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遺身篇第七 (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
唐汾州僧藏傳
[0855a27] 釋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齡拔俗氣茂神清。允 迪循良恪居下位。迨霑戒善密護根塵。見 仁祠必禮之。逢碩德則盡禮。苟遇僧俗
施拜。乃俯僂而走。如迴避令長焉。若當眾 務也則同淨人。屈己猶臧獲焉。見他人故 衣則潛加澣濯。別事紐縫。至于炎暑乃脫 衣入草莽間。從蛟蚋 虻
蛭唼齧蠆芥。血流 忍而汗洽。而恒念彌陀佛號。雖巧曆者不 能定算數矣。確志冥心未甞少缺。及預 知報盡謂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諸天人
次第來迎。藏又言吾瞑目聞往淨土聚諸 上善人散花方迴此耳。正當捨壽合掌念 佛。安然而終矣。
唐漢東山光寺正壽傳 (慥禪師)
[0855b12] 釋正壽者。不知何許人也。風儀峻整節概 高強。肩錫曳囊宗師皆謁。然以因緣相扣 附麗有歸。於南塔慥禪師門。決開疑網。密
修資益。後壽杜默于隨部山寺。人皆不識。 時譙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神龍初韋庶人 譖云。與張易之兄弟構成重潤之罪。遷均
州刺史。密加防守不聽視事。韋后臨朝 添兵士捍衛。及韋氏被誅睿宗即位。轉集 州刺史未行。然忽忽不樂。而歸心於慥禪
師。為其造生藏塔。舉高七十尺。極為宏壯。 于時慥師疾已危篤。譙王使問師後孰繼高 躅。慥曰。貧道有正壽在。王問。諸僧誰為正
壽。或曰。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韜晦。王遣 使召到。壽白慥師曰。喜王為檀越。其塔已 成。某欲為先試得否慥曰。善為否試。是時 壽攝衣合掌入塔 斂
容瞑目。結加趺坐便 即滅度。全身不散。時號為試塔和尚。譙王 聞已歎嗟終日。曰弟子猶爾。乃別議改圖。 為慥禪師營構焉。
[0855c02] 系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壽公先其慥矣。夫 直往者必能逕來也。業累弗羇樊籠弗罩。 脫羇開罩生死自由。既然自由已躋果位
矣。俗諦觀之壽公出藍之青也矣。而能乘 心矯跡出其師之前。一日千里。其是之謂 乎。
唐五臺山善住閣院無染傳
[0855c09] 釋無染者。不委氏族何許人也。從中條山 受業。講四分律涅槃經因明百法論。善者從 之。恒念華嚴經。至說諸菩薩住處東北方
金色世界。文殊菩薩與一萬聖眾。從昔已來 止住其中而演說法。或現老人。或為童子。 近聞佛陀波利自西國來。不倦流沙無辭
雪嶺。而尋聖跡。高宗朝至臺山思量嶺。啟 告扣禮乃見老人。即文殊也。利雖云面接 未決心疑。令却往西國取經。詣金剛窟
入文殊境界。於今不迴。古德既爾。吾豈無 緣乎。染乃從彼發跡遍訪名公。成遇禪宗 窮乎理性。或經法席探彼玄微。以貞元七 年到臺山善住閣院。時有僧智頵為臺山
十寺都檢校守。僧長之初也。遂挂錫棲心誓 不出山。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勝。豈 宜懈怠。冬即採薪供眾。夏即跣足登遊。春 秋不移二十餘 禩
。前後七十餘遍。遊歷諸臺 覩化現金橋寶塔鐘磬圓光莫窮其際。且 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樅乎。言更 有愈於諸瑞。吾得少未為足也。最後於中
臺東忽見一寺。額號福生。內有梵僧數可 萬計。染從頭禮拜遞互慰勞。見文殊亦僧 也。語染曰。汝於此有緣。當須荷眾勿得 唐捐。有願無行而已。言訖化寺眾僧寂無
所覩。染歎而言曰。覩茲靈異豈可徒然。此 危脆身有何久固。乃遵言廣興供施。每設 一百萬僧。乃然一指以為記驗焉。漸及五
