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 景德傳燈錄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景德傳燈錄卷第六南嶽懷讓禪師法嗣
*第一世九人
*江西道一禪師(一人見錄姓馬時謂馬祖)
*南嶽常浩禪師
*智達禪師
*坦然禪師
*潮州神照禪師
*揚州大明寺嚴峻禪師
*新羅國本如禪師
*玄晟禪師
*東霧山法空禪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世三十七人(馬祖法嗣)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
*洪州泐潭山法會禪師
*池州杉山智堅禪師
*洪州泐潭惟建禪師
*澧州茗谿道行禪師
*撫州石鞏慧藏禪師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
*江西北蘭讓禪師
*洛京佛光如滿禪師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
*忻州酈村自滿禪師
*朗州中邑洪恩禪師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禪門規式附已上十三人見錄)
*鎬英禪師
*崇泰禪師
*王姥山翛然禪師
*華州伏棲寺策禪師
*澧州松滋塔智聰禪師
*唐州雲秀山神鑒禪師
*揚州棲靈寺智通禪師
*坑州智藏禪師
*京兆懷韜禪師
*處州法藏禪師
*河中府懷則禪師
*常州明幹禪師
*鄂州洪潭禪師
*象原懷坦禪師
*潞府青蓮元禮禪師
*河中府保慶禪師
*甘泉志賢禪師
*大會山道晤禪師
*潞府法柔禪師
*京兆咸通寺覺平禪師
*義興勝辯禪師
*海陵慶雲禪師
*洪州開元寺玄虛禪師(已上二十三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懷讓禪師第一世
[0245c23]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習禪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而異派。故禪法之盛始于
二師。劉軻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西天般若多羅記達磨云。震旦雖闊無
別路。要假姪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顆米。供養十方羅漢僧。又六祖能和尚謂讓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厥後江西法嗣布於天下。時號馬祖焉)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歷中隷名於開元精舍。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坐下。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
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
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
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隨
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說 菩提亦只寧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0246a21]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云。為止小兒啼。僧云。啼止時如何。師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云。向伊道不
是物。僧云。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云。且教伊體會大道。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即今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
舟。此理如何。師云。遮裏無水亦無舟。說什麼筋骨。一日師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師便下堂。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云。正
是汝放身命處。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百丈竪起拂子。師云。只遮箇為當別有。百丈拋下拂子。僧問。如何得合道。師云。我早不合
道。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有小師行脚迴。於師前畫箇圓相。就上禮拜了立。師云。汝莫欲作佛否。
云某甲不解揑目。師云。吾不如汝。小師不對。鄧隱峯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云。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
去。纔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云。蒼天蒼天。隱峯無語。却迴舉似於師。師云。汝更去。見他道蒼天。汝便噓
噓。隱峯又去石頭。一依前問。是何宗旨。石頭乃噓噓。隱峯又無語。歸來。師云。向汝道。石頭路滑。有僧於師前作四畫。上一長下三短。
問云。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師乃畫地一畫云。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忠國師聞別云。何不問老僧)有一講僧來問云。未審禪宗傳持
何法。師却問云。坐主傳持何法。彼云。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師云。莫是師子兒否。云不敢。師作噓噓聲。彼云。此是法。師云。是什麼法。云
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彼云。此亦是法。師云是什麼法。云師子在窟法。師云。不出不入是什麼法。無對(百丈代云。見麼)遂辭出門。師召云坐主。
彼即迴首。師云。是什麼。亦無對。師云。遮鈍根阿師。洪州廉使問云。弟子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師云。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於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於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處。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地矣。言訖而迴。至二月四日果有微疾。沐浴訖跏趺入滅。元和中追諡大寂禪師。塔曰大莊嚴。今海昏縣影堂存焉
(高僧傳云。大覺禪師按權德輿作塔銘言。馬祖終於開元寺。荼毘於石門而建塔也。至會昌沙汰後大中四年七月。宣宗勅江西觀察使裴休重建塔并寺。賜額寶峯)。
懷讓禪師第二世馬祖法嗣
[0246c08]越州大珠慧海禪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
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遮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箇是慧海
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踊躍禮謝。師事
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姪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告
眾云。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眾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者。因馬祖示出也)師謂曰。禪客我不
會禪。並無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問隨答。其辯無礙(廣語出別卷)時有法師數人來謁
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法眼云。是即沒交涉)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
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渾如此。師却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坐來。曰二十餘坐。師曰。
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
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無對。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箇是如來。曰某甲
到此却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却迷。僧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坐。却未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
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却。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
