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Zan Fa Hua Zhuan 弘贊法華傳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贊法華傳卷第八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之三
* 唐藍田山悟真寺釋慧超 (善思附)
* 唐蒙陽長韋仲珪
* 唐左監門校尉李山龍
* 唐伯濟國釋慧顯
* 唐隱居釋法智
* 唐雍州高逸釋遺俗
* 唐驪山高逸釋法喜
* 唐金陵棲玄寺釋道瓊
* 唐雍州寶雲寺釋智友
* 唐藍田山悟真寺釋法誠 (楊難及附)
* 唐攝山棲霞寺釋智聰
* 唐絳州徹禪師所教癩人
* 唐京西南福水鄉史呵誓 (釋道正附)
* 唐提州永福寺釋玄真
* 唐高逸釋正則
* 唐丹陽人陰明觀
* 唐雍州藍田謝智藏
* 唐臣山高逸釋慧津
* 唐西京辯才寺釋道璡 (洪粲附)
* 唐雍州觀道士史 (秦州權氏女附)
* 唐左肅機崔義起突厥侍女
* 唐西京興善寺釋萬相 (楊州道藝附)
* 唐西京淨影寺釋智藏
* 唐雍州高逸釋弘照 (履信附)
* 唐蘇州混山縣尼
[0035b29] 更有廿八人錄名居後。
[0035c01] 釋慧超。俗姓范氏。丹陽建元人也。少有遠量。 溫雅明達。蕭然有拔塵之想。於是研窮祕藏。 用成其願焉。誦法華經。以為恒業。時光州大
蘇山慧思禪師。悟一乘之妙義。明三觀之奧 旨。超聞之。與天台智者。仙城慧命。契結良因。 累年尋詣。禪師。常語眾曰。超公得忍人也。
會稽淨業法師。卜居藍谷。欽超道德。親自邀 請。共隱八年。常勤六度。又甞法令嚴峻。禁勒 沙門。超。潛伏瓦窯。綿歷三紀。後時難廊清。
拂衣而去。告窯主曰。貧道。此中誦法華經。已 千餘遍。可掃灑供養。勿更用之。其人不信。仍 修舊貫所燒之瓦。遂變作蓮華之形。周植四
壁。遠近見者。咸歎異之。又甞在寺誦經。有 一猛獸。來聽超誦。兼為受戒。以手撫之。略如 家犬。語曰。檀越好去。即依言而返。感徹幽
明。難以具記。後臥疾。弟子流涕跪問。答曰。 吾之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乃面西而坐 云。第一義空。清淨智觀。奄然長往。年七十有
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自超九歲入 道。即誦法華經。凡五十餘年。向二十千遍。
[0035c20] 有 門人善思者。亦誦法華。萬有餘遍。臨終之日。 幡華音樂。紛聒空際。在寺僧眾。咸悉見聞。又
自見華臺迎之。思乃端然拱立。合掌而化。遠 近觀者。如堵牆焉。不許葬埋。施諸飛走。
[0035c25] 清信士韋仲珪。臨卭人也。天性孝悌。為里所 敬。年十七。群表尤異。為蒙陽長。父廉。自資 陽郡。亟以老歸。武德中。遘病。仲珪不釋冠帶。
勤於孝養。父之卒也。謝遣妻妾。廬於墓老。尤 信佛教。誦法華經。晝即負土成墳。夜即專誦 斯典。精誠不倦。綿歷歲時。常有猛獸。夜至廬
前。蹲踞聽經。久而不去。仲珪正念曰。不願 猛獸之相逼也。獸即起去。明旦。見繞墓生芝 草。七十三莖。當墳前者。行列次第。如人種
植。皆朱莖紫蓋。蓋徑二寸。光色異常。隣里以 告州縣。時。辛君昌為刺史。沈裕為別駕。共至 墓所察之。忽有一鳥如鴨。銜雙魚。各長尺許。
飛來集君昌前。置魚於地而去。君昌等。尤深 嗟歎。採芝草封。奏詔旌問後不知所終。
[0036a10] 清信士李山龍。 [馮/廾] 翊人也。以武德年中。任左 監門校尉。忽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 未忍殯 斂
。至七日而蘇。自說云。當死時。被冥 官收錄。至一官曹廳。甚宏壯。其庭亦廣。庭內 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立庭中。吏
將山龍至廳事。見一大官坐高床。侍衛如 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 至階下。王問。汝生平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
人每設齊講。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 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升 階。既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
