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Ta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who Sought the Dharma in the Western Regions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并重歸南海傳)三藏法師義淨撰
[0006c06] 道琳法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羅鉢頗 (唐云戒光) 弱冠之年披緇離俗。成人之歲訪友尋真。
搜律藏而戒珠瑩啟。禪門而定水清。稟性虛 潔雅操廉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養靈。 既常坐不臥一食全誠。後復慨大教東流時
經多載。定門鮮入律典頗虧。遂欲尋流討 源遠遊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 而屆郎迦。歷訶陵而經裸國。所在國王禮待
極致殷厚。經乎數載到東印度耽摩立底國。 住經三年學梵語。於是捨戒重受。學習一切 有部。律非唯學兼定慧。蓋亦情耽呪藏。後乃
觀化中天頂禮金剛御座菩提聖儀。復至那 爛陀寺。搜覽大乘經論。注情俱舍。經於數 年。至於鷲嶺杖林山園鵠樹。備盡翹仰並展
精誠。乃遊南天竺國搜訪玄謨。向西印度於 羅荼國住經年稔。更立靈壇重稟明呪。嘗 試論之曰。夫明呪者梵云毘睇陀羅必棏 (丁澤 反)
家。毘睇譯為明呪。陀羅是持。必棏家是藏。 應云持明呪藏。然相承云此呪藏。梵本有十 萬頌。唐譯可成三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少全。
而大聖沒後阿離野那伽曷樹那。即龍樹菩 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 漬意斯典。在西印度經十二年。專心持呪遂
便感應。每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呪求如 意瓶。不久便獲。乃於瓶中得經歡喜。不以呪 結其瓶遂去。於是難陀法師恐呪明散失。遂
便撮集可十二千頌。成一家之言。每於一頌 之內。離合呪印之文。雖復言同字同實乃義 別用別。自非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因。後陳
那論師見其製作功殊人智思極情端。撫經 歎曰。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 乎。是知智士識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淺深
矣斯之呪藏東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 故呪藏云。升天乘龍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 呪是親。淨於那爛陀。亦屢入壇場希心此要。
而為功不並就。遂泯斯懷為廣異聽。粗題綱 目云爾。道琳遂從西境轉向北天。觀化羯濕 彌羅。便入烏長那國。詢訪定門搜求般若。次 往迦畢試國禮烏率膩沙
(佛頂骨也) 自爾之後不委 何託。淨迴至南海羯荼國。有北方胡至云。 有兩僧胡國逢見。說其狀跡應是其人。與智 弘相隨擬歸故國。聞為途賊斯擁還乃覆向
北天。年應五十餘矣。
[0007a20] 曇光律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既其出俗遠適 京師。即誠律師之室灑善談論有文情。學兼 內外戒行清謹。南遊溟 渤 望禮。西天承已至
訶利鷄羅國在東天之東。年在盛壯不委何 之中訪寂無消息。應是擯落江山耳。
[0007a24] 又見 訶利鷄羅國僧。說有一唐僧。年餘五十。得王 敬重秉權一寺。多齎經像好行楚撻。即於此 國遇疾而瘞他鄉矣。
[0007a28] 慧命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戒行疎通有懷節 操。學兼內外逸志雲表。仰祥河而牒想。念 竹苑以翹心。汎舶而行至占波遭風。而屢
遘艱苦。適馬援之銅柱。息上景而歸唐。