百萬數。遐邇委輸若海水之入歸塘焉。及 千萬供畢十指然盡。迨開成中白大眾曰。 吾於此山薄有因緣。七十二遍遊諸聖跡。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又不出茲山已報
深願。幸莫大焉。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夏臘五十五。及存餘喘欲於中臺頂上焚 一炷香告辭十方如來一萬菩薩。或息我以
死。誰甘相代。況諸人等並是菩薩門人龍王 眷屬。蒔栽善種得住此山。夙夜精勤 覊 勒 三業。龍華三會共結要期。此時下山勿有
留難。合掌曰珍重而去。眾初不喻其意。皆 言早迴。染乃但携瓶錫惟爇名香。遂命季 氏趙華將蠟布兩端麁麻一束香汁一斗於
中臺頂。從旦至暮禮拜焚香。略無暫憩。都 不飲食。念佛虔誠聲無間斷。已至深更。趙 氏怪其所以。陟彼崔嵬見染不移舊止轉
更精專。染謂趙曰。吾有密願汝與吾助緣 不得相阻。為取蠟布麻油將來纏裹吾身。 於夜半子時要然身供養諸佛。吾若得道 相度汝也。趙氏諫之苦勸不止。將布纏身
披麻灌油。從頂而煉。言曰。將吾灰骨當 須飄散。無使顯異。趙氏一從其命略無 移改。從頂而煉至足方仆矣。趙氏歎曰。昔
聞藥王然身。今見上人。奇哉痛哉。後門人 收真骨於梵仙山南起塔。至今在矣。
唐成都府福感寺定蘭傳
[0856b04] 釋定蘭。姓楊氏。成都人也。本闤闠間兇惡屠 沽類。天與厥性悔往前非。誓預六和化行 三蜀。當爾時也咸歸信焉。造伽藍一號聖
壽歟。其緣未發。乃藏於傭保中耳。而父母 早亡無資可以追往。每遇諱辰蘭悲哭咽 絕。輒裸露入青城山。縱蚊蚋 虻 蠅唼咋膚
體。且云。捨內財也用答劬勞。蜀中有黑白 蟆。形如粟。 咂 人口及肉。而少見者。次則 刺血寫經。後則煉臂至于拔耳剜目餧
飼鷙鳥猛獸。既而行步非扶導而觸物顛 躓。後有異人。掌擎物若珠顆然。內空眥 中。斯須瞻矚如故。冥告曰。南天王還師眼
珠矣。遠近驚駭。常謂人曰。吾聞善戒經中 名為無上施。吾願勤行速要上果矣。大中 三年。宣宗詔入內供養。仰其感應之故以
優禮奉之。弟子有緣恒執事左右。六年二 月中。又願焚然肩膊。帝累勸勉。年耆且務 久長修煉。蘭不奉詔。遂焚焉而絕。有緣表 請易名建塔。勅 諡
覺性也。塔號悟真也。 蜀都止呼定蘭塔院。于今香火不絕云。
唐福州黃蘗山建福寺鴻休傳 (景先)
[0856b25] 釋鴻休。不知何許人也。神宇標挺玄機斡 運。居閩黃蘗山寺。叢萃毳客。示教之外 [慌-芒+口]
然怡樂。恒言。宿債須償。償盡則何憂何懼。 物我俱逍遙矣。人皆不喻其旨。及廣明之際 巢寇充斥。休出寺外脫納衣於松下磬石之
上。言曰。誓不污清淨之地。而安詳引頸待 刃。刃下無血。賊飜驚異羅拜懺悔焉。門弟 子景先闍維其屍。收舍利七顆。囊而寶之。
有篤信者以菽粒如數易之。追之靡及。 遂往筮焉。占之曰。死生貴賤罔分吾卦。在 靡在之失寧失矣。孰知其然也。洎獲寘之 于塔。分之七粒緘于瑠璃器中。瑩然光色
時僧清豁著文作頌紀德焉。
唐鄂州巖頭院全豁傳
[0856c10] 釋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 宏遠而疎略。禮清源誼公為師。往長安造 西明寺照公。與受滿足法。即於左街保壽
寺。聽尋經律決擇綱宗。垂成講導。振錫 南指。詣武陵德山。藥病相應更無疑滯。後 居所隣洞庭。地曰臥龍。乃築室而投憩焉。 徒侶影隨。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巖巉
崪 。立 院號巖頭歟。凡所施用皆削繁總兀然而 坐任眾圍繞。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 事。實於逆順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豁值
光啟已來中原多事諸侯角立狂賊來剽掠。 眾皆迴避。豁惟晏如。賊責弗供饋。忿怒俾 揮刃之。曾無懼色。當光啟丁未歲夏四月
八日。門人權葬。葬後收焚之。獲舍利七七 粒。僖宗賜 諡 曰清嚴。塔號出塵。葬事檀越 田詠兄弟率財營構。南嶽釋玄泰撰碑頌
德。提唱斗峻。時號巖頭法道。難其領會 焉。
[0856c28] 系曰。休豁二師何臨難無苟免乎。通曰。凡 夫之難是菩薩之易。經生累捨。此烏悕哉。昔 安世高累累償債。去若拂塵業累纔輕。苦
