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Yue Zong Sheng Ji 南嶽總勝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嶽總勝集敘[1055c13] 南嶽多古志。率皆佚而不傳。隋經籍志有宋居士撰衡山記。太平御覽引徐靈期南嶽記。宋藝文志有盧鴻衡山記。錢景衎南嶽勝概。諸書既不得見。惟有唐道士李仲昭撰南嶽小錄一卷。錄入 四庫書。此外有明彭簪衡嶽志。國朝趙寧嶽麓志。俱後出又少。故實此本南嶽總勝集三卷為宋紹興時陳田夫所撰。明人影宋鈔本。體例既佳。書亦最古。考之晁公武讀書志。有其書不著撰人名。宋史藝文志并不載是書。蓋其漏略。吾友唐陶山明府仕優則學愛古敦素。校付開雕。閱月刊成。甚可喜也。昔向子禽遊五嶽。待畢婚嫁。予以少賤從事畢督部幕府。自華歷嵩。又以都官扈 蹕。西巡經曲陽。大茂山詢考北嶽舊廟故蹟。及官東魯。祈雪泰山。信宿日觀。屈指五嶽。已遊其四所。未至者南嶽耳。而陶山先生未第時。以名孝廉遊學。足跡半天下。授經泰山之麓。撰岱覽三十卷。蒐羅古迹金石。多前人未見。茲官東南。以經術飾吏治方求吳地。記吳中水。利書寫刊。以徵一方文獻尤念。此書為鄉郡名山故蹟所在。急為廣布。予與陶山生同歲。甫及知非鬢髮漸斑白矣。薄宦思有濟於物。終不能自行意。如待畢婚嫁遊名山。恐年衰已乏濟勝之具。終日執此編。尋攬名勝。以當臥遊。或數年後即賦。遂初從陶山於瀟湘。雲夢間望衡九面。以補向禽未遂之願。則與陶山案圖考古。續補此書所不及載。又盛舉也。嘉慶六年六月朔日。孫星衍敘於金陵五松書屋。
南嶽總勝集卷上
[1056a17] 溪山之勝。林壑之美。人所同好也。而於幽人 野士。常獨親焉。必志不拘於利欲。形不膠於 城市。養心於清靜。養氣於澹泊。養視聽於寂
寞。然後山林之觀。得其真趣。閬中道人陳耕 叟有焉。庵居南嶽紫蓋峯下。往來七十二峯 之間三十餘年。心有所慕。不勌求訪。前古異
人高僧嵒居穴處。靈蹤祕跡。考其事而紀之。 所歷滋多。所獲亦廣。遂積而成編。名曰總勝 集。凡嶽山之邃隱。與夫觀寺之始末。古今之
題詠。有關於勝趣者。靡不畢錄。或謂為道者 修練之要。察玄牝觀鼻機亦暇此耶。則將應 之曰。雖然是編之作非特資於好事者。尋幽
討勝。一時登覽之興。固有素懷淨緣。默存真 趣。按集跡事感今懷昔。一旦契其夙心。發其 雅志。悟修真之至理。躅前人之超然。仰山景
行。魚筌兔蹄有在於是。則於是編之作。庶幾 為知者有取也。隆興甲申上巳日拙叟序。
南嶽總勝集總序
[1056b06] 衡嶽之記。有尋勝證勝大小二錄勝概集衡 山記。皆近代好事者。編集疏略何多。並各執 於一隅。不能廣其登覽。故僧作尋勝。則道家
之事削而不言。道作證勝。則僧舍之境闕而 不書。不惟不究二教之始終。抑亦蔽諸峯之 殊異。至於監嶽廟事。楊臨縣尉錢景衎雖併
而錄之。其中勝概瓌奇靈蹤昭著百得三五而 已。愚因圃暇。合前四記。廣為修之。刪其重 複。補其闕略。寥寥空山綽有年歲。漫峯跨谷。
未始云勞。探勝尋真。頓覺志勌。搜求內教。博 採仙經。并討舊記。斷自三皇已來。迄於我 宋。約數千萬載之間。得道真仙。凡經涉於南
嶽者。必為之纂錄。敷至四五萬言。分為上中 下卷。不問觀寺。皆考廢興。且嶽廟者。周秦以 前祠在祝融之上。禮秩比三公。漢唐封以王
爵。今廟佐鍊玉峯下。又按衡嶽觀宇洎真仙 得道者。據前四記。並云起於晉太康中為始。 則是晉之已前未有宮祠。蓋可知矣。又詳按
黃帝內傳云與西王母於宮中別營仙館。又 於華山.嵩山.王屋山.泰山.衡山.終南山及 諸洞天。皆造王母觀。以候神也。以今考之。蓋
緣湮沒既久。了無遺迹。豈有國家壽山係第 三洞。天中有四福。地上歷千古。至晉方建宮 觀乎。必不然也。即今華山南下有古王母觀。
至今世度女真焚修不輟。可以為證。則內傳 之言果不妄矣。又夏禹王於衡山致齋。建清 泠宮。以安奉虞舜之像。即知漢秦以前至於
