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Bao Ganying Yao Lue Lu 三寶感應要略錄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之中釋子非濁集
第一有人將讀華嚴經以水盥掌所霑虫 類生天感應 (出經田及遊記)
[0837b14] 執師子國沙門釋迦彌多羅。此云能友。是第 三果人也。麟德之初。來儀晨旦。情聖迹遍 歷名山及寺。至京師西大原寺。勵諸僧轉讀
花嚴經典。乃命譯語問云。此是何經。答是花 嚴經。能友肅然改容曰。不知此處亦有是經 耶。合掌歡喜讚言。若聞花嚴題目字者。決定
不墮四惡趣。此大方廣功德難思。西國相傳。 有人以水盥掌。將讀此經。水之所霑灑及虫 蟻。因此捨命。後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益不
可思議之福也。甞聞。于填國東南二千餘里。 有國名遮拘槃。王宮側有精舍。於中大乘沙 門轉讀花嚴。王臣供養之。夜中分忽然有大
光明。遍滿城中。光明之中。有百千天人。以種 種天衣珠寶瓔珞。奉獻王及沙門。王問曰是 誰。天答曰。我是精舍側蜫虫也。沙門以水盥
掌。將讀花嚴。水之所霑。因此捨命。生忉利 天。天上法爾初知本因。故來下報恩。王聞天 語。悲喜立制。我國偏重大乘。不可流通小法。
從其已來。彼王歷葉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 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則遣不留。摩訶 衍人。請停供養。至今不改。王宮內自有花嚴
摩訶般若大集法華等經十二部並十萬偈。 王自受持。親執戶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如 此等異蓋多矣。
第二毘瑟寺小乘師以花嚴置阿含下然 恒在其上感應 (出傳等文)
[0837c11] 日照三藏云。南天竺近占波城。有一僧伽藍。 名毘瑟奴。於中有諸小乘師而住。後有一大 乘法師。持花嚴經一袟來至其所。小乘諸師。
更不相敬。彼大乘師。乃留經一袟而去。諸小 乘學者。情盡不信。投之井內。後見井中。光明 如烈火。雖久在水中。都不霑溫。便信此經
是佛所說。猶尚不及小乘。遂置在阿含等經 律之下。及明旦輒見在上。乃訶若群小。誰後 輒移。對云。無人動經。乃還置下。明又如初。
復在其上。若此者數焉。小乘諸師。咸大教 驚歎。方知此經過於己學。以身投於地。宛轉 號泣。懺謝迴心。專共受持花嚴一經。盛于此 國矣。
第三釋靈幹講花嚴經見天宮迎改生花 藏界感應 (出經傳文)
[0837c26] 釋靈幹。每講花嚴。遠近涼燠。開皇十七年。遇 疾悶絕。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云。我生兜 率天。見休遠二法師。並座花臺。光侇絕世。
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復皆生此矣。至十八 年正月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於終 南之陰。初幹志奉花嚴。常依本作蓮花藏世
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精上視。 不與人對。久乃如常。沙門童真。問疾在側。幹 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
樂非久。終墜輪迴。蓮花藏是所圖也。不久氣 絕。須臾復童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 滿。花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滿足。尋爾便 車矣。
第四唐朝散大夫孫宣德發寫花嚴願感 應 (新錄)
[0838a12] 唐朝散大夫孫宣德。雍州永安縣人也。德依 因緣發願。將造花嚴經。間觸事生不信。即捨 廢無惡不造。後射獵落馬悶絕。經一日醒覺
悲泣投地。悔過自責。謂思邈曰。吾初死之時。 見三人冥官驅沒官。到於大城前。五道大臣 位次敘列。閻魔大王安處。於嗔呵吾言。汝癡
人人恣造惡。依所殺禽獸愬非分召汝。即見 庭中。吾所殺生百千萬。向王各各白非分奪 命由。王彌嗔怒。時有一童子。自稱善財。忽至
王所。王恭從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 放宣德。彼發造花嚴未果。所願之時。無不信 心。豈以後惡捨前善。王歡喜曰。理實如然。宜
