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九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二 (正傳十四人附見四人)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傳一 (行思)
[0760b08]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 黍累世務。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餘年未甞出房宇之外。後隷京師慈
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 往東都經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 齎 旛 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 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
諡 號曰大智禪 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 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
以加者。而未甞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 於都城。傳教二十餘載。人皆仰之。初福往 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
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 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 昃當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
餌金丹未甞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 房曰。與張公遊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 咎名節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 言訖而終。後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 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皆終福之言矣。又
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 其性。出塵之後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斵雕 為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
言蔽斷猶擊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 復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 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勅。 諡
大師號。曰洪濟。塔曰歸真。其塔會昌中例 從堙毀後法嗣者重崇樹之。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傳
[0760c10] 釋普寂。姓憑氏。蒲州河東人也。年纔稚弱率 性軒昂。離俗升壇循于經律。臨文揣義逈 異恒流。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
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視 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論道。因薦寂乃度 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
其法眾。開元二十三年。勅普寂於都城居 止。時王公大人競來禮謁。寂嚴重少言。來者 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
年終于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 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賜 諡 曰大慧禪 師。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並縗麻列于
門徒之次。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裴尹 之重寂職有由矣。寂之闡化神異頗多。裴 皆目擊。又得心印歸向越深。時多譏誚。裴
日夕造謁執弟子禮。曾無差脫。一日詣寂。 寂懸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終滅。裴之 悲慟若喪所親。縗絰徒步出城。妻子同爾。 搢紳之譏生於是矣。
[0761a01] 系曰。人之情也有愛惡焉。愛之者不見可 惡。惡之者不見可愛矣。夫萬物紛綸任其 愛惡。折中之道可愛而不可惡。愛之者君
子也。惡之者小人也。愛之不以道則君子 之病矣。裴尹冠裳在御職事在躬。不避密 行顯掇時謗。宜哉。譬諸僧耽俗務。胡不 捨袈裟而衣逢掖乎。若實得道後。終期脫
屣有何不可耶。寬不抽簪。何悖禮於丘 之門歟。寬若行方外之道。復何誅焉。達人 大觀。物無不可矣。
唐南嶽觀音臺懷讓傳
[0761a12]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始年十歲雅 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 相非染俗貴。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
鳳龜龍無萬數也。天地無全功。氣序有盈 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祐。惟應 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詣荊
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髮受。具歎曰。夫 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 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時坦禪師乃
勸讓往嵩丘覿安公。安啟發之。因入曹侯 溪覲能公。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 大 壑 之廣乎。韶濩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
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能公大事 緣畢。讓乃躋衡嶽止于觀音臺。時有僧玄 至拘刑獄。舉念願讓師救護。讓早知而勉