上古。建立宮祠。逮真仙棲游者。不減於晉 唐。故舉一二為標題。爾今則上敘峯巒靈迹 嶽祠次之。洎歷代帝王傳經受道。中敘觀寺
興廢。兼得道異人高僧嶽中所產靈異。下敘 唐宋得道異人高僧。洎隱逸敘古跋記。前後 第而踵之。年數相參。班班可採。尋幽賞勝之
士。為之司南可乎。隆興改元重九日。九真洞 老圃菴蒼野子陳田夫耕叟。
南嶽總勝集卷上
[1056c13] 上真記云。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即衡岳 也。衡岳者五岳之南岳。即周官所謂荊州之 鎮也。又夏書云宛委山也。道典云。五岳五山
各有儲佐。昔黃帝遊觀六合。徵召神靈。見東 中西北四岳。並有佐命之司。惟有南岳峙而 無。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詞三天。太上使
命霍山潛山為南岳儲君。拜青城為丈人。署 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岳以鼎鎮。舉德正而為 主。儲君者衡岳之副君也。述異誌云。南岳者
盤古左臂。至漢武南巡。以南嶽遼遠。乃徙其 祭於廬江。亦承軒轅副義也。湘中記云。衡山 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軫宿。銓德鈞
物。應度璣衡。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 鄉。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故曰南嶽。禹貢 云。荊及衡陽惟荊州。又云。南巡至于衡岳。 (孔注南岳衡山也)
爾雅云。霍山為南岳。即衡霍也。又五 岳經云。廬山.麻姑山.玉笥山.洞陽山.大圍 山.九疑山.羅浮等山.為之佐命。徐靈期南岳
記云。朱陵洞天名太虛。小有之天。周迴八百 里。中有青玉壇.光天壇.洞靈原洞.真墟四福 地。迴雁為首。岳麓為足。又五岳真形圖云。上
有流丹。方四十里。生芝英。南有天津甘泉。得 飲之長生不死。東有玉砂曾青白石英。西有 崑水。北有赤芝。自下而上。九千七百三十丈。
東至洞陽。西抵白鶴雲陽面其南大圍踞其 北。西南臨湘川。自湘川至長沙七百里。東北 至長沙二百七十里。西踞衡陽九十里。石鼓
乃朱陵之西門。青草是衡山之左腋。越縣三 十里。夾道杉松蒼翠不斷。雖盛暑不假張蓋。 其爽籟飄蕭激人耳目。道有四亭。為遊人頓
息之所。其山形勢。九向九背。應九陽之數。 觀覽無極。實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故 冲妙先生李思聰南岳朱陵洞天詩云。靈峯
七十二巑岏。紫蓋芙蓉杳靄間。影浸瀟湘盤 地脈。秀擎翼軫插天關。真君玉冊光千古。赤 帝璇宮鎮八蠻。好比吾皇大椿算。萬年松在
最高山。本隷衡陽。至天福五年始割於長沙 郡。淳化中衡陽太守成珣。復乞附著衡陽。四 年方詔依舊隷潭州。以便國家祈禱民之輸 賦。則從制置使雷有終之奏請焉。
五峯靈跡
〔祝融峯〕
[1057a25] 者。昔炎黃之世。祝融君遊息之 所。因而名焉。故廣記云。祝融棲息於衡阜 者是也。融頂形似朱雀頭。元氣上連。熒星
太陽炎老君所治。其中主夏氣。長養萬物。 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己午之神正地氣。 萬神常以立夏之日昂此峯。入赤石玉闕。
謁炎老君。受天玄符。各還四方。召使百神。 斬殺惡鬼。所以佐天地長人物也。其衡 山君領仙官。服朱光之袍。戴九丹日精之
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嶽神姓崇。 諱 [山/屾/白/曰] 徐真人云。融頂西南崑池甘泉神津 之水。飲之長生昇仙。若君山之酒。嵩山之
