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2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奉 勅撰
感通篇第六之五 (正傳十三人附見五人)
後唐韶州靈樹院如敏傳
[0849c13] 釋如敏。閩人也。始見安禪師。遂盛化嶺外。 誠多異迹。其為人也寬綽純篤無故寡言。 深憫迷愚率行激勸。劉氏偏 覇 番禺。每迎
召敏入請問多逆知其來。驗同合契。廣主 奕世奉以周旋時時禮見。有疑不決直往詢 訪。敏亦無嫌忌啟發口占然皆准的時謂之 為乞願。乃私署為知聖大師。初敏以一苦
行為侍者。頗副心意。呼之曰所由也。一 日隨登山脊間。却之潛令下山。迴顧見敏 入地焉。苦行隱草中覆其形。久伺之乃出 往迎之。問曰師焉往乎曰吾與山王有舊。
邀命言話來如是。時或亡者乃穴地而出。嚴 誡之曰。所由無宜外說洩吾閑務。後終于 住院。全身不散。喪塔官供。今號靈樹禪師 真身塔是歟。
[0849c28] 系曰。靈樹如遇大安。必壽臘綿長。出人常 限。疑此亦所聞異辭矣。
後唐天台山全宰傳
[0850a02] 釋全宰。姓沈氏。錢塘人也。孩抱之間不喜 葷血。其母累覩善徵。勸投徑山法濟大師 削染。及修禪觀亭亭高竦不雜風塵。慕十
二頭陀以飾其行。諺曰宰道者焉。迨乎諸 方參請。得石霜禪師印證密加保任。入天 台山闇巖。以永其志也。伊巖與寒山子所 隱對峙。皆魑魅木怪所叢萃其間。宰之居
也二十餘年。惡鳥革音山精讓窟。其出入經 行鬼神執役。或掃其路或侍其旁。或代汲 泉或供採菓。時時人見宰未甞言。後天成
五年徑山禪侶往迎歸鎮國院居。終于出家 本院焉。
晉巴東懷濬傳
[0850a15] 釋懷濬者。不知何許人。其為僧也憨而且 狂。乃逆知未兆之事。其應如神。乾寧中 無何至巴東。濬且能草聖。筆法天然。或於
寺觀店肆壁書佛經道法。以至歌詩鄙俚之 詞。靡不集其筆端矣。與之語阿唯而已。里 人以神聖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眾。繫
獄詰之。乃以詩通狀。辭意在閩川之西東。 然章句靡麗。州將異而釋之。又詳其旨疑 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經過必維
舟而謁焉。辯其上下峽之吉凶貿易經求物 之利鈍。客子懇祈。唯書三五行。終不明言。 其事微密驗。時荊南大校周崇賓謁之。書遺
曰。付皇都勘。爾後入貢因王師南討。遂縶 南府。終就戮也。押牙孫道能謁之。書字曰。 付竹林寺。其年物故營葬於古竹林寺基
也。皇甫鉉知州。乃畫一人荷杖一女子在 旁。尋為取民家女。遭訟錮身入府矣。有 穆昭嗣者。波斯種也。幼好藥術隨父謁之。 乃畫道士乘雲提一匏壺書云。指揮使高
某牒衙推。穆生後以醫術有効。南平王高 從誨令其去道從儒。簡授攝府衙推。屬王 師伐荊州。濬乃為詩上南平王曰。馬頭漸 入揚州路。親眷應須洗眼看。是年高氏輸
誠於淮海。遂解重圍。其他異跡多此類也。 甞一日題庭前芭蕉葉云。今日還債業。州 縣無更勘窮往來多見殊不介意。忽為人 所害身首異處。刺史為其茶毘焉。
晉閬州光國院行遵傳
[0850b14] 釋行遵。福州閩王王氏之仲子。後唐莊宗即 位入洛進方物。因留京邸。同光末會明宗 將入。兵亂相仍。乃自剪飾變服為僧。竄身
巴蜀。逮晉開運中。狀貌若七十餘。然壯力 不衰。或詢其年臘則必杜默。於閬中寓光 國禪院。院徒以律法住持。人不之知遵之
能否。有李氏子家命齋。飲噉之次欻起出 門。呌噪若有所責。謂李曰。今夜有火自 東南至于西北街。隣居咸令備之。是夕果 然煨燼無遺。眾聚問其故。曰昨一婦女衣
紅秉炬而過。老僧恨追不及耳。又於趙法 曹家指桃樹下云。有如許錢不言其數。 趙乃召人。發之。畚鍤方興適遇客至。為家 僮所取。喧喧之際盡化為青泥。人各爭得