之。其僧脫難云。是救苦觀音。得斯號也。亦 由此焉。化緣斯盡。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 一。皆升堂覩奧也。其後一公振法鼓于洪
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暉道一大緣。將訖謂 寬等曰。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無待而常。 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從法而化。
於我為子及汝為孫。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 終于衡嶽。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一公 建塔于別峯。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
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京夏法寶鴻緒於 斯為盛。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 迹。權捨衣財以充忌齋。自此每歲八月為 觀音忌焉。寶曆中勅 諡
大慧禪師。塔號最 勝輪。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云。
唐京師大安國寺楞伽院靈著傳 (法翫)
[0761b14] 釋靈著。姓劉氏。緜州巴西人也。年殆志學方 遂出家。登戒尋師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毘 尼道兼講涅槃。一律一經勤於付授。晚歲請
問大照禪師。領悟宗風守志彌篤。後詣長 安誕敷禪法。慕道求師者不減千計。若 魚龍之會淵澤也以天寶五載四月十日申 時示滅于安國寺石楞伽經院。享壽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將終寺中亟多變怪。蓋法門梁 棟之頹撓也。著加趺而坐怡然而化。三七日 後茶毘起塔于龍首岡。隣佛陀波利藏舍
利之所帝女媧之墳右。以其年十月十日遷 入塔焉。弟子朗智道珣如一。追慕師德香 火不絕。內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命釋子善
運撰碑于塔所焉。有錢塘靈智寺釋法翫。 俗姓馮。本長樂人也。隨祖宦于江東。遂為 錢塘人也。父子通字元達。世襲冠裳傳其
素業。然精覈百氏之餘。執志慕淨名之應 質。談論多召禪林之士於家。別室供禮願 生令嗣。彌久翫誕于家。岐嶷之性天發端
謹。纔勝衣也啟父求出俗。固不阻留。披剃 登具。探賾三乘如指掌焉。而性終耿介。於 此寺之深塢。實淅江之陽也。別構蘭若去
伽藍敻遠。終日安禪。時同志者造門請益。 翫隨事指南多有所證。以天寶二載十二月 十三日天之將曉。告侍者端坐奄從泥曰。
春秋六十五。僧臘減二十年。于時山鳥哀鳴 雲霧濛慘。遠近檀越悲泣者如堵。以其月 十九日遷殯于寺側山原。有弟子俞法界及
子懷福猶子希秀等。舊所歸心。結塔營事 皆出其家。塔因會昌中所毀。今存阯焉。碑 石漫沒。吁哉。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傳
[0761c17] 釋玄素。字道清。俗緣馬氏。潤州延陵人也。生 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髫齓希尚求 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淨域。以如意年中
始奉制度。隷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已後戒 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 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
寺。因事威禪師。躬歷彌載撞鐘大鳴。威誨 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從是伏形苦節交 養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
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業既高 人希瞻禮。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郡 牧韋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素納
衣空床未甞出戶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 名利猶如幻焉。忽於一日有屠者來禮謁。 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
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咸稱異哉。 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 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
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 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於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 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 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李憕為楊州牧。齋心
虔虔二時瞻近。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二處紛諍莫決所 從。李時謂人曰。本期奉道反成愛憎。因任
從所請却歸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 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倫慟徹城市。以 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
之地。方伯邑宰盡執喪師之禮。率眾申哀 江湖震響。素往於寺內坐禪之所。高松偃覆 如蓋。及移他樹還互如前。又當捨壽之
夕。房前雙桐無故自枯。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嘉瑞靈祥應感必有。 經云。隨緣赴感即其事也。有門弟子法鑑
及吳中法欽。此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 傳。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澣廣州都督 粱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 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 並道流人望咸
欵師資。亦甞問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於 夫子。洗心瞻仰天漢彌高。水鑑明心悟深者 眾矣。洎太和中。遠慕遺風高其令德。追 諡