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却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對。曰如何是生死
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
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箇是佛。師云。汝疑那箇不是佛指出看。無
對。師云。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疎。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禪師家多落空。師曰。却是坐主家多落空。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
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設於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坐主執滯教體。豈不落空。法明曰。禪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
曰何却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
言。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師曰。律師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曰請禪師指出法明錯處。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律師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具梵語。薩婆曷剌他悉陀。中國翻云一切義成。舊云悉達多。猶是訛略梵語也)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
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齩人。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法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師曰。阿彌陀姓憍尸
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陀羅尼集。法明禮謝讚歎而退。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
曰。禪師錯也。師却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迴三毒為三聚淨戒。迴六識為六神
通。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
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
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曰何法過
得。師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師曰。知無兩人。又問。云何為邪云何為正。師
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
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有韞光
大德問。禪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祖師云。當生即不生。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
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鳴祖師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
總是法身欝欝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喫筍。應總喫法身也。如此之言寧
堪齒錄。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外覓。是以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大德又問。太虛能生
靈智否。真心緣於善惡否。貪欲人是道否。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否。觸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懷傲物人有我否。執空執
有人有智否。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此智稱道否。請禪師一一為說。師曰。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
惡。嗜欲深者機淺。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
求佛者俱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為魔。大德曰。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師曰。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大德踊躍禮謝而去
(此下舊本有洪州百丈山惟政禪師傳今移在第九卷百丈山海和尚下)。
[0248a06]洪州泐潭法會禪師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祖師意。祖曰。低聲近前來。師便近前。祖打一摑云。六耳不同謀。來日來。師至來日猶入法堂
云。請和尚道。祖云。且去。待老漢上堂時出來。與汝證明。師乃悟云。謝大眾證明。乃繞法堂一匝便去。
[0248a12]池州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脚時。路逢一虎。各從虎邊過了。南泉問歸宗云。適來見虎似箇什麼。宗云。似箇猫兒。宗却問師。
師云似箇狗子。宗又問南泉。泉云。我見是箇大蟲。師喫飯次。南泉收生飯云生。師云無生。南泉云。無生猶是末。南泉行數步。師召云。長
老長老。南泉迴頭云怎麼。師云。莫道是末。一日普請擇蕨菜。南泉拈起一莖云。遮箇大好供養。師云。非但遮箇百味珍羞他亦不顧。
南泉云。雖然如此箇箇須嘗他始得(玄覺云。是相見語。不是相見語)僧問。如何是本來身。師云。舉世無相似。
[0248a23]洪州泐潭惟建禪師。一日在馬祖法堂後坐禪。祖見乃吹師耳。兩吹師起定。見是和尚却復入定。祖歸方丈。令侍者持一椀茶與師。師
不顧。便自歸堂。
[0248a27]澧州茗谿道行禪師。師有時云。吾有大病非世所醫。後有僧問先曹山。承古人有言。吾有大病非世所醫。未審喚作什麼病。曹云。攢簇
不得底病。云一切眾生還有此病也無。曹云。人人盡有。云人人盡有。和尚還有此病也無。曹云。正覓起處不得。云一切眾生為什麼不
病。曹云。眾生若病即非眾生。云未審諸佛還有此病也無。曹云有。云既有。為什麼不病。曹云。為伊惺惺。僧問。如何修行。師云。好箇阿
師莫客作。僧云。畢竟如何。師云。安置即不堪。又僧問。如何是正修行路。師云。涅槃後有。僧云。如何是涅槃後有。師云。不洗面。僧
云。學人不會。師云。無面得洗。
[0248b11]撫州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
祖曰。汝解射否。曰射射。祖曰。汝一箭射幾箇。曰一箭射一箇。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幾箇。祖曰。
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祖曰。遮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
頓息。藏當時毀棄弓箭。自以刀截髮投祖出家。一日在厨中作務次。祖問曰。作什麼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曰一迴入草去便把鼻
孔拽來。祖曰。子真牧牛。師便休。師住後常以弓箭接機(如三平和尚章述之)師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虛空麼。西堂云。捉得。師云。作麼生捉。堂以手
撮虛空。師云。作麼生恁麼捉虛空。堂却問。師兄作麼生捉。師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聲。云大殺拽人鼻孔直得脫去。師云。直須恁
麼捉虛空始得。眾僧參次。師云。適來底什麼處去也。有僧云在。師云。在什麼處。其僧彈指一聲。僧到禮拜。師云。還將那箇來否。僧云。
將得來。師云。在什麼處。僧彈指三聲。問如何免得生死。師云。用免作什麼。僧云。如何免得。師云。遮底不生死。
[0248c06]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者廬江人也。姓何氏。幼隨父守官泉州南安縣。因而出家。唐天寶初馬祖闡化建陽居佛迹巖師往謁之。尋遷
於南康龔公山。師亦隨之。貞元四年二月初馬祖將歸寂。謂師曰。夫玉石潤山秀麗益汝道業遇可居之。師不曉其言。是秋與伏牛山
自在禪師同遊洛陽。迴至唐州西見一山。四面懸絕峯巒秀異。因詢鄉人。云是紫玉山。師乃陟山頂見有石方正瑩然紫色。歎曰。此其
紫玉也。始念先師之言乃懸記耳。遂剪茆構舍而居焉。後學徒四集。僧問。如何出得三界。師云。汝在裏許得多少時也。僧云。如何出離。
師云。青山不礙白雲飛。于頔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云。于頔客作漢。問恁麼事怎麼。于公失色。師乃指云。遮
箇是漂墮羅剎鬼國。于又問。如何是佛。師喚于頔。頔應諾。師云。更莫別求(有僧舉似藥山。藥山云。縛殺
遮漢也。僧云。和尚如何。藥山亦喚云某甲。僧應諾。藥山云是什麼)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參百丈迴禮覲。師云。汝其來矣。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