可放還。即童子示歸路得醒悟。大花嚴經功 德不思議。仍悔先愚。更盡所有書寫之。八十 有六而卒。對親友曰。吾寫花嚴。生兜率天。奉 事慈氏矣。
第五東市行證為親寫華嚴救苦感應 (出經傳文)
[0838b01] 雍州萬年縣康阿祿山。調露二年五月一日。 染患遂亡。至五日蘇起。自說彼冥道。誤追在 閻羅王。時見東市藥行人阿容師而去。調露
元年患死。生時煮鷄子。與七百人。入鑊湯地 獄。先識祿山。遂憑囑曰。吾第四子行證。稍有 仁慈。君為語之。今寫花嚴經一部。余不相當。
若適為寫此。七百人皆得解脫。山往東市賣 藥阿家。以容師之言。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 於西大原寺。請經令人書寫。初自容師亡後。
家人無夢想。至初寫經之夕。合家同夢。其父 來喜暢無已。到永隆元年八月。莊嚴周畢。請 大德法藏義學沙門慶經設供。祿山爾日亦
在會中。乃見容師等七百鬼徒。並來齊處禮 敬三寶。同跪僧前懺悔受戒。事畢曰。我等依 經力。改報於天堂。言畢而去。山免備矚冥司。 深信罪業矣。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薩感應 (出經傳別記等)
[0838b18] 京師人。姓王失其名 (余記名定藏也) 既無戒行。曾不 修善。文明元年。因患致死。二人引至地獄門。
王氏本事地藏菩薩。見有一僧云。是地藏菩 薩。乃教王氏誦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
曰。誦得此能排地獄。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 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 偈。具如上記。王遂放免王氏。當誦此偈時。聲
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脫。王氏三日。蘇向諸 沙門說而已 (所言一偈者。花嚴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文也云云) 。
第七空觀寺沙彌定生見紅蓮地獄謬謂 實華藏世界感應 (出別錄文)
[0838c01] 沙彌定生。師僧法不能誦經戒。聞陳說花藏 世界相。情恒慕樂。恣誤僧事。入紅蓮花地獄。 謬謂花藏世界。歡喜稱花藏妙土。其時地獄
變為花藏。聞唱受苦之人。皆坐蓮花。時獄官 白閻魔大王。王言。此是花嚴大不思議經力。 即說偈言。
歸命花嚴 不思議經 若聞題名
一四句偈 能排地獄 解脫業縛
諸地獄器 皆為花藏 而皆自見
坐寶蓮花
[0838c11] 沙彌一日一夜始蘇。自說此緣。其後有通。集 具已後。不知所遊方矣。
第八龍子從僧護比丘誦習阿含經感應 (出僧後經文)
[0838c15] 昔佛在世。舍衛國中有五百商人。入於大海。 共求珍寶。請僧護比丘。以為聞法師。未至寶 所。龍王至船住持。商人怖仰問。是何神祇而
投船住。爾時龍王。現身請僧護比丘。商人恐 威。捨與而去。龍王歡喜。將詣宮中。龍有四 子。聰明智惠。作僧護弟子白言。為我教此四
龍。各有一阿含。第一龍者。教增一阿含。第二 龍者教中阿含第三龍者。教雜阿含。第四龍 者。教長阿含。僧護即便教之。第一龍者。默然
聽受。第二龍者。眠目口誦。第三龍者。迴顧聽 受。第四龍者。遠住聽受。此四龍子。聰明智 惠。於六月中。誦四阿含。顧在心懷。盡無遺
餘。爾時大龍。問訊不愁悶也。僧護答云。甚大 愁悶。何以故。受持法者。要須軌則。此諸龍 子。在畜生道。無軌則心。不如佛法受持誦習。
龍王白言。大德不應呵予。護師命故。龍有四 毒。不得如法受持誦習。何以故。默然受者。以 聲毒故。若出聲者。必害師命。是故默受。眠目
受者。以見毒故。迴顧受者。以取毒故。遠住受 者。以觸毒故。時諸商人。迴至失師處。龍知商 心。還即將僧護付之云云。龍尚要誦。況人倫 乎。
第九新羅僧俞誦阿含生淨土感應 (新錄)
[0839a09] 新羅僧俞者。新羅人也。少出家歸心於淨土 教。見諸誦持阿含者。毀呵言捨。夢至極樂東 門。將入門中。爾時有無量天童子。在門外立。
以寶杖驅出俞曰。小道滅沒。即大教滅相。以 小法為梯撜登大道。是汝國式也。輕慢阿含 捨不誦。不可入大乘門云云。夢覺悲泣悔過。
兼持誦四阿含。得淨土迎。弟子亦夢。師坐蓮 花。來語曰。我娑婆兼誦阿含。依本習故。先得 小道。不久還入大矣。
第十書寫阿含經生天感應 (出外國記)
