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Zan Fa Hua Zhuan 弘贊法華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贊法華傳卷第七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之二
* 北齊靈巖寺東林僧
* 北齊并州看山掘地得舌
* 北齊壽門山頂釋道樹
* 北齊釋靈偘 (老矩師附)
* 陳交州僧都釋法愛
* 陳壽春曲水寺釋法慧 (華手尼附東闍梨附)
* 隋光祿大夫陳陵妻章氏
* 隋齊州靈巖寺釋僧生
* 隋瑯瑘居士王梵行
* 隋江都縣釋慧向 (尼法潤附)
* 隋高邙釋寶通
* 隋江陽永齊寺釋僧映
* 隋清信士陸淳
* 隋淨道寺釋法朗
* 隋禪居道場釋慧斌
* 隋長樂寺釋慧偕
* 隋天台山釋智越
* 隋鄂州神異釋僧朗
* 隋黃州隨化寺釋玄秀
* 隋始與釋慧峙
* 隋楊州長樂寺釋智業
* 隋并州人高守節
[0031b28] 高齊時有僧。失其名。在靈巖寺東林。誦法華 經。每精誠懇到。中表潔淨。焚香禮佛。以求證 驗。初有大蛇及雉鹿等。俱來立聽。誦訖乃散。
中時即山神將食。自來供養。後忽見光明。從 東山而下。有大菩薩。乘六牙白象。大眾圍繞。 直至其前。僧望光禮拜。慶悅深至。疑義闕文。
皆為敷釋。餘眾但聞異香。經久方隱。
[0031c06] 齊文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堀地。得見一 處土。其色黃白。與旁有異。尋見一物。狀人兩 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問諸通
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持法華 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其微。驗乎。乃 勅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
省。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 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遶旋而祝 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
者。請現感應。纔始發聲。此之脣舌。一時鼓 動。雖無聲響。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 竪。珍以狀聞。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塔室 (云云) 。
[0031c18] 釋道樹。壽春石 澗 人。蔬食長齋。誦法華一部。 禪思通徹。遠近欽敬。住壽門山頂寺。時住聚
落。應赴齊供。就他乞衣食者。必是為之轉厄。 將物永去。災障轉移。退物更還。禍即不滅。有 人姓鄭。請樹宿齊。誦經始訖。端坐思念。忽
云。徵相不好。見一棺木。破某處入。從某處 生。於是。合家次第來問。並云非也。至少新婦 曰。或是汝耶。宜好用心。少時。此婦因產而
卒。又一時。諸尼在鄭寺。共學經聲。樹來觀。 歷到一沙彌尼。斂眉語曰。爾須懺悔。更二年 嬰百牛疾。乞活道路。果如其言。預記多驗。年
九十餘卒。即天保中也。
[0032a01] 釋靈偘。未詳何人。識見聰敏。每誦法華。初誦 經竟。便感惡疾。即訴其師云。偘聞。受持法 華。得六根清淨。云何偘誦。乃感斯疾。其師
云。汝誦經時。作若為方法。答云。誦時。或不 洗手。或復袒。乍安脚後。乍置床頭耳。師云。 此是護法善神。讁罰汝也。非關經無感德。汝
可懺悔。於是。作素木函。盛經頂載。在殿內行 道。除大小便及以食飲。專自苦到。乃至頭破 血流。自咎自責。如是經歷三年。於五更向曉。