指座謂山龍曰。可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至 座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升座。山龍升座訖。 王乃向之而坐。山龍誦曰。妙法蓮華經序品
第一。王曰。請法師止。山龍即止下座。復立 階下。顧庭內囚已盡。無一在者。王謂龍曰。君 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眾囚皆以聞
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龍拜辭。行 數十步。即見三人來。謂龍曰。王放君去。可不 少多乞遺我等。龍未及言。吏謂山龍曰。王放
君不由彼。然三人者。是前收錄君使人。山龍 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 知於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送。山龍許諾。
辭吏歸家。見家人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至 屍傍便活。後剪作錢帛。并酒食。送於水邊。忽 見三人來謝。愧荷言畢。忽然不見。
[0036b07] 釋慧顯。伯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誦 法華為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三論。便 從聽受法。一染神。彌增其緒。初住本國北部
修德寺。有眾即講。無便清誦。四遠聞風。造山 諠接。便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嶮。重巖崇固。 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其中。專業如故。
遂終于彼。同學與。屍置石窟中。虎噉身骨 並盡。唯餘髏舌存焉。經于三周。其舌彌紅赤。 柔軟勝常。過後方變紫。鞭如石。道俗怪而敬
焉。緘于石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觀之初年 也。
[0036b18] 釋法智。宣城人也。少小出家。戒行勤苦。不交 俗務。隱居山林。清淨求志。誦法華一部。曾無 懈癈。兼復聲韻朗徹。音句分明。每常唱誦。人
皆樂聞。時人。呼為智法華。貞觀年初。居蔣山 上定林寺。甞一夜。誦至寶塔品。其時風雨晦 冥。震雷大至。師誦念不息。有諸房眾僧。皆出
外觀雷雨。每因電光流昭。即見一寶塔。在虛 空中。有大眾恭敬圍繞。寺僧驚異。咸共觀之。 至雲雨晴霽。乃不復出。眾共稱讚。知是持經 者所感致也。
[0036b28] 釋遺俗。不知何人。以唐運初開。遊上雍州醴 泉縣南美泉鄉陽陸家。鎮常供養。清儉寡欲。 惟誦法華為業。晝夜相係。乃數千遍。以貞觀
初。因疾將終。遺屬友人慧廊曰。比雖誦經意 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後。不須 露骸。埋之十載。可為發出。舌根必爛。知無受
持。若猶存在。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示感 靈。言訖而終。遂依埋葬。至貞觀十一年。廊與 諸知故。就墓發之。身肉都銷。惟舌不朽。一縣
士女。咸共仰戴。誦持之流。又倍恒度。乃函盛 其舌。於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為建塼塔。識者 尊嚴。彌隆信敬。
[0036c11] 釋法喜。俗姓李。襄陽人也。七歲出家。事顥禪 師。為其津導。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為 沙彌。親所供奉。晝即炊煮薪蒸。夜便誦習經
典。山居無炬。燃柴取明。每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所緣通利。雖學諸經部類。而遍以 法華為宗。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餘即專
