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五 (正傳二十人附見四人)
唐杭州大慈山寰中傳
[0778a08] 釋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也。稟靈特異 挺質殊倫。身支 傭 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 其色猶脂凝。學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
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思再捷。無 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 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皆覽。明年往
嵩嶽登戒肄習律部。於茲博通忽慕上乘。 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後隱南嶽常樂寺。 結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 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
瓶遠求。俄爾深宵有虎嘷嘯廬側。詰旦視 之。果濫泉坼地而湧足其汲用。後之杭浙 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
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雲。屬武宗廢教。 中衣短褐。或請居戴氏別墅焉。大中壬申 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
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 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 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
當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 用耳。至乾符丁酉歲。勅 諡 大師號性空。塔 名定慧也。縉雲太守段成式為真讚焉。
唐洛陽韶山寰普傳
[0778b02] 釋寰普者。不知何許人也。稟形淳粹克性 謙冲。居于醜夷下風請業。汪汪然其識度 輒難擬議。具戒之後經論溫尋。然後杖錫南
遊澧陽。遇夾山而得心契。有參學舉問。垂 手携歸。不使一機失其開誘。其所不薦勸 令披覽經法。亦近秀寂之遺風耳。
唐衡山昂頭峯日照傳
[0778b09] 釋日照。姓劉氏。岐下人也。家世豪盛。幼承 庭訓博覽經籍。復於莊老而宿慧發揮。思 從釋子。即往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下。稟
學納戒。傳受經法靡所不精。因遊嵩嶽 問圓通之訣。欣然趨入。後遊南嶽登昂頭 峯。直拔蒼翠便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載。 屬會昌武宗毀教。照深入巖窟。飯栗飲流
而延喘息。大中宣宗重興佛法。率徒六十 許人。還就昂頭山舊基。結苫蓋構舍宇。復 居一十五年。學人波委。咸通中示滅。春秋一
百八歲。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謂其禪學為昂頭照是歟。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傳
[0778b22]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人也。生惡葷羶少多 英敏。宿齎異操懇願出塵。大龍不屈於小 庭。俊鶚必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
從受近圓即窮律藏。其諸性相貫習偕通。 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杭志雲遊造龍潭信 禪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始唯獨居一室。
鑒強供侍之。一夕龍潭持一枝火授鑒。鑒 接而行。數步且曰。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 潭俱不見歟。信曰。子親到矣。機與教符。日
親丈室三十餘年。後止澧陽居。無何屬武 宗搜揚。洎大中還復法儀。咸通初武陵太 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 徒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於訓
授天險海深難窺邊際。雪峯參見鑒深肯 重。以咸通六年乙酉歲十二月三日。忽告諸 徒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復
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 十五。身據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 言激箭之禪道者。有德山門風焉。今襄鄧 漢東法孫極盛者是。
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
[0778c14] 釋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 誕常聞異香。為兒時甞墮井。有神人接持 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
嶽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 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頗有徵 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尋遊方訪道。復 詣五洩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
合。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會昌人中衰 而復盛。唯奐居之熒不能惑。焚不能熱溺 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勅度居 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
大藏。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于故 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捨宅為院迎奐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執兵晝入。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 懾叩頭謝道。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心寺。 以旌奐之德焉。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
擁榻堵立雲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 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 泮堅氷。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
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臘 五十七。預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 在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巖。