百餘。後圬墁之。門壁壞往往而有焉。遵或 經人塚墓知其家吉凶。至於風角鳥獸聞 見之間。預言災福後必契合。故州閭遠近咸 以預言用為口實。終于晉安玉山緇徒為
其茶毘焉。
晉襄州亡名傳
[0850c05] 釋亡名。不知何許人也。觀方問道不憚 艱辛。勝境名山必約巡訪矣。天福中至襄 州禪院挂錫。與一僧循良守法。同九旬禁
足。其人庠序言多詭激。稱名曰法本。朝昏 共處。心雅相於若久要之法屬焉。法本云。 出家習學即在鄴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
柱。他日有暇必請相訪。其僧追念前約因 往尋問。洎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止宿。問 彼僧曰。此去竹林寺近遠。僧乃遙指孤峯之
側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聖賢所居之 地。今但有名存耳。故無精廬淨舍。立佛安 僧之所也。僧疑之。詰旦而往。既覩竹叢。叢
中果有石柱。茫然不知其涯涘。僧憶法本 臨別之言。但扣其柱即見其人。遂以小杖 擊柱數聲。乃覺風雲四起咫尺莫窺。俄爾豁
開樓臺對聳。身在三門之下逡巡。法本自 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之舊事說襄鄧 之土風。乃引度重門升祕殿。領參尊宿若
綱任焉。顧問再三。法本曰。早年襄陽同時禁 足。曾期相訪。故及山門也。尊宿曰善。可飯 後請出。在此無座。言無凡僧之位次也。食
畢法本送至三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 所向。頃之宛在竹叢石柱之側。餘並莫覩。 其僧出述其事。罔知伊僧其終焉。
[0850c29] 系曰。入竹林僧何人也。通曰。遇仙之士亦 仙之士。聖寺之遊豈容凡穢。一則顯聖寺之 在人間。一則知聖僧之參緇伍。無輕僧寶
凡聖混然。此傳新述於數人。振古已聞於 幾處。且如此齊武平中釋圓通曾瞻講下 僧病。其僧夏滿病差。約來鄴中鼓山竹林寺。 事跡略同。此蓋前後到聖寺也。
漢洛陽告成縣狂僧傳 (曹和尚)
[0851a08] 釋狂僧者。晉開運中遍於邑下乞石礦灰。 日夜驅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謂行人鄉叟 曰。要造宮闕。然莫之測也。皆謂為風狂。
有何准據。如是運至數千石封閉甚固。其 後鄉人不意。此僧絕乎蹤跡。屬乾祐初漢 祖既入今東京即位。不逾年而崩。當是 時也詔卜叡陵於大留山下。計慮者云。甎瓦
數百萬。此山之內可陶而燒。其如礦灰烏 可得乎。俄有里胥曰。此地元有僧積藏灰 可數千石。准用應足。按行使山陵畢用無 孑遺。其僧也非狂由此方證之矣。又鎮州
釋曹和尚者。恒陽人也。不常居處言語紏 紛。敗襦穿屨垢面黯膚。號風狂散逸之倫 也。齊趙人皆不測而多重旃。或召食。食畢
默然而去。其狀猶不醉而怒歟。府帥安重 榮作鎮數年。諷軍吏州民例請朝廷立德 政碑。碑石將樹之日。其狀屹然。曹和尚指
之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 主者驅逐。曹猶口不絕聲焉。至重榮潛萌 不軌秣馬利兵垂將作逆。朝廷討滅。碑 尋毀之。凡所指斥猶響答聲也。後不測所
終。
周偽蜀淨眾寺僧緘傳 (大慈寺亡名)
[0851b02] 釋僧緘者。俗名緘也。姓王氏京兆人。少而察 慧辭氣絕群。大中十一年杜審權下對策成 事。祕書監馮涓即同年也。乾符中巢寇充斥。
隨流避亂。至渚宮投中。今成汭。汭攻淮 海不利。遂削髮出家。屬雷滿據荊州。襄州 趙凝攻破之。梁祖遣高季昌誅滅焉。江陵
