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七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四 (正傳二十三人附見四人)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 (元堪)
[0745b08]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 經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
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 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 辭師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繫 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
於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涼盛 演因命同輩追遊五峯。棲遁林泉履歷前 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
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 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步。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
解衣食非別請。時歲不稔樵炊屢乖。每掬 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塗摩。 戒檢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鍊磨 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每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說。或傍搜僻 隱。欲為挫銳。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 傲然踞席。退乃踧踖 赧 容。來高我山去隨
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 八。忽絕食數朝而說法罔憚。以二月十七 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
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 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迹二門三 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
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麁妙。遮照平 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 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 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雲萃
櫛比座隅。咸讚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 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 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
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 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脫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後復然一燈。
及武宗澄汰之際。稟師先旨哀慟累夕。以 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
儼若前製。法華妙經積歲傳唱。摩訶止觀久 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
[0745c21] 釋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捨 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 三學。良深歲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
講訓。光啟中屬徐約軍亂。孫儒略地吳苑俶 擾。圓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東。其估 客偕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山 寺。形雖ㄠ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
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 子遊戲耳。景福中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 相應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鈔數卷。皆當義妙
辭也。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 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嘗 少缺。居小房即瑯瑘山頂是山也。傳云。從
瑯瑘臺飛來此處。先是屠坊故皆鎮于其 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鰻鯠焉。水有應 縮應大江之潮候。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 鎖浙江蛟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
色蒼黃。或緣竹木必風雨至矣。今或出石 竅入僧居溝渠中。見人不驚。握則跳梁如 怒狀。唯徧入圓房。圓手執宛轉屑就。乃為
之受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暨圓終而多 暴風雨也。圓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 屹然坐終于法座。時眾聞異香裛孴天樂錚
