演小乘。辯注 若飛流。聲暢如天鼓。三乘並騖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則慧達法景法楞十力圓經法達 智起僧鸞僧藏靜觀寶超神素道傑等五百餘 人。並九土揚名五乘馳德。精窮內外御化
一方。銷鄙悋於筵中。斷封疑於理際。仁壽二 年獻后背世。有詔追王入輔。王乃集僧曰。 今須法師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
朝。擬抗論京華傳風道俗。眾皆相顧未之 有對。王曰。如今所觀念法師堪臨此選。遂 與同行。既達京師。禪林創講。王自為檀越
經營法祀。念登座震吼四答氷消。清論徐 轉群疑潛遣。由是門人慕義千計盈堂。遂 使義窟經笥九衢同軌。百有餘日盛啟未 聞。王又與念同還并部。晉陽學眾竚想來
儀。王又出教令。於寶基寺開授。方面千里 法座輟音。執卷承旨相趨階位。會隋高晏 駕。中外相疑。漢王列境舉兵鯨鯢海陸。念
乘釁還里。與沙門明空等講宣二論。紹 業滄溟望風總集。大業之始載蕩妖氛。 招引義學充諸慧日。屢詔往徵。頻辭不 赴。以大業四年卒於滄土。時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祿大夫歷陽公宋元亮。及 諸緇素。若喪厥親。為之建塔。益州福成寺 道基法師。慧解通徵祖習有所。乃為之行 狀。援引今古。文質存焉。
[0509b19] 釋智矩。姓吳氏。吳郡人。性矜莊。善機會。 美容貌。雅為眾表。又善草隷偏愛文章。每 值名賓輒屬興綴采。鋪詞橫錦勇思霏
霜。而儀軌憲司未沿流俗。初聽興皇朗公 講。討窮深致學冠時雄。而神氣高標在物 峯出。威儀庠序容止端隆。雖寢處虛閑立 操無改。有人私覘兩月徒行。空野攝衣無
見抄反。欣其謹慎故重敘之。講四論大 品。洞開幽府鏡識宗歸。披釋金陵望風頓 怯。吐納機辯適對當時。弘匠浙東。砥礪 前學。致使禹穴西騖成器極繁。末於故都
建初寺又講三論。常聽百人。蔣州刺史武山 公郭演。隋之良宰。創蒞南蕃。奉敬諮謁降 情歸禁。隋煬往鎮楊越。採拔英靈。矩既 譽洽東甌名流西楚。徵居慧日處以異
倫。而執志出群言成世則。欲使道張帝 里學潤秦川。開皇十九年更移關壤勅住 京都之日嚴寺。供由晉國。教問隆繁置以華 房。朋以明德一期俊傑。並是四海搜揚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侶。覃思幽尋無微不討。 外辭以疾內寔旁通。業競六時研精九部。 纔有昏昧覽興賦詩。時暫闋餘便觀流 略。製中論疏止解偈文。青目所銷鄙而輕
削。每講談敘清攉宗致。雅涉曇影之風。義 窟文鋒。頗懷洪偃之量。時有同師沙門吉藏 者。學本興皇。威名相架文藻橫逸。矩實過
之。所以每講敘王皆制新序。詞各不同。 京華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而性罕外狎。課 力逞詞。自非眾集未曾瞻覿。以大業二年
正月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二。葬京郊之 南。門人慧感慧賾。親承嘉誨詢處有歸。後 於江之左右所在通化。各領門侶眾出百 人。傳嗣宗勣不爽遺緒。
[0509c23] 釋慧海。姓張氏。河東虞鄉人。久積聞熏早 成慧力。年在童齓德類老成。所以涉獵儒 門歷覽玄肆。雖未窮其章句。略以得其指
歸。乃曰。可以栖心養志者。其惟佛法乎。年 至十四。遂落髮染衣。為沙門大昭玄統曇延 法師弟子也。流心宗匠觀化群師。十八便
講涅槃。至於五行十德二淨三點。文旨洞曉 詞采豐贍。既受具戒轉厭囂煩。屏迹山 林專崇禪業。居于弘農之伏讀山。會周武肆
勃仁祠廢毀。乃竄身避難奔齊入陳。戒品 無虧法衣不捨。又採聽攝論研窮至趣。大 隋御宇方踐京邑。帝姊城安長公主。有知人
之鑒。欽其德望為立伽藍。遂受以居之。今 之靜法寺是也。課業四部三學兼弘。門徒濟 濟于今傳美。末愛重定行不好講說。緘默
