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 本紀十四 附見五
[0531b17] 唐蘇州武丘山釋智琰傳一
[0531b18]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基傳二 (慧景 寶暹)
[0531b19]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 (道謙)
[0531b20]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0531b21]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0531b22] 唐京師靈化寺釋三慧傳六
[0531b23]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頵傳七
[0531b24] 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八
[0531b25]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 (智現)
[0531b26]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稜傳十
[0531b27] 唐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 (法長)
[0531b28] 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0531b29] 唐越州弘道寺釋慧持傳十三
[0531c01] 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十四
[0531c02] 釋智琰。字明璨。俗姓朱氏。吳郡吳人祖獻梁 員外散騎侍郎。父珉陳奉朝請。琰託質華宗。 應生觀德。母氏張夫人。初懷孕日。夢升通
玄寺塔。登相輪而坐。遠視臨虛曾無懼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勝兆。人師無上之奇徵。是 知二曜入懷。雙龍枕膝。弗能及也。誕育之
後取異儕童。秀氣貞心早形瞻視。八歲出 家。事通玄璩法師為弟子。提屨持衣恭 侍弗怠。瀉瓶執杓受道彌勤。年十二。妙法 華經通誦一部。明悟聽察咸謂神童。乃自
惟曰。翼翼京邑四方是則。何得久拘坎井 乎。時年十六。即日出都。聽報恩持法師講 成實論。聰慧夙成深智開發。故得條振穎
披後來莫二。屬持公南上法筵用輟。因還 故里覲省二親。仍於本寺開弘經法。峯堞 峻峙辯對如流。時年十九。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寺延法師進具。德瓶儀
鉢深護戒根。大莊嚴寺 皭 法師。慧重中 原名高日下。乃依而請道重研新實。意得 情欵功倍由來。誠驥足之逢善馭也。陳至
德三年。建仁王齊集。百師百坐。競流天口 之辯。千燈七夜。爭折動神之微。時年二十 有二。以英少之質參諸耆德。通情則高衝
折機。縱難亦大車柅軸。皇上欣賞百辟嗟 稱。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每以人世囂 雜。幽栖清曠。屬陳氏喪鼎。便事東歸削迹
武丘。將三十載。憑巖面壑。任三業而閑 安。酌 澗 披松。隨四儀而宴處。雖形隱而名 揚。亦道潛而化洽於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經文緯武。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未嘗許物。行軍淮海。聞琰道 勝栖山。鳴鐃赴隴傾蓋承顏。五體投誠。恨
接足之晚。左僕射邳國公蘇威。重道愛仁彌 賞閑放。奉使吳越躬造山楹。覩貌餐音 虔拜欣躍。煬帝居蕃。惟揚作鎮。大招英
彥遠集賢明。琰既道盛名高。教書爰及。慮 使乎之負罪。嗟以已之累人。於是披衣 出谷蒙敬厚禮。因以辭疾得返舊山。隋文 遠欽爰降書問。屬炎曆有終鋒鏑騰沸。四
海同弊三吳益甚。檀越子弟迎出毘壇。首尾 十載化行帝部。大唐統宇咸返舊居。武德 七年。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與內外公私
同共奉迎。還歸山寺。於是禪賓慧侶更復 曩時。龍沼鳳林信為懷喜。然琰自他兩化得 離俱修。講念之餘。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 等懺又誦法華三千餘遍。感應冥祥神瑞
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鑵纔空潛加 溢水。又願生淨土。造彌陀像。行三種淨業。 修十六妙觀。與州內檀越五百餘人。每月一
集建齋講觀。勝輪相踵將逾十載。與夫般 若臺內匡俗山陰共誓同期。何以異也。後見 疾浹旬大漸。斯及誡訓慈切。眾侶哀涼。以
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遷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其月二十二日。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花香亂空野哀慟若雲
雷。自有送終。奚復過也。惟琰幼小矜莊立 性端儼。精誠在操苦節彌勤。口辭雜味日 無再飯。非義理而不履。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眾表。牆岸整肅氷雪凜懷。陳 臨海王弟道安法師。厭世出家內外通博。沙 門遍知學優業淨。交遊二子。時號三英。及
屏志林泉永絕人世。芳風令德蹊逕成規。 莫不迴旟造山親傳香法。信法海之朝宗。 釋門之棟幹矣。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 曰。余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今接善 隣敦交暮齒。雖攀桂之歡或舛。而折麻之 贈不遺。想清顏之如在。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於色絲。終寄言於貞石。乃與寺主 智峯等。共樹高碑。在于寺宇。
[0532b14] 釋道基。俗姓呂氏。河南東平人也。素挺生 知譽標岐嶷。年甫十四。負帙遊于彭城。博 聽眾師隨聞成德。討論奧旨則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則思超文外。故徐許騰其明 略。河海重其義方。致使儕等高推前修仰 止。隋太尉尚書令楊素。負材經國任總權 衡。嘗奉清猷躬申禮敬。敘言命理噎歎而
旋。顧諸宰伯曰。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自 見名僧罕儔其匹。即請於東都講揚心 論。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遊刃眾部玄機 秀舉。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于時大業
初歲。隋運會昌。義學高於風雲。搢紳峙於 山岳。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踵武相趨遐 邇鱗萃。乃纘雜心玄章并抄八卷。大小兩帙
由來共傳。成得諸門自昔相導。皆經緯部 裂詞飛戾天。控敘抑揚範超前古。自爾 四海標領盛結慧日道場。皆望氣相師指途 知返。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大業五年
勅召來止。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隋后 解統玄儒將觀釋府。總集義學躬臨論 場。鑾駕徐移。鳴笳滿於馳道。御筵暫止。駐
驆清于教門。自大法東流。斯席為壯觀也。 時仗辯之徒。俱開令譽。及將登法座各 擅英雄。而解有所歸。並揖基而為玄宰。既
居眾望經綸乃心。便創舉宏綱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咸異嚮而共嗟焉。有隋墜曆寇 蕩中原。求禮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錫南鄭 張教西岷。於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莫不
廓清遊霧。邪正分焉。敦閱大乘弘揚攝 論。釐改先轍緝纘亡遺。道邁往初名高 宇內。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乃又綴大乘 章抄八卷。並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
履軾若登龍門焉。信鴻漸之有日矣。故 貞觀帝里。 宇 內知名之僧。傳寫流輝實為 符契。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將修論疏。
溘爾而終。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卒於益部福 成寺。春秋六十有餘矣。時彭門蜀壘復有 慧景寶暹者。並明攝論譽騰京國。景清慧
獨舉詮暢玄津。文疏抽引亟發英采。暹神 志包總高岸倫儔。談論倚伏態出新異。數術 方藝無學不長。自預比肩莫有淪溺。末年 耽滯偏駮遂掩徽猷。故不為時匠之所班
列。
[0532c28] 釋道愻。姓張氏。河東虞鄉人也。神氣高邈器 度虛簡。善通機會鑒達治方。子史流略嘗 頗遊處。護法御眾誠其本據。雖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為栖神之宅也。與弟道謙 發蒙相化。俱趣曇延法師。延正法城塹道 俗宗歸。觀屬天倫可為法嗣。乃度為弟 子。荷擔陪隨。遊栖宮闕講悟談述。皆簉下
筵欣敘玄奧。每思擊節。故聽涉乃多而特 覽其綱要。登預講釋屢結炎涼。三晉英髦 望風騰集。晚住蒲州仁壽寺。聚徒御化 樹業當衢。然以地居方會。賓旅湊從季
俗情蕪多縱凡度。既行向背憎愛由生。愻道 會晉川。行光河表。日延主客資給法財。皆 委僧儲通濟成軌。或有所匱者。便課力
經。始周告有緣。德洽民庶。為無不遂。所 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自蕃王府宰臺省 群僚。並紆駕造展。諮謁餘訓或怱遽不過 者。心愧悚戰。如謂有所失矣。斯固德動
物情。為若此也。愻癊道自資坐鎮時俗。雖 復貴賤參請。曾無迎送。加以言笑溫雅談謔 任時。接晤緣機並稱詞令。而奉禁守節
不妄虧盈。頻致祥感時所重敬。大業末歲 妖氣雲奔。因事返京夜停關首。所投主人 家有五男。又勾外盜。見愻馬壯。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乃見十人圍遶其馬形並雄怒 擐甲執兵。眾盜同怖。因之退縮。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無敢近者。進退至五
遂達天明。既不見人。知是神感乃合面歸 懺焉。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又以仁讓之性 出自天心。預見危苦。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唐初廓定未拔蒲州。愻與寺僧 被擁城內。時有一僧恒欲危害。非類加 謗乃形言色。愻雖聞此曾不輟慮。既規 不遂乃欲翻城。事發將戮並無救者。愻涕
泣辭謝於執事曰。此僧為過事屬愻身。教 導未通故為罪釁。此則過由愻起。宜當見 戮。苦復設諫。執事知是其敵。而不忍見愻
之云云。遂即釋放。自此已後更發仁風。據 事引之。達量之弘者矣。逮貞觀中年冬。有 請講涅槃者。預知將終苦不受請。前人
不測意故鄭重延之。乃告曰。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不免來意且後相煩。遂往 王城谷中。道俗齊集。愻登座主題已告四
眾曰。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敢辭大眾。云何 偈後請寄來生。遂依文敘釋。恰至偈初即 覺失念。經纔三宿卒于山所。春秋七十有
五。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闔境同號若 喪考妣。當夜雪降周三四里。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花遶屍周匝披地
踊出。莖長一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欵冬色 而形相全異。七眾驚奉悲慶諠山。有折將入 城示諸耆宿。乃內水瓶中者。至明年五
月猶不萎悴。後拔之於地。方始枯矣。其冥 祥所感希世如此。晉州有人性愛遊獵。初 不奉信。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乃造 山覓之。花滅屍亡唯覩空處。仍大哭曰。
生不蒙開信。死不蒙花瑞。一何無感。必神 道有徵。願重靈相。言訖地踊奇花還長 尺許。欣慰嘉應。遂折取而歸通告鄉川。由
斯起信。並近年目信可妄傳乎。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於兄。而講解十地有聞關 表。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每因此囂塵地 接京都亟勞人事。乃顧言幽遁曆觀山
水。谷號王城。因而栖處。時復登高臨遠。摛 體風雲具引名篇。高調清逸道俗賓會。又 聚山門談謔引心未曾虛老。以貞觀元年
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七。愻撫之洒淚。與弟 子道基等闍毘遺陰。收其餘塵散之風府。 追惟恩悌。為造釋迦塼塔一軀。勒碑樹 德沙門行友為文。
[0533c11] 和上諱慧頵。俗姓張氏。清河人也。有晉永 嘉。避地居于建業焉。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礪後賢。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彥 所高。自有別集。嘉其欣奉釋門。悟其神宇 將欲繼世其業。故有所志請。並抑奪之 和上識真日積情陳切至。若不出家誓
當去世。乃恐其畢命。且隷李宗。既處靜 觀權持巾褐。遂授三五祕要符籙真文并算 數式易禁劾等法。神慧開明指掌通曉。又旁
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內訣。莫不 鏡識根源究尋支派。末乃思其真際崇尚 自然。駐采練形。終期羽化。討尋至理。若 響難追。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未經時
序文言並竟。會陳帝度僧。便預比挍。太建 年中便蒙勅度。令住同泰。剃落之後親親乃 知。既是官許即便稱慶。由附緇侶稟聽眾
經。後至前達日增榮唱。隋降陳國北度江 都。又止華林栖遑問法。有解法師。成論名 匠。因從累載聽談玄義。稽洽先聞更弘神
略。以道行成著緇素攸歸。開皇末年被召 京寺。于時晉王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嚴。 並海內 杞 梓遞互相師。每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眾傳讎討舊聞考定 新軌。陶津玄奧慧悟彌新。深鑒訶黎漏文 小道。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故得中百般 若唯識等論。皆飲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
相仍用為己任。時閑屏退成慮研思。所誦 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為來習。貞慤 守正不妄參迎。沙門智首道岳等。並學窮 稽古架業重霄。飲德欽風留連信宿。詳
議法律刪定憲章。歡笑而旋尋復造展。武德 之始。皇姊桂陽長公主。造崇義寺。久崇戒 範。義而居之。世屬休明物情望重。律師玄
琓道張朝市。行感紫宸氣結風雲。遊從龍 象每事邀延。敘言友敬而謙虛成治。時復 栖焉。琓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有出罪 受戒。常居元席矣。貞觀十一年夏末。風疾
屢增。召門人曰。形勢不久將畢大辭。宜 各敦自愛。不宜後悔。恨福業未就。以為慮 耳。乃割其冬服並用成之。又曰。若識神自
課可有常規。恐脫昏昧。非時索食一無與 法後將大漸。時過索粥。答曰。齋時過矣。便 默然不言。其臨終奉正為如此也。至其年
七月二十六日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鑿穴處之。後又遷南山 豐德寺東巖。 斲 石為龕就銘表德余學年
奉侍歲盈二紀慈誥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 綱曲示纖密。蒸嘗御涉炎涼不倦。初受具 後。性愛定門啟陳所請。乃曰。戒淨定明。道
之次矣。宜先學律。持犯照融然後可也。一 聽律筵。十有餘載。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拔思關表廣流聞見。乃跪陳行
意。便累余曰。出家為道。任從觀化。必事世 善。不可離吾。因而流涕。余勇意聞道。暫 往便歸。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往還十 載遂隱終天。悲哉。
[0534b10] 釋道宗。姓衛氏。憑翊人也。行性虛融寬仁篤 愛。優洽成濟有名當世。弱年遺俗敦務釋 門。專志大論講散文旨。周武廢道隱形俗
壤。內薀明禁外附世塵。隋朝開教便預剃 落。住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房宇堂塔前後增榮。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宗於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既廣開洗塵心。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四方賓客日別經過。周給供擬著名道俗。大
業季曆荐餒相尋。丘壑填骸人民相食。惟 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隷。施物所及並充其 供。故蒲州道愻。同州道宗。住隔關河途經 即日。情同拯濟騰實廣焉。眾以德望攸
歸。舉知寺任。統收僧侶。慈旨弘被。以法 寄人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