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一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明律上 正傳十五 附見十二
[0606c21] 梁楊都天竺寺釋法超傳一
[0606c22] 梁鍾山雲居寺釋道禪傳二
[0606c23] 齊鄴下大覺寺釋慧光傳三 (道雲 道暉 馮居士)
[0606c24] 齊鄴東大衍寺釋曇隱傳四 (洪理 道樂)
[0606c25] 陳楊都光宅寺釋曇瑗傳五
[0606c26] 陳楊都奉誠寺大律都釋智文傳六
[0606c27] 隋大興國寺釋法願傳七 (道龕 道行)
[0606c28]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傳八
[0606c29] 隋西京延興寺釋通幽傳九
[0607a01] 隋蔣州奉誠寺釋道成傳十
[0607a02] 隋西京大興善寺釋洪遵傳十一 (道洪 法勝 洪淵)
[0607a03]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覺朗傳十二 (海藏 法鏘)
[0607a04] 唐始州香林寺釋慧主傳十三
[0607a05] 唐京師勝光寺釋智保傳十四
[0607a06] 唐益州龍居寺釋慧詵傳十五
[0607a07] 釋法超。姓孟氏。晉陵無錫人也。十一出家住 靈根寺。幼而聰頴篤學無倦。從同寺僧護 修習經論。而雅有深思。幽求討擊學論歸
仰。貧無衣食乞匃自資。心性柔軟勞苦非 慮。晚從安樂寺智稱專攻十誦。致名命 家語其折衷者。數過二百。自稱公歿後 獨步京邑。中歲廢業頗失鴻緒。後復綴講
眾重殷矣。帝謂律教乃是象運攸憑。覺 慧階漸。治身滅罪之要。三聖由之而歸。必 不得門如閉目夜行。常懼蹈諸坑塹。欲 使僧尼於五篇七聚導意獎心。以超律學
之秀。勅為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徒。儀表 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聽覽 餘隙遍尋戒檢。附世結文。撰為一十四卷。
號曰出要律儀。以少許之詞網羅眾部。通 下梁境並依詳用。普通六年。遍集知事及 於名解。於平等殿勅超講律。帝親臨座聽
受成規。以眾通道俗。恐陷於愆目。但略舉 剛要宣示宏旨。三旬將滿文言便竟。所以 導揚祕部弘悟當機。遂得四眾移心朝宰
胥悅。至七年冬。卒於天竺住寺。春秋七十 有一。天子下勅流慰。并令有司葬鍾山開 善寺墓。
[0607b01] 釋道禪。交阯人。早出世網。立性方嚴。修身 守戒。氷霜例德。鄉族道俗咸貴其剋己。而 重其篤行。仙洲。山寺舊多虎害。禪往居之
此災遂遠。聞齊竟陵王大開禪律盛張講 肆。千里引駕同造金陵。皆是四海標領。人 雄道傑。禪傳芳藉甚通夜不寐。思參勝集
簉奉真詮。乃以永明之初。遊歷京室。住鍾 山雲居下寺。聽掇眾部。偏以十誦知名。經 略道化僧尼信奉。故有稜威振發以見聲 名恬愉誘悟議于風采。都邑受其戒範
者數越千人。常聽之徒眾不盈百。兼樂滅 覺觀。亟留幽谷。動踰宵景方尋顧步。加復 蔬食弊衣華無布口。有濟芳美者。便隨給
貧病。知足之富豈得過焉。末居于寺舍。屏 迹山林。不交榮世。安苦立行。人以為憂。 而禪不改其樂也。以大通元年卒于山寺。 春秋七十矣。
[0607b18] 釋慧光。姓楊氏。定州盧人也。年十三隨父 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禪師所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誦經。光執卷覽文曾若昔 習。旁通博義窮諸幽理。兼以劇談譎詭態 新奇。變動物情時談逸口。至夏末度而 出家。所習經誥便為人說。辭既清靡理亦高
