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八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一 (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
唐蘄州東山弘忍傳
[0754a14]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黃梅人 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賁于丘園。其母 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
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辭 氣與隣兒弗類。既成童丱絕其遊弄。厥父 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 萌其成現。一旦出明徙倚間如有所待。時
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 問朗暢區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響答。信師 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
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預法流二十 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遣人隨其 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 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
雲。豈伊小騃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因無留 悋。時年七歲也。至雙峯習乎僧業不逭艱 辛。夜則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
檢精厲。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 言察理觸事忘情。瘂正受塵渴方飲水 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 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將知齕
雪山之肥膩構作醍醐飡海底之金剛棲 傾巨樹。擁納之侶麕至蟬聯。商人不入於化 城。貧女大開於寶藏。入其趣者號東山法 門歟。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
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 圯。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于東山之岡也。 初忍於咸享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
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 衣化於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 宗自茲始矣。又信禪師甞於九江遙望雙 峯。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岐。信謂
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 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 貽厥孫謀至于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
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 碑焉。代宗勅 諡 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 春自唐季割屬偏 覇
。暨開寶乙亥歲王師 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僧徒 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今每歲孟冬州人 隣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
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 朗焉。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
[0754c01]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 陽。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終於 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
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 出。雖蠻風 獠 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 維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
腴產。能負薪矣日售荷擔。偶聞 廛 肆間誦 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 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
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 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 親老。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 盡藏恒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
義。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 字非佛意也。尼深歎服。號為行者。有勸 於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
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却行歸舍乎。明日 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 談玄。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
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於下風請教也。未幾造焉。忍師覩能 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
參禮。唯求作佛。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 願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如是勞乎井
臼。率淨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 等。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 汝。偈辭在壁見解分岐。揭厲不同淺深斯 別。忍密以法衣寄託曰。古我先師轉相付
授。豈徒爾哉。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 絲小子識之。能計迴生地。隱於四會懷集 之間。漸露鋒頴。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
集論風旛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 削椎髻於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 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後當有肉身菩
薩於斯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畔 手植菩提樹。謂眾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 有開士。於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至 是能爰宅于茲。果於樹陰開東山法門。皆
符前讖也。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 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寶
林寺焉。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 雙峯曹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擁塞 于門。四部之賓圍繞其座。時宣祕偈或舉
契經。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 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 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 萬里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適願。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 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公之
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遂賜 摩納袈裟一緣鉢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 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云。又捨新 興舊宅為國恩寺焉。神龍三年勅韶州可
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從嚴飾。賜改 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於國 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 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 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
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 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會若顏子之於孔門 也。勤勤付囑語在會傳。會於洛陽荷澤寺 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會
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 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又 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後加漆布矣。復
次蜀僧方辯。塑小樣真肖同疇昔。能曾言。 吾滅後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纏頸焉。開元十一年。果 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欲凾
歸海東供養。有聞擊鐵聲而擒之。其塔 下葆藏屈眴布欝多羅僧。其色青黑碧縑複 袷。非人間所有物也。屢經盜去。迷倒却行 而還褫之。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
癢和一柄。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謁 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詩云。大師捐世去。空留法身
在。願寄無礙香。隨心到南海。武公因門人 懷讓鑄巨鐘。為撰銘讚。宋之問書。次廣州 節度宋璟來禮其塔。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