依身盡換堅固之體耳。神仙或從刃殞者。 謂之劍解。況其正修證果之人。觀待道理 不以不令終為恥也。
唐吳郡嘉興法空王寺元慧傳
[0857a06] 釋元慧。俗姓陸氏。晉平原內史機之裔孫也。 父丹文林郎雲騎尉溫州紏曹慧。即仲子也。 髫齡頴悟長而溫潤。畏作枯龜思為瘦雁。
以開成二年辭親。於法空王寺依清進 為弟子。會昌元年往恒陽納戒法。方習毘 尼。入禮五臺。仍觀眾瑞。二年歸寧嘉禾居 建興寺。立志持三白法諷誦五部曼拏羅。
於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權隱白衣。 大中初還入法門。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於臂供養報恩山佛牙。次往天台 山度石橋。利有攸往略無憂虞焉。咸通
中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煉 左拇指。口誦法華經其指不踰月復生如 故。乾寧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歸
寂于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五十八。弟子 端肅等奉神座葬之吳會之間。謂為三白 和尚焉。其禮拜誦持不勝其計。如別錄 也。
[0857a24] 系曰。煉大拇指火盡灰飛。如何於焦炭之 末。骨肉隨生不久如故。此與火中蓮華同 種而異態耳。何謂三白。通曰。事理二種。一
白飯白水白鹽事也。二身不遍觸。口誦真 經。意不妄緣。此三明白非黑業也。故亨此 名歟。
唐京兆菩提寺束草師傳
[0857b02] 釋束草師者。無何而至京兆平康坊內菩提 寺。其為人也。形不足而神俊。吟嘯自得罕 接時人。且不言名姓。常負束 [葶-丁+呆]
坐臥於 兩廊下。不樂住房舍。或云此頭陀行也。經 數年寺內綱任勸其住房。或有誚其狼藉。 曰爾厭我邪。世不堪戀何可長也。其夕遂 以束 [葶-丁+呆]
焚身。至明唯灰燼耳。且無遺骸。略 盡污塗之臭。又無延燎驚咤之聲。計其少 [葶-丁+呆] 不能焚此全軀。既無孑遺。然其起三昧
火而自焚也。眾皆稱歎民多觀禮焉。京邑信 士遂塑其灰為僧形。置于佛殿偏傍。世號 束草師。禱祈多應焉。
[0857b14] 系曰。處胎經中菩薩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 愚惑眾生謂為菩薩遭劫火燒是也。比丘實 未及此。無象此以惑人。如能用少芻
[卄/(黑*告)] 能焚巨骸。則可信矣。故書曰。民無胥譸張 為幻。吁哉。
唐南嶽蘭若行明傳
[0857b20] 釋行明。俗姓魯。吳郡長洲人也。幼從師于本 部。後遊方問道。然其耿介軒昂嘯傲自放。 初歷五臺峨嵋禮金色銀二世界菩薩。皆
隨心應現。由此登天台陟羅浮。入衡嶽 遊梓潼。屬唐季湘之左右割裂。爭尋常 而未息。靡有寧歲。於是棲祝融峯下有 終焉之志。止七寶臺。與玄泰布納為交契。
其性之好惡泰亦罔抗其輕重焉。甞謂道 友曰。吾不願隨僧崖焚之於木樓。不欲作 屈原葬之於魚腹。終誓投軀學薩埵太子 超多劫而成聖果。可不務乎。屢屢言之都
不之信。忽於林薄間委身虓虎前。爭競食 之。須臾肉盡。時泰公收其殘骼焚之而獲 舍利。乃擷華酌水為文祭之。辭中明其勇 猛能捐內財。破慳法成檀度未捨已捨當
捨三輪頓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0857c07] 系曰。佛勅比丘施眾生食。二世順益感果 非輕。若其明公成大檀度遠慳貪也。成 大勇猛得無畏也。成三輪空無為功德也。
成難捨心淨佛土也一擲其軀其利博哉。 譬猶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其是之謂乎。
晉太原永和三學院息塵傳
[0857c13] 釋息塵。姓楊氏。并州人也。父遷貿有無營 利而已。其母氏甞夢人服裝偉麗稱寄宵 宿。便覺娠妊。生而有異童稚不群。每聞鐘