鏦。或絕或連七日後已。此真上生之證歟。則 乾寧二年四月也。還山之日僧眾置祭于寺 門。無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愴然。 惝 怳之間
杳無蹤迹。眾莫能測焉。荼毘收舍利七百 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傳
[0746a21] 釋玄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出 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 言更無再受。落髮之後滿足律儀。檢察己
心循其戒範。精持止作未甞穿穴。自茲名 節頓高流輩窺仰。數稔之間律論俱贍。遍求 知識探賾玄文。戾止長安崇聖寺。以戒德
之選而預臨壇講。律并俱舍共四十餘遍。 淵靜其性研覈靡虧。著俱舍論金華鈔二 十卷。為時所貴。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餘人。
皆北面受業焉。傳稟門生一百許輩。汾沁之 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房。俗壽 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
坑舍利數百粒。構甎浮圖于郡城之西焉。
梁滑州明福寺彥暉傳
[0746b06] 釋彥暉。姓孫氏。今東京陽武縣人也。佩觽之 歲聞父讀金剛般若。瞪目凝聽澹然歡喜。又 屬家內齋僧磬梵俱作。於簾幕之下合掌
欣然。登年十五隨師學法。往太原京兆洛 陽聽采忘勞。年滿於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隷習毘尼頗通深趣。次尋經論皆討玄源。
且曰。為善不同同歸乎治。治則戒定慧也。 入聖機械此三治性之極致也。屆洛都先達 無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臨鑑則戚
少欣多。執瓶則荷輕持重。三衣之外。百一 之資量足而供更無餘長。所行慈忍匪事 規求。不畜門徒惟勞自己。勤勤化導默默 進修。是故南燕之人號為佛子。初寄明福
寺講百法論也。四海英髦風趨波委。恒溢 百餘且多俊邁。精研論席鑽仰經宗。其間 碩學兼才故有。分為上下十惡。十惡者若八
伯之號焉。上十惡則洞閑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喻三立破無滯。下十惡則學包內外 吟詠風騷擊論談經。聲清口捷讚揚梵唄。 表白導宣。蓋因題目之分。乃極才能之際。
云惡則倒背之言。乃是極善也。其門弟子為 若此也。暉因明百法二論各講百許遍。出 弟子一百五十餘人。著鈔曰滑臺。盛行于
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氣力薾然而奄 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臘五十二。滑人追慕其 德。二眾三百餘人奉神柩歸葬于陽武縣 側。營小塔焉。
梁東京相國寺歸嶼傳
[0746c05] 釋歸嶼。姓湄氏。壽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 利授以詩書。誦覽記憶彌見過群。從諸子 而竊願出塵。父母允其頻請。乃禮本郡開
元寺道宗律師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 法華仁王二經。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 三行靡曠四儀。習聽新章寺通講授。後 聞洛京三輔經論盛行。結侶求師。僅于十
載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數一支因明一 學。俱舍唯識維摩上生。皆深藏若虛也。復 往南燕就暉公重覆所學。研朱益丹。猶 慨義章未為盡善。乃之今東京相國寺。遂
糅新鈔講訓克勤門生領悟。時朱梁後主與 嶼丱角同學庠序。狎密情濃隔面年深。即 位半載下詔訪之。嶼雖知故舊終歲不 言。事不可逃應召方入。帝見悲喜交集。宣
賚豐厚。時屬嘉慶節。曾下勅止絕天下薦 僧道恩命。其年獨賜嶼紫衣。仍號演法大 師。兩街威儀迎導至寺。兼勅東塔御容院 為長講院。時閩帥以聖節進金剛經一藏
絹三百匹。盡賜嶼焉。法侶榮之。然覩舊鈔 有所不安未極其理。遂搜抉精義於三 載著成二十卷。號曰會要草字寫畢進呈。 帝覽賞歎。勅令入藏。嶼苦辭乃止。如是十
五年中唱導無怠。學徒繼榮贍。公相繼傳 持。至後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謂門人洪 演曰。余氣力惙然無常將至。汝好住修進。
焚香合掌初夜長逝。春秋七十五。僧臘五十 五即以其月十八日。遷塔於京東郊寺莊東 岡焉。
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
[0747a06] 釋令諲。姓楊氏。 陝 府閿鄉人也。幼而履操迴 求出俗。得本邑之師授淨名經。年既應法 乃納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學之。於名數法
門染成淳粹。彌陀中觀斡及膏腴。聲光振 發莫之與京。因遊洛南長水。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就中講貫。一論一經。三十載中宣
化計各五十餘遍。日別誦維摩上生以為恒 課。執行持心而絕瑕類。遠近宗承若望梅 者得飲焉。以清泰二年乙未歲終于邑寺。
春秋七十一。法臘五十一。其年遷于山麓。 徇西域法火葬獲舍利。學人檀越共建塔 焉。
後唐定州開元寺貞辯傳
[0747a19] 釋貞辯。中山人也。少知出塵長誓修學。剋 苦之性人不堪其憂。一志聽尋暇則刺血 書經。又鍼血畫立觀自在像慈氏像等。甞
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來相撓惱。辯誓之 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呪被汝。彼眾不容 去。自此道勝魔亦無蹤。辯負笈抵太原 城聽習。時中山王氏與後唐李氏封境相
接。虞其覘間者。并州城內不容外僧。辯由 此驅出遂於野外古塚間宿。會武皇帝畋 遊。塚在圍場中。辯固不知方。將入城赴 講見旌旗騎卒。縮身還入穴中。武皇疑令
擒見問其故。遂驗塚中敷草座案硯疏鈔 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時曹太后深加仰重。 辯訴於太后曰。止以學法為懷。久在王 宮不樂如梏械耳。武皇縱其自由乃成其
業。洎王處直平乃歸中山。講訓補故伽藍 無不諧願。有婦人陳氏。布髮掩地請辯 蹈之撰上生經鈔。為學者所貴。時號辯 鈔者是。後終于此寺焉。
後唐會稽郡大善寺虛受傳
[0747b10] 釋虛受。嘉禾禦兒人也。納戒後於上都習 學。內外博通傳講數本大經論不憚宣導。 咸通中累應奉聖節充左街鑑義。輩流孰
不弭伏。及廣明中京闕盜據。逃難邐迤抵 越大善寺。同好者命講涅槃維摩二經。即天 祐年中也。因憤謙雅等師釋崇福疏繁略不 中其猶以水濟水終無必濟焉。遂撰義評
鈔十四卷。同光中方畢軸。又因講俱舍論 疏。有賈曾侍郎序次僧圓暉序。皆著鈔解 之。其文富贍昔甞染指知焉。受於涅槃辯 而非略。仍多駁議小遠之疏。免為青蠅之