自修唯道是務。而無恃聲望不言加飾。直 心道場於斯人矣。仁壽已前。文帝頻頒璽 書分布舍利每感異祥。恒有延譽之美。 故感應傳云。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塔基
之左有瀅。名曰龍淵。其水不流深湛懸岸。 及將安置即揚濤。沸涌激注通于川陸。父 老傳云。此水流竭不定。但有善事相投。必
即泄流奔注。其徵感如此類也。後又送舍利 于熊州十善寺。有人 � 躄及痼疾者積數 十年。聞舍利初到。輿來禮懺心既殷至。忽便
差損輕健而歸久值亢旱飛塵天塞。又感甘 澤地如油塗。日朗空清來蘇數萬。大業二年 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七。初
病極命諸徒曰。吾聞上棟下宇生民之偓 齪。外槨棺內世界之縈羈。既累形骸於桎 梏亦礙生世於大患。豈揖禮義於囂塵。卜 宅葬於煩飾者也。宜宗薄葬用嗣先塵
貽諸有類矣。弟子欽崇德範。收骨而建塔 于終南之峯。即至相之前嶺也。刻石立銘 樹于塔所。自海之立寺。情務護持勤攝僧 倫延迎賓客。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爾
釋辯義。姓馬氏。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沈靜 寡世事。志懷恢厚善與人交久而篤敬。言無 勃怒滔然遠量。初歸猷論師。學雜心貫通
文義。年始登冠便就講說。據法傳道疑難 縱橫。隨問分析曾無遺緒。有沙門曇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當時。聞義開論即來讎擬。
往返十番更無後嗣。義曰。理勢未窮何不 盡論。散曰。余之難人問不過十。卿今答勢 不盡。知復何陳。當即驚譽兩河甫為稱首。
屬齊曆云季周喪道津。乃南達建業。傳弘 小論屢移聲價。更隆中土。隋煬搜選名德 令住日嚴。以義學功顯著遂之關輔。諮義 決疑日不虛席。京師俊德曇恭道撫及賾淨
等。皆執文諮議窮其深隱。並未盡其懷也。 後以世會明時寺多高達。一處五講常係 法輪。義皆周歷觀詳折中弘理。而晦景消 聲不咎前失。必應機墜緒者並從容辭讓
無何而退。不欲顯黜於前故。英雄敬其卑 牧。傳芳又甚於昔。仁壽二年。隋漢王諒。遠 迎志念法師。來華京室。王欲衒其智術
也。乃於禪林寺創建法集。致使三輔高哲 咸廢講而同師焉。義廁其筵肆聆其雅 致。乃以情之所滯。封而問之。前後三日。皆 杜詞莫對。念處座命曰。向所問者乃同疑
焉。請在下座返詢其志。義潛隱容德世罕 共宗。及見慧發不思。合京竦神傳聽。其 為顯晦皆此類也。煬帝昔位春宮。獻后云 背。召日嚴大德四十餘人。皆四海宗師一
時翹楚。及義對揚玄理。允塞天心。沙門道 岳命宗俱舍。既無師受投解莫從。凡有疑 議皆齎而取決。岳每歎曰。余之廣揚對法。
非義孰振其綱哉。故洽聞之美見稱英達。 時有沙門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餘人。並煬 帝所欽。日嚴同止。請義開演雜心。顧惟不
競。即就元席。既對前達不事附文。提舉 綱紐標會幽體。談述玄極不覺時延。其 為時賢所重如此。以大業二年遘疾卒 于住寺。春秋六十有六。葬京郊之南。東宮舍
人鄭頲。為之碑頌。初義仁壽二年。奉勅送 舍利於本州寶融寺既達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將入道場。數之 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隨人緣念色相不
同。青紅紫白同時異見。或佛像僧形重沓而 出。前後放光日流數度。將入塔夕。復於 基上氣發黃紫。去地四尺。填平後夜又放