[0007b03] 玄逵律師者。潤州江寧人也。俗姓胡。令族高 宗。兼文兼史。尚仁貴義。敬法敬僧。枝葉蟬 聯。嘉聲靡墜。律師則童子出家長而欽德。及
其進具卓爾不群。遍閑律部偏務禪寂。戒行 嚴峻誠罕其流。聽諸大經頗究玄義。博翫文 什草隷尤精。空有三衣袒。髆為飾。不披覆膊
衣角搭肩。入寺徒跣行途著屢。縱使時人見 笑高節曾不間然。不臥長坐。詎脇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寧過酒肆之門。善人皆愛草鞋巧
知。皮亦無過鑒者。足不履地能閑露脚。是 儀嗟乎。此子闇與理諧。激揚清波。恥 汩 泥 而從俗。獨醒在旦。豈共醉而居昏。繞於丹
陽一而遂即同契。南上昆季留連愴矣。三 荊之析友于攀絕。傷哉八翼之離。以為傳法 在懷無抑高節。行至廣州遂染風疾。以斯
嬰帶弗遂遠懷。於足悵恨而歸返錫吳楚。年 二十五六。後僧哲師至西國云。其人已亡有 疚于懷。嗟乎不幸。勝途多難驗非虛矣。實
冀還以法資空有欝藍之望。復欲旋歸遺鍔。 徒懷隴樹之心。乃歎曰。淑人斯去。誰當繼 來。不幸短命。嗚呼哀哉。九仞希岳。一簣便
摧。秀而不實。嗚呼哀哉。解乎易得。行也難 求。嗟爾幼年。業德俱修。傳燈念往。嬰痼情 收。慨乎壯志。哀哉去留庶傳爾之令節。秉輝
曜于長秋。于時逵師言離廣府還望柱林。 去留愴然自述贈懷云爾 五言。
[0007b29] 標心之梵宇。運想入仙洲。嬰痼乖同好。沈情 阻若抽。葉落乍難聚。情離不可收。何日乘杯 至。詳觀演法流。
[0007c03] 淨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尋聽。于時與并部處 一法師。萊州弘褘論師。更有二三諸德。同 契鷲峯標心覺樹。然而一公屬母親之年老。
遂懷戀於并川。褘師遇玄瞻於江寧。乃敦情 於安養。玄逵既到廣府復阻先心。唯與晉州 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爾分飛。印度新
知冥焉未會。此時躑躅難以為懷。戲擬四愁 聊題兩絕而已 五言。
[0007c11] 我行之數萬。愁緒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獨步 五天陲 五言 (重自解憂曰) 。
[0007c13] 上將可凌師。疋士志難移。如論惜短命。何 得滿長祇。
[0007c15] 于時咸亨三年坐夏楊府。初秋忽遇龔州使 君馮孝詮。隨至廣府。與波斯舶主期會南 行。復蒙使君命往崗州。重為檀主及弟孝誕
使君孝軫使君郡君寧氏郡君彭氏等。合門 眷屬。咸見資贈。爭抽上賄各捨奇飡。庶無乏 於海途。恐有勞於險地。篤如親之惠。順給
孤之心。共作歸依同緣勝境。所以得成禮 謁者。蓋馮家之力也。又嶺南法俗。共鯁去留 之心。北土英儒。俱懷生別之恨。至十一月。遂
乃面翼軫背番禺。指鹿園而遐想。望鷄峯而 太息。于時廣莫初飈。向朱方而百丈雙挂。 離箕創節。棄玄朔而五兩單飛。長截洪溟。似
山之濤橫海。斜通巨壑。如雲之浪滔天。未隔 兩旬果之佛逝。經停六月漸學聲明。王贈支 持送往末羅瑜國 (今改為室利佛逝也) 復停兩月轉向
羯荼。至十二月舉帆還乘王舶漸向東天矣。 從羯荼北行十日餘至裸人國向東望岸可 一二里許。但見 [卄/耶] 子樹檳榔林森然可愛。彼
見舶至爭乘小艇有盈百數。皆將 [卄/耶] 子芭蕉 及虅竹器來求市易。其所愛者但唯鐵焉大 如兩指。得 [卄/耶] 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體。婦
女以片葉遮形。商人戲授其衣。即便搖手不 用。傳聞斯國當蜀川西南界矣。此國既不出 鐵亦寡金銀。但食 [卄/耶] 子藷根無多稻穀。是以 盧呵最為珍貴
(此國名鐵為盧呵) 其人容色不黑量等 中形。巧織團藤箱。餘處莫能及。若不共交易 便放毒箭。一中之者無復再生。從茲更半月
許望西北行。遂達耽摩立底國。即東印度之 南界也。去莫訶菩提及那爛陀可六十餘驛。 於此創與大乘燈師相見。留住一載。學梵語
習聲聞論。遂與燈師同行取正西路。商人數 百詣中天矣。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過大山 澤路險難通。要藉多人必無孤進。于時淨染
時患身體疲羸。求趁商旅因不能建。雖 可勵己求進五里終須百息。其時有那爛陀 寺二十許僧。并燈上人並皆前去。唯餘單己