石芝。昔葫瓢子隱夕陽石室。得飲之成道。 其溪曰夕陽。溪山高九千七百三十丈。在 眾峯之北最高嶽之絕頂。下視眾山如坵 垤。雖紫蓋雲密等峯亦不可侔。故盧載詩
中一聯云。五千里路望皆見。七十二峯中 最高。南有祝融廟。基址在焉。舊有光天 觀。按福地誌云。係二十二光天壇福地。東
有息菴。乃白雲先生延何尊師問道處。又 有上清院。隈巖鑿壁架險而居。昔有隱者 號嬾翁。惟吞符餌茶。隱顯不常。建隆末西
入華山西有青玉壇。係二十一福地。故洞 淵集福地誌詩一絕云。玉壇相對壽山高。 峻極長疑壓巨鼇。住息真人曾隱此。洞前 親種碧蟠桃。昔楚靈王時融頂崩。獲人皇
九首之圖。按圖經云。青玉壇上有仙人行 道處。逈然孤絕架險而上。國家修金籙齋 畢藏。金龍玉簡亦於此處。又嶽圖經云。下 有火山芝。神農本草云。赤芝生衡山
(赤芝即火 山芝也) 。夜有靈光如飛燭。俗呼為聖燈。草芝圖 云。衡山有九芝。三本生滿谷在蓮花峯東。 三本生此壇下。三本生金簡峯東。又地理
誌云。衡山青玉白璧二壇 (青玉即仙人橋也。白璧即光天壇也) 在 此峯尖之上刺天仙如金字之狀。其上廣 可數尺。亦猶桐柏之金庭句曲之金壇也。
隋易觀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寺中伽藍 土地。乃道觀之真宮土地。寺僧或絕於香 火。即供寺之泉源枯涸矣。釋氏復以其青 玉壇改名羅漢行道壇者是也。又有仙梨
樹。湘中記云。祝融峯東有仙梨。大如斗。 赤如日類萍實也。亦猶青城之牡丹.太華 之蓮花.羅浮之籠 [竺-二+(公/心)] 竹也。又有石髓。昔衡
陽令潘覺見之。石裂有紫泥出。經云。名出 五百年一開流出。人得之喫即白日輕舉。 又有蛟松。或變成大蟒。魅人不致害。拂壇 松名矮樹萬年松。高不盈丈。根
[榦-木+禾] 獰翠。怪 狀如龍。乃。
[1057c15] 吾皇比壽之松也。又有虎跑泉.夕陽溪.賓 日亭 (可觀日出) 龍王堂.定心石.把鍼巖.最勝巖. 夜光巖 (多蓄山魈)
雷池風淵穴。每雨將作陰風 怒號自其穴而發。故本朝陶弼有登融峯 一絕云。曾到祝融孤頂上。步隨明月宿禪 關。夜深一陣打窓雨。臥聽風雷在半山。
〔紫蓋峯〕
[1057c21] 高五千四百餘丈。有紫霞華籠之 狀。其形如蓋。亦謂之華蓋峯。又云小紫蓋 者華蓋峯也。諸峯並朝祝融如拱揖之狀。
獨此峯面南。乃朱陵洞天之源向南故也。 祝融位配火德。雖為五峯之尊。上有青玉 白璧二福地。以掌地仙之司宜卑於洞天 也。又其形勢宛然南向已。故唐杜甫有望
岳詩其略云。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昂。紫 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是也。湘中記云。每 天氣澄明。有雙鶴徊翔其上。今有鶴鳴臺.
仙茶竈.白鶴泉.寶露臺。夏禹埋寶露瓮於 此臺下。中貯紫金玉膏。人得服之長生。 又方輿記云。峯頂有仙人池。鶴鶄夜鳴有
似更轉。東有天寶臺。西有紫蓋院。昔傅待 仙得道處。又譚峭於此煉丹。又陳藏器尚 先生居之。廣植榧樹。茶園下有王氏藥堂。
在翠麓巖。久服山芹何首烏。年百二十餘。 後遷永和峯下。就靈澗夜樂泉修靈劑也。
〔雲密峯〕
[1058a10] 高五千三百餘丈。南下有雲峯 寺。西有大禹巖。昔禹王致齋祈真處。又有 丹霍仙人石室。在峯之西北。凡遇陰晦之
夜。有仙燈出見。跳躍如飛燭。或云。昔周君 紫陽曾窖丹於此。西北有隱真平。上有會 仙壇。在亂峯之中。坦然而平。周回五七里。
洞天福地。掌職眾真皆較功遊息之所。常 有祥雲覆之。峯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 高四千一十丈。皆 蝌 蚪之書。曩有樵者。
見石壁有兩虬相交碑上雙睛掣電字石光 瑩。目不可正視。怖畏走之不已。此後了無 見者。亦猶天台之金銀橋.北岳之玉梁。古