大律禪師。太和大寶杭之塔。後人多以 俗氏召之曰馬祖。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 是也。
[0762b06] 系曰。彌天以出家子咸姓釋氏。懸合後到 阿含經。可不務乎。素師以俗姓呼之。必有 由矣。噫繁盛法嗣猶不能遏此訛稱。則知
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將 來。宜正名也。
唐均州武當山慧忠傳
[0762b12] 釋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諸暨人也。孰辨甲子。 或謂期頤之年。肌膚氷雪神宇峻爽。少而好 學法受雙峯。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無住相
歷試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 閣摩穹。或松下安居於九旬。或 [山*甘*欠] 空息慮 於三昧。既懸明月之戒。亦淨瑠璃之心。已
度禪定之門。不起無生之見。嶷若蘇廬八 風莫能動。清如淨鑑萬象何所隱。可止也 我則武當千峯狎於麋鹿。可行也我則虎溪
一徑。分衛人間。薄遊吳楚。以至于順陽川 焉。卜居黨子之林泉。四十餘祀。深入法王之 聖定。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開元年
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 卿趙頤貞。信潭以清聞風而悅。稅駕扣寂 杳然虛空。禮足散金銀之華。不異彌伽長
者。執手見微塵之佛。等毘目仙人。上奏玄 宗徵居香剎。則龍興寺也。由是罷相節使 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忠博 達詁訓廣窮經律。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
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動。暾日而食對月 澄心。清風飛霜。勁節凌竹。辭檢理詣折彼 慢幢。論頓也不留朕迹。語漸也返常合
道。得之於心。伊蘭作栴檀之樹。失之於指。 甘露乃蒺蔾之園。妙不可傳花多果少。世 有執礫水中。若獲瑠璃之寶。掬泡瓶內。謂
得摩尼之珠。忠所以訶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毘盧之說。令其不著佛求越法 身之談。俾夫無染正性。豈毘盧之可越。而 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
纖妄若雲翳。宗通如日月朝郎結駟而至 安。禪不動受其頂謁儼如也。蓋所謂昔人 不迎七步以福於萬乘之君。豈止百寮而 已哉。肅宗皇帝載定區夏聞其德高。以上
元二年正月十六日。勅內給事孫朝進驛 騎迎請。其手詔曰。皇帝信問。朕聞調御上乘 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濟群生。師以法鑑
高懸一音演說。藏開祕密境入圓明。大悲 不惓於津梁。至善必明於兼濟。尊雄付囑 實在朕躬。思與道安宣揚妙用。廣滋福潤
以及大千。傳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杖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春寒師得平安好。遣
書指不多及。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遂高步入宮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龍 衣。天香以焚風飄羽蓋。時忠驤首接武神 儀肅若。天子欽之待以師禮。奏理人治國
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帝聞竦然膝之前 席。九龍灑蓮華之水。萬乘飲醍醐之味。從 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不拘彝典也。尋 令驃騎朱光輝宣旨住千福寺。相國崔渙從
而問津。理契於心談之朝野。識真之士往 往造焉。洎夫寶應臨御。以孝理國匪移前 睠。劃開萬里之天。若見三江之月。又勅內
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置。香飯雲來 紫衣天降。雖使臣擁禪門而不進御府列 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觀之若夢。澹然閑 任自樂天倪。亦可羅浮不歸方名宴坐雙
峯長往始契無生者哉。成聖元胎於是乎 在。固所以萬行齊發。千門不累於心矣則 兜率之鼓無形乃聲。修羅之琴不撫而韻。香 傳天主花雨空王。見之於忠矣。常以思大
師有言。若欲得道衡嶽武當。因奏武當山 請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 壽寺。各請藏經一本度僧護持二聖御影 鎮彼武當。王言惟允有司承式。猴一雁塔雖
未飾於中峯。茅棟柴扉便以名於梵宇。睿 札題額鸞迴鵲飛。山川光煌黑白抃躍。想金 殿之可期。覩瑤臺之非遠。至大曆八年又
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經律禪法者。添 滿三七人。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 數盈萬計用福九重也。忠往在南陽陷於 賊境。固請迴避皆不允之。臨白刃而辭色
無撓。據青雲而安坐不屈。魁帥觀其禪德 淡若風韻高逸。投劍羅拜請師事焉。于時避 寇遇寇者眾矣。無何群盜又至。乃曰。未可
以踵前也遂杖錫發趾沿江而去。有斆其 先蹤堅住不避者。盡被誅戮。則知雲物氣 象有如先覺。存而不論道何深也。金籍曰。
般若無知而無不知。斯之謂歟。內德既充外 應彌廣。自藏珍寶人莫之窺。於戲論龍奮 迅而毱多不知。忉利雨華而明徹莫識。前
賢厭世正眼隨滅。不亦悲夫。忽疾將亟。國 醫罔効。自知去辰。眾問後事。乃曰。佛有明 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吾何言哉。粵十年
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脇纍足泊然長往。所司 聞奏皇情憫焉。中使臨弔賻贈甚厚。勅 諡 號 曰大證禪師。有詔歸葬于黨子之香嚴寺。
循其本也。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飾終之 禮哀慟梵場也。勅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 興唐寺沙門大濟。早接道論豁如披雲雖 非門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聖皆允焉。在
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弟內常侍朝進居士景 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 香嚴寺主道密等。凡數萬人。痛石室之末籌。
悲雲峯之聳塔晨鐘徒擊於高殿。夕梵空 奏於前山哲人云亡疇將倣仰。譯經沙門飛 錫為碑紀德焉。
唐太原甘泉寺志賢傳
[0763b23] 釋志賢。姓江。建陽人也。夙心剛整幼且成 規。既遂出家尋加戒品。霑甞漸教守護 諸根。抗節修心不違律範。大寶元年於
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