玷。餘則法華百法唯識各有別行義章。受性 且狷急與人不同。畜弟子無一可中。甞自 執爨饌齋食。柴生火滅復吹又熸。怒發汲
水沃之。終日不食而講焉。及晚年眼昏甚。 登師子座戴竹笠而講。貴目不閃爍爾。 或譏其慢眾。受亦不介意。屬武肅王錢氏
按部至越。遂出謁見。王素嚮風。乃加優禮。 言勞再三。暨乾化中於會稽開元寺度戒。 命之充監壇選練。吳會間行此職者自受
始也。王表于朝廷薦其紫衣。莊宗制賜行 人齎至營丘。時受講當上生經疏序。至若 洪鐘而虛受。受捨麈柄言曰。某得名無典
實。今後更為虛受。小子識之。及狀聞王。王 曰。此僧必無恩命分。何名虛受乎。至同光 乙酉歲。受終迨海艦齎誥牒來。稽其終日
正到青社。果符武肅之言。有文集數卷。述 義章三十餘卷行之于代。
後唐杭州龍興寺可周傳
[0747c10] 釋可周。俗姓傅。晉陵人也。出家于本部建元 寺。循良厥性切問于勤。友生勉之曰。非其 地樹之不生。今豫章經謂之江論謂之海。
胡不往請業乎。周感其開導挈囊達彼。 遇雲表法師盛集窮法華慈恩大疏。日就月 將斡運深趣。昭宗初自江西迴台越之間。 命其啟發。梁乾化二年受杭州龍興寺召開
演。黑白眾恒有半千。兩浙武肅王錢氏。命 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鬼神現形扈衛。 往往人覩焉。甞有祭銅官祠神巫氏。久請
不下。後附巫曰。吾隨從大神去西關天寶 堂聽法方迴。武肅王聞而鄭重。賚周中金 如意并鉢紫衣一副。加號精志通明焉。以 天成元年終于觀音院本房。初周乾寧四年
戾止台州松山寺。講疏闕鈔。遂依疏節成 五卷。曰評經鈔。音訓五帖解宣律師法華序 鈔一卷。行于浙之左右。弟子相繼不絕。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誨傳
[0747c28] 釋貞誨。姓包氏。吳郡常熟人也。年始十三出 家於本州龍興寺。其性沈靜分陰是競。方踰 一稔誦徹法華經。如是恒業日周二部。年
十九於揚州擇名師受具足法。自爾西之 伊洛北抵晉郊。凡有講筵下風求益。覈其 經論窮其性相。輩流之間罕齊馳騖。至於 非朋弱友弃背如也。唐天祐元年。至今東京
相國寺。寓舍講導法華經十許遍。人未歸 重。則知奇貨之售亦有時焉。及梁氏都于 是京。人物委輸。貞明二年會宋州帥孔公。仰
誨風規知其道行。便陳師友之禮捨俸財 置長講法華經堂於西塔院。從此翕然盛集。 誨旁讀大藏教文。二時行道精進罔疲。凡
世伎術百家之言黜于議論之外。誡門徒曰。 異端之說 汩 亂真心。無記不熏何須習俗。 吾止願為師子吼不作野犴鳴也。但專
香燭塗掃以內院為息肩之地。至後唐清 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餘人。自具香 湯澡浴令唱上生。禮佛罄。捨衣資為非 時僧得施半齋僧訖。至十一日望空合掌
云。勞其眾聖排空相迎。滿百徒侶爾日皆 聞天樂之音。頃刻而卒。俗壽七十三。僧夏五 十四臘。於寺講貫三十餘年。經講計三十七
座。覽藏經二遍。修彌勒內院業。以其年二 月十八日葬浚郊東寺莊之原。旛幢威儀。緇 白弟子約千餘人會送焉。
後唐洛京長壽寺可止傳
[0748a26]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 十二逈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 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學經論。時大
華嚴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卷服 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 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 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
厲精弗懈。於是求見。遂質問勝軍比量。隨 難應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後生可畏。契經 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 陽。緇素無不欽 羨
焉。迨十九歲抵五臺 山求戒。於受前方便感文 殊 靈光爥身已 而歸寧父母及師。於寺敷演。二十三往并 部。習法華經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
請講因明。後於長安大莊嚴寺化徒數載。 乾寧三年進詩昭宗。賜紫袈裟。應制內殿。 本道劉仁恭者。據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
之名移書召歸故鄉。其父與師相次物故。 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 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 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
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 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母。 苟實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日。燕師
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時莊宗遣兵 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穀勇貴。止頓 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
避亂中山。節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於 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 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 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
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 榮優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於長壽 淨土院住持。應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 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
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 日茶毘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 塔於龍門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