孤步險隘。日晚晡時山賊便至。援弓大喚來 見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絛帶亦並 奪將。當是時也。實謂長辭人代。無諧禮謁
之心。體散鋒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國相傳。 若得白色之人殺充天祭。既思此說更軫于 懷。乃入泥坑遍塗形體。以葉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營處尚遠。至夜兩更方及徒侶。聞 燈上人村外長叫。既其相見令授一衣。池內 洗身方入村矣。從此行數日。先到那爛陀敬 根本塔。次上耆闍崛見
[疊*毛] 衣處。後往大覺寺 禮真容像。山東道俗所贈紽絹。持作如來等 量袈裟。親奉披服。濮州玄律師附羅蓋數萬 為持奉上曹州安道禪師寄拜禮菩提像亦為
禮訖。于時五體布地一想虔誠。先為東夏四 恩。普及法界含識。願龍華初會遇慈氏尊。 並契真宗獲無生智。次乃遍禮聖跡過方丈。
而屆拘尸。所在欽誠。入鹿園而跨鷄嶺。住那 爛陀寺十載求經。方始旋踵言歸還耽摩立 底。未至之間遭大劫賊。僅免剚刃之禍。得
存朝夕之命。於此升舶過羯荼國。所將梵本 三藏五十萬餘頌。唐譯可成千卷。 [打-丁+雚] 居佛逝 矣。
[0008b15] 善行師者。晉州人也。少辭桑梓訪道東山。長 習律儀寄情明呪。溫恭儉素利物是心。則淨 之門人也。隨至室利佛逝有懷中土。既染痼
疾返棹而歸。年四十許。
[0008b19] 靈運師者。襄陽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懷耿 介情存出俗。追尋聖跡與僧哲同遊戲南溟 達西國。極閑梵語利物存懷。所在至處君王
禮敬。遂於那爛陀畫慈氏真容菩提樹像。一 同尺量妙簡工人。齎以歸唐廣興佛事。翻 譯聖教實有堪能矣。
[0008b25] 僧哲禪師者。澧州人也。幼敦高節早託玄門。 而解悟之機。實有灌瓶之妙。談論之銳。固當 重席之美。沈深律苑控總禪畦。中百兩門久
提綱目。莊劉二籍亟盡樞關。思慕聖蹤泛舶 西域。既至西土適化隨緣。巡禮略周歸東印 度到三摩呾吒國。國王名曷羅社跋乇。其
王既深敬三寶為大鄔波索迦。深誠徹信光 絕前後。每於日日造拓模泥像十萬軀。讀大 般若十萬頌。用鮮華十萬尋親自供養所呈
薦設積與人齊。整駕將行觀音先發。旛旗鼓 樂漲日彌空。佛像僧徒並居前引。王乃後 從。於王城內僧尼有四千許人。皆受王供養。
每於晨朝令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問。大 王奉問法師等宿夜得安和不。僧答曰。願大 王無病長壽國祚安寧。使返報已方論國事。
五天所有聰明大德廣慧才人博學十八部輕 通解五明大論者。並集茲國矣。良以其王仁 聲普洎駿骨遐收之所致也。其僧哲住此王
寺。尤蒙別禮。存情梵本頗有日新矣。來時不 與相見。承聞尚在年可四十許。僧哲弟子玄 遊者。高麗國人也。隨師於師子國出家。因住 彼矣。
[0008c18] 右五十人。
[0008c19] 智弘律師者。洛陽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 策之姪也。年纔弱歲早狎冲虛。志蔑輕肥情 懷棲遁。遂往少林山飡和服餌。樂誦經典頗
工文筆。既而悟朝市之諠譁。尚法門之澄寂。 遂背八水而去三吳。捨素禔而擐緇服。事瑳 禪師為師稟承思慧而未經多載即髣髴玄 關。復往蘄州忍禪師處重修定 瀲
。而芳根雖 植崇條未聳。遂濟湘川跨衡嶺。入桂林而託 想。遁幽泉以息心。頗經年載。仗寂禪師為依 止。覩山水之秀麗。翫林薄之清虛。揮翰寫
衷掣幽泉山。賦申遠遊之懷。既覽三吳之 法匠。頗盡芳筵。歷九江之勝友。幾閑妙理。然 而宿植善根匪由人獎。出日中府欲觀禮西
天。幸遇無行禪師與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長 泛滄溟。風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經 一夏。既至冬末復往海濱神灣。隨舶南遊到
室利佛逝國。自餘經歷具在行禪師傳內。到 大覺寺住經二載。瞻仰尊容傾誠勵想。諷誦 梵本月故日新。閑聲論能梵書。學律儀習對
法。既解俱舍復善因明。於那爛陀寺則披覽 大乘。在信者道場。乃專功小教。復就名德重 洗律儀。懇懇懃懃無忘寸影。習德光律師所
製律經。隨聽隨譯實有功夫。善護浮囊無虧 片檢。常坐不臥知足清廉。奉上謙下久而彌 敬。至於王城鷲嶺僊苑鹿林祇樹天階菴園