有人叩佛殿戶。喚令便開。偘初不肯云。其是 罪人。何處有閑傭相與開門。喚之不已。遂為 開之。見一老公。鬚鬢皓白。手捉一杖。即連打
偘云。汝從今去。更敢輕慢法華經耶。應打之 時。身瘡除愈。四大平復。天明視殿前。見有 象跡。始知此老公是普賢菩薩。來降滅罪也。
自爾。改懺悛革。精勤習誦。後不知所終。
[0032a16] 又老 矩師。亦以法華為業。誦持。即覺口中別有甘 味。非世所有。故誦之。不欲息也。
[0032a19] 釋法愛。長沙人也。少而出家。不能蔬節苦行。 誦法華經甚通利。兼聽三論。隋陽晉征交阯。 值交人反亂。愛隨例藏避。忽為五賊所得。置
在一處。口云。待我食竟。殺却道人。愛乃見壁 邊有一槊子。挾將出外。向北直走。值一大樹。 隱立樹邊。賊食竟起。遂遙似見愛。竟往趣
之。近便不覩。自相謂曰。向者遙見道人。比至 不見。當是去竟。愛一心捉槊不敢動。賊迴首 遠相望。如有所矚。忽云。道人已去。宜共逐之。
遂奔馳竟往。愛。於是向北走。到一棘林。即投 中隱避。乃遇兩虎相抱而臥。虎見愛來。並舉 頭看愛。愛轉惶懼。口云。二檀越。貧道被賊
逐。急投檀越。願時將接救護。二虎即出外。奮 迅驚吼。賊便退散。愛又北走。虎隨追之。到 一水邊見人。持數片飲食授與愛。愛受而食 之。乃是煎膏 粄
也。氣味甚美。即便渡水上洲。 虎亦捨去。仍宿洲上。又遇二人。亦同在宿。大 設異味。至曉方別。仍又囑云。但北向行。自當
得脫。於是北出三十餘里。乃逢知舊。亦同避 賊。相見歡喜。始得免脫。愛後向道俗說之。不 知所終。
[0032b11] 釋法慧。未詳氏族。出家住壽春曲水寺。蔬 食長齊。不受嚫施。無貪無瞋。心行調善。布 衣獘衲。不居房室止有繩床。在步廊下。誦
法華經一部。誦時。口必有密光。看者。皆見 照於 檐 宇。年七十五而終。即陳宣時也。
[0032b15] 又 高 [邱-丘+王] 縣比丘尼花手。誦法華經。適通第一。右 手爪上即生一花。形如 蔆 菜。如是誦五卷。五
指爪上。生於五花。次誦第六第七。掌內又生 二花。形大於前。州境因呼為花手尼。尼亦無 甚苦節。陳武帝。召見看之。後不知所終。
[0032b20] 又長 干寺東闍梨者。誦法華經。甚有節行。每有所 誦。瓶水。夏冷冬溫。略為常候。
[0032b23] 清信女章氏。隋右光祿大夫陳陵妻也。誦法 華經。每悔四體羸乏。不堪久誦。忽夢僧。持一 椀藥作黃色。來在章前。與之令服。已經少時。
因腹痛驚覺。腹痛既甚。即使喚陵尋至。章云。 世人道。若夢見道人。多是鬼。今夜忽夢服道 人藥。即是服鬼藥。決死不疑。語頃乃令陵避。
須臾下痢。純作薰色。似夢所見。痢竟。所患都 差。自後四體休健。常能讀誦。日夜一遍。無 復困極也。
[0032c02] 釋僧生。不知氏族。或云。衛州人。以開皇六 年。至齊州界。其人。室無定所。但有伽藍之 地。不問有僧無僧。仍於中住。乞食誦經。限滿
千遍。然後一移。其年。至靈巖寶山道場。於蘭 若中。住誦經。爾夜。山神將數十人來聽。生問 曰。檀越何神。答云。弟子。是北山神。住此已
來七百餘年。今聞法師誦經。故來聽之。屈師 為誦。良久乃去。自後常爾。生於後出往相州。 建造經藏。旬月而成。意欲於眼中燃燈供養。
而不能得出眼精人。於是。營得一刀子長五 六寸。并錢一貫。入山覓獵師。師云。不用師 錢。但與弟子刀子。獵師即為出眼竟。身青瘀。
然後乃穌。穌竟。語獵師云。可以火熟。此瘡。 獵師以火熟之。然後還相州法藏寺。燃燈 供養。誦經不息。若欲析請舍利。暫爾斂心。即
降三五。或時。七日伏念。便盈百數。近遠道 俗。深敬慕之。開皇七年卒矣。
[0032c19] 清信士王。梵行。瑯瑘臨沂人。小失兩眼。其母 慈念。口授法華。至年十三。一部通利。仍晝夜 誦習。憑心專到。誦得一萬七千遍。雖目無覩。
而行來不須前導。自識坑坎。能織席簞。縫衣 書疏。勝有眼人。人咸疑其別有所得。蔬食持 齊。永無妻娶。年七十一。開皇六年終。屍陀草
野。鳥獸不敢近。肉既消盡。唯餘白骨。舌方出 口。長一尺餘。色如蓮花。其弟慧義。以塼函盛 之。久而不爛。
[0032c28] 釋慧向。俗姓劉氏。彭城人。甚有道素。眾所知 識。省事務。唯誦法華。來到江都縣。寄故亭村 住。年一百二歲。初無疾病。而忽云。貧道當