已周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 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後當焚我身。今異 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若平生。以其年八
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粒。其 色紅翠。十三年弟子戒休。齎舍利述行狀。 詣闕請 諡 。奉勅褒誄易名曰心鑑。塔曰壽
相。奐在洛下長壽寺。謂眾曰。昔四明天童 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 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任
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 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 之。比奐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奐將離姑蘇。 為徒眾留擁。乃以椶拂與之曰。吾在此
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諭其深旨。又 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或曰。 力何可致。奐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
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刺史崔琪撰塔 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傳
[0779a27]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諸方 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 了然通徹。乃北歸鄉土。俯徇趙人之請。住
子城南臨濟焉。罷唱經論之徒皆親堂室 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通七年丙 戌歲四月十日示滅。勅 諡 慧照大師。塔號
澄虛。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號臨濟禪宗 焉。
唐洛京廣愛寺從諫傳 (鑒宗)
[0779b07] 釋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 于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於閭里間 為時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
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心不願仕於榮寄 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越壯室之 年。忽深信佛理。遂捨妻孥求僧披剃焉。甫
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玄理。 方數十載同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 指訂俾其開覺。尋遊洛下廣愛寺挂錫。時 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請
諫設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 欽奉皆此類矣。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 令沙門復桑梓。亦例澄汰。乃烏帽麻衣潛 于皇甫氏之溫泉別業後岡上。喬木駢欝巨
石砥平。諫於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補毳事。 忽遇頹雲駛雨霆電擊石烈風兼至。凡在此 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加趺而坐。若無所
聞者。或問諫曰。惡畜生何爾。大中初宣皇 詔興釋氏。諫還歸洛邑舊居。其子一日自 廣陵來覲。適與諫遇於院門。威貌嚴莊不
復可識。乃問曰。從諫大德所居。諫指之東 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 網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月。忽出
詣檀越家。辭別曰。善建福業。貧道秋初當 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 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脇而臥。呼門人玄章
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於物無心 無為流轉。無生滅法一切現存。今乃生也有 涯。暫與爾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餘
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屍于建春門外尸陀林 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肌貌如生。一無 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宿有狐狼迹。唯啖
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 餘燼起白塔于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 焉。次有杭州徑山院釋鑒宗。湖州長城人也。
姓錢氏。即禮部侍郎徽之孫。父晟有疾。宗 割股肉饋啖之紿云。他畜之肉。未幾病間。 孝譽聞于親里。乃求出家。時州開元寺有
上都臨壇十望大德內供奉高閑。閑善草隷。 嘗對懿宗御前書。甚高華望。宗誓禮為師。 後出學涉通淨名思益經。遂常講習。閑公亦
示其筆法。漸得鳳毛焉。倏往謁鹽官悟空 大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却復故鄉勸人 營福。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 東峯徑山焉。道俗歸心恢揚法教。出弟子
尤者天童山咸啟。勅賜紫衣。背山行滿皆 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 遷塔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 父錢氏表請。追 諡
大師曰無上。祖門傳號 為徑山第二祖。時吳興沈修者。自號白牙先 生。述德為讚記焉。
唐洪州洞山良价傳
[0780a01] 釋良价。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 于五洩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 焉。登即遊方見南泉禪師。深領玄契。續造
雲巖疑滯頓寢。大中末於斯豐山大行禪 法。後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髮披衣令鳴
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价忽開目而起 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 息死於悲何有。淪喪於情太麁著乎。召主
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 從延其日。至於七辰食具方備。价亦隨齋。 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其無般若 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