大光。上屬星漢下遍城邑。合境頂戴欣其 嘉瑞。四年春末。又奉勅於廬州獨山梁靜 寺起塔。初與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從山走下。來迎於義。騰踊往還
都無所畏。處既高敞而恨水少僧眾汲難。 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禪師燒香求水。因即 奔注。至粲亡後泉涸積年。及將擬置。一夜
之間枯泉還涌。道俗欣慶。乃至打剎起基。 數放大光如火如電。旋遶道場。遍照城 郭。官民同見共嗟希有。
[0510c27] 釋明舜。姓張。青州人。少在佛宗學周經籍。 偏以智論著名。次第誦文六十餘卷。明統 大旨馳譽海濱。解惠連環世稱雄傑。值法
滅南投屆于建業。栖止無定周流講席。後 過江北住安樂寺。時弘論府肆意經王。大 小諸乘並因准的。盛為時俊所採。時沙門 慧乘。辯抗淮陽義歸有敘。從舜指摘大論
定其宗領。遂爾弘道累稔栖意。未終夕經 入夢具見冥官徵責福業。舜答。講智度論 并誦本文六十餘卷。冥官云。講解浮虛誦 經是實。餘齡未盡且放令還。既寤便止
談論專私自業。末為晉王召入京輦住 日嚴寺。傳燈事絕終窶其心。時敘玄義頓 傾品藻。仁壽四年下勅造塔。令送舍利于 蘄州福田寺。寺是州北三里鼓吹山上。每
天雨晦冥。便增鼓角之響。因以名焉。竹林蒙 密層巘重疊。唯有一路纔可通車。寺處深 林。極為閑坦。是南齊高帝所立也。三院相
接。最頂別院名曰禪居。趙州沙門法進之所 立也下瞻雲霧。至於平旦日晚。望見橫雲 之上乃有仙寺。每日如此。實為希有之勝
地也。舜案行山勢。唯此為佳。乃於次院之 內。安置靈塔。掘基三尺得一小蛇。可長尺 餘五色備飾。乃祝曰。若為善相可止香奩。
依言即入。遣去復來。經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獲方石一段。縱廣徑丈五采如錦。 楞側畟然如人所造。即以石函置上而架
塔焉。以大業二年卒于京寺。春秋六十矣。 門人慧相者。惠聲有據崇嗣厥業扇美江 都。
[0511a28] 釋智梵。姓封氏。渤海條人。後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之良鄉焉。岐嶷彰美早悟歸信。 年十二屆河間郡。值靈簡禪師。求而剃落。
遂遊學鄴都。師承大論十地等文。並嘗味 弘旨溫習真性。俊響遐逸同侶歸宗。二十有 三躬當師導。後策錫崤函通化京壤。綿歷
二紀利益弘多。結眾法筵星羅帝里。開皇十 六年。天水扶風二方勝壤。聞梵道務競申 奏請。有勅許焉。梵任吹虛舟憩翼天水。
大行道化信靡如風。仁壽末年重還魏闕。 法輪重轉學侶雲隨。開帙剖文皆傳義旨。 其年季春。奉勅置塔於郢州寶香寺。仍於 塔東流水獲毛龜八枚。寺內基東池內又獲
八枚。皆大小相似與世無異。但毛色青綠可 長三寸。背上橫行五節而起。光相超異。出 水便靡但見綠甲。入水毛起歷然上竦。具
以奏聞。由是騰實楚都知名帝闕。大業五 年又應詔旨令住禪定。靜緣攝想無替暄 寒。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
遺屬施身。門徒遵旨乃送終南山。鳩集餘 骸緘于塔內。外施銘文。于今傳尚矣。
[0511b20] 釋 [彰-章+青] 淵。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家世榮茂冠 蓋相承。厭此浮假希聞貞素。十三出家。道
務宏舉定慧攸遠。屬周武凌法。而戒足無 毀。慨佛日潛淪。擬抉目餘烈。乃剜眼奉 養。用表慧燈之光華也。然幽情感通遂果 心願。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緇衣。而慧業
遐舉聞持莫類。自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