華。時人號之聖沙彌也。因獲利養受而還 施。師為掌之尋用復盡。佛陀曰。此誠大士之 行也。便縱而不禁。諮請教誡敬而異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節。讚毀得失聲色不 渝。眾益器之。而美其遠度。陀曰。此沙彌非 常人也。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若初依經論必輕戒網。邪見滅 法障道之元。由是因循多授律檢。先是四 分未廣宣通。有道覆律師。創開此部。製
疏六卷。但是科文。至於提舉宏宗。無聞於 世。故光之所學惟據口傳。及年登冠肇。學 行略周。甞聞言不通華發戒便阻。乃往 本鄉進受具足。博聽律部隨文奉行。四
夏將登講僧祇律。初以唱高和寡。詞理精玄 漸染津流。未遂聽徒雲合。光知學功之所 致也。義須廣周群部。乃從辯公參學經 論。聽說之美聲颺趙都。後入洛京搜揚新
異。南北音字通貫幽微。悉為心計之勞。事 須文記。乃方事紙筆綴述所聞。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陀以他日密覩文言。乃呼而告
曰。吾之度子。望傳果向於心耳。何乃區區 方事世語乎。今觀神器已成。可為高明法 師矣。道務非子分也。如何自累。因而流涕。
會佛陀任少林寺主。勒那初譯十地。至後合 翻。事在別傳。光時預霑其席。以素習方言 通其兩諍。取捨由悟綱領存焉。自此地論
流傳命章開釋。四分一部草創基茲。其華嚴 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並疏其奧旨而弘演 導。然文存風骨頗略章句故千載仰其清
規。眾師奉為宗轄矣。司徒高傲曹僕射高隆 之。及朝臣司馬令狐子儒等。齊代名賢重之 如聖。甞遇亢旱。眾以聞光。乃就嵩岳池
邊燒香請雨。尋即流霔原隰。民皆利之。又 爾朱氏舉兵北伐。徵稅僧尼用充軍實。先 立嚴刑。敢諫者斬。時光任僧官。顧五眾屯
塞。以命直往語世隆曰。若當行此稅。國事 不存。言既克明事亦遂免。其感致幽顯為 若此也。初在京洛任國僧都。後召入鄴綏
緝有功。轉為國統。將終前日。乘車向曹。行 出寺門。屋脊自裂即坐判事。塊落筆前尋 視無從。知及終相。因斯乖悆。四旬有餘。
奄化於鄴城大覺寺。春秋七十矣。光常願 生佛境。而不定方隅。及氣將欲絕。大見 天宮來下。遂乃投誠安養。溘從斯卒。自光
立志貞靜堅存戒業。動止安詳衣裳附帖。 晝夜存道。財無盈尺之貯。滌除便穢。誓以 報盡為期。偏重行宗四儀無妄。其法潔己
獨立。七眾深崇其操。自正道東指。弘匠於 世。則以道安為言初。緇素革風廣位聲 教。則慧光抑其次矣。凡所撰勝鬘遺教溫 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釋。又再造四分律
疏百二十紙。後代引之為義節。并羯磨戒 本咸加刪定。被於法侶今咸誦之。又著玄 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 條。並文旨清肅見重時世。學士道雲。早依
師稟。奉光遺令專弘律部。造疏九卷為眾 所先。成匠極多流衍彌遠。加以威容嚴肅動 止有儀。談吐慈和言行相檢。又光門人道暉
者。連衡雲席。情智傲岸不守方隅。略雲所 製以為七卷。間以意會。揵度推焉。故諺 云。雲公頭。暉公尾。洪理中間著。所以是也。