[0839a19] 昔如來滅後一百年中。夜分有一人天。放光 來下阿難塔所。散花供養。時有大阿羅漢。號 曰近護。即阿育大王師也。問天曰。汝何故常
來禮塔。答曰。昔書寫四阿含。得生忉利天。是 阿難恩。以此因緣。恒來供養。復問。如彼天有 如汝者否。答有百千人同業者。其中持增一 阿含生天甚多。
第十一乾陀衛國阿羅漢昔聞阿含感應 (同記)
[0839a28] 昔乾陀衛國瞿摩夷精舍。有一阿羅漢。名富 那舍。六通三明清徹。晝夜誦中阿含。未曾暫 廢。有人問曰。師更極聖。何偏好誦。阿羅漢答
曰吾入宿住三昧。觀知先業。昔生在犬中。隨 比丘而行。比丘誦中阿含。隨聞之受樂而不 吠。乘此一善。生在乾陀衛國婆羅門家。出家
乃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恒誦不廢矣。
第十二五百蝙蝠聞阿毘達磨藏感應 (出西域傳)
[0839b08] 昔南海之濱。有一樹枯。五百蝙蝠。於中穴聚 居。有商侶止於樹下。既屬風寒。人皆飢凍。聚 積樵蘇。溫火其下。煙焰漸熾。枯樹遂燃。時商
侶中有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毘達磨藏。諸蝙 蝠雜為火困。受好法音。忍而不去。於是命 終。隨業受生。俱得人身。捨家修學小乘法。聰
明利智。並證聖果。近迦膩色迦王。與脇尊者。 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濕彌羅國。作毘婆娑論。 斯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
第十三鼠聞律藏感應
[0839b18] 昔罽賓國末田地阿羅漢精舍。有一阿羅漢。 三明六通清徹。達三藏十二分教。於中戒律 清高。一同在世優婆離。恒呵門徒云。汝等當
勤修學戒律。所以者何。吾昔在凡地。依惡業 故受鼠身。在石窟中而住。時有一比丘。夜宿 窟中誦律藏。吾聞之。乘此善根受人身。得阿
羅漢。戒律精明。以鼠身聞律藏尚爾。何況信 心修行乎。
第十四受持律藏感應 (同文)
[0839b27] 昔罽賓國可維精舍。有二比丘。一人受持律 藏。一人受論藏。人皆以上妙食供律師。夜分 天人來至。禮拜持律比丘。不禮持論比丘。如
此一月餘。持論比丘。心懷忿恚。天呵云。戒律 開人天道。乃至涅槃道。以是因緣。天人重持 誦者。不可悔恨。爾時持論比丘。其持律藏精
勤修習。俱得初果。時天供二比丘矣。
第十五釋迦昔得大集經一函滅罪感應 (出集法悅捨苦陀羅尼經。此是大集經中別流也)
[0839c07] 釋迦昔無數劫中。在凡夫時名遮他。在加倫 羅國。作於商客販賣活。虛妄無實。造諸惡行。 害父愛母。逕由數年。舉國人民一皆知之。稱
聲唱言。遮他陀害父愛母。爾時思念。與畜無 異。時夜跳城。奔走趣於深澤。國王毘闍羅。告 國人民。此又婬癡無道。其有能得者。當重賜
寶物。國人各各受募。欲捕其身。即出國作沙 門。在於他國。坐禪學道。晝夜泣淚。逕三十七 年。以五逆障故。心不得三十七年。在於山窟。
舉聲泣哭悲歎。下窟乞食。時道中地得一大 鉢。中有一函經。更無餘經。唯有大集法悅捨 苦陀羅尼經。此經能除百億劫生死五逆大
罪。若有受持讀誦者。終不墮三途。何以故。過 恒河沙諸佛所說故。是時得此經已。即不乞 食。歡喜向窟中。燒香禮拜。悲淚讚仰。於窟中
修習讀誦。經一年始得。以罪業障故。不能入 心懷更數年修行。飛行無礙。見十方諸佛。復 有行者。如法行之云云。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聞方等名字生 淨土感應
[0839c27] 并州有一比丘。名曰道如。此州之人。七歲已 上。多解念佛。然此比丘。不修念佛不持戒。畜 不淨物。身犯不悔。生年六十一。頓中風疾。月
餘方死。三日始蘇。起居輕利。病盡除愈云吾 初死之時。見觀音勢至來。示教利喜曰。汝不 修淨土業。唯聞大乘方等十二部經名字。以
是因緣。罪垢微薄。遠來影向。餘命未盡。十二 年後。將生淨土。即合掌流淚方醒活。更捨所 有。造方等大集。兼修念佛。至第十二年正月
十五日方卒。音樂在室。天花雨降。現所見聞 矣。
第十七曇榮僧定二人行方等懺法得記 感應 (出唐高僧傳)
[0840a11] 唐路州法住寺釋曇榮。貞觀七年。依清信士 常凝保等請。於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 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高。於道