行。與檀越別。於是端坐而終。村人輿出林間。 未敢埋殯。經一七日。其屍忽自仰臥。初申後 屈已合掌。了不爛壞。轉久但乾辟而已。村人
埋之於銅山之側。採樵人。時有聞誦經聲。不 知的。在何處。揚州總管府司馬趙元恪。因公 行次。從向墓傍過。見一莖蓮華。生於陸地。怪
而訪之。村人云。是慧向師之塚。此僧生存。誦 法華經。或當是其所致。乃堀而視之。唯白骨 口中。其舌如舊。紅赤柔軟。都不變壞。從此
舌根。生此蓮花。因遂聞奏。表其靈異。又起七 層塼塔。塔今見在。
[0033a12] 又比丘尼法潤。姓陳。丹陽 人也。住三昧寺。誦法華經。甚有道行。死後。 屍陀林野。以施蟲獸。經停百許日。蟲鳥噉食
都盡。唯舌與心。宛然俱存。舌猶赤色。而心稍 如黑耳。其緣家子弟。乃收葬起塔。
[0033a17] 釋寶通。不知氏族。高 [邱-丘+王] 人。無餘知解。唯誦法 華經第七卷呪數篇耳。而忽自見鬼物。有楊
橋村趙家婦。為村神所魅。通當過到神舍。神 乃起迎請座。通謂神曰。居近人村。應為作益。 何仍魅他婦耶。神曰。非弟子咎。此是群下
耳。當為治之。即遣小吏。喚得魅神來到庭前。 罰之一百流血。趙婦因是得差。又問神曰。彼 白露村神。與此相關不。神曰。亦相關耳。通
曰。彼村有郝家婦。為彼村神所魅。能令差不。 神曰。可得。即遣喚彼白露村神。亦罰一百。 郝家婦尋差。於後。趙氏妻。舊疾還發。歌吟竟
日。主人告通。通此往。即見前得罰之神。在病 人傍。通語曰。前言永去。今那得來。吾當誦 呪。神乃叩頭。求哀乞得歸。不煩呪也。神於是 遙去。因爾永差。
[0033b03] 釋僧映。未詳氏族居貫也。少出家。住江陽永 齊寺。誦法華經。至于年老。誦習無輟。與一 法師竝房。法師意常嫌誦經聲高。妨癈看讀。
請騫師諫之。爾日初夜月朗。僧映依常誦經。 騫師欲往諫止。開戶望見。映房前。有數千人。 身著鉀鎧。持弓帶仗。叉手胡跪。以聽誦經。
騫師即退歸房。明日備向此法師。述昨宵所 見。共往懺悔嫌怪之罪。映。若凡常行往。恒聞 前後似有鉀仗之聲。開皇年中。卒於寺矣。
[0033b12] 清信士陸淳。吳人也。誦法華經一部。蔬食長 齊。以大業二年五月。染患甚篤。經十餘日。於 後四日四夜。仰臥看屋。了不暫眴。有知識叡
師。因來看疾。問。何所覩耶。其答云。佛記淳 當生炎摩天。今見彼天宮堂殿。林木城闕。諸 天徒眾。看之致樂。不覺倦也。過四日。身亡。
[0033b18] 釋法朗。俗姓張。河北武城人也。幼而出家。唯 修練行。住彭城郡南山淨道寺。為沙彌時。誦 法華經。自少至老。誦習無懈。至年五十三。開皇
十三年死。得七日。見閻羅王。王前有六道人。 王問初一僧。有何德業。初人答。誦維摩經。王 曰。度南邊立。問第二僧。有何德行。答。誦涅槃
經十卷。王曰。亦南邊立。問第三僧。有何德業。 答。誦金光明經。王曰。亦南邊立。問第四僧。 有何行業。答。講涅槃經。王曰。度西行立。問
第五僧。有何德行。答。講十地論。王斂眉而言 曰。度北行立。第六問法朗云。有何行業。答。 誦法華經。王曰。度東行立。問六僧竟。遣人。
領北行立者。向地獄道。領西行立者。向畜生 道。領南行三僧。向人道。語向三道者云。去不 得歸。次語法朗。領往天道。令見其生處。可放
還家。賜壽八十五歲。朗後天宮還。忽然而 活。看左臂上。隱隱有赤字。作八十五歲字。
[0033c06] 釋慧斌。俗姓胡氏。出家。住豫章郡禪居道場。 後師事天台智顗。祈求出家。蔬食長齊。精苦 尤甚。隱居 匡
山。杜絕人物。誦法華經。初誦經 竟。即燃左手第四指。以為供養。如此日限三 遍。自是累年每有殊香熏馥房戶。又聞彈指
感動居隣。以大業八年八月捨命。春秋四十 有四。未亡之前。自覩神人現形數丈。而為作 禮。稱歎持經功德。因言。法師當行。躬願陪
從。又寺僧智海。實行人也。夢法師云。今生兜 率陀天。接奉無由。便此辭別。深相勸課。使共 行道。身亡以後。形體長大。倍於平昔。斂以舊
衣。三分蔽一。道俗驚異。莫詳其理。遺言付 囑。令身施眾生。同學僧顗。贊成其志。收骸。 建立方墳於尸陀之所洪井巖焉。
[0033c20] 釋慧偕。俗姓劉。海陵人也。年九歲出家。事江 都郡長樂寺盈法師。為弟子。年至十七。方誦 法華。十八。師便遷化。唯餘第四卷見寶塔品。