並存亡有緒嘉績莫尋。可為悲哉。時光諸 學士翹頴如林。眾所推仰者十人。揀選行 解入室惟九。有儒生憑袞。光乃將入數 中。袞本冀人。通解經史。被貢入臺用擬觀
國。私自惟曰。玄素兩教頗曾懷抱。至於釋 宗生未信重。試往候光欲論名理。正值上 講因而就聽。矚其威容聆其清辯。文句所
指遣滯為先。即坐盡虔傷聞其晚。頓足稽 顙畢命歸依。然攻擊病源。深明要害。我為 有本。偏所長驅。每有名勝道俗。來資法藥。
袞隨病立治。信者銜泣。故其言曰。諸行者 不得信此。無明昏心覓長覓短。聽經學問 嚴飾我心。須識詐賊覓他道惡。不求其 長則吾我漸歇。特須分疎勿迷自他。我過
常起熾然法界。他道少過便即瞋也。常須 看心自臣多過。若思量者雖在世間。無 有滋味終無歡心。以未喪我何由有樂。 此心將我上至非想。還下地獄。常誘誑我。
如怨家。如愛奴。豈可學問長養賊心。巧作 細作。使覓名利造疽妬也。故經云。當為 心師不師於心。八歲能誦百歲不行。不救
急也。時有私寫其言者。世號捧心論焉。 亦有懷本於胸逢境終忘者。無勤勵故耳。 袞在光門低頭斂氣。常供厨隷日營飯 粥。奉僧既了。蕩滌凝澱溫煮自資。微有
香美便留後供。夜宿竈前取蒿一束。半以 藉背半以坐之。明相纔動粥便以熟。無問 陰晴此事常爾。午後擔食送彼獄囚。往還 所經識者開路。或至綢人廣眾。率先供
給。若水若火若掃若帚。隨其要務莫不預 焉。口隨說法初不告倦。遂卒光門。
[0608c01] 釋曇隱。姓史。河內人。少厭塵俗早遊佛 寺。崇奉戒約誦習群經。凡三十萬言。日夜 通准以為常業。及年滿受具。歸宗道覆而
聽律部。精勵彌久穿鑿逾深。後從光公更 採精要。陶染變通。遂為光部之大弟子也。 乃超步京鄴北悟燕趙。定州刺史侯景。敬
若神仙。為之造寺延住供給。末還漳濱闡 揚斯教。僕射高隆之。加禮榮異行臺。侯景 又於鄴東為造大衍寺。重引處之。弘播戒
宗五眾師仰。隨問判決文義雅正。時有持 律沙門道樂者。行解相兼物望同美。氣調宏 逸或擬連衡。故鄴中語曰。律宗明略唯有隱
樂。其為世重如此。而隱性樂獨遊不畜 弟子。財無尺貯袒背終身。衣鉢恒隨誠 均鳥翼。顧旋身轉取譬象迴。通律持律。時
惟一人而已。年六十有三。終於鄴城大覺寺。 著鈔四卷。門人成器者十餘。皆宗其軌轍。 時有律師洪理者。精氣獨架詞采嚴正。預
在論擊罕不喪輪。著鈔兩卷時共同祕。後 為沙門智首開散詞義。更張綱目合成 四卷。所在咸誦云。
[0608c22] 釋曇瑗。未詳氏族。金陵人也。才術縱橫子 史周綜。自幼及長以聽涉馳名。數論時宗 普經陶述。而威嚴群小不妄登臨。矜持
有功頗以文華自處。時或規諫之者。瑗因 擺撥前習。專征鄙倍。弦韋所誥驗于耳目。 由是名重京邑。同例欽焉。以戒律處世。
住持為要。乃從諸講席專師十誦。功績既 著學觀斯張。自爾恒當元宰。鎮講相續。有 陳之世無與為隣。使夫五眾揖其風猷七 貴從其津濟。瑗其有之矣。常徒講眾二百
餘人。宣帝下詔國內。初受戒者夏未滿五 皆參律肆。可於都邑大寺廣置德場。仍 勅瑗總知監檢明示科舉。有司准給衣 食。勿使經營形累致虧功績。瑗既蒙恩
詔通誨國僧。四遠被徵萬里相屬。時即搜 擢明解詞義者二十餘人。一時敷訓。眾齊 三百于斯時也京邑屯鬧行誦相諠。國供豐 華學人無弊。不踰數載道器大增。其有學
成將還本邑。瑗皆聚徒對問理事。無疑者 方乃遣之。由是律學更新上聞天聽。帝又 下勅榮慰。以瑗為國之僧正。令住光宅。苦
辭以任。勅特許之。而栖託不競。閉門自 撿。非夫眾集不妄經行。慶弔齋會了無 通預。山泉林竹見便忘反。每上鍾阜諸寺 偱造道賢。觸興賦詩覽物懷古。洪偃法
師傲岸泉石偏見朋從。把臂郊垧同遊故 苑。瑗題樹為詩曰。丹陵粉葉少。白水黍苗 多。浸淫下客淚。哀怨動人歌。春蹊度旅
葛。秋浦沒長莎。麋鹿自騰倚。車騎絕經過。 蕭條肆野望。惆悵將如何。偃續題曰。龍田 留故苑。汾水結餘波。悵望傷遊目。辛酸思