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上而下。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毘婆尸如來無所著 主真等正覺。以汝罪消故來為證。然非本師。
不與授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言。 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為汝罪消故來授記。 曇榮是汝滅罪良緣。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
身器清淨。後當作佛。亦為普明。若斯之應現 感靈祥信難聞矣。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師講淨名經感應 (出傳及瑞應傳等文)
[0840a24] 隋朝智者大師。諱智顗。姓陳氏頴川人也。生 時地涌一山號大賢。終時山即隨沒。為大賢 湖也。講淨名經。次忽見三道寶隋從空而
下。阿閦佛土一會。儼然而現。十數梵僧。執香 爐入堂。遶顗三匝。讚曰。
善哉智顗 玄悟佛意 吾來影向
感應如是
第十九釋普明誦維摩經感應 (出梁高僧傳)
[0840b03] 宋臨淄釋普明。誦法華維摩二經。誦維摩經。 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拯皆愈。有卿人 王道真。妻病請明入內。婦便悶絕。俄見一物
如狸長數尺許云云。
第二十會稽山陰書生寫經維摩經感 應 (新錄)
[0840b09] 會稽山陰縣有一書生。失姓及名。身有少疾。 發願寫維摩經。始立題夜。夢有天女。摩書生 身夢覺。即身疾即無。更發信心。畢一部文。又
發願為亡親寫一部。至問疾品。夢忽有乘雲 天。來到住室云。吾是汝父。以惡業故。墮黑暗 地獄。汝為我等造經。光明照身。苦息生天。以
歡喜故。來告所因。于復問。不審母在何處。 答母依貪財墮餓鬼中。汝寫佛國品。離苦即 生無動國。吾又不久當生彼。慇懃寫畢。夢覺
流淚。畢一部又而供養。又夢有異服官人。捧 旗來告曰。閻魔法王召牒中。有汝名。寫維摩 經故。可生金粟佛土。王賜汝命二十年。努力
莫怠。春秋七十有九而卒。身金色。反人皆謂 生金粟佛土表示也而已。
第二十一法祖法師為閻羅王講首楞嚴 經感應 (出傳中)
[0840b25] 帛遠字法祖。河內人也。乃於長安。造築精舍。 以講習首楞嚴經為業時。有一人。姓李名通。 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
首楞嚴經。無量罪人。聞師講聲。生第二天。自 云。講竟應生忉利天。彼天等若聞此經。得不 退功德矣。
第二十二光宅寺雲法師講勝鬘經降雨 感應 (出傳中)
[0840c04] 梁武帝欲祈雨。志公曰。將請光宅寺雲公即 請講勝鬘經。雨降受潤自足矣。
第二十三貧女受持勝鬘經現作皇后感 應 (出三寶記)
[0840c08] 昔佛滅度三百年中。阿輸闍國有貧女。六親 俱無。拾薪活命。餘暇受持勝鬘經。貧女為薪 更入山。身疲不能還去。而臥山中講經。爾
時國王。遊獵入山。忽見此女。雲蓋其身。王異 之近見。端正女人。歡喜還宮。立為皇后。其國 此典久絕不行。當於此時。再興求法者。於此 得此經本矣。
第二十四道珍禪師誦阿彌陀經生淨土 感應 (出瑞應傳等文)
[0840c17] 梁朝道珍。念佛作水觀夢見水。百人乘船。欲 往西方求附載。船上人不聽。珍云。一生修西 方業。何故不聽。船上人云。師業未誦彌陀經。
并營浴室。於是船人一時俱發。既不得去。啼 泣睡覺。乃誦經浴僧。他時又夢。一乘白銀樓 臺。舉手言曰。汝業已圓好用其心。故來相報。
定生西方。臨終夜。山頂如烈數十炬火。異香 滿寺。亡後於經函中。收得在生遺記矣。
第二十五曇鸞法師得觀經生淨土感應 (同文)
[0840c27] 齊朝曇鸞法師。得此土仙經十卷。欲訪陶隱 居學仙術。後逢三藏菩提問曰。佛法中有長 生不死法。勝得此土仙經否。三藏唾地驚
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延壽。年盡 須墮三有。即將無量壽觀經。授與鸞曰。此大 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鸞便須
火。遂焚仙經。忽於半夜。感龍樹菩薩說偈。乃 知壽終。自執爐面西。念佛即便壽終。聞空中 音樂西來。須臾即還矣。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觀經阿彌陀經 生淨土感應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