以禪業念在前。纔有昏心。便有溫故。又以顥 師去世。意欲冥祐靈爽。願誦千遍法華。因即 不處舊房。但巡遶寺塔。行坐二儀。誓窮本願。
數滿八百。精厲晨宵。繫心不散。覺轉 [但-日+木] 健。同 寺僧。見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內。追而觀 之。了無縱緒。方知幽通之感。有契教門。武德
四年。蕭瑀召住津梁寺。後退居驪阜。而卑弱 自守。營救在懷。諸有疾苦。無論客舊。皆周給 瞻問。親為將療。至於屎尿膿吐。皆就向 [口*束] 之。
都無污賤。情倍欣懌。以常業也。貞觀六年春。 創染微疾。自知非久。強加醫療。終無進服。至 十月十二日。乃告門人。無常至矣。勿事囂擾。
當默然靜慮。津。吾去識。勿使異人。輒入房 也。時時唱告三界虛空但是一心。大眾。忽聞 林北音樂車振之聲。因以告之。喜曰。世間果
報。久已捨之。如何更生樂處。終是纏累。乃 又入定。須臾聲止。香氣充滿。達五更初。端坐 而卒。春秋六十有一。形色鮮潔。如常在定。
[0037a06] 釋道瓊。俗姓張氏。不知何許人也。貞觀六七 年中。住金陵棲玄寺。無他行業。唯誦法華一 部。兼聲韻清雅。人所樂聞。與一沙門字法敏。
同房居止。瓊於後夜。端坐誦經。敏在床側。裸 體而臥。身甚休強。先來無患。忽從床上。自檏 仆地床。如人力牽掣打棒。求哀乞恩。如是非
一。道瓊初見忙懼。失聲唱叫。合寺驚走。謂是 大蟲。須臾見瓊相報。始共觀候。槌檏猶自未 已。經一日後。漸得安定。乃失本心。問其所
由。答云。見有神鬼瞋責。為露體仰臥。不敬經 典 (云云) 。
[0037a17] 釋智友蔣州人。未詳氏族所出。幼而齊肅。端 居不雜塵伍。早年離俗。雅愛斯典。晝夜誦持。 略無棄日。及乎陳入關。便住花原縣寶雲寺。
雖自南徂北。此業無虧。每誦經之時。必執爐 閉目。香煙不絕。凡經四十二年。前後總計將 五萬遍。所用澡瓶。居常溢滿。以貞觀八年。無
疾坐卒於所住寺。春秋七十二。將終之日。有 天樂來迎。於房戶空中。繁食良久。又有香 氣若雲。充塞院宇。其人物在內。互不相見。久
之而滅。弟子德藏。及鄉人士庶。千有餘人。遷 柩于東南安居山。坐屍樹下。經宿就視。莫知 所在。
[0037a29] 釋法誠。俗姓樊氏。雍州萬年人也。童子出家。 事神僧僧和為弟子。和特有殊鑒。識其名器。 乃遣就禪林寺相禪師。遵承定學。未盈數載。
遂升堂奧焉。後遇超公。隱居藍谷。披誠請 誨。虛受不怠。雖慧解傍通。以誦法華為業。甞 心力疲竭。將癈受持。遂作觀音行道。以祈冥
祐。滿三七日。於佛前。忽見巨人著白衣。持一 品藥。授令服之。此後心力倍常。讀誦無輟。每 夏中。 [米*(升-┬+下)] 五百遍。六齋日
[米*(升-┬+下)] 七遍。欲過此數。亦 不為勞。略計十年。將餘萬遍。屢聞空中作樂。 金石鏗鏘。至誦經遍其聲。乃息。甞有下村
一清信士。恒供養誠。家中忽遭重患。長幼十 餘。並至危惙。其人憂迫。投誠乞救。誠乃引至 法華堂內二畫神前。指而謂曰。此檀越。信心
真實。家嬰患苦。汝可隨之為除疾病。其人即 歸。患者並見二神。以手楯撫。應時痊復。甞有 凶人欲密害誠者。夜往其處。乃見門內。猛火
赩然。遂慚悔而遁。貞觀十四年夏安居之末。 因忽有疾。自知將謝。願生兜率。澡浴之後。誠 令儉約。至月末。天故語曰。欲來徑入。何用
絃歌。顧謂侍者曰。有童子相迎。今在門外。吾 將去矣。如來正戒。其勗勉之。無後悔也。言 畢。口出光明。燭燿房宇。又聞異香芬馥而至。
眾見儼然端坐。不覺已終。年七十有八。貞觀 十四年七月也。
[0037b24] 有俗士揚難及者。本縣人也。 幼而耿介。不雜凡遊。年將知命。方祈妙典。聞 誠有道。遂師事焉。誠乃授以法華。數月之間。
悉得通利。勵精翫習。曉夜忘疲。雖涉眾務。其 聲不輟。於後。無疾奄然而終。終後焚燒。髏 舌獨在。誠因收舉。藏之石函。置法華堂。時加
供養。屢聞函內諷誦之聲。振動石函。詞句明 了。聞者敬悚。知受持之力焉。
[0037c03] 釋智聰。未詳何人。每誦法華。兼聽三論。陳平 後。渡江住揚州安樂寺。大業既崩。思歸無計。 隱江荻中。誦法華經。感有四虎遶之而已。聰
不食經十餘日。初無飢渴。謂虎曰。吾命須臾。 卿須可食。其虎忽作人言。造天立地。無有此 理。俄見一老公。年可八十。掖下挾船。來就
聰所曰。師欲渡江。棲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 一時目中淚出。聰謂公曰。救危拔難。正在今 日。可迎四虎。於是。利涉往達南岸。船及老