今皆一見也。畢田詠禹碑詩一絕云。治水 功成王業興。嘉謨垂世坦然明。琰刊 蝌 蚪 猶難識。況在深雲隱不呈。又有秀木交枝。
芳草連條。黃鳥白猿異響同韻。北有流洲 岸有白玉床榻。几下有玉沙泉。色如丹得。 飲之昇天。西有桃花源。因游僧惠光訪此。
見桃花爛然。摘數枝而出。人皆訝之。引友 再訪。了無所有。
〔石廩峯〕
[1058b01] 高四千五百餘丈。湘中記云。其峯 聳峙。遠望如倉廩之形。有石像立門兩傍。 或暴風雷雨。山下居人聞閉石門之聲。傳
云。是朱陵洞。天之便門。晉時毛景為衡陽 令。蠻民咨景曰。廩中皆蜜。景致齋虔禱。親 往視之果見。遂拜而取。餌之昇仙。又有餘
糧石。昔禹王之遺糧所化。又南陽道士遊 是山。登絕谷 (一云滿谷) 而不出。本朝至和中。 有道人李混融。於此採茯苓。餌之成仙。又
荊州記云。一名石囷。於石室中嘗聞誦經 之聲。又云。石囷峯在滿谷之東。謂之小石 廩也。方輿記云。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
一闔。闔者亦有關鎖之形。又湘中記云。開 則歲儉。閉則歲豐。記云。昔劉遺民遊衡山 至絕谷。遙見二石。囷隔水不得渡。復還遇
一叟云。夕陽津之東石囷中皆仙方上藥。 劉再往路迷不復至。因曰迷津。故畢田石 廩峯詩略云。時雨聞開闔。年秋識儉豐。又
云。新陳四時雪。啟閉一天風。上藥何曾得。 迷津路罕通者是也。上有玉清觀。頂有陳 真人鍊丹臺.鬼栽石雷泓風穴.誦經壇.浴
丹泉。東南太清觀基。西有洞陽宮基。正東 有太初觀基。
〔天柱峯〕
[1058b24] 高四千八十餘丈。其形如雙柱。兩 頭端聳百丈。九域誌云。名山三百六十中 有八柱。此其六也。山下有天柱寺。山西北
有石室。吳太和年。有野人李洞巖叟居之。 自云。昔魏夫人植香白芷於此山。若人以 菖蒲製而服之。可以壽同天地。但法無大
小誠信者得之。我往來於此五十餘年。今 一百一十七歲不。晚往青城未逾兩月。夜 望其居處。炎火騰空凌晨。山下人往觀之。
了無所有。北有菴址石穴。但見亂草冷灰。 時復有道人採藥於絕頂。竟不知居處。昔 西晉陳興明遇二神人。傳道於此峯頂。
[1058c07] 五峯之外。有六十七峯。靈跡雖劣於五峯。 亦有可觀者。今各依五峯所隸。次序詳錄 于後。
〔朝日峯〕
[1058c10] 昔殷先生誦經負暄朝日之所。因 而名焉。
〔側刀峯〕
[1058c12] 東有石室。慧車子修行處。三國 時。李意期遇之。而能遁形隱影。逆知人之 休咎。寓之於陰陽數。又有薛幽棲禮斗壇。
壇周回生尺鱗草。一名玉燈臺。其葉層層 間疊。根紫乳紅。似杏葉而軟。採之不見。火 忌鐵器為末。人服之不闕。忌五辛血腥之
類三年。而通神延生不老。又能乾汞立成 馬牙汞為真寶。昔譚峭常採之服方寸匕 以助內藥。後立化於蜀山。
〔惠日峯〕
[1058c21] 昔高僧初憩于此。後隋帝詔赴慧 日道場。又唐高僧久居彌勒菴。談論經教。 該博宏辯。歸依者盛族也。自撰十八高僧
傳。後赴詔稱旨賜號惠日。古曰秦人峯。門 弟子更今峯名。
〔碧蘿峯〕
[1058c26] 與煙霞為隣。下瞰大明寺。當遊山 大路。觀音巖.育王塔。皆列其下。俯視岳 南。極目千里。
〔煙霞峯〕
[1058c29] 南下有大明寺。後有大明塔.爛柯 巖。前有行道壇。東有李鄴侯端居室嬾瓚 巖 (已上五峯為祝融之所隷) 。
〔金簡峯〕
[1059a03] 昔黃帝受戒經於此。今有受經 壇.黃帝巖.黃樂洞.乃章詞三天之所。東有 大禹巖。禹王致齋夢蒼水使者南上帝君
授金簡玉書。因而名之。女有斷石源隱真 平。西南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丈而中斷。 其石崖上有石刻字云。玉砂之水。如乳甘
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長。或人到此。惟聞石