義。宋公聞法歡喜。向塔乞示徵祥。須臾微 風漸起。異香裛人。陰雨霏霏。只周一寺耳 稍多奇瑞逭繁不錄。後肅宗下詔能弟子
令韜。韜稱疾不赴。遣明象齎傳法衣鉢。進 呈畢給還。憲宗皇帝追 諡 曰大鑒。塔曰元和 正真也。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每遇上
元燒燈。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大宋平 南海後。韶州盜周思瓊叛換。盡焚其寺塔 將延燎。平時肉身非數夫莫舉。煙熛向逼 二僧對舁。輕如夾紵像焉。太平興國三年今
上勅重建塔。改為南華寺矣。
[0755c11] 系曰。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一言知心更無疑貳。況復記心輪間 如指之掌。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
鉢乎。秀師則否。通曰。是法寧選緇白。得者 則傳。周封諸侯乃分分器。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麁以衣為信。譬如三力士
射堅洛叉。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二鉢羅 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羅延箭度而復穿餘 物也。非堅洛叉有強弱。但由射勢力不同
耳。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信衣至 能不傳。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 言。受傳衣者命若懸絲。如是忍之意也。又 會也稟祖法則有餘。行化行則不足。故
後致均部之流。方驗能師之先覺。不傳無 私悋之咎矣。故曰。知人則哲也。吁。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
[0755c27]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 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
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 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 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鉢
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 為之事。達磨貴傳逕門心要。機教相乖若 水投石。乃之魏隱於嵩丘少林寺。尋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見之。門徒發其塚。 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 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
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 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 無先汝者。忍於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
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嚮風而靡。道譽馨香普 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 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勅
於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 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 說甞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
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 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互得發揚無 私於道也。甞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 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終不
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 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 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 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
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 來送葬。詔賜 諡 曰大通禪師。又於相王舊 邸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
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並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 之道也。
[0756b05] 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 苦乘時。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如是則為 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磨沒而微言
絕。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 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說。由茲荷澤行
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 將絃促象韋之者。空費躁心。致令各親其 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 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
相傾之驗矣。理病未効乖競先成。秖宜為 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喻歟。
唐袁州蒙山慧明傳
[0756b19] 釋慧明。姓陳氏。鄱陽人也。本陳宣帝之孫。國 亡散為編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懷道 頗切扣雙峯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禪師法席。
極意研尋。初無證悟若喪家之犬焉。忽聞 五祖密付衣鉢與盧居士。率同意數十許 人。躡迹急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餘輩未
及。能祖見已便擲袈裟。明曰。我來為法非 望衣鉢也。時能祖便於嶺首一向指訂。明 皆洞達悲喜交至。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
之曰。遇蒙當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 便更其名。以舊云道明也。下嶺紿諸僧 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僧即退轉。一 說居士擲衣鉢於磐石曰。此衣為信。豈可
力爭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負鈞石 而無舉分。拱立捨旃。則咸享四年也。以 明未捨家曾署諸衛。故有將軍之號矣。宜 春太守秦琢奏 諡 號焉。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傳
[0756c08] 釋神會。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 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
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 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侯溪慧能 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斆善財南方參
問。裂裳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及 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 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能曰。汝太
茫茫。答曰。身緣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 曰。今已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載。後遍 尋名跡。開元八年勅配住南陽龍興寺。續
於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之 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從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 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時駕幸昭應。湯池得 對言理允愜。勅移往均部。二年勅徙荊州
開元寺般若院住焉。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 兵內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然於飛輓索然。用右僕射裴冕
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緡謂之香 水錢。聚是以助軍須。初洛都先陷。會越在 草莽。時盧弈為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
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創一 院悉資苦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 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頗 有力焉。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勅將作大
匠併功齊力。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 矣。上元元年囑別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
方丈。其夜示滅。受生九十三歲矣。即建午月 十三日也。遷塔于洛陽寶應寺。勅 諡 大師 曰真宗。塔號般若焉。
[0757a15] 系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 宜者。貴其漸也。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 法。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外護已成則可
矣。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欲無放逐其 可得乎。或曰。其過不多何遽是乎。通曰。犯 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後
之觀此急知時事歟。是以佛萬劫學化行 者。知化行難耳。無令固己而損法。慎之 哉。
唐潤州竹林寺曇璀傳
[0757a25] 釋曇璀。俗姓顧氏。吳郡人也。肇國著姓其來 彌光。丞相有佐命之勳。尚書有挺濟之譽。衣 冠鼎胄。太嶽峻岱峯之高。令問徽猷。江漢為
南國之紀。星象降精靈祇効祉。德備胎教 香符夢徵。玄珪應上聖之祥。神寶蓄河汾 之氣。特受異準生而不凡。襁褓之日而童 蒙來求。佩觽之時而忘身殉道。和敏而純
素。溫恭而克明。神器夙昭清風漸扇。遂勉節 出塵栖心物表。金經祕藏一日萬言。不逾 歲敘而大經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