遂屬高氏。緘避地夔峽間。後唐同光三年入 蜀。尋訪馮涓已死矣。遂居淨眾寺。而髭髮 皓然且面色紅潤逍遙。然人不測其情偽。
有華陽進士王處厚者。乙卯歲於偽蜀落 第。則周顯德二年也。入寺寫憂於松竹間 見緘。緘曰得非王處厚乎。處厚驚曰。未甞
相狎。何遽呼耶。緘曰。偶知耳遂說本唐文宗 大和初生。止今一百三十餘載矣。處厚曰。某 身跡奚若。子將來之事極於明年。而今而後
事可知矣。意言蜀將亡也。囑令勿洩。明日 再尋杳沈聲跡。一日復扣關自來云。暫去 禮峨眉。結夏於黑水。方還。緘於案頭拈 文卷。覽之則處厚府試賦
[葶-丁+呆] 曰考乎真偽。非 君燭下之文。何多誑乎。遂探懷抽賦 [葶-丁+呆] 示 之。此豈非程試真本乎。處厚驚竦不已。乃
曰。僕試後偶加潤色。用補燭下倉卒之過 也。師何從得是本也。緘曰。非但一賦。君平 生所作之者。皆貯之矣。明日訪之。携處厚
入寺之北隅。同謁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於西廡下。俄有數吏服色厖雜。自堂宇 間綴行而出。降階再拜。緘曰。新官在此便
可庭參。處厚惶懅而作。緘曰。此輩將為君 之驅策。又何懼乎。寧知泰山舉君為司命 否。仍以夙負壯圖未酬前志請候登第 後施行。復檢官祿簿見來春一牓人數已
定。君亦預其間。斯乃陰注陽受也。策人世 之名食幽府之祿。此陽注陰受也。處厚震駭 不知所裁。但問明年及第人姓名為誰耶。
緘索紙筆立書一短封與之。誡之嚴密藏 之。脫洩禍不旋踵。須臾吏散。緘携手出廟 及瞑而去。至春試罷。緘來處厚家留一簡 云。暫還弊廬無復再面也。後往寺僧堂中
問之。已他適矣。乃拆短封視之。但書四 句。云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 為程。及乎牓出驗之有八士也。二王處厚
與王慎言也。王居一焉。惡其百日為程。處 厚唯狎同年置酒高會極遂性之歡。由是 荒亂不起。是夜暴亡。同年皆夢。處厚藍袍槐
笏驅殿而行。驗其策名之榮。止一百二十日 也。詳其緘之生於文宗太和初也。成身在 宣宗大中。王處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餘歲也。
次偽王蜀城都大慈寺僧亡名。恒諷誦法華 經令人樂聞時至分衛取足而已。身微所 苦有示方藥。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採 藥 沿
溪越險。忽然雲霧四起不知所適。有 頃見一翁。僧揖之序寒暄問何以至此。僧 曰。為採少藥也。翁曰。莊舍不遠。略迂神
足。得否。僧曰。迷方失路願隨居士。少頃雲 散見一宅宇陰森既近。翁曰。且先報莊主 人矣。僧入門覩事皆非凡調。問曰。還齋否。
曰未食。焚香且覺非常欝悖。請念所業經。 其僧朗聲誦經。勉令誦徹部。所饋齋饌皆 大慈寺前食物。齋畢青衣負竹器以香草 薦之。乃施錢五貫令師市胡餅之費。翁合
掌送出。或問云。此孫思邈先生也。到寺已 經月餘矣。其錢將入寺。則黃金貨泉也。王 氏聞之收金錢。別給錢五百貫。其僧散施
之。將知仙民恒在名山。次嘉州羅目縣有訴 孫山人。賃驢不償直。乞追攝問。小童云。是 孫思邈也。縣令驚怪出錢代償。其人居山
下。及出縣路見孫公取錢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於此。何遽怪乎。得金錢僧不 知其終所。
周杭州湖光院師簡傳
[0852a14] 釋師簡。姓趙氏。丹丘人也。弗循戒範放肆 恬然。擁破納衣多誦詞偈。好懸記杭越間 災福。初無信者驗猶合符。於一行景淳山
經地理別得徑門。常言。昔泰山道辯相塜得 術。餘無取焉。喜為人遷山相塚。吉凶如 其言。居無定所。多遊族姓家。言腹飢。便求