已後未過。年二十二。遂染時患。當時困篤。唯 一心念觀世音勢至。及所誦經。請救免厄。忽 夢有人。來追慧偕。及同寺智達。將去。經涉山
嶮。履踐蓽蕕。俄頃到一處。如今府寺。行牆屋 宇房廊宛然。兵衛森列。執持器仗。入門望見。 一人戴烏紗帽。身著白衣。甚好鬢面。在廳上
坐云。是閻羅王。傍無侍衛。此追攝人。送文 書。舒王前案上。王即判偕等二人。取為左右。 偕訴云。願誦法華經。餘半卷未度。及功德未
了。所以不愜。王又判放偕。遙見放字分明。王 即喚向所追慧偕人來脫衣。復喚得一人。頭 有角形。狀如今鬼卒。手捉長鞭。撻此人。偕
便驚覺。喚觀世音彌勒。斯須臾。乃見一梵僧。 手把楊枝。復有一俗人。如今維摩詰像。手擎 銅娑羅水。此僧。即持楊枝拂偕。取水賜漱。
問。病得幾日。偕答。五日。僧云。六日當差。至 明朝。即鼻中瀉血。便即解醒。偕病差後。經停 少時。知達染患。首尾七日。便即命過。偕平復
如故。已後罄捨身資。造彌陀觀音勢至等像。 又造法華思蓋等雜經。二十餘部。至大業十 二年。偕年四十三。後不知所終。
[0034a15] 釋智越。姓鄭氏。南陽人也。少出家。早離塵 俗。後到金陵。便值智者。北面投誠。授以禪 法。深達五門。窮通六妙。誦法華經。萬有餘
遍。瓶水自盈。經之力也。學徒雖眾。最居稱 首。臨海露山精舍。巨有靈異。智者每令影響。 晦跡已後。台山一眾。斯焉是屬。大業十二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脇而卒。春秋 七十四。臨終之日。山崩地動。境內道俗。咸 所見聞。
[0034a24] 釋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許氏。南陽人。年二 十餘。欣欲出家。尋預剃落。捿止無定。多住 鄂州。形貌與世殊。有奇相。飲噉同俗。為時共
輕。常養一猴一犬。其狀偉大。皆黃赤色。不狎 餘人。惟附於朗。日夕相隨。未曾捨離。若至食 時。以木盂受食。朗噉飽已。餘者用餧。同器食
訖。猴便取孟戴之。騎犬背上。先朗而行。人 有奪者。輒為所咋。朗任犬盤遊。略無常度。陳 末隋初。行於江嶺之表。章服麁弊。威儀越序。
杖策徒行。護養生命。時復讀誦諸經。偏以法 華為志。素乏聲 [口*(上/下)] 。乃潔誓誦之。一坐七遍。如 是不久。音韻諧暢。或如箏笛。或似風雷。縱任
抑揚。文句明了。而脣吻不動。轉起喉中。傍人 觀者。視聽皆失。其誦必以七數為期。乃至七 十。七百。七千。逮于七萬。然臂脚及手甲。縮
任懷。有若龜藏。時同肉聚。或往酒席。同諸 醼飲。而嚼噍猪肉。不測其來。故世語云。法華 朗。五處俱時縮。猪肉滿口腹。或復巡江洄泝。
拱手舟中。猴犬在傍。都無艤棹。隨意所往。 雖凌犯風波。瞬息之間。便達所在。大業末歲。 猶未塵飛。而朗口惟唱賊。朝夕不息。官人懼
以惑眾。遂幽而殺之。襄陽法琳。素與交遊。 奉其遠度。因事而述。
[0034b18] 釋玄秀。未詳氏族居貫。少出家。住黃州隨化 寺。性清慎溫恭。為志常誦法華。每感微異。未 以為怪。時屬炎暑。同友遂涼。遣召秀來。欲有
談笑。既至房前。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怖 而返告。同往共觀。如初不異。轉至後門。其徒 彌盛。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多乘象馬。類雜鬼
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慚謝。朋徒 遂絕。秀專斯業。隋末終寺。
[0034b26] 釋慧峙。未詳氏族。始興人也。少而道素。勤於 聽習。誦法華經。凡三千餘遍。年二十三。正聽 律。忽染時患。經涉數旬。乃夢有人將峙。到一
所牆院。赤白一如官舍。入門即見貴人。形長 八九尺。身著絳紺袍。戴烏紗帽。云。是閻羅 王。王問。師作何德業。峙答云。少來誦法華經。
王云。可誦。峙即覺昇一高座面向西。誦法華 經第二卷。到譬喻品中譬如長者有一大宅 便住。王即起云。法師還去。命二人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