唄之音凝神側耳。年方十二因夢金人瑰 奇之狀。引之入精廬。明旦告白二親懇求 出家。未允之前泣而不食。父母憫其天然 情何厭塞。遂曲順之。即投草堂院從師誦
淨名經菩薩戒。達宵不寐。將周一祀。捨本 諷通。年當十七便聽習維摩講席。粗知大 義。及乎弱冠乃圓上品。執持律範曾無缺
然。年二十三文義斡通。於崇福寺宗感法師 勝集傳授。復學因明唯識不虧敷演。學徒 頴脫者數人。崇福寺辯才大師從式最為高
足。於天祐二年。李氏奄有河東。武皇帝請 居大安寺淨土院。四事供養。專覽藏教修 鍊上生業。設無遮大齋前後五會。塵甞以
身飼狼虎入山谷中。其獸近嗅而奔走。又 於林薄裸體以啖蚊虻。乃遊仙巖嶽寺養 道棲神。復看大藏經。匝設齋然一指伸 其報慶。彼寺有聖觀音菩薩像。長爥七燈
香華供獻。後被諸生就請下山。城內傳揚 大論。四序無輟。逐月設沐浴。臨河就沼投 飼水族。以己噠嚫旋贖羽毛。沈潛高明以
遂生性。或施牢獄人食。或賑惠貧乏。或捐 旛蓋於淨明金藏二塔。後唐長興二年眾請 於大安國寺後。建三學院一所。供待四方
聽眾。時又講華嚴新經。傳授於崇福寺繼暉 法師。由是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 經。一遍字字禮大佛名經。共一百二十卷。復
煉一指。前後計然五指。時晉高祖潛躍晉 陽。最多欽重。洎乎龍飛塵每入洛京朝覲 必延內殿。從容錫賚頗豐。帝賜紫服并懿
號。固讓方俞。塵聞鳳翔府法門寺有佛中指 骨節真身。乃辭帝往岐陽瞻禮。覩其希奇。 又然一指。塵之雙手唯存二指耳。續於天
柱寺。就楚倫法師學俱舍論。方經數日。微 有疾生。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枕肱而逝。 俗年六十三。臘四十四。平常唯衣大布不
蓄盈長。六時禮佛未曾少缺。隴坻之間聞 其示滅。黑白二眾具威儀送。焚之得舍利 數百粒弟子以靈骨歸于太原。晉祖勅葬 于晉水之西山。小塔至今存焉。
[0858a26] 系曰。塵師捐捨詎能愈其精進乎。脫落浮 榮豈能勝其義解乎。若然者不可以一名 名矣。厥猶瞻蔔華焉。色黃而矣。則真金
謝其色。香芬而遠則牛頭愧其香。多名生 乎一體者。其塵公歟。
晉天台山平田寺道育傳
[0858b03] 釋道育。新羅國人也。本國姓氏未所詳練。 自唐景福壬子歲來遊于天台。遲迴而挂 錫於平田寺眾堂中。慈愛接物。然終不捨
島夷。言音。恒持一鉢受食。食訖略經行。而 常坐脇不著席。日中灑掃殿廊料理常住 得殘羨之食。雖色惡氣變收貯于器齋時 自食與僧供湢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
置之遠地。護生偏切。所服皆大布納。其 重難荷。每至夏首秋末。日昳乃裸露胸背 髀 腨云。飼蚊蚋虻蛭雜色蟲。螫齧至於血
流于地。如是行之四十餘載未甞少廢。凡 對晤賓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華語。然 其會認人意且無差脫。頂髮垂白眉亦尨 焉。身出紺赤色舍利。有如珠顆。人或求之
隨意皆獲。至晉天福三年戊戌歲十月十日。 終于僧堂中。揣其年八十餘耳。寺僧 [臼/丌] 上 山後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或有
得巨骨者。後唐清泰二年曾遊石梁。迴與 育同宿堂內。時春煦亦燒榾柮柴以自熏 灼。口中嘮嘮通夜不輟。或云。凡供養羅漢 大齋日育則不食。人或見迎羅漢。時問何
不去殿內受供。口云伊伊去。或云飼蟲。 時見群虎嗅之盤桓而去矣。
晉江州廬山香積庵景超傳
[0858b27] 釋景超。不知何許人也。素持戒範若護 浮囊。性惟矢直言不面從。及乎遊方役足 選勝棲身。至于廬峯便有息行之意。惟誦
法華鞠為恒務。九江之人且多景仰。甞禮 華嚴經一字拜之。計已二遍。乃燒一指為 燈供養。慶禮經周矣。次禮法華經同前。
身膚內隱隱出舍利。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 席行地拾之無算。天福中卒于庵中。今墳 塔在乎廬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