人。不知何在。聰領四虎。同至棲霞舍利塔西。 經行坐禪。誓不寢臥。眾徒八十。咸不出院。 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告眾。由此驚悟。至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興 皇。禮大師影像。還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 溢。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奔走登
山。哀慟林野。時年九十九矣。
[0037c19] 釋僧徹。未詳何人。住降州南孤山陷泉寺。曾 行遇癩者。徹引至山中。為 鑿 穴給食。令誦法
華。癩者。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 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 六卷。瘡漸覺愈。一部既了。鬢眉平復。膚色如
常。故經云。病之良藥。斯誠驗矣。
[0037c25] 清信士史呵誓者。住京城西南豐谷鄉。少懷 善念。常誦法華。行安樂行。慈悲在意。不乘畜 產。虛幻為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誦業相
仍。恐路逢相識。人事暄涼。便癈所誦。故其所 行。必由小徑。低聲怡顏。緣念相續。及終之 時。感異香殊氣充於村曲。後十年。妻已重發。
唯舌鮮好。餘皆朽盡。乃別標顯焉。又釋道正。 金陵白馬寺僧也。亦誦法華。身死之後。以火 燒身。乃於灰中。得舌一枚。儼然不壞。道俗 莫不稱歎 (云云)
。
[0038a06] 釋玄真。俗姓憑氏。本壽春人也。少小出家。言 遊揚土。居永福寺。誦法華經一部。無時懈息。 時於秋天月夜。持誦此經。至第七方半。比房
有一沙門。忽起如廁。乃見庭中有大人形。 回舉頭四望。即觀空中。有一神人。嶷然而住。 此沙門。因立足瞻仰。更不移步。久之。經文亦
了。神忽不見。其僧。從此學誦持。終身不懈。
[0038a13] 釋正則。俗姓張氏。幼而出家。脂腴不犯。五十 餘年。戒行無缺。誦法華經一部。文句通利。晝 夜誦念。不曾棄口。時人號為則法華也。褚惲
家甚敬信。於居宅之內。別為一院。立佛堂僧 房。則。緣眾事出城。即居停宅內。忽遇患彌 篤。遂終褚家。死後輿還本寺。則去之後於所
臥房。但聞異香氛氳。七日乃歇。則初大漸。經 二日。氣息纔屬。至墓方穌。乃謂諸弟子曰。 吾向一處來。見宮殿崇麗。七寶莊嚴。寶樹金
池。非常奇特。亦不可以世間能比。又見無量 諸聖僧。快樂不可言。後經信宿乃絕。年七十 餘矣。
[0038a25] 清信士陰明觀。丹陽小鄒村人也。少年曾經 出家。無他行業。誦法華經一部。後遂還俗。兼 有妻子。家業農功。或被官驅役。或居家力作。
生業甚貧。衣食不繼。口恒誦經。不曾暫息。除 寢食私承官私人事之外。皆不棄口。在後。忽 於夜中。聞空中有人。喚陰明觀陰明觀。喚甚
分明。觀起應諾。空中人又曰。汝起。我與汝金 寶。寶在村南田東頭。大黃連樹下。汝可往取。 明觀懷欣。即起呼其子。持火及鍬鑺。共往田
中。子見父將往。猶懷疑恨。曰。那得忽爾夜中 取金。阿翁狂癲。父固戾去。及至樹下掘 鑿 。了 不見金。兒又諫父。須臾之頃。聞空中聲曰。可
更近前。依言而取。果有所獲。因此生業用展。 無復貧寒之斃。村鄉怪其引用異常。疑有他 故。觀乃具向父老說之。彌勤誦習矣。
[0038b11] 清信士謝智藏。雍州藍田人也。雖處田家。恒 持五戒。因緣暫至縣下。見寺中。有沙門講法 華經。至第六持經眼耳鼻舌身意功德。乃即
發心歸家。誦持第六一卷。除人事以外。不曾 休息。其人心願更進餘卷。既遠居田野。無人 教授。始欲棄家尋師。生業又癈。晝夜觀思遇
明師。經於數年。忽見一婆羅門僧來扣藏門。 謂藏曰。汝有食不。乞我一齊。智藏欣然。隨家 所有。即具蔬飯。如法供設。僧既食畢。謂智藏
曰。汝欲得受法華經者。可將本來。智藏歡喜。 深適所願。即授其經。一從聞受。更不忘失。 受經既了。僧忽不見。智藏懷思情甚惆悵。恨
不識神人。自師去後。但聞異香。數日不絕。
[0038b24] 釋慧津。俗姓錢氏。不知何許人。少小出家。精 修定檢。匡山廬岫。每所遊盤。而恒誦法華無 輟。昏曉除寢食之餘。未甞間息。其誦。必周圍
數步。掃灑清淨。採拾時花。莊嚴營飾。中心五 六尺許。懸幡燒香。別施一座。於是。著新淨 衣。禮十方佛。合掌端坐。然後乃誦。誦滿萬
遍。忽依俙如雲霧。裏見三變八方寶座寶樹。 諸佛菩薩。朦然在目。至萬五千遍。了了具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