山穴。備申翹想東契幽心。每掇衣鉢之餘。 常懷供益之念。於那爛陀寺則上飡普設在 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在中印度近有八年。
後向北天羯濕彌羅。擬之鄉國矣。聞與琳 公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譯之功其人 已就矣。
[0009a21] 無行禪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 (唐云慧天) 叶性虛融稟質溫雅。意存仁德志重烟
霞。而竹馬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 懷金馬之門。頗已漁獵百氏流睇三經。州望 推奇鄉曲排俊。于時則絢彩霞開。鏡三江而
挺秀。芳思泉湧。灌七澤而流津。然宿因感會 今果現前。希慕法門有窺玄苑。幸遇五人之 度。爰居等界道場。既而創染諦門初霑法
侶。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師為鄔波馱耶 (唐云親教師和 上者訛也) 斯乃吉藏法師之上足。可謂蟬聯碩德。 固乃世不乏賢。於是標心般若棲志禪居。屏
棄人間往來山水。每因談玄講肆擊闡微言。 雖年在後生而望逾先進。及乎受具同壇乃 二十餘人。誦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稱上首餘
莫能加。次隱幽巖誦法華妙典。不盈一月七 軸言終。乃歎曰。夫尋筌者意在得魚。求言者 本希趣理。宜可訪名匠鏡心神啟定門斷煩
惑。遂乃杖錫九江移步三越。遊衡岳處金陵。 逸想嵩華長吟少室。濯足八水舉袂三川。求 善知識即其志也。或携定門而北上。獵智者
禪匠之精微。麾戒巘而東歸。究道宣律師之 淳粹。聽新舊經論。討古今儀則。洋洋焉波瀾。 萬頃嶷嶷也。崖岸千尋。與智弘為伴。東風汎
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國王厚禮特異常倫。 布金華散金粟。四事供養。五對呈心。見從大 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後乘王舶經十五日
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至冬末轉 舶西行。經三十日到那伽鉢亶那。從此泛 海二日到師子洲。觀禮佛牙。從師子州復東
北泛舶一月到訶利鷄羅國。此國乃是東天 之東界也。即贍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漸 之東印度。恒與智弘相隨。此去那爛陀途有
百驛。既停息已便之大覺。蒙國安置入寺 俱為主人。西國主人稍難得也。若其得主則 眾事皆同如也。為客但食而已。禪師後向那
爛陀。聽瑜伽習中觀。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 往羝羅荼寺。去斯兩驛。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屢在芳筵習陳那法稱之作。莫不漸入玄關
頗開幽鍵。每唯杖錫乞食全軀。少欲自居情 超物外。曾因閑隙譯出阿笈摩經。述如來涅 槃之事。略為三卷。已附歸唐。是一切有部律
中所出。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譯同矣。行禪 師既言欲居西國。復道有意神州。疑取北 天歸乎故里。淨來日從那爛陀相送。東行六
驛各懷生別之恨。俱希重會之心業也。茫茫 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禪師稟性好尚 欽禮。每以覺樹初綠。觀洗沐於龍池。竹苑新 黃。奉折華於鷲嶺
(此二時者春中也。皆是大節會。無問遠近。道俗咸觀。洗 菩提樹也。又鷲峯山此時有華大如手許。實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當此之時。彌覆山野名春女華也)
曾於一時與行禪師同遊鷲嶺。瞻奉既訖遐眺 鄉關無任殷憂。淨乃聊述所懷云爾 雜言。 觀化祇山頂。流睇古王城。萬載池猶潔。千年 苑尚清。髣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