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 六十三。法臘四十二。勅 諡 禪師曰悟本。塔 號慧覺矣。
[0780a17]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來去 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唐蘇州藏廙傳
[0780a20] 釋藏廙俗姓程。衢州信安人也。幼歲神氣朗 暢貌質魁然。元和中告親求出家。志不可 却。直造長沙嶽麓投靈智律師。請事剃
染。智師察其強願不群。乃攝度之。既披法 服尋於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受具足尸 羅。當長慶三年也。因聽律範旋窮篇聚。 語同業曰。教門繁廣然有總門。總門之急
勿過捨筏。遂遍參禪宗。遇馬素門下高足 住龍牙山。知廙法器。異日告之曰。蘊界不 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復從誰
得。廙一言領會千轍同歸。龍牙曰。我法眼 不蒙掩矣。既遂所求大得安靜。却迴柯山。 蓋避會昌之搜揚也。至大中六年。郡 牧 崔
公壽重之。於州龍興寺別構禪室延居之。 數年北至嘉禾。信士歸依請留住至德伽藍。 又往姑蘇。時崔公鈞作守此郡。聞廙名久。
請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 住招隱寺。其年秋却返嘉禾。信士呂京捨 別墅造今永安院。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
分散。廙曰。盜終不至此。及期寇從別道 行。果無所損。其先見如此。五年十月十二 日。滿院陰雲雉鳴烏噪。安坐而化。弟子號哭
却穌。至六年三月中辰前。別眾後終。享年八 十二。僧臘五十六。時澹交為廙作真讚。至 乾寧中僧神贊進狀乞追 諡 號塔名。名士吳 重裕書碑。
唐福州怡山院大安傳
[0780b18] 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 塵蒙。元和十二年勅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 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
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迴御 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安因往洪 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 有所得。及咨參律學夜聞二僧談論。遽
了三乘之旨。乃以所習付之同人。之臨川 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 擬學人。安服拜未興。唱曰。看箭。安神色
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 中半人也矣。安遊五臺入龍池沐浴。雖 久寖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 後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證前聞而為量
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則魏公 之季父。深契玄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 譽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聖大師。賜
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 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 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續詔贈圓智大
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 化而衣天雨而浴。諮法弟子慧長。入關揚 安之德。故有追 諡 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
前烈。遂著文頌德。詩人周朴篤重安。時入 山致禮焉。
唐長沙石霜山慶諸傳 (洪諲令達)
[0780c15] 釋慶諸。俗姓陳。廬陵新淦玉笥鄉人也。乃祖 厥考咸不為吏。清言放蕩焉。諸始十三禮 紹鑾禪翁為師。於洪井西山剃 [髟/采]
。二十三 往嵩山受具戒便就東洛學毘柰耶。既 知聽制。終謂漸宗。迴抵南嶽入大溈山。次 屆雲巖遇道吾。垂問知意方為二夏之僧。
得石霜山便議終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 山日勤執侍往還問答。語在別錄。諸貌古氣 真世無能識。時洞山新滅。俄為遠方禪侶
圍遶。因入深山無人之境。結茅宴坐。時眾 追尋。倏有見者皆號哭交請出為吾曹。諸 將安往。由是晨夕被遊學者扣擊。可無希
聲以應之乎。如是二十年間。堂中老宿長坐 不臥。屹若椔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是 也。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
也。為四方清則者無出其右。以光啟四年 戊申歲二月己亥示疾終于山院。享齡八十 二。僧臘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
隅二百許步。門弟子等結墳塔作螺髻形。 夏四月一日廣化寺釋子處訥。追慕往德恐 遺美聲。命南嶽玄泰纂錄言行。諸方弟子 分行其道焉。勅 諡
普會大師。塔曰法相。次 餘杭徑山院釋洪諲。俗姓吳。吳興人也。年纔 十九於開元寺禮無上大師出家落飾。精 加佛事罔怠巾缾。二十二遣往嵩嶽會善
寺受滿足律儀。俾誦大比丘戒。匝七日念 終。遂習毘尼尋傳經講。自謂為僧有逸群 事業。而歸禮本師。曰汝於十二時中將何 報答四恩三有。諲聞斯詰憮然失措。三日
忘食。本師却招誘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 還雲嶽次溈山。各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 會昌中例遭黜退。眾人悲泣者。惋歎者。諲晏
如也。曰大丈夫鍾此厄會。豈非命也。夫何 作兒女之情乎。時於長沙。遇信士羅晏。召 居家供施。蓋諲執白衣比丘法初無差失。
涉于二載若門賓焉。大中初除滅法之律。 乃復厥議。還故鄉西峯院。至咸通六年 上徑山覲本師。明年無上大師遷神。眾請 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許僧。後盈千數。于時
四眾共居肅然無過。僖宗皇帝賜院額曰 乾符鎮國。中和三年仍賜紫袈裟。景福二 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奏舉登賜法濟大師。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辭眾而卒。霅溪戚
長史寫貌。武肅王為真讚傳法弟子廬山栖 賢寺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於兩 浙大行道化。卒 諡 歸寂大師焉。初諲有先
見之明。武肅王家居石鑑山。及就戍應募 為軍。諲一見握手。屏左右而謂之曰。好 自愛他日貴極當與佛法為主。後累立戰 功為杭牧。故奏署諲師號。見必拜跪。檀施
豐厚異於常數。終時執喪禮念微時之言 矣。
唐洪州雲居山道膺傳
[0781b10] 釋道膺。姓王氏。薊門玉田人也。生而特異神 彩朗然。處于重丱崆峒稟氣。宿心拔俗。爭 離火宅之門。拭目尋師。遂攝鍛金之子。師
授經法誦徹復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於范 陽延壽寺受具足戒。乃令習聲聞律儀。膺 歎曰。大丈夫可為桎梏所拘邪。由是擁線 衲振錫環。萃翠微山問道。三載宴居。忽
覩二使者。冠服頗異。勉膺曰。胡弗南方參 知識邪。未幾有僧自豫章至。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