雞肉餐。此外得美酒啜數杯而去。初無言 謝。然長於勒書大字題牌。寺觀門額書成 相之。吉凶隨言。久近驗之。始居杭西湖旁
院。無疾而終。後有行客自長沙市中。見携 手話舊。寄言與崇壽院主。汝先負錢若干。 今放汝。我眠床芻薦下層有紙裹肉脯屑。
必應腐敗。為棄之。院僧依言果然見之。因 寫貌供養。簡曾言。尖頭屋已後火化去。及 州南塔戊午歲被天火爇之。應言無爽矣。
宋明州乾符寺王羅漢傳
[0852b01] 釋王羅漢者。不測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 若風狂。後亦多驗云。甞嚗衣有盜者。將欲 搴之。低頭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終無吝
色。及開寶初年六月內忽坐終。三日後漆 布之。忽聞兩頰間鳴咤聲。皆云潰爛。夜寄 夢與數人曰。布漆我昏悶。如何開焉。明日
召漆工剝起。肉色紅白有圓粒舍利墮落。 收而供養。至今肉身存于本寺。時僧正贊寧 作碑紀異。漢南國王錢氏。私易名為密修 神化尊者。
宋潭州延壽院宗合傳 (道因)
[0852b12] 釋宗合。閩越人也。遊嶽泛湘以求知識焉。 其為僧也介立而寡慾群居終日。唯笑而已。 南楚之人且多信重。後居延壽院。故諫議大
夫賈公玼判軍府。聞之往謁見。言話不接。 輿人議曰。得道之人豈入恒量度中耶。賈乃 堅請往文殊院住持。爾日登座聊舉禪要
而散。明日告眾曰。有故暫出。諸賢不宜留 難。其裝束若行脚狀。渡彭 蠡 至黃州驛前。 屹然立終。遐邇奔競觀禮。時馬鋪使臣為營
喪務造塔於立終處。則開寶二年也。今號真 身院是歟。又澠池大安寺釋道因。不知何 許人也。遊處澠池瀍 澗 之間。自言。出家人
守儉則少于人。與畜類為同行。則無是 非盈耳。甞養一烏犬出入起臥不相忘捨。 每食以鐵鉢就火而炊。麋熟與犬同食。 或前或後。行止奇異人莫能測。一旦僧亡犬
亦坐斃。今大安寺塑其像而肉身兩存。開寶 中也。洛下崇信。香華滿龕焉。
宋卬州大邑靈鷲山寺點點師傳
[0852c02] 釋點點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孟氏廣政中 隱卬南大邑山寺。多遊 � 肆中。雖事削染 恒若風狂。或與人接必指點而言。故目是
稱焉。有命齋食者。酒肉不間率以為常。 俚人亦不之厭也。日之夕矣乃市黃白麻紙 筆墨寘懷袖以歸。行數里。沈酣而至瞑矣。 所居之室雖有外戶且無四壁。入後闔扉
人不得造。初隣僧小童躡足伺之。見秉燭 箕踞陳紙筆於前訶責大書。莫曉其文字。 往往咄嗟如決斷處置。久之明闇間熟視閃 爍若有人森列。狀如曹吏。則襦裳非世之
服飾。觀者怖懼而退。詰旦微詢其事。怒而弗 答。居數載卬。笮之人咸神異之後。不知其 終。
[0852c16] 系曰。點點師而能劾鬼。別無高潔軌生物 善。亦與古人判冥司事者同邪。通曰。所作 在心。如不從正道力中生。則與五斗米道
同。如不從有心符禁中起。則感鬼神歸信 驅策之耳。故善戒經云。若須神通應感化 度為示神足。莊嚴論中。菩薩以神通變化
而為戲喜。又或此是辟支行位人也。故論云。 獨覺依彼。彼村落乞食。以身濟度。不以語 言。示現種種神通境界。為令誹謗者歸向 故。
宋天台山智者禪院行滿傳
[0852c27] 釋行滿者。萬州南浦人也。羇貫成童厥性明 點。篤辭所親求為佛子。受戒方畢。聞重湖 間禪道隆盛石霜之門濟濟多士。遂往求解。
屬諸禪師棄代滿往豫章觀諸法席。既得 安然。次聞天台靈聖之跡。由是結束遊之。 棲華頂峯下智者院知眾僧茶竈。見人怡 懌。居幾十載未覩其慍色。臥一土床。空其
下燒糞掃而煖之。每日脫衣就床。則蚤 蝨 蟄蜇焉唼之。及餧飼得所。還著衣如故。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