緒多。涼煙慘高樹。濃露變輕蘿。澤葵猶帶 井。池竹下侵荷。秋風徒自急。無復白雲歌。 瑗以太建年中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
初微疾將現。便告眾曰。生死對法凡聖俱 纏。自非極位有心誰免。今將就後世力 不相由。願生來講誨分有冥功。彼我齊修用 為來習。不爾與世沈浮未成通濟。幸諸梵
行同思此言。終事任量可依成教。言訖端 坐如定欻然已逝。道俗悲泣。歎其神志明 正不偶緣業。有勅依法焚之。為立白塔。 建碑于寺。著十誦疏十卷戒本羯磨疏各兩
卷僧家書儀四卷別集八卷。見行於世。
[0609b07] 釋智文。姓陶。丹陽人。母齊中書完韜女也。 懷文之始夢覩梵僧。把松枝而授曰。爾後 誕男與為 麈 尾。及文生也卓異恒倫。志學
之年依寶田智成。以為師傅。既受具後專 講玄津。以戒足分為五乘。律檢開成七眾。 豈止通衢生死。亦乃組轡道場。義須先精
方符佛意。值奉誠僧辯。威德冠眾解行高 物。傳業之盛獨步江表。推其領袖則大 明彖公。文初依辯學。後歸彖下。十誦諸部 罔弗通練。以梁大同七年。靈味凡官諸寺
啟勅。請文於光業寺。首開律藏。陳郡殷均 為之檀越。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屬梁 末禍難。乃避地于閩下。復光嶺表。時僧宗
法准。知名後進。皆執卷請益。又與真諦同 止晉安。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邊俗信 心於斯風革。酒家毀其柞器。漁者焚其罟 網。僧尼什物於是備焉。有陳馭 宇
江海廓 清。講授門徒彌繁梁季。宣帝命旅剋有 准淝。一戰不功千金日喪。轉輸運力遂倩眾 僧。文深護正法不懼嚴誅。乃格詞曰。聖上
誠異宇文廢滅三寶。君子為國必在禮義。 豈宜以勝福田為胥下之役。非止延敵 輕漢。亦恐致罪尤深。有勅許焉。事即停寢。 爾後凡所詳奏莫非允愜。理眾擯罰咸符
時要。尚書令濟陽江總。 [山*重] 道造房無爽旬 月。是知學而有祿德必有隣。法位宜昇眾 望悅矣。大隋革運別降綸言。既屏僧司憲
章律府。大軍之後荊棘攸生。十濫六群滋彰 江表。文又案法澄剪。尋得無聲深。可謂少 壯免白髮之妖。稊莠絕青田之薉矣。前後
州將。甫及下車。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祇敬倍常。躬携妻子到 寺檀捨。盛設法齋請敷律題。抑揚剖析有 克壯之姿。聽侶千餘罔不嗟服。以開皇
十九年二月二十日。遷于住寺。春秋九十 有一。即窆寺之南山東壟。與辯律師墓相 望。自文之據道也器宇剛物風範肅人。戒
品圓淨處斷明白。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眾 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又金陵軍火遺 燼莫留。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講十誦 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餘遍。金
光遺教等各有差焉。著律義疏十二卷。羯磨 疏四卷。菩薩戒疏兩卷。學門傳貴以